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白附子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白附子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白附子的用法用量 11 使用注意 12 化学成分 13 白附子的药理作用 14 白附子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检查 1451 水分 1452 总灰分 146 浸出物 147 白附子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生白附子 147111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 14712 制白附子 147121 鉴别 1472 性味与归经 1473 功能与主治 1474 用法与用量 1475 注意 1476 贮藏 148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附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附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附子 1 拼音

bái fù zǐ

2 英文参考

giant typhonium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yphoni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Typhon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ant typhonium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附子为药名,出自《名医别录》[1]。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e 的干燥块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hizoma Typhon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iant typhonium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白附子的别名

禹白附、鸡心白附[1]。

7 来源及产地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 Engl的块茎[1]。主产河南、陜西、四川、湖北[1]。

8 性味归经

辛、甘,大温,有小毒[1]。入肝、胃经[1]。

9 功能主治

白附子具有祛风痰,镇痉,止痛,散结的功效[1]。

1治中风痰壅,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偏正头痛,癫痫,小儿惊风,破伤风[1]。

2治痈肿,瘰疬痰核,喉痹肿痛,蛇、虫咬伤[1]。

白附子为眼科常用化痰药,具有祛风化痰,通络解痉止痛的功效:

(1)用于风痰壅盛,口眼歪斜,目偏视,上胞下垂等,常与胆南星、全蝎等合用。

(2)用于眼部痞块、囊肿,突眼证等,常与昆布、海藻、赤芍等配伍。

(3)用于风痰所致目珠疼痛,如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常与全蝎、僵蚕、防风等药配伍。

10 白附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3~45g;或入丸、散服[1]。一般炮制后用[1]。外用以鲜品捣敷;或熬膏涂[1]。

11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白附子生品一般不内服,外用适量。孕妇忌用。

12 化学成分

本品含肌醇、皂苷、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1]。

13 药理作用

动物试验证明有镇静作用,炮制后此作用增强[1]。本品还具有抗结核杆菌、抗凝血等作用[1]。

14 白附子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白附子

Baifuzi

TYPHONII RHIZOMA

142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外皮,晒干。

143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奎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14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柬。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导管、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2)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三氯甲烷一甲醇(3:1)混合溶液100ml,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液蒸于,残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附子对照药材10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β谷甾醇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2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如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145 检查 14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 第一法)。

1452 总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K)。

14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147 白附子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生白附子

除去杂质。

147111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

同药材。

14712 制白附子

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用白矾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千,切厚片,干燥。

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淡棕色,切面**,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147121 鉴别

(1)粉末黄棕色。糊化淀粉粒团块类白色。草酸钙针晶成束或散在,针晶长97~136μm,螺纹导管、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2)同药材[鉴别](2)。

147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归胃、肝经。

1473 功能与主治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唱斜,语言謇涩,惊风癫痫,破伤风,痰厥头痛,偏正头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1474 用法与用量

3~6g。一般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1475 注意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14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48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伤寒论》 31 方名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fù zǐ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桂枝附子汤

21 处方

桂枝(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三个) 甘草(二钱)

22 功能主治

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23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伤寒论》 31 方名

桂枝附子汤

32 桂枝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

33 组成

桂枝4两(