疏肝活血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疏肝活血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1 拼音

shū gān huó xuè tāng

2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21 方名

疏肝活血汤

22 组成

柴胡9g,薄荷9g,黄芩9g,栀子9g,归尾9g,赤芍9g,红花9g,莪术9g,陈皮9g,甘草6g。

23 功效

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24 主治

盘型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慢性荨麻疹,远心性环状红斑。

25 各家论述

方中柴胡、薄荷、黄芩、栀子疏肝清热,归尾、赤芍、红花、莪术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和胃,甘草和中。

古籍中的疏肝活血汤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胁痛]胁痛论列方

一六七)桂枝散(散百十一)化肝煎(新寒十)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小营煎(新补十五)决津煎(新因二

《杂病广要》:[诸血病]瘀血

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

《张氏医通》:[卷十四]胁痛门

汤(方祖)抑青丸(佐金丸下)佐金丸(方祖)复元活血汤(蓄血门)大黄附子汤(小承气汤下)导痰汤(二陈

《张氏医通》:[卷十四]腰痛门

下)羌活胜湿汤(湿门)复元通气散(蓄血门)复元活血汤(蓄血门)乌药顺气散(中风门)八味顺气散(四君

《简明医彀》:[卷之五]胁痛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的 疾病 也随之而来,肝病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你们知道治疗肝病 偏方 都有哪些吗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本草纲目肝病的 中药 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本草纲目肝病的中药药方

 马鞭草15克,枸杞子、泽泻、赤芍、白芍各9克,木香6克,龙胆草、生甘草各45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2周复查 肝功能 1次,连续观察至少4个月。

 1、新肝方:马鞭草15克,枸杞子、泽泻、赤芍、白芍各9克,木香6克,龙胆草、生甘草各45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每2周复查肝功能1次,连续观察至少4个月。在服药期间,除服用维生素及临时对症 用药 外,均不再加用其他方法治疗。

 2、和肝胶囊:生三七130克,杭白芍、粉甘草各100克,青连翘60克,上肉桂(去粗皮)30克,薄荷、制斑蝥各25克,冰片20克,朱砂10克。研为细末混匀,分装在0号胶囊内,每粒净重05克,共分装100粒,每天服2次,每次3~4粒,饭后服。

 3、清肝煎:茵陈45~60克,连翘、蒲公英各30~40克,郁金、丹参各10~25克,青黛6~10克。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 物品 ;动静结合,忌绝对卧床休息。

 4、调肝降球合剂:柴胡5~10克,郁金、茯苓各10~30克,生黄芪、紫丹参各15~30克,炒白术10~15克,黄精、茵陈、秦艽各15克,炒赤芍,炒白芍、山楂、神曲各10克,青皮、陈皮各6~10克,甘草5克。每天1剂,水煎2次,于上午9点、下午3点各服1次,连服30天为1疗程。待其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改为2天服1剂,每天服1次,连服15剂为1个巩固疗程。每服药1个疗程,复查1次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值。

 5、补肝降酶汤:柴胡、当归、泽泻、白芍各9克,黄精32克,丹参15~32克,郁金10克,焦山楂15克,五味子10~15克,田基黄32~45克。每天1剂,水煎服。

 6、健脾解郁汤:党参、白术、丹参、板蓝根各15克,柴胡、郁金、白芍、陈皮、黄芪、茵陈各10克,半夏曲12克。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空腹分服,1个月为1疗程。一般观察2~3个疗程。

本草纲目肝病的 食疗 法

 1、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排净肠内废物。次日放干燥箱内烘干或焙干,研末装瓶。每日1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15日为一疗程。有温中益气, 解毒 功效。

 2、茵陈、车前草各100克(或车前子20克),加水1000毫升,煮取800毫升,每服200毫升,加白糖20克,每日2~3次。有利湿 清热 功效。

 3、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入适量白糖稍煮1~2分钟即可。每日服2~3次,7~10日为一疗程。有清利 湿热 、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急性 传染 性黄疸型肝炎。

