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诗歌》:通俗易懂的日本诗歌入门读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7收藏

《日本的诗歌》:通俗易懂的日本诗歌入门读物,第1张

《日本的诗歌》是日本著名诗人、诗歌研究专家大冈信的诗歌评论代表作,原本是他在法国法兰西学院举办的五次日本诗歌讲座的讲稿。本书以菅原道真、纪贯之和“敕撰和歌集”、女性歌人、叙景诗、中世纪歌谣等为题材,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日本诗歌史和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理论,对读者来说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日本诗歌入门读物。

在《日本的诗歌》第一章中,大冈信首先介绍了日本古代最杰出的汉诗人菅原道真的诗,以及他作为流放者的悲惨遭遇,回顾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通过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追寻菅原道真这位生活在千年以前的诗人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他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对日本从文字到诗歌的深远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菅原道真被认为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学者和智者,而被大多数日本人忘却了他原本是一位极其优秀的诗人。究其原因就是他的作品都是用“汉文”所写成的“汉诗”,一般人几乎都没法读懂,属于典型的曲高和寡。日本的诗歌史从菅原道真以后,其主流就由“汉诗”转移到了“和歌”上。

《日本的诗歌》的第二章,大冈信简单介绍了和歌发展的历史背景,并讲述了“和歌”这个词的含义。据大冈信称,“和”这个词作为动词,就是“应和人声”,甚至是用心配合对方来实现“互相理解、和谐共处”之意。大冈信指出,这也就是敕撰和歌集编纂理念之根本原理,并把它与纪贯之所作《古今和歌集》的序文相结合,进行了阐述。据大冈信介绍,和歌的表达,由暗示和极其少量的信息所构成。在和歌中存在着的,往往不是对于具体事物和事件的详细描写,而是作者遇到某事物或经历某事件时心情的简洁表达。对于具体事实的言及,只是停留在心情的表达所必要的范围内。

《日本的诗歌》的第四章探讨了写景和歌这种日本独特的诗歌形式,以及日本诗歌为何极端缺乏自我主张的要素的原因。在这部分内容中,大冈信以后白河法皇的女儿式子内亲王的一首和歌为例,讲述了日本和歌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类写景的和歌。这类和歌表面上是单纯的风景描写,实际上却是表现一个女人或男人的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和歌。大冈信指出,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风景的手法,目的就是只将秘密吐露给能懂的人;而把风景只当风景来看的人,也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美感享受。

“野园无人艾蓬生,露底松虫低低吟。”式子内亲王的这首“题咏”和歌,表面上描写的是萧瑟的秋天庭院里的虫鸣,实际上与这种风景相重叠,同时呼出了被男子忘却的女子沉浸在悲叹中的身影。在我看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很有“爱情密码”的感觉,既具浪漫色彩,又不乏意趣,还实现了雅俗共赏。尤其是式子内亲王的这首和歌还是“命题作文”,完全是靠幻想模拟的情感,能够表现得如此情真意切,让我感觉它更具艺术欣赏价值了!

《日本的诗歌》的第三章和第五章也是全书最令我感到意外的主题,论述了女性歌人在日本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著名诗人或词人中女性都很少。而在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至今都更加明显的远低于男性。没想到在日本和歌与歌谣的创作与普及中,女性竟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大冈信所说,对于某些天才的女性诗人来说,爱情的和歌甚至就是她全部人生的概括或者象征。即她们的爱情和歌,就是哲学性冥想的诗歌。

《日本的诗歌》书中大冈信列举了多首笠女郎、和泉式部及式子内亲王的和歌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式子内亲王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一首,再比如:“过去示来皆虚设,同在枕边幻影内。”这首和歌的大意是:“我曾经历的过去之事,和未知的将来之事,都是飘浮在虚幻枕边的幻影啊。”据大冈信的联想式解读,如果把这首“过去和未来”的和歌,看成是在充斥着大量杀戮战争和饥饿、传染病蔓延的不幸之地侥幸生存下来的男性或女性的述怀之歌,那它就会是一首使人心灵战栗不止的现代抒情诗吧。虽然仅从译者翻译的和歌内容中,也能读懂式子内亲王想表达的浅显意思,不过大冈信的解读无疑可以令人加深对这首和歌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

