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中栎阳县君是谁?
只能说最有可能的是李清清。理由有以下几点:
1肆伐西夏第一节,李清清出场,点到其“大胆豪迈”如下:
“这时候见着李清清如此大胆豪爽,石越与李丁文、侍剑都不由暗暗称奇,石越更是依稀感觉到几分楚云儿的风采。”
这与贺兰悲歌第二节,对县君的描述相符:
“史十三一怔之下,立时明悟,哈哈大笑,道:‘说得不错。栎阳县君名不虚传,真称得上是女中豪杰!’”
2关于出身,李清清出场时,曾描述:“不过李、楚二人却并不相同,楚云儿外柔内刚,眼前这个女子,却是一口秦腔,显得非常的豪迈大月旦。”
这里的“秦”腔与栎阳县君这个封号中的“栎阳”可能同源相关。因为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时,秦国迁都栎阳。
3在回到文中,似乎在阅读过程中,好像这个李清清似乎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声望。似乎也有“县君”之称,类似百姓给她的称号而非官方正式封号。
但我没有找到具体提及之处。
基于以上三点,我个人认为栎阳县君最有可能是李清清
山经·北山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华草。逢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灌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余,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鯈(tiao)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同习>々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鹿霝}羊,其鸟多蕃。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窝,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韭,多丹囗。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其鸣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其鸣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虒,见人则呼,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䴔,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又北八百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栎水出焉,在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或曰旄牛。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柝鸠。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窥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市々之鱼。食之。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瀼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巢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又北二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其名曰诸怀,基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水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有。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其中多孛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五十里,曰钅句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囗冒,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科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旦。有木器厂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善还,其名自詨有鸟焉,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囗,是善惊,其鸣自詨。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尾,其颈[B142],其状如句瞿,其名曰领胡,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臽>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薁,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东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肃。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东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A220],食之不灂。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具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药、芎藭。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囗、黾。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二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空桑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东々,其鸣自詨。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美玉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基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C152]。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朋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玉,不瘗。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壁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 21 拼音名 22 桑黄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桑黄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桑黄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桑黄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桑黄的药理作用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桑黄的用法用量 314 附方 315 各家论述 3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桑黄 1 拼音
sāng hu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21 拼音名
Sānɡ Huánɡ
22 桑黄的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
23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24 生境分布
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25 性味微苦,寒。