 4、酸枣5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每日服1次。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转氨酶作用。

 5、枸杞子30克,母鸡1只,清汤1250克,料酒10克。将母鸡在鸡肛门部开膛,挖去内脏,洗 净;将枸杞洗净装入鸡腹内,然后放入钵内(鸡腹部向上),摆上葱、姜,注入清汤,加盐、料酒、胡椒面,隔水蒸2小时取出,拣去姜、葱,调好咸淡即成。每日 2次,吃肉喝汤,有保肝益精、养阴明目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 贫血 等患者。

 6、鲜芹菜100~150克,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炖服,每日1次。有清热解毒、养肝功效。

本草纲目肝病的 护理 工作

 1、食物养肝护肝

 饮食护肝有两大要点:一是优选食物供足养分,满足肝脏的各项生理需求;二是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细菌、病毒入侵肝脏。另外,养肝护肝的食物以清淡平和、 营养 丰富为宜,同时要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否则会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

 此外,绿色食品是保肝、养肝的最佳选择,可以促进肝气循环,舒缓肝郁、保护视力。因此,应多食用一些绿色食物,如黄瓜、芹菜、菠菜、花椰菜、海带等。

 2、平和心态养肝

 大怒会伤肝,肝脏不好的人千万不要生气,因为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从而损伤肝脏功能。有些人一生气便常常面红耳赤、 头晕 、头痛、甚至出现吐血、昏倒、 血压 升高等现象,这都是因为肝气郁结所致。

 因此,我们要想强健肝脏,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从而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

 3、茶中药养肝

 人们可以喝些绿茶、菊花茶和玫瑰花茶等茶饮。其中,绿茶清热解毒、消食解腻,菊花平肝明目,玫瑰花舒肝解郁。常喝这类茶水有益养肝护肝。另外,中药枸杞滋补肝肾、养肝明目,或泡茶、或炖汤、或熬粥皆可。常吃核桃仁、开心果之类的坚果,以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4、以酸养肝

 以酸入肝,酸入肝是指食用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食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橘子、葡萄等。其中山楂含有熊果酸,能降低 动物 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有一定的防止或减轻动脉硬化的作用。

 如平时吃些鲜山楂,用干山楂泡水喝,或在炖肉时加入山楂,既调味,又能帮助 消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酸味食物并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宜吃,比如春季肝气旺盛时,就不可以吃太多酸味食品,否则会造成肝气过盛,影响人体 健康 。

 5、戒烟限酒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猪肝羹的用法用量 3 《圣惠》卷九十七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猪肝羹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猪肝羹 1 拼音

zhū gān gēng

2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 21 方名

猪肝羹

22 组成

猪肝1具(切),红米1合。

23 主治

妇女产后乳汁不下,闭闷妨痛。

24 猪肝羹的用法用量

上加葱白、盐、豉等,以肝如常法作羹食。或作粥。

3 《圣惠》卷九十七 31 方名

猪肝羹

32 组成

猪肝1具,粟米1合。

33 主治

妇女产后乳不下,闭闷妨痛。

34 猪肝羹的用法用量

上如常法作羹粥。空心食之。

古籍中的猪肝羹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八食治门]食治眼痛

(二两)淅粳米(二两)上以水三大盏。煎石膏等三猪肝羹方(出圣惠方)治肝脏虚弱。远视无力。补肝。猪肝

《养老奉亲书》:[上籍食治老人眼目方第二]一

补肝猪肝羹方食治老人肝藏虚弱、远视、无力。猪肝(一具,细切,去筋膜)葱白(一握,去须,切)鸡子(二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七]老老余编(下)

以微火煎,泔沸出贮之,取合盐汤,和面作,食之。猪肝羹治肝虚弱不能远视。猪肝(一具,细切,去皮膜筋胆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

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猪肝羹治肝脏虚弱,远视无力。用猪肝一具,细切,葱白一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九食治门]食治产后(附论)

