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体系,它包括了中国文化、文学、哲学、历史、政治、艺术、音乐、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国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的思想纷争激烈,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派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国学开始成为官方教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国学也随之发展壮大。随着历史的变迁,国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明清时期,国学经历了一些起伏,但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国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国学专业,国学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此外,国学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道德、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学还包括了佛教、道教、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思想。
国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其中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学习古诗词、经典著作、传统文化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和传统价值观,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国学与经典
一、国学的界定
“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个国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所有学术与文化的总和,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或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就中国而言,国学思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
二、国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国学的范围很难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
早先,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本书特应学校教材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钱穆觉得国学的定义很难下,为教学之方便,姑且用之。他在《国学概论》中章节的编排,就体现了对国学范围和内容的认识,认为国学是“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
(二)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史、子、集四大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子夏易传》、《周易集解》、《尚书正义》、《东坡书传》、《禹贡论》、《诗序》、《毛诗正义》、《诗集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释例》、《春秋三传辨疑》、《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正义》、《孝经集传》、《经典释文》、《十三经解诂》、《十三经字辨》、《六经图》、《孟子正义》、《论语义疏》、《大学章句》、《孟子传》《四书人物考》、《四书大全纂要》、《乐书》、《乐律全书》、《乐原》、《尔雅注疏》、《方言》、《说文解字》、《周秦刻2石释音》、《广韵》、《集韵》。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逸周书》、《贞观政要》、《东观奏记》、《两汉诏令》、《名臣经济录》、《晏子春秋》、《杜工部年谱》、《高士传》、《两晋南北朝奇谈》、《蛮书》、《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图》、《华阳国志》、《水经注》、《唐六典》、《翰林志》、《通典》、《文献通考》、《西汉会要》、《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石经考》、《史通》、《历朝通略》,等等。
3.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重要书目如:《孔子家语》、《盐铁论》、《朱子语类》、《六韬》、《孙子》、《司马法》、《管子》、《韩子》、《齐民要术》、《野菜谱》、《农书》、《黄帝素问》、《外科精义》、《妇人大全良方》、《星经》、《数学九章》、《天学会通》、《测量法义》、《宅经》、《唐开元占经》、《古画品录》、《宋朝名画评》、《书法正传》、《考古图》、《茶经》、《竹谱》、《白虎通义》、《困学纪闻》、《艺文类聚》、《事类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帝王经世图谱》、《玉海》、《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大唐新语》、《教坊记》、《玉泉子》、《金华子》、《山海经》、《阴符经解》、《老子注》、《庄子注》、《列子》、《元真子》、《金刚经》、《佛祖统纪》,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章句》、《楚辞集注》、《扬子云集》、《陶渊明集》、《王子安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文选》、《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唐文鉴》、《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注》、《文章缘起》、《中山诗话》、《四六标准》、《江南春词》、《文苑春秋》、《乐府原》、《明文范》、《文章指南》、《陶渊明集》、《宋文钞》、《中原文献》、《十种唐诗选》、《珠玉词》、《花间集》,等等。
三、经与经典
(一)何者为经
圣人之言曰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部》曰:“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然后有纬。”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是“经”字的本义。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然后纬线才能来回穿梭。程发轫说:“盖经丝在轴,纬线在梭。纬则一往一来,有穿梭不息之象;经则依轴排比,有静居恒久之象。”(《国学概论》上册)由此,“经”训为“常”。《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象注:“顺中以为常也。”成玄英疏:“经,常也。”《天道》篇“若昼夜之有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庚桑楚》“愿闻卫生之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杜预注云:“经者,道之常。”古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们称为经。后人以“经”为“常”、“常道”,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这当然是做不到的。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东汉到宋,“经”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于“十三经”。
(二)何谓经典
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经典具有特异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是潜藏在大脑的记忆中;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每一次都是发现的航行。简言之,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台湾大学的黄俊杰认为: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经典必须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以朱子为代表;经典必须有心性论的内涵,以王阳明的言论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提到经典,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如《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于经典。”这几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想。它们利用这个精神武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了封建文化,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民4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曾经长时期地习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
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我们从《庄子》、《国语》等书中看到,先秦时期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墨经》。以后随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并且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儒家的思想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独尊的“经典”地位了。
我国传统国学的辑注类有 《史记三家注》、《三字经》、《商君书》、《汉官六种》 《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 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 文集》、《曾国藩家书》、《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乳。
狭义上的国学是指在古时候设立的学校,像是太学和国子监;广义上的国学是指我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等内容。国学的根基是先秦的经典和诸子百家的学问,涵盖之广,跨越数朝数代,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从隋唐道学到宋明理学,还有诗赋汉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本来的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直到”西学东渐“后形成了与戏谑相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汉书》《后汉书》中。在南宋,朱熹还曾建立过一座”白鹿洞国学“的书院。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学“的意思都指的是”国立学校“,明朝初期改为”国子监“,教授礼、乐、律、射、御、书、数六科。
直到后来,学者们受其他国家学者的启发,觉得本国也要研究自己的学问。于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学者们纷纷开始了研究问题,整理国故,对国学进行总结,进行整理。
国学的分类方式主流的是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指的就是古籍的经典著作,像是《易经》、《诗经》、《孝经》、《论语》等。史指的是史学著作,像是《史记》、《通志》、《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创立学说或者学派的人物文集,像是《荀子》、《韩非子》、《孙子》、《老子》、《庄子》等。集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名人的个人集,相当于人物传记,比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昭明文选》、《文苑英华》、《长生殿》、《西厢记》等。
三千小童国学馆标准国学经典
第一阶段:知书达礼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书”。帮孩子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教孩子懂得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阶段:开智明理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从小熟读,可助其塑造理想人格、洞察人性。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对孩子的语言水平和知事明理都有很大作用。 《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构建远大的人生格局。 第三阶段:通达言志
《易经》:不学易经,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大医。群经之首,内容涉及诸多领域。 《唐诗宋词》:中国文化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培养孩子良好的韵律感,陶冶情操。 《中庸》:“和谐”人生指南。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高情商人才。 《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书中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千小童结合时代变化,创新国学六艺特色课程 纵横文武,德艺双修让孩子更出众
礼:古礼体验。不学礼无以立,培养孩子懂礼貌、有教养。 乐:古琴修习。提升孩子文化修养,助其养成优雅含蓄的气质。 术:武术锻炼。塑造挺拔的外形、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棋:围棋钻研。开发孩子智力,培养机动灵活的战略思想意识。 书:书法艺术。提高孩子专注力,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 数:数艺传承。锻炼孩子快速运算能力,提升数艺思维。
本文2023-08-19 18:45: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