26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27 桑黄的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2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桑黄31 出处
出自《药性论》
32 拼音名Sānɡ Huánɡ
33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34 桑黄的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36 原形态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妥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8 化学成份含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藜芦酸(veratric acid),间4,5二甲氧基1,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麦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饱和脂肪酸,C23、C25的饱和烃,甘氨酸(glycine),天门氨酸(artic acid)等氨基酸,草酸(oxalic acid),甘露巖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多糖等。
39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纯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mg/次或100mg/天,一般需连续用l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 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废下注射。有人报道,已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310 性味甘;苦;寒;辛;无毒
311 归经肝;肾经
312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313 桑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314 附方①治血淋,脐腹及 涩痛: 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②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掇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 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瘰疬溃烂: 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畜方》)
315 各家论述《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316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 桑黄散
sānghuángsǎn《圣惠》卷五十九:方名:桑黄散组成:桑黄1两(微炒),地榆3分(锉),黄连3
桑黄汤ghuángtāng《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名:桑黄汤组成:桑黄(锉)1两半,槲白皮(去粗皮,炙,锉
补益桑黄丸拼音:bǔyìsānghuángwán别名:桑黄丸处方:桑黄半斤,牛膝(酒浸,切,焙)1斤,桃仁(去
石中黄丸两,五灵脂1两半,禹余粮(煅赤,醋淬5遍)2两,桑黄(炙)半两,高良姜半两,赤芍药1两,熟干地黄(焙
白矾丸白矾半两(烧令汁尽),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桑黄1两(锉,微炒)。主治:痔疾多年不愈,下部肿硬疼
更多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古籍中的桑黄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
《唐本》)、桑蛾(《宋本》)、桑鸡(《纲目》)、桑黄(《药性》)、桑臣(《药性》)、桑上寄生。弘景曰
《药症忌宜》:正文枇杷叶苏子桑白皮贝母杏仁白前天门冬前胡车前子知母桑黄石膏栝蒌根黄芩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忌同肺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久血痢诸方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久血痢不止。腹痛心烦。桑黄散方。桑黄(一两微炒)地榆(三分锉)黄连(三分去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各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或醋汤下桑黄散治妇人风冷伤于冲任之脉经络虚损致成白带下桑黄乌
《普济方》:[卷二百十五小便淋秘门]血淋《秦颂》中栎阳公主被分尸是因为她和高渐离的私情败露。
栎阳公主是秦始皇最宠爱的长女,是高渐离挚爱的对象,高渐离甚至为她谱写了《栎阳颂》,而她又是大将军王贲的未婚妻,是矛盾的集中点。从高渐离强奸公主,表示要拿印有公主血迹的手帕送给王贲时,这一场三角恋的矛盾就注定要爆发。
从赵高对高渐离的叙述中,栎阳公主咬舌自尽,随后被王贲分尸。而在李斯对秦始皇的叙述中,王贲则对公主进行了砍头、断四肢、割乳等残忍虐杀。
悲剧的爱情:
当栎阳公主给高渐离喂食时,当栎阳公主被高渐离的骨气打动时,当栎阳不顾一切和高渐离结合时,应该不会有人说,栎阳是不爱高渐离的。栎阳公主和高渐离,一个是秦国的公主,一个是燕国的乐师,看似身份悬殊巨大的一对,却铸就了不凡的爱情故事。
但她和高渐离的第一次见面,就注定了他们的关系是个悲剧。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槲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槲皮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槲皮的用法用量 211 附方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槲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槲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槲皮 1 拼音
hú pí
2 《辞典》:槲皮21 出处
《唐本草》
22 拼音名Hú Pí
23 槲皮的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24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25 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或灰**,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26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27 化学成份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28 性味《唐本草》:"味苦。"
29 功能主治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210 槲皮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211 附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
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
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212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槲皮的方剂 槲皮汤
拼音:húpítāng《圣济总录》卷一六六:槲皮汤:处方:槲皮18升(细切)功能主治:治产后乳痈,
大蛇皮涂方蛇蜕皮1条(大者,烧作灰用),石硫黄(研)2钱,槲皮(烧作灰)2钱。制法:上为极细末,以清熟漆调和,
槲皮煎鼠粪14枚(微炒用粒)。制法:上药以水1硕,先煮槲皮取1斗,去滓,重煎如饧,入鼠粪及酒1升,搅匀。功
秦皮丸方名:秦皮丸组成:鼠尾草、蔷薇根、秦皮(如无,用槲皮代之)各等分。主治:血痢,下赤连年。用法用量:上