  肝气证治,王氏认为,肝气之为病,多缘于郁怒伤肝,木失条达,气机郁滞。初病则多自郁于本经,而为胀为痛;郁久则易于导致络脉瘀阻;而侮脾、犯胃、冲心、犯肺,或虚实夹杂,种种不同,皆是临床常见的肝气变证。若能了然于胸,自可应对自如。

 疏肝理气法 王氏云:普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疏肝理气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肝气为病的首选治法,适用于肝气为病的初起,因郁怒伤肝,气机阻滞所致的胁肋或胀或痛。可伴见精神抑郁,闷闷不乐,胸闷太息,脉弦或沉弦。发病前可有情志刺激因素。若肝病日久,病不全在气分,而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致加重者,本法仍然适用。王氏于本法所选用诸药,以辛香调气为主,符合《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他如《局方》香苏散、《验方》香郁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等均可酌情选用。

 疏肝通络法 王氏云:“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肝气郁结,可致血行不畅,络脉瘀阻。叶天士曾有名言:“初病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气郁日久,可致血瘀,症见胁肋刺痛,痛处不移,或可扪及症块,”舌黯,可有瘀斑,脉涩,或沉涩。王氏此法从张伸景《金匮》旋覆花汤变化而出,见血瘀络阻征象,用之无疑。但王氏立此法的初衷,是于初投疏肝理气法不效而后用之。可见。初病肝气也可应用此法,即将疏肝通络与疏肝理气合用于肝气自郁于本经之症。夫气为血之地,气病之初,即血郁随之。明了此理,此法方可用之无疑。

 柔肝法 王氏云:“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升发,而主藏血,故其体阴而用阳。若在素体阴虚血亏之人,肝阴不足,肝气偏燥,肝失濡养,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愈郁愈燥。此等肝气之为病,以胁肋胀甚为特征。若单以疏肝理气法治之,辛香温燥,更伤阴血,故疏之其胀更甚。故改用柔肝方法。所谓柔肝者,柔以制刚之义。肝为刚脏,赖阴血以滋养,而肝阴以肾阴为化源,所谓乙癸同源者是也。故柔肝法选用善能滋水涵木的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若兼有热象,如出现烦热口干,可加天冬、生地以滋阴清热;若兼见下元虚寒,则加苁蓉、肉桂以温补下元。

 缓肝法 王氏云:“如肝气胀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本法适用于肝气胀甚而中气素虚之症。肝气郁结而胀甚,可见胁肋胀急不可舒,中气虚则可见倦息少气,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按之无力。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今脾气先虚,肝气更急。治宜先扶中气,故用甘味药。法宗《素间·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亦即《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之义。

 培土泻木法 王氏云:“肝气乘牌,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索黄、白芍、木香”。本法适用于肝气乘牌之证。即所谓土虚本贼,木乘土位,故胀痛见于脘腹。可伴见嗳气不舒,食少纳呆;或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心烦易怒,怒则痛作;脉弦,苔白。此证常由,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因情志变动而加重。治宜健脾土之虚,泻肝木之郁。健脾用六君,疏肝用吴茱萸、白芍、木香。用药恰到好处。

 泄肝和胃法 王氏云:“肝气乘胃,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受木乘,失其和降,发为脘痛呕酸,或兼中脘灼热,暖气频频,心烦急躁,口苦口渴,便秘渡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宜泄肝和胃。此证病位在胃,病机在肝,泄肝和胃,缺一不可。复胃脘之和降,选用二陈汤,此为基础;泻肝之火横逆用左金丸辛开苦降,内有吴茱黄,善能泻肝木之实,黄连苦寒,泻心火之要药,用于此,乃实则泻其子之义。若证偏于气滞,呕逆较甚者,治宜二陈汤加白蔻、金铃子,白蔻理气机而定呕,金铃子泻肝火而止痛。足见王氏选药特点是少而精。

