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张掖的来历,第1张

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之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了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郡治角得。但是,角得究竟在何处,至今无考,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张掖城不是角得古城所在。那么,现在的张掖城建于何年何月,这也是一个悬案,史书无载,民间倒是有这样的传说。

老张掖城就是现在的黑水国(张掖城西北)。一场铺天盖地的黑风,埋没了盛极一时的角得城,人民流离失所,郡王忧心如焚,他在为重建新城而焦虑。新城空间选在何处才能保其房安,这可不是儿戏的事情。派出了不少选城的官员,也提出了许多选出的城址,但前车之鉴,郡王也不敢贸然行事。

  

  一天,西边大路上蹒跚走来一位云游和尚。有臣建议:云游高僧,见多识广,何不请他一唔?!郡王也觉得有理,就派人把那和尚请来。郡王提及为选城址发愁的事,和尚笑道,区区小事,这又何难。他说:这里有铜钱一枚,我在一个地方把它埋了,你们派人去找,只要找见铜钱,城址也就找见了。郡王一听十分高兴,城址之事有了着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转念一想,岂不荒唐!小小铜钱,这和尚埋藏起来,要寻着它,实在是大海捞针。心里虽然不悦,碍于和尚情面,也只好依言而行。

  

  和尚埋了铜钱,等于选定了城址。在他来说,也属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却苦了找铜钱的人。郡王有令,不得不寻,真正寻去,又无处去寻,真是狗吃刺猬---无处下爪。没办法,兵民齐动手,挖地寻铜钱,其间劳苦自不待言。但是,挖地三尺,铜钱又到哪里寻去?

  

  突然,有人飞报郡王,大路上走来一个道士,扬言能寻得铜钱。郡王得报,传令带请来见。郡王见了道士,百般无奈,也就百般小心。道士倒无所谓,谈笑风生,面无半点难色,海阔天空一番,方才转入寻找铜钱正题。道士向郡王要了一根半尺银针,别无它求。郡王也不敢多问,不知道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士手拿银针,一直往东南方走去,一路上也不言语,只顾走路。随从陪着小心,人前马后,不敢有丝毫冲撞。一时三刻,来到一个去处,但见芦苇阵阵,溪流潺潺,沃野平阔,燕舞莺歌。道士停住脚步,取出银针,直冲冲向地下扎去,然后召唤随从动作。随从忙不迭地刨去沙土,露出铜钱一枚,那银针不偏不倚,刚好扎在铜钱眼里,再验铜钱,正是和尚埋掉的那枚。自然张掖城的城址也就选定了。

  

  郡王马上传令,以这一点为中心,向四面扩展,重建张掖城。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现在的张掖城的来历。

  

  据说,埋铜钱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鼓楼门洞内的十字交叉点。这一点是张掖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轴心,上承乾,下依坤,六面熠熠生辉,成代炎炎永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

1、“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2、“弱水”

始见于《尚书�6�1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6�1大宛传》、《汉书�6�1地理志》、《后汉书�6�1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三千”

盖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一瓢饮”

见于《论语�6�1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嬴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因此在古书如《山海经》《十洲记》等中记载了许多并非同一河流而相同名称的弱水。山海经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称谓流传到现在还在用,比如甘肃省现在的地图上还有一条弱水河。弱水也用来特指位于西北的婆夷河或黑水河,当然也只限于特定的地理学著作。

后来的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比较有名的是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有句: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是弱水第一次与具体的数字连用。张孝祥的《水龙吟——望九华山》中也有一句‘缥缈珠幢愚卫,望蓬莱、初无弱水’。其他的诗词中就很少见弱水的句子了。反到是后来的小说中用的比较常见些。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唐三藏收沙僧时有诗描述流沙河的险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第一次正式的弱水三千的提法。鲁迅先生在他的《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说道:虽弱水四绕,孤立独成,犹将如何如何《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也有提到: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里也是指遥远的意思。

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这便是我们现在口边的弱水三千的意思。第一次正式的提出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 "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 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 "。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稍微少人知的是近代诗人苏曼殊的《碎簪记》,里面有段对白:余曰:然则二美并爱之矣。(电脑里无此二生僻字且用符号代替)复叹曰:君思‘弱水三千’之意,当知吾心。又问:然君意属谁先?余曰:淑芳。

至于现在,弱水三千的提法比比皆是。古龙和金庸的小说里提过不下几十次,每次英俊潇洒的男英雄被一大群春心萌动的美少女骚扰追求时,他都会对女主人公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你放心吧,然后男英雄便花开一春又一春。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夏朝时,张掖为西羌地,公元前12年,为西戎所占。

公元前221年,游牧民族大月氏在这里放牧。后来被匈奴人赶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出陇西,过胭脂山,于祁连山下与匈奴决战,打败休屠王、浑邪王,两王请降。

汉武帝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十六国时期为北凉国都。

隋改张掖县,公元609年隋炀帝于此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唐“安史之乱”后被吐蕃所占,公元852年张仪潮收复。

五代时为回鹘所占,元灭西夏统一中原,马可·波罗在此逗留了一年。

明朝设甘州卫,清朝为甘州府。

当年汉武帝给张掖命名的意思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后来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踏上这片土地。

丝绸之路示意图

河西走廊示意图

张掖,别称甘州,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1986年国务院公布张掖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00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00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00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00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00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00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00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00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00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00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00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00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00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00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001927年 设张掖县。

00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00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