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的医书有哪些?,第1张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元代名医李杲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他认为羊肉与人参有异曲同工之妙。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胃、心、肾,功能温经补血,益肾壮阳,强精壮骨,冬令暖身。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元代名医忽思慧《食疗方》就记载猪肾主治肾虚劳损,腰膝无力疼痛等症

元代名医危亦林首次将刮痧记入医书。

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 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

元代名医朱丹溪对中风、头痛、眩晕,癫、狂、痈、厥、郁等多种脑病,皆主张从痰论治,大大开阔了后世医家的思路和视野。

罗天益(1220~1290年),字谦甫,元代医家,真定路嵩城人(今河北嵩城县),约生于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学医于李东垣,又向窦汉卿学针法。

元代名医葛可久,其擅治虚劳,所创“白凤膏”,即以大枣去核,纳入参苓白术散,置于黑嘴白鸭肚中,加酒用火煨烤,吃枣食鸭,药食同用,而无苦药之累,实为巧法,即在今日,以上诸法犹有参考价值。

元代名医葛乾孙著有《十药神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专治痨病的专书。

元代名医许国祯著《御药院方》

10岁以下男童的尿(分干性和湿性),才称为童子尿;童子尿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果男孩子已经能产生精子,或手*排精(或只是没有和女孩做过爱),就不再叫童子尿,只能说:“其只是一个处男!”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尿(童子尿)气味咸,寒,无毒。主治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的确,古代医生有许多采用童子尿作为药引或直接作为药给人们治疗疾病。

元代名医朱震亨医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小便(童子尿)降火甚速。常见一位老妇人,年逾八十,貌似四十。询其故……人教服人尿。四十余年矣,且老健无他病……凡阴虚火动,热蒸如燎,服药无益者,非小便不能除。”在古代医案中还有不少类似记载,如用童子尿治疗头痛、咽痛、腹痛、发热、肺痿咳嗽、痔疮等证。用法有直接饮用、煎煮后饮用、与药同煎服、作酒服、送药饮等,也还有古人遇急腹症和中暑昏厥时让童子坐腹溺其脐中的做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