 泻肝法 王氏云:“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泻肝。金铃、延胡、吴黄、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泻肝之主法也。”此所谓肝气上冲于心,实指心下而言,即剑突之下,相当于胃脘部。症见胃脘部位突然发生剧烈疼痛,痛甚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滴,伴见恶心呕吐,吐出青**酸苦水液和食物。痛、厥两症是本病的特征性症候其痛之发生,突然而剧烈,呈绞痛,或钻顶样剧痛,多为阵发性发作;其厥是由痛剧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漓。因其厥冷发生的原因并非因阳气虚衰,而是肝胆气火冲逆。治宜理气镇痛。本证的本质是热郁火逆,若兼见寒象,即成寒热错杂之证,于上方酌加温通之品,如川椒、桂枝温散寒凝,加白芍取酸以泻木之义。此证之用药特点不离苦、辛、酸之味,苦以降肝火之逆,辛以开肝气之郁,酸以平肝之妄动。故曰:苦、辛、酸三者,为泻肝之主法。

 抑肝法 王氏云:“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本法适用于因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猝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憋气,伴见胁肋疼痛之证。肝属木而主升发,肺属金而司肃降,正常情况下,肝气得肺气之肃降而不致太过,方能得其柔和之常。若因暴怒伤肝,肝气暴涨,肺金制约无权,肝气无制而上逆,直犯肺金,使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作喘。其发甚暴,其势甚猛,必兼胁痛,是其特点。本证常有明显的情志因素可追寻。王氏选用吴茱萸炒桑皮既能肃肺,又能平肝,苏梗、杏仁、橘红均为肃降肺气、下气平喘之品,诸药合用,复肺气之肃降,以制肝气之上逆。故曰“抑肝法”。

 肝火证治,肝火之证,多由气郁日久,郁久化火。有虚实两端,实火责之阳亢,虚火本于阴亏。治疗肝火证,除了要分清虚实之外,还应考虑肝和其他脏腑的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清肝法 王氏云:“清肝,如羚羊角、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清肝法适用于肝火上炎,症见面红目赤,耳鸣或聋,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脉弦数,舌红苔黄。本证为肝火逆冲于上,发散于外,内无湿热结滞,而阴血未伤,为肝火实证。此为无形之火热上炎,非清不足以息其焰,故可直清而愈。

 泻肝法 王氏云:“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本法适用于肝火壅盛于三焦,内有湿热结滞,为肝火重证。症见目赤肿痛,耳聋肿痛,面赤鼻组,头晕头痛,心烦急躁,恶梦纷纭,甚则狂躁痉厥,上下出血等。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腻垢厚。此为肝经实火挟湿热结聚之实邪,故治宜苦寒直折,通利二便,使湿热之邪由二便排出。若肝火上炎之较重者,用上法清之而不愈者,也可易以本法治之。

 制肝法 王氏云:“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右决明。”本法又名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之证,用清肝法当愈。若清之不愈;当责之火感伤阴。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阴伤则肺失清肃,不能制约肝木,则肝火益盛,甚则本火刑金。症见口干咽燥,阵阵呛咳,痰粘难咯,痰中带血,或咯血,胸胁胀痛,五心烦热,形瘦额红。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或无苔。本证多见于素体肺阴不足之患者。治宜大队养阴清肺之品,清润肺阴以制木火之亢逆,故名制肝。

 泻子法 王氏云“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本法适用于一切肝火实证,但并非单独应用,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治法和清肝法或泻肝法协同应用,以增强疗效。肝火盛者,往往导致心火亢盛,出现术灭同盛的症候。此时治疗应在清泻肝火的同时,兼以清泻心火,以收佳效。故日“实则泻其子”。王氏举出黄连、甘草为例,是示人以法。

 补母法 王氏云、“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若如喷健:氨面、制牌包汽船加敏增运中肾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阴必亏,阴不制阳,则肝火亢盛,此为阴亏于下而火盛于上。此等之火虽盛而清之不应,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宜“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此为肝阴本虚,当遵“虚则补其母”之旨而滋肾水;滋水涵木,治其源也。乙癸同源之义,于此可见。

