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看看这种植物的学名叫什么?
有点像?
地桃花
Urena lobata Linn
锦葵科 Malvaceae 梵天花属
别名:肖梵天花 野棉花 刺头婆 地桃花 八卦拦路虎 痴头婆 大膏药麻 大梅花树 地马椿 樊天花 梵天花 膏药麻 狗脚迹 喊曼挪锁 红花地桃花 厚皮草 毛桐子 迷尼马糖棵 牛毛七 匹密 千下槌 山坡麻 石松毛 田芙蓉 卧蚂蟥 小朝阳 雪麻头 野火麻 野鸡花 野棉毛 圆叶野棉花 八卦草野桃花 八角草 巴巴叶 半边月 黐头婆 大迷麻庄棵 大迷马桩棵 刀伤药 饿蚂蟥 梵尚花 红柏穹 红黐头婆 红花蚤母头 寄马桩 假桃花 迷马柱 牛虱目 千下锤 三角风 三脚破 山加簸 虱麻头 虱母草 虱母子 虱母子草 水棉花 天下捶 天下椎 土黄芪 土口芪 项满糯说 肖梵王花 肖梦天花 野火花 野桃花 野桐 蚤母头
桃子草应该是中药地桃花的别名、它的别名还有天下棰(《生草药性备要》),油玲花(《福建中草药》),三角风(《湖南药物志》),羊带归(《广西中药志》),假桃花(《南宁市药物志》)等
基源为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地桃花的根及全草。梵天花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有3种、5变种。
形态亚灌木,直立多分枝,高达1m;小枝被星状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4cm;被灰白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mm,早落;叶片多型,茎下部叶近圆形,长4~5cm,宽5~6cm,通常3浅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的叶卵形,长5~7cm,宽3~65cm,裂片三角形或阔三角形;上部的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15~3cm,浅裂,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基出脉3~7条;通常仅中脉具腺体。花腋生,单生或稍丛生;花梗短,具毛;小苞片钟状,5裂,近基部合生,宿存;花萼杯状,5裂,与小苞等长,被星状柔毛;花瓣5片,淡红色,倒卵形,长约15mm,无毛;外面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15mm,子房5室,花柱分枝10,微被长硬毛。蒴果扁球形,直径约1cm,分果被星状短柔毛和钩状刺毛,成熟时与中轴分离。种子卵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2500m的干热空旷地、荒坡或疏林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日本、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也有分布。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环境,一般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点播,穴深约3cm,每穴播种约10粒,每亩用种量1~15kg。苗高7~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需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或堆肥为主,适量应用化肥,栽种3~4年后,应翻蔸另种。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药材产于广西、福建。
并不是因为这种清朝的治刀伤的药不见了,而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中,人们是不需要这种药的,有很多的药来取代这种药。而且这种药的原材料也是具有很深的历史价值的,如果将这种材料只用来制作药,那么可谓是对这种材料的浪费,所以人们都将这种材料保留了起来,供我国国家考古使用。
在当今的社会,与清朝相比,我们国家是少战乱的,至少在内地的一些地区是没有战乱的,只在边界有可能会发生战乱。这种药一般都用于将领上战场上受伤时使用,但是在现在科技那么发达,还有医学方面很发达的情况下,这一种药就被别的药品给替代了,甚至新发现的药品比这个还更加的有效,所以人们就不再使用这种药。
而且在清朝的时候制造这个药的材料其实是龙骨,龙骨实际上是有一些科考价值的,因为他们是象类,还有犀牛类的骨骼化石。虽然经历的时间并不久远,但是上面所刻的文字可以反映当时清朝的一些文化状态。虽然这一些化石将它磨成粉,对刀伤也有治疗作用,但是它的科考价值远远大于它的医疗价值。
而且如果现在用犀牛或者是大象的骨骼制造这种药,其实是一种犯法的行为,因为这一些动物在我们国家属于野生保护动物,无论是谁都需要遵守保护动物的原则。轻易的伤害无辜的动物,其实是将它用到有益的地方,也是不可饶恕的。
因为当今的社会发展,还有对以前文化的重要认识,导致我们国家对于这种药物不再依赖,所以自然也就不见了。
在当时冷兵器的时代中人们对受伤的外部感染是没有一点了解的所以在当时人们受伤只是简单的在皮肤外层敷一点简单的消炎药物,但是这些药物仅仅起到临时的作用,在士兵受到剑伤只是简单的进行外部的处理,但是箭头进入的体内部分几乎是没有处理的都是用一些简单的中草药捣碎使其药物中的液体进去体内进行治疗。
还有一种就是用当时的烙铁对其受伤的部位进行烙印,这样的方法在部队里面经常使用因为这样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尽行伤口的处理,在当时没有人意识在有细菌的存在,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后期最容易引起伤口的感染,以至于到最后大多数士兵死于伤口的细菌感染战场应急处理的话,只能靠清创、灼烧伤口来抵御感染,这对于破伤风杆菌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代中医就有“破伤风”的定义,认为是伤口遭受风寒所致,用药一般按怯风法治(中医不懂,凭印象乱讲的),至于疗效就天知道了。传说匈奴骑兵会使用马粪浸染箭簇,以增强其杀伤力,其实也是无意中利用了破伤风杆菌。
伤势相比较轻一些的,都会有一些草药止血,包扎,这也仅仅是简单的包扎。当时应该是知道这个病毒的,所以当时是有伤药这么一个通俗说法的,从字面意思看出肯定是针对刀伤的,这刀伤药肯定就包含了针对止血,伤口愈合,已经这类病毒的药,但是以那时候的医疗水平来说,就算有知道有这样的病毒,可是治疗效果并不会那么见效,所以我个人认为是听天由命。
白头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 主治热毒痢疾,鼻衄,血痔,带下,阴痒,痈疮,瘰疬 (1)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头翁的茎叶与根作用不同,具有强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必须注意。 仙鹤草是蔷薇科草本植物龙牙草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止血,补虚 贯众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山区,习称“东北贯众”或“绵马贯众”。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叶柄及须根,晒干。 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应用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用本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药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 2.血热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如《本草图经》治衄血,可单味药研未调服;若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可治吐血,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 3.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地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1991,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1994,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田七又名「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茎。它原系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被发现和采用,后转为人工栽培。因为这种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条叶柄,每条叶柄上往往有七张叶子,故通称「三七」。据清代《归顺州志》说,「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清代《百色厅志》卷三也说,因三七实出自田州,故「俗名为田七」。 田七是一种名贵药村,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人参属中的优异品种。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田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有「金不换」之称。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贵》称:「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本草纲目》中还说,田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料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并说,「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虫伤」痢」,「大肠下血,妇女血崩,产后出血,产后血多,男妇赤眼,无名痈肿,虎咬虫伤」等。 据药物分析,田七主要含六种皂甙和谷甾醇、胡萝卜甙、黄酮类化合物。皂甙是人参的主要成分,对增强体力,改善心肌氧代谢,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古药书说田七「功同人参」确非虚妄之词。谷甾醇和胡萝卜甙能降血脂,而黄酮类化合物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弹性的有效成分,因而常食田七,不仅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而且对冠心病、心绞痛有预防功能。无病的人服用后可起预防冠心病和滋补强壮作用。 田七要根据使用目的来决定用法。服法不同,功效迥异。一般说,生田七能使血管收缩,是治跌打刀伤的特效药,确可达到药到血止的效果。把田七粉,用酒调成糊状,敷於疮疽上,可起到散血消肿作用。内服田七要根据病情作不同的服法:散血、止血、止痛应服生田七;补血、补身则服熟田七。
本文2023-08-19 18:25: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