和第三章中介绍的奈良和平安时代的一流女性歌人们创作的和歌比,《日本的诗歌》第五章中介绍的日本的中世歌谣我觉得艺术价值略显逊色。一方面是歌谣基本上都是连作者都不明确的作品。据大冈信指出,正是这种“无名性”,成了在所谓“文学史”这种极其近代化的定义中,歌谣一直受到不适当的低评价和不公正对待的理由。另一方面是虽然在歌谣的作者当中不乏作品质量堪称一流的优秀诗人,但他们大都属于社会的最底层,甚至很多是妓女,这就使得歌谣的主题内容难免令人感觉稍显直白甚至是低俗。用大冈信的话说,和歌所要求的都是优美、典雅和正式的,能在公开的华丽舞台上朗朗咏唱的作品;而歌谣则是从各个角度映出人的多种侧面的镜子。

另据大冈信介绍,歌谣在口头歌唱之后,其大部分就随风飘散了。除了像在《古事记》、《日本书纪》和《风土记》中那样,偶尔被体现天皇和政府权威的书籍所记录而幸运地得以保存下来的少数歌谣之外,大部分的古代歌谣都散佚了。而在歌谣的流传方面,后白河法皇命令臣下们奔赴全国各地收集并记录歌谣,最终编纂而成的20卷《梁尘秘抄》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可惜《梁尘秘抄》现存除了第1卷的少数部分和第2卷全部,以及后白河法皇自身学习今样的意味深长的自传之外,其他的全部都散佚了。另一部著名的歌谣集就是《闲吟集》,关于它的编纂者至今仍无定论。在《日本的诗歌》中,大冈信也分别列举并解读了多首选自《梁尘秘抄》和《闲吟集》中的歌谣。

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源于日本古籍的年号。然而,《万叶集》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本新年号为“令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日在记者会上介绍称,“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安倍还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以及四季皆美的大自然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要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国格移交给下一代。希望人民在美丽的心灵当中,孕育滋养出文化,正因怀有此番心愿,最终将年号选定为“令和”,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自此“令和”成为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具体来说,“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32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在“令和”之前的247个年号中,凡是得以辨明出处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诗歌4500余首,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尽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读卖新闻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还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写法记录下来。而且,《万叶集》收录了118首关于梅花的诗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国审美的影响。不过“和”代表“和风”,因此加藤隆则认为“令和”带有中日融合的含义。

日本现任明仁天皇将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5月1日即位新天皇,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自此,始于1989年1月的“平成”时代,仅剩1个月便将退出历史舞台。▲

  日本特有的古典诗歌形式,有“和歌”,就是楼上说的。

  此外,还有“川柳”,是讽刺诗歌。

  最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是:“俳句”。分别可以链接:

  “和歌”http://wwwpkuernet/wmkj/renwen1/JapanResearch/3/10/3/6htm

  和歌

  日本古典格律诗歌的总称。自奈良时代(710~784)