 化肝法 王氏云“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化肝之法为张介宾所创制。适用于郁怒伤肝,气郁化灭,火盛动血,症见胁肋胀满,甚或疼痛,心烦急躁,或见诸般出血之证。脉弦舌红苔黄。此证多由情志不遂,郁阀闷气恼所诱发,有明显的情志因素可察。其方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清热化痰之品相配伍,气分血分兼顾,化解肝经之郁火,故名化肝。

 肝风证治,所谓肝风,是指肝阳化风,内生之风也,即《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氏认为,“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明确指出了肝风证临床上的两大格局。二者病机有异,阳亢生风,即“内风多从火出”之类,血虚生风是血虚不濡,筋脉失养所致。故二者治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息风和阳法 王氏云:“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息风和阳法。羚羊角、丹皮、甘菊、钩藤、决明、白藜。即凉肝也。”此为肝风初起,风从火出,风阳上扰清空,主症为头目昏眩,可伴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按之有力。此证多属肝阳上亢,气火有余,热象明显。故用凉肝之法,清其肝热,其阳自和,故日“息风和阳法”。

 息风潜阳法 王氏云:“如息风和阳不效,当以息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肝风初起,用凉肝法治之不效,说明病情并非单纯的阳亢于上。“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属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此乃本虚标实,非单纯凉肝所能奏效。治宜滋肝肾之阴,潜亢上之阳。本法用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阿胶等大队滋阴药滋养肝肾之阴为主,取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义,佐以菊花、牡蛎以潜阳息风,是标本兼顾之治法。临床见证,除头目眩晕为主症外,可伴见形瘦鞭红、腰膝酸软、耳鸣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劲等脉证。

 培土宁风法 王氏云:“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土虚则木无以植。若中焦脾胃一虚,气血之化源不足,则肝亦失其所养而生虚风。临床既可见头目眩晕、耳鸣、行走飘忽等肝风症候,又可见纳呆食少、倦息乏力、大便不调等脾胃不足的症候。此证实属由脾胃气阴不足而致的眩晕。治宜培土为主,佐以息风,即所谓“滋阳明、泄厥阴”又名缓肝法者,以其治在中焦,“损其肝者缓其中”是也。

 养肝法 王氏云:“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而麻者,宜养血息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肝藏血而主筋。若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其所养,则可出现肢体麻本、筋脉牵掣等证,并可伴见眩晕、心悸等血虚症候,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养血息风,濡养筋脉。以肝体阴而主藏血,故名养肝法。

 暖土以御寒风 王氏云:“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虚,寒饮中阻所致的头重眩晕,不思饮食等症。由于患者脾胃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寒饮凝聚,浊阴上犯,而致头重眩晕此为主症,故列人肝风论治;中虚运化无权,故全然不思饮食,此虽为兼症,却由此而知其病机之关键在于中焦;因其有寒饮凝聚,故可推测其证当有呕吐痰涎等寒饮中阻之症。其舌当淡而白滑,其脉当沉弦,或沉迟而弦滑。治用《金匮》自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温中散寒,健脾化饮。治在中焦,故日“实补中也。

 其他治肝法,王氏治肝30法中,除肝气8法、肝火6法、肝风5法外,还有补肝、镇肝、敛肝、平肝、散肝、搜肝、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等11法。兹简述如下,

 补肝法 制首乌、蔬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芝麻、沙苑蒺藜。此为补肝体而设。凡肝虚证皆可用之。若肝之阴阳气血之虚明显者,可依下法用药。

 补肝阴法 地黄、白芍、乌梅。此补肾与酸甘化阴合用之法。

 补肝阳法 肉桂、川椒、从蓉。肝阳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故此法补肾阳为主,兼以辛补之之义。

 补肝血法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此法养血不忘活血,兼以补肾为特点。

 补肝气法 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可为此法作注。

 温肝法 肉桂、川椒、吴萸。适用于肝经有寒之证。若兼胃中有寒,可加人参、干姜,即合入大建中汤之义。

 镇肝法 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此为潜镇之法。潜阳息风与重以镇怯,适用于肝风内动及惊恐不宁等症。

