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什么样的饮酒习俗
一、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和<>,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 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 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 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 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 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 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 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 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 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 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 “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 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 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7、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 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 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朝鲜族的“岁酒”: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 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饭饱。
四、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 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 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 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 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 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 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 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五、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 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 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 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 “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 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六、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 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 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 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 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 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 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 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 八 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 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 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 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代人的诗酒抒怀,融入了新时代的色彩,诗和着酒,酒融入诗,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特殊风貌。
古时用鼻子喝酒的方法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这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1、习俗的流传
这种习俗至今也再流传,最为普遍的是在越南一带。越南康足一些老人至今也有着用鼻子饮酒的习惯。这一族有近4000人居住在顺州一带。他们在古时,会被叫做舍都冷。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用鼻子饮水喝酒的舍人。
在越南康足之中,男人们每次在劳作与活动之后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将早就腌制好的辣椒以及利用外气味呛人的调料放入水或酒中搅拌均匀后静置,等过一段时间他们沉淀至酒水底部,用早已清洗好的葫芦壳摇去水面清澈的部分。在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边吃桌上的菜品,一边用鼻子对着葫芦壳,让葫芦壳中的汁液充分倒入鼻子中。根据他们的说法,这样做可以缓解他们身体上的疲劳,使他们更加精神以便于恢复体力。
2、相应的怪谈
其实这种奇怪的是在古代的史书中也有相应的记载。类似的事也层出不穷,比这种事更离谱的也有。比如有的地方的人,他们的头可以在夜晚离开身体自由的飞行,而在清晨的时候又会回到自己的身体上,并且贴合完整不存在缝隙直说。而在这种传说中,会这种法术的人一般都为女性。所以当地的高层对这种妖术极为抵触,被下令凡是习俗的流传找到会这种妖术的女性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3、要相信证据
但接在现在看来颇为奇特的事情是否为真却是不一定的,这需要人们加以考证才能将其信以为真。
1、古代把饮酒称作倾杯、把酒、品酒、碰杯、举杯、畅饮等。
2、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
3、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
4、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而“酒”本身也没有善恶之分,但不是所有的东西装进“文化”的套子,就可以佯装自己代表着文化,那些所谓的“酒桌文化”“酒霸行为”就是佯装文化的典型。
酒文化的内核不是酒,而是礼。中国是个讲礼的国家,我们一直以“礼仪之邦”而自豪。从西周的大圣人周公订定礼制开始,礼制就在中国传承了3000余年至今,构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规则,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契合礼的规约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一、饮酒礼溯源