  起,也称“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这一

  名称,是因为要和自古以来在日本流传的汉诗相对而言,

  大意就是大和之歌,即日本诗歌。和歌包括长歌、短歌、

  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

  和歌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格律。长歌,以五、七音为

  一联反复吟咏,最后一联以七音结束。一首长歌一般以

  三联以上、全歌形成奇数联为常见。长歌一般为叙事诗。

  歌后附有一到数首“反歌”。日本专家认为它来源于中

  国春秋时代赋的反辞。反歌的任务是概括地吟咏长歌的

  主要内容,或补足其歌意未尽之处。这种反歌同时也是

  独立的短歌,它们的格律相同。长歌的篇幅长,为了不

  流于单调而增强变化性,多用对句、序言和枕词(一般

  与歌意并无直接关系的垫词)等。同时,要自始至终保

  持一气呵成的紧凑感,需要统一全面的构思,写作较难。

  一首长歌往往形成前紧后松、感人的力量逐渐减弱的情

  况,因此它的存在时间并不很长。类似这种长歌的作品

  初见于《古事记》(712) 和《日本书纪》(720)中, 称

  为“记纪歌谣”;继而,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

  集》中始臻完成,并在它的前中期出现著名的歌人柿本

  人□(约662~约706)、山上忆良(约660~733)和高

  桥虫□(生卒年不详, 732年是他的壮年期)等,及至

  晚期的著名歌人大伴家持 (718~785)已乏长歌的佳作。

  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刊载的1,100首作品中,仅

  有长歌五首。近世,除个别人尚有吟咏以外,几乎濒于

  绝迹,其他各类歌也相继消亡,只剩下短歌与后起的俳

  句遗留下来。后来,特别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短

  歌便成了和歌的同义语。

  短歌,在“记纪歌谣”中初见类似作品,而在《万

  叶集》中完成。它的句式是五、七、五、七、七,五节

  三十一音,属于抒情短诗。它是和歌的主要歌体,是日

  本古典诗歌的基本形态。它的格律,在造型上对于日本

  人来说,属于最适当的诗的形式。自古以来,日本歌坛对

  短歌的风格和形式特点,有所研究和论述。一般认为,短

  歌风格和形式特点的演变,大体上有“万叶调”、“古

  今调”和“新古今调”,称为短歌的三大风格。“万叶

  调”指《万叶集》中的短歌风格,表现为质朴、真率而

  感情浓重,现实性和直观性较强,较少重视形式和技巧。

  短歌的五、 七、 五、七、七的五节三十一音中,每一

  个音可能是一个词,每一节也可只有一个词或一个词组

  (短语);在一节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要用两节以上才

  能组成一个词组(短语),直到一句。因而,就发生一

  个章法上断节(为叙述方便,称为断句)的问题。《万

  叶集》较多的是在第 2节或第 4节处断句组成一个词组,

  也就是说,一般不在第一个五、七两节处,就在第二个

  五、七两节处断句,因而称万叶调为“五七调”。《古

  今和歌集》由于逐步形成贵族的主观的纤细优美流畅的

  风格,注重表现技巧,而较多地在第 3节,就是五、七、

  五处断句,因而称为“七五调”,也就是“古今调”。

  “新古今调”主要指以《新古今和歌集》(1205,载歌

  1,978首)为中心,在“古今调”的基础上形成的第1节

  或第 3节断句技巧的进一步运用。在古歌中加进新意、

  但还能看出原歌面貌的作法,在《新古今和歌集》中也

  占有最多的数量。从内容和风格来看,“新古今调”以

  浪漫主义方法反映贵族日趋没落的生活情趣,感官性(主

  要是绘画和色彩方面)、音乐性和象征性倾向较强。

  短歌的格律,还有“多音”、“少音”的灵活性,就

  是在每节中,主要是第 1和第 5节中,可以“多音”或

  “少音”,一般以增减一字为常见。这些通称为“破调

  歌”。

  作歌的方法,主要是个人创作,也有集体的创作活

  动,主要的集体创作活动称为“连歌”(类似中国的联

  句)。它的作法是把一首短歌分为长(五、七、五)、短

  (七、七)两句,由两人以上的作者轮流联句。在平安

  朝时代(794~1192) 多是联咏长短二句合为一首短歌的

  “短连歌”,后来以联咏多首短歌的“长连歌”为常见。

  长连歌的形式,有百韵(百首)、歌仙(36首)、44韵、

  50韵、千韵(百首十卷)、万韵(千首十卷)等。连歌

  的第 1句称为发句(起句),第 2句称为胁句(配句),

  其次为第3句、第4句等,最后一句称为结句。此外,还

  有“题咏”、“句题和歌”的作法,也就是命题作歌。

  命题有事前示题和当场出题二种。

  和歌,主要指短歌,是日本民族从古至今最为广泛

  流传的短诗。由于只有三十一音,必须在遣词练字上狠

  下功夫,因此简洁、含蓄、雅淡等便成为它的主要特点。

  连歌大多是比赛作诗技巧的一种文字游戏,很少产生有

  价值的作品。

  日本古代歌集较多,除前面列举的以外,还有《后

  撰和歌集》(951)、《拾遗和歌集》(1005~1007)、

  《后拾遗和歌集》(1075)、《金叶和歌集》(1127)、

  《词花和歌集》(1144)、《千载和歌集》(1187)等。著

  名歌人在《万叶集》中除所列者外,还有额田王(7世纪

  末在世)、高市黑人(生卒年不详)、山部赤人(生卒

  年不详)、大伴旅人(665~731)、大伴坂上郎女(约

  721~750年间在世)等。《古今和歌集》中有纪贯之(约

  872~约945)、凡河内躬恒(生卒年不详,921年在世)、

  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详)等。《新古今和歌集》中有后鸟