 敛肝法 乌梅、白芍、木瓜。此酸以敛之,又有酸甘化阴之效。

 平肝法 金铃子、藜、钩藤、橘叶。适用于肝阳萌动而不甚者,肝郁化火之初而火未盛者皆可用。

 散肝法 道遥散。宗《内经》“木郁达之”之旨,统治肝郁诸证。

 搜肝法 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适用于外风所致的口眼歪斜肢体麻本、肌肤不仁等症。虽属外风,但亦与肝有关,故一并讨论。

 上述11法可与前述肝气、肝风、肝火诸法互参运用。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肝胃气痛的方剂 2 治疗肝胃气痛的中成药 3 肝胃气痛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肝胃气痛 肝胃气痛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ān wèi qì tòng

2 注解

肝胃气痛 病证名。情志郁结,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见《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类证治裁·胃脘痛》:“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

治疗肝胃气痛的方剂 佛手丸

免药末脱落,此丸每料干丸约有30两。功能主治:肝胃气痛,脚气,膨胀。用法用量:每服1钱,计共300服

定痛五香散

。功能主治:气滞血瘀,寒湿停饮,胸胁胀满,各种肝胃气痛。用法用量:每服1钱5分至2钱,温酒或开水送下

肝胃气痛散

,与海螵蛸共研细末,沉香另研,和匀。功能主治:肝胃气痛,呕吐酸水。用法用量:每服3分,开水调服。摘录

女科金丹

无期,临经腹痛,倒经吐衄,盗汗虚烦,血崩不止,肝胃气痛,胎动不安,漏胎,横逆难产,临产交骨不开,胞衣

复方元胡止痛片

项规定(附录11页)功能与主治:疏气止痛。用于肝胃气痛,胃脘胀痛,胸肋痛,月经痛。用法与用量:口服,

更多治疗肝胃气痛的方剂

治疗肝胃气痛的中成药 复方元胡止痛片

项规定(附录11页)功能与主治:疏气止痛。用于肝胃气痛,胃脘胀痛,胸肋痛,月经痛。用法与用量:口服,

青麟丸

痈、痰火昏狂,如醉如痴者;胸闷脘胀,气阻噎膈,肝胃气痛,大小便闭者;湿热黄疸,瘴气疟疾,水肿臌胀,食

制金柑丸

录ⅠA)。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痛,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

沉香散

者,水磨细末,晒干弗烘)1两。主治:停寒积饮,肝胃气痛,痞结胀满,呕逆酸水,痰涎诸证;及寒中霍乱,上

胃气痛片

,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3不适用于肝肾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急躁易怒,头晕血压高。4

更多治疗肝胃气痛的中成药

肝胃气痛相关药物 制金柑丸

性状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痛,胸胁胀满,不思饮食。规格每丸重66克

肝胃气痛片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肝胃气痛片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健胃制酸。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

制金柑丸

方药药品。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痛,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复方元胡止痛片

胃脘痛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疏气止痛。用肝胃气痛,胃脘胀痛,胸肋痛,月经痛。用法与用量口服

复方制金柑颗粒(冲剂)

,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4不适用于肝肾阴虚,主要表现口干,急躁易怒,头晕血压高。5

更多肝胃气痛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肝胃气痛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一节·退毒丸药方

治停寒积饮,肝胃气痛,痞结胀满,呕逆酸水痰涎诸证。亦治寒中霍乱,上吐下泻,心腹绞痛,厥逆脉微欲绝者。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八节·夹痛伤寒

(一名伤寒夹胃脘痛)因素有肝胃气痛。外感风寒。触动而发。有表里上下左右之别。气血虚实寒热之分。

《塘医话》:正文

术盛行,无论老 妇,冬寒夏暑,遇有心痛腹痛,肝胃气痛,以及感冒发热吐泻等病,率皆名之曰痧,辄用刀针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三]脘腹痛门

疏肝。金铃子延胡索吴茱萸香附高良姜木香白檀香沈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三]积聚门(附虫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