饮酒礼仪可以追溯到西周礼制“乡饮酒礼”,这里的“乡”是指两个人对坐而食,后来引申为聚落会饮,又引申为行政单位“乡”。古籍《仪礼》就有关于乡饮酒礼的记载。有很多人认为,乡饮酒礼是周公的发明,事实上该礼源起殷商时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在西周逐渐完善成型。殷商的饮酒礼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而是在举办祭祀活动时伴生而行,商王为了赏赐有功之臣,就会举办饮酒仪式。到了西周时期,饮酒礼开始从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并且有了固定的饮酒仪式。
从《尚书》等文献可知,殷商的君王是非常勤于王政的,并不好酒,即使饮酒也很有节制,绝不酗酒滥饮。有人可能要反驳了,说《史记·殷本纪》中不是记载了商纣王“酒池肉林”的故事吗?没错,作为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确滥饮无度,而殷商就是从这位君王开始,开启了奢靡的饮酒之风。
商纣王酗酒失德而亡国的故事历历在目,因此周武王灭商以后,西周统治者们就严禁滥饮无度,进一步规范了饮酒礼仪规范。如《尚书·无逸》中记载周公劝诫周成王不要酗酒,“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就是说,我王可别学商纣王那个德行,把酗酒当成酒德。可见西周饮酒是有度有德的。
影视剧中的周天子形象
二、乡饮酒礼的程序
乡饮酒礼是西周六礼——嘉礼之一,是在古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说到周礼,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繁文缛节。在今天看来,乡饮酒礼的仪式也的确复杂,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宾返拜等程序,不把这些程序走完,体现不出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和礼遇。
这些程序从字面意思上看比较难懂,那我们就逐个解释解释:
谋宾:就是商量请哪些人。由一乡之中掌管政教禁令的乡大夫和乡中教师一块商量宾客的人选,然后把宾客分为宾、介(陪宾)和众宾三类,宾、介各一人,众宾有多人,还得从众宾中选出三个人作为他们的代表。
迎宾:古代请人喝酒仪式感很足,不像今天随便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约饭,到时候由辅佐乡大夫的“相”站在乡学的门口迎接宾客。
献宾:是乡饮酒礼的重头戏。落座之后就开始进酒了。主人向宾进酒,叫“献”,宾给主人回酒叫“酢”,接着主人自饮后再劝宾饮酒叫“酬”,一“献”、一“酢”、一“酬”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套路,合称“一献之礼”。主宾之间献完了,就轮到主与介、主与众宾之间献酒了。
乐宾:就是要在宴会过程中请乐工奏乐,以歌颂周天子、歌颂友谊之类的,今天吃完饭去KTV唱个歌消遣一下跟乐宾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酬:这是为了留住宾客而设置的一个环节,包括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然后众宾们按照年龄的大小有序饮酒。
无算爵、无算乐:宾主之间继续喝酒,喝醉为止,乐工们要继续奏乐,尽欢为上,这就是联欢的节奏啊。得解释一下,这里的喝醉和今天的死命劝酒烂醉如泥不是一回事。《尚书大传》中说:“不醉而出,是不亲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意思是说,主人要是不把客人劝醉,就是跟客人不亲,客人要是醉了还不辞别,就是对主人不敬。主人奔着“醉”劝酒,客人把握着“量”喝酒,主要目的就是双方表达感情要到位。
宾拜返:吃饱喝足了宾客也就回去了,第二天宾客还要来答谢。
那这个乡饮酒礼到底是什么人举办的?哪些人可以参加?乡饮酒礼由乡大夫挑头宴请乡中贤者。从参加酒会的人员就能看出来,乡饮酒礼是属于贵族中最低一层的士大夫和平民阶层的礼仪。
三、权力的操控
乡饮酒礼的目的不是吃吃喝喝,而是通过酒会“以礼秩序,以乐致和”,达到强化礼教、维护贵族阶级权力的政治目的。西周是礼制社会,礼的功能就是区别尊卑贵贱,每个人都是有身份等级的,必须在礼制社会中找准定位,你是哪个阶层的,就干哪个阶层的事、用哪个阶层的器物,不能逾矩。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礼制。乡饮酒礼作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就承担起等级分层的功能。
比如说乡饮酒礼的谋宾环节:就是把宾客分成宾、介、众宾等三六九等,不同等级的人相应地得到不同的礼遇。在献宾环节中,主人乡大夫对不同等次的宾客敬酒时,仪式感就不一样:对“宾”要做完“献”“酢”“酬”三道手续,即“一献之礼”,这个“一献之礼”已经是仪礼规格中最低等级的了;而对那个陪宾“介”光进行“献”和“酢”就行了,不需要“酬”;对众宾的仪式感就更简陋了,主人只需要向众宾的三个代表“献”酒即可,“酢”和“酬”都省去了,其他众宾跟着喝酒就行。从宾到介到众宾,仪式感递次简化,礼遇也递次弱化,每个人的等级分层就在文质彬彬的酒会上显露无疑。
而等级分层的背后是权力。乡饮酒礼作为礼制的具体表现手段,其权力的痕迹遗传至今。有学者提出“仪式是一种等级分层”,那古代社会靠什么来体现等级分层呢?简单地说有五种方式:通过方位来确定尊卑;以见人时所携带的礼物来确定尊卑;通过使用不同数量的器物等来标明身份;通过仪式中的服饰来确定身份;通过活动中的顺序来区分等级。乡饮酒礼就属于最后一种。在等级分层中,权力的构成要素如年龄、官职、血缘亲疏等,成为贯穿于仪式中的潜规则。这就是饮酒礼折射出的仪式、权力和等级的逻辑。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就能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这样的权力逻辑呢?说到底人是社会性动物,无论如何也要依赖并融入社会而生存。如果说权力是一种强加于他人的力量,比如官职就天然带有强迫性的震慑力量,会让人无形中屈从于权力的摆布。而像年龄、血缘等,看上去不属于权力的范畴,但事实上仍然是一种权力,只不过年龄和血缘使了一个障眼法,长者敬酒,小辈不能不喝,否则就是不敬,谁让人家是长辈呢,何况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也会享受长辈的这种权力,未来的期许抵消了当下年龄的迷惑权力带来的压迫感,人们也就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样的权力逻辑。
1欧阳修有哪些诗句是描写酒的呢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庐陵(今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谏官。
因正直敢言被贬滁州等地,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修《新唐书》、撰《五代史》。北宋著名文学家。
欧阳修描写酒的诗句有: 花光浓烂柳轻明,酬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别滁》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丰乐手游春》 棋散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梦中作》 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 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洗潘如沸汤,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
官酒味浓村酒薄, 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田中种糯人, 釜无糜粥度冬春。
还来就官买糟食, 官吏散糟以为德! …… 我饮酒,尔食糟, 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食糟民》。
2喝酒有关的诗句(7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作者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者 曹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者 苏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作者 欧阳修