  羽院(1180~1239)、藤原定家(1162~1241)、藤原家

  隆(1158~1237)、藤原良经(1169~1206)、式子内亲王

  (1151~1201)、俊成女(~ 1254)等。近代著名歌人

  有与谢野晶子(1878~1942)、石川啄木(1886~1912)、

  洼田空穗(1877~1967)、土歧善□(1885~1980)、斋

  藤茂吉(1882~1953)等。

  (李芒)

  “川柳”http://baikebaiducom/view/427636htm

  川柳”是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同样,也是17个音节,按5,7,5,的顺序排列。但它不象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的限制。川柳的内容大多是调侃社会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手写来,轻松诙谐。

  辞めるのか 息子よその职 俺にくれ

  妻の声 昔ときめき 今动悸

  父帰る 一番喜ぶ 犬のポチ

  まだ寝てる 帰ってみれば もう寝てる

  振り向くな 哕炛肖取』�捴众

  売る人の 颜见てやめた 化妆品

  ピアスまで はずして量る 体重计

  出来ちゃった 结婚しちゃって 饱きちゃった

  メル友に 会ってみたら わが主人

  デジカメの エサはなんだ 孙に闻く

  “俳句”http://www5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books&flag=1&idArticle=28742

  浅谈日本俳句

  一、 俳句的起源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二、 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

  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生于伊贺上野。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

  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四周闲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以及作者内心的无比激情。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赏樱》:

  “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这首俳句了有了明显的生活气息,但是那股子闲寂依旧透过文字扑面而来。

  芭蕉还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

  “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四、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

  芭蕉之后,最出名的俳句诗人莫过于与谢芜村与小林一茶。

  与谢芜村(1716—1783)日本俳句诗人、画家。少年时代即爱好艺术。二十岁前后丧失家产,漂泊至江户,拜师学习俳谐,寄寓于芭蕉传人早野马人的夜半亭,为江户俳坛所瞩目。以后十年间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震。一七五七年成家,恢复俳谐创作。一七六七年断承夜半亭俳号,发展成为一代宗匠。他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

  芜村的俳句,擅长对自然景物作细致的观察,作写生式的描写。作风以绚烂华美见长。

  下面是芜村的四首俳句:

  “秋风寂寥,酒肆吟诗有渔樵。”、“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春已归去,樱花梭巡而开迟。”

  像上面第二首中,通过对细雨润贝壳的描写来表现出的那种优雅的美,正是芜村的擅长。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弥太郎,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十岁即开始学习俳谐。由于他的动荡不安的经历,一茶的俳句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有人评论他,说“自嘲自笑,不是乐天,不是厌世,逸气超然。”

  一茶有一首写故乡的俳句十分出名: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对于故乡,一茶是怀念的,也是不满的,这首俳句将那种复杂的心情写了出来。

  一茶的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里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感觉和对现实的愤懑,下面是他的三首俳句: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啊。”、“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但一茶同时又是质朴天真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怀念六岁时的一首俳句:

  “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便将这种质朴天真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五、正冈子规