槲皮散拼音:húpísǎn《圣济总录》卷一四七:槲皮散:处方:槲木北阴白皮4两,桃根白皮4两(细锉),猬皮
更多用到中药槲皮的方剂用到中药槲皮的中成药 肝苏颗粒
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山楂精降脂片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槲皮素14mg,置100ml量瓶中,加乙醇40ml溶
泌石通胶囊C6H12O6)计算]计,不得少于100mg。槲皮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银杏叶胶囊峰面积比: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色谱中,槲皮素峰与山柰素峰的峰面积比应为08~13。其他
脑心清片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槲
更多用到中药槲皮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槲皮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槲(音斛)若
及,俗用甚效。(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槲皮亦可单用。主治恶疮,煎汤洗之良。日华子云∶槲皮,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槲实附方旧四,新六。赤龙皮汤∶治诸败烂疮、乳疮。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附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诸痢方治]治热痢方并空心食前服。沈存中言。予家常作此药。最获大效。槲皮汤治如前。以新槲皮不拘多少。去外黑皮。细切晒干。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幼幼汇集(下)]瘰候四钱,水盏半,灯芯二十根,煎六分,食后临晚卧服。槲皮散小儿瘰痛,以此洗之。槲皮(去粗皮,此木在处有之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一瘰门]诸瘰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柞树皮 21 拼音名 22 柞树皮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柞树皮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柞树皮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来源 34 原形态 35 生境分布 36 性状 37 性味 38 功能主治 39 柞树皮的用法用量 310 附方 311 柞树皮的临床应用 3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柞树皮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柞树皮 1 拼音
zhà shù p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柞树皮21 拼音名
Zhà Shù Pí
22 柞树皮的别名柞树、橡子树、青风栎、小叶槲树
23 来源壳斗科栎属植物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的树皮,其叶也入药。春季剥皮,刮去外面粗皮,晒干生用或煅炭用;夏秋采叶,晒干备用。
24 性味
微苦、涩,平。
25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黄疸,急、慢性支气管炎,痔疮。
26 柞树皮的用法用量2~3钱。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柞树皮31 出处
出自《吉林中草药》
32 拼音名Zhà Shù Pí
33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蒙栎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刮去外层粗皮,晒干或煅灰。
34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达30m。树皮暗灰色,纵深裂;幼枝平滑具棱,无毛,紫褐色。叶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顶端;叶柄长25mm,无毛;叶片例卵形至长椭圆状例卵形,长719cm,宽41O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窄圆形或耳形,边缘具710对深波状钝牙齿,幼时沿叶脉有毛,老时变无毛,侧脉711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下垂,雄花序长57cm,轴近无毛,生于新枝叶腋,雄花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花序6浅裂。壳斗环形,包围坚果l/3l/2,直径152cm,高0815cm,壁厚;苞片小,三角状卵形,背部呈半球表瘤起,密被灰白色知绒毛;坚果卵形至长卵形,直径1318cm,长223cm,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5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生于海肱2002100m的山坡向阳干燥处的疏林中,常与辽东栎、杨、桦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于并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
36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外表面暗灰色,具纵深裂,内面灰白色,平滑。气微,味苦、涩。
37 性味微苦;涩;性平
38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痢疾;肠炎;小儿消袋子化不良;气管炎;黄疸;痔疮
39 柞树皮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捣。
310 附方①治痢疾,肠炎,腹泻:柞树皮五钱。水煎,日服三次。②治黄疸:柞树皮,煅炭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三次。③治痔疮:鲜柞树皮捣烂,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311 柞树皮的临床应用1治疗小儿腹泻:取柞树皮3两洗净切碎,加水4000ml,煎成1000ml,用此煎液泡脚,每次半小时。病重者,口服煎液20ml,每日23次。治疗200例,痊愈及好转者达965%。
2治疗阿米巴痢疾:取新鲜柞树皮200g,加水煮沸1520分钟,制成1000ml煎液。日服3次,每次510ml饭前服。亦可用煎液 。经临床验证,均有一定疗效,无任何副作用。
312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柞树皮的方剂 紫炁丹
卷三:方名:紫炁丹组成:全当归1两,川芎5钱,柞树皮5钱,红花2钱,炙黄耆3钱,败龟版1个(炙)。
玉液散下,食后服。《古方汇精》卷一方之玉液散:组成:柞树皮2钱,白芍2钱,当归2钱,地榆1钱5分,丹参1
更多用到中药柞树皮的方剂古籍中的柞树皮 《肘后备急方》:[卷四]治卒发黄胆诸黄病第三十一
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尽啜食之。又方,柞树皮烧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甘草一尺,栀子十
《古方汇精》:[卷三妇科门]紫气丹(二十八)(治横生逆产难产者。)全当归(一两)川芎柞树皮(各五钱)红花(二钱)炙黄(三钱)败龟板(一个炙)照
《古方汇精》:[卷一内症门]玉液散(九)(治大便下血。)柞树皮白芍当归(各二钱)地榆丹参(各一钱五分)熟地(五钱)葛根(八分)甘草共为末。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五黄疸门]黄疸(附论)食顷。取两酸枣许大。分纳两治黄胆。(圣惠方)用柞树皮。以三两烧灰。细研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新汲水调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五]治黄汗诸方本文2023-08-19 19:43: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