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读的古籍释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破读的古籍释义,第1张

《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以乐慆忧。”杜注:“慆,藏也。”孔疏:“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上面例一杜注把“慆”解释为“藏”,孔疏指出依杜注的解释,则“慆”应该是“韬”的假借字。例二、三、四的“泮”、“卒”、“霾”,本义分别是泮宫,差役所穿衣,大风刮带尘土而下,在句中分别当涯岸、突然和埋讲,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毫无关系,只能分别看作是“畔”、“猝”、“埋”的假借字。

是字中找的20个字分别是一、二、三、口、日、曰、旦、下、人、疋、丁、上、下、田、走、由、甲、申、中、天。

是,读作shì,为汉语常用字(一级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其本义为正,不偏斜,又可引申出对、正确之义,再引申为应答之词,表同意、赞成、服从等。汉代以后”是“用作系词表示判断。也假借表示这个、这、这样等义。

会意字。能够确认的“是”字见于西周早期(或以为甲骨文已有“是”字),个别字形上部写作“子”形,见于西周中期器物娄簋。

“是”字最早字形的构意不明,郭沫若认为乃“匙”之本字;马叙伦、戴家祥等认为字像有矢箸之,像射鹄形;张日升以之与“万”类比,认为“是”本为虫类。

“是”之意义,《说文》就讹变的字形训“直”,文献用义有一个围绕“正、直”而引申的意义系列。金文中多用为指示代词,战国文字资料中或用为“氏”。判断词“是”西汉已经出现,但其产生之上限尚有争议。

古籍释义

𣆞《唐韵》:承纸切。《集韵》《韵会》:上纸切,𠀤音姼。《说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释名》:是,嗜也,人嗜乐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疎、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见是而无闷。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吴有是仪,唐有是光。又《集韵》:田黎切,音题。《公羊传·僖十六年》: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注:是,月边也。鲁人语也。《释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念“wěi”。

汉字读音:读作鲔(wěi)。

汉字解释:鲔,汉语二级字,具体释义:

1、鲔鱼体呈纺锤形,背部蓝黑色,腹部灰白色,生活在热带海洋,吃小鱼等动物。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

2、古书上指鲟鱼。又名象鱼、剑鱼、琴鱼。鱼纲白鲟科。体呈梭形,裸露无鳞,无骨板。深灰色或浅灰色。

汉字笔画:鲔字笔顺: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提、横、撇、竖、横折钩、横、横。

汉字部首:鱼。

古籍释义

《唐韵》荣美切《集韵》《韵会》羽轨切,𠀤音洧。《说文》鮥也。《尔雅·释鱼》鮥鮛鲔。《注》鲔,鱣属也。《诗·衞风》鱣鲔发发。《传》鲔,鮥也。《释文》鲔似鱣,大者名𩵭鲔,小者名鮛鲔。

沈云:江淮闲曰鮛,伊洛曰鲔,海濵曰鮥。《周礼·天官·人》春献王鲔。《礼·月令》荐鲔于寝庙。《陆玑疏》鲔似鱣而靑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肉白,味不逮鱣,今东莱辽东谓之尉鱼。互详鮥字注。

又《类篇》一曰水名。巩县西北临河有周武山,武王伐纣,使胶革御之鲔水上,盖其处也。相传山下有穴通江,穴有黄鱼,春则赴龙门,故曰鲔岫。今为河所侵,不知穴之所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