  正冈子规(1867—1902),本名常规,生于爱媛县。1891年冬,着手编辑俳句分类全集的工作,1892年开始在报纸刊载《獭祭屋俳话》,提出俳句革新的主张。子规认为俳谐连歌缺少文学价值,主张使发句独立成诗,定名为俳句,为后世沿用。

  俳句可以说是子规的手中真正发展成为日本民族最短的诗歌的。

  “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信家木曾问旅路,唯闻前方白云深。”、“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这是子规的三首俳句,句中对自然的把握很是独到。

  子规有三首绝笔,下面的这首俳句便是其中之一:

  “喉头痰一斗,瓜汁难解忧。”

  这首俳句写完的第二天,子规便离开了人世。

  六、无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无季俳句,顾名思议,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语。我记得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没有季语:

  “撒把米也是罪过啊,让鸡斗了起来。”

  自由律俳句则彻底地连俳句的格式也放弃,虽然它一直未成为俳句的主导,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写一写汉俳的话,还是写这种自由律的俳句要来的好一些。

  笔者即兴写了一些短句,权当是自由律的俳:

  “深秋,倦鸟阵阵鸣叫,夕阳的红光染遍山林。”、“月下,风如情人的抚摸,杨柳的影子在扭动。”、“倦了、躺上草地上,天上的云飘进我的梦里。”“镜子里的人不是我,那只是一张、陌生的脸。”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当属种田山头火。山头火是一位来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诗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显露出很高的才华。因为患病,他中途退学回到了家里。在这以后,他父亲破产,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之后,他出家了,开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侣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总是要写俳句,来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称作流浪诗人。

  下面是一些山头火的俳句:

  “怀着平静的心情长眠于新生的绿草丛中”、“晨空如此清澈,轻云流动在蓝天”、“ 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

  七、俳句与汉诗文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1日本古诗文中与红、白、青、黄、绿相关的诗句各5句以上

新撰万叶集

(4首)

恋歌

千般恩怨愁杀人,何日相逢万绪终。

高低叹息闺阁乱,含情泣血袖衫红。

秋歌

在原栋梁

秋日游人爱远方,逍遥野外见芦芒。

白花摇动似招袖,疑是郑生任氏嚷。

谷风消谷冰

源当纯

谷风消谷冰,溪水跃奔腾。

白浪如飞雪,春花正上乘。

留别青龙寺义操阿阇梨

释空海

同法同门喜遇深,游空白雾忽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三月三日于西大寺侍宴应诏

石上宅嗣

三升三月启三辰,三日三阳应三春。

凤盖凌云临觉苑,鸾舆经日对禅津。

青丝柳陌莺歌足,红蕊桃溪蝶舞新。

幸属无为梵城赏,还知有截不离真。

早秋月夜

良岑安世

三秋三五夜,夜久夜风凉。

虫网露悬白,树条叶末黄。

咏雪

藤原道雄

纷纷白雪从千里,荧荧漉漉一何斜。

疑是天中梅柳地,雨师风猎玄花谢。

2关于赏月的诗歌

玉蟾清冷桂花孤!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昨风一吹无人会,明月明年何处看,此夕羁人独向隅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披衣觉露滋,长河渐落晓星沈。 今年八月十五夜,还寝梦佳期,叹息未应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碧海青天夜夜心,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戍客望边色,不知秋思落谁家。

未必素娥无怅恨。 山中夜来月。

汉下白登道,今夜清光似往年,低头思故乡。 高楼当此夜,竟夕起相思,东南见月几回圆,银汉无声转玉盘。

由来征战地。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殿前拾得露华新,不见有人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最爱笙调闻北里。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至今不会天中事。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嫦娥应悔偷灵药, 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不堪盈手赠,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举头望明月,湓浦沙头水馆前,吹度玉门关,思归多苦颜! 灭烛怜光满。

西北望乡何处是,胡窥青海湾,曲江池畔杏园边,疑是地上霜。 今夜月明人尽望。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儿童漫相忆,冷露无声湿桂花。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3关于赏月的诗词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于中秋节赏月的诗歌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5有关赏月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