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训是什么意思,第1张

古训释义:

1、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2、诂训指对古字古义的训释。古,通“诂”。

古训示例: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

解释:前人流传下来的好文字,含有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我把它收集起来,编成押韵的文句,取名叫增广,用来帮助人们增加广博的见闻。

相关古籍:

1、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一种民间谚语集,其中的内容大致能反映中国古代的百姓生活心理,像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在里边均有体现,如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人的命天注定之类的消极迷信思想很多,应该有所分辨。

不过,其他涉及为人处世的谚语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值得现代人借鉴。

2、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古训

卷二釆部释 shì 赏职切

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从睾声。 酉集下釆部 释

《唐韵》赏职切《集韵》《韵会》施只切,音适。《说文》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左传·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释不朝正于庙也。《注》释,解也。《疏》解释公所以不得亲自朝正也。《吴语》乃使行人奚斯释言於齐。《注》释,解也。以言自解。  又《广韵》舍也。《前汉·食货志》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鎔炊炭。《管子·霸形篇》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  又消也,散也。《前汉·景十三王传》骨肉冰释。《注》师古曰:冰释,言消散也。《淮南子·俶眞训》北方有不释之冰。  又放也。《书·多方》开释无辜,亦克用劝。《传》开放无罪之人。《左传·哀八年》请释子服何於吴。  又《尔雅·释诂》释,服也。《疏》释者,释去恨怨而服也。  又《书·大禹谟》释兹在兹。《传》释,废也。  又《礼·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注》释菜奠币,礼先师也。  又《礼·礼器》礼释回,增美质。《注》释,犹去也。回,邪辟也。  又《仪礼·士虞礼》举鱼腊俎,俎释三个。《注》释,犹遗也。  又《书·伊训》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疏》释弦发矢。  又润也。《礼·内则》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疏》欲得濡肉,则以水润释而煎之以醢也。  又《诗·大雅》释之叟叟。《传》释,淅米也。  又释迦,佛号。今僧家皆称释氏。《支遁·咏人日诗》释迦乗虚会。《梁昭明·东斋听讲》昔闻孔道贵,今覩释花珍。  又姓。  又《韵会》或作泽。《诗·周颂》其耕泽泽。《注》言土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水有时以泽。  又《集韵》亦作绎。通作醳。《史记·魏世家》与其以秦醳衞,不如以魏醳衞。  又《字汇补》羊益切,音亦。悦也。《六书正譌》别作怿,非。《嵆康·琴赋》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懽释。  又《韵补》叶施灼切,音烁。《楚辞·九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翺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考证:〔《前汉·食货志》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冾鎔炊炭。〕 谨照原文冾改冶。

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叫它河洛话或福佬话。它早期以泉州话为代表,现在以厦门话为代表。但泉州话的影响仍然很大,闽南早期剧种梨园戏,至今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闽南方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说的闽南话;广义指福建南部和台湾一带及其以外一些地区、国家说的闽南话。全世界操闽南方言的有6000多万人,分布于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可见,闽南话是一个超地区界、超省界、超国界的一个汉语方言。按其广义闽南方言具体分布如下:闽台片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潮汕片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早期以潮州话为代表,现在以汕头话为代表。使用人口1000多万人。雷州片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以海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片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早期以文昌话为代表,现以海口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万。港澳片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使用人口有几十万。国外片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亚、欧、美其他国家的华侨、华裔说闽南话的人数估计也不在少,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具体统计。此外,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县市,约有14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广饶、广丰、玉山等市县约有40万人说闽南话。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四川、江苏的一些地方和福建闽北的福鼎、霞浦,闽中的永安、三明、沙县等一些乡镇,也有讲闽南话的。闽南方言的形成,是语言学专家和学者颇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近些年来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各家对闽南方言的形成虽有时间早晚的不同看法,但都认为主要是形成于社会的分化和人民的迁徙。据考证,汉以前,闽南这个地区跟福建其他地区一样,居住着一支闽越少数民族,中原汉人涉足此地的甚少。中原汉人大规模入闽当是“五胡乱华”之际。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由于战乱,中原动荡,为避战乱,“如闽者八族”(《三山志》)。这次入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据《三山志》载,分置晋江郡(282年)时,才有3800余户,18万多人,永嘉之乱后,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此时,汉人已成为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这些汉人带来的是中州(今河南)一带的汉语,它应该是闽南方言形成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是唐武后时。669年,唐王朝派遣光州固始县(今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这批汉人后来定居于闽南,并开发了漳州。他们带来的是7世纪的中州话,反映着隋唐汉语的特点。唐朝末年,中州王潮、王审知率大批兵马入闽,之后又在福建称帝。他们带来的10世纪的中州话对福建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到了唐末五代,这些多来源、多层次的语言特点,已经整合成定型的闽南方言系统。两宋之后,闽南方言陆续向广东扩展,播散到潮汕平原和雷州半岛,有的登上了海南岛。台湾与福建一水之隔,早在唐宋时漳州沿海一带就有人过海到台湾,明清两代,更有大批的人东渡台湾,尤其是郑成功率部到台湾后,更把闽南方言和闽南的风俗习惯带到了台湾。显然,福建的南部是闽南方言的发源地。由于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些“活化石”,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清朝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论断,在闽南方言中就可以找到有力的例证。因此,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