诗成斩将奇难敌,酒熟封侯快未如。 作者高骈
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 作者 白居易
纵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 王维
酒里诗中三十年,横唐突世喧喧 作者 段城士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作者 王翰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风吹柳花满店香,胡姬压酒唤客尝。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关于饮酒的古诗关于饮酒的古诗:
1,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代: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译文: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酒兴颇浓,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
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3,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4,九日送别
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译文:
在此风声呼啸之地熟人故交已是很少了,那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
今天还能聚在一起同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日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般匆匆离去了。
5,题袁氏别业 / 偶游主人园
唐代: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译文:
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
主人哪,不要发愁去买酒,口袋鼓囊囊,不缺打酒钱。
4描写“饮酒”的诗句有哪些1、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释义: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释义: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3、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行路难·其三》
释义: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4、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释义: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5、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释义:就算在长安市里买花载酒,富贵满足,又怎比得上在故乡家中,看见桃李花开,绿叶粉红一团团的喜悦心情?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释义: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释义: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8、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将进酒》
酒杯用的是琉璃钟,酒是琥珀色的,还有珠红的。
9、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释义:春天里的宴会,喝一杯酒唱一次歌。
10、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释义: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5关于喝酒的诗句把酒问青天~~~
酒逢知己千杯少~~~~
浣溪沙----- 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劝君更尽一杯酒,今朝有酒今朝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关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颂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言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入愁肠愁更愁
兴来买尽市南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共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酒切须今日醉,功名休问几时成。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明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天下酒徒之绝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酣胸胆尚开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醉里挑灯看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金樽清酒斗十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欧阳修的哪些词句是描写酒的呢欧阳修描写酒的词句有: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淀溪沙》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采桑子》 把酒花前欲问他,对花何恡醉颜酡。
春到几人能烂喷,何况,无情风雨等闲多。 ——《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伊,忍嫌金盏负春时。
红艳不能旬日看,宜算,须知开谢只相随。 ——《同上》 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钟。
为甚去年春甚处,虚度,莺声缭乱一场空。今岁春来须爱惜,难得,须知花面不长红。
待得酒醒君不见,千片,不随流水即随风。 ——《同上》 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
暗想浮生何事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尊。 ——《同上》 对酒追欢莫负春,春光归去可饶人。
昨日红芳今绿树,已暮,残花飞絮两纷纷。粉面丽妹歌窈窕,清妙,尊前信任醉醺醺。
不是狂心贪燕乐,自觉,年来白发满头新。 ——《同上》 对对鸳鸯近酒船,飞飞柳絮飏晴天,遥看墙内戏楸革迁。
呼卢抚掌风前笑,殷勤对客玉杯传,问谁何胜醉花前。 ——《和•咏酒•淀溪沙》。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喜爱喝酒的古代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甫、唐伯虎等。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例如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1、古代把饮酒称作倾杯、把酒、品酒、碰杯、举杯、畅饮等。
2、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
3、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
4、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本文2023-08-19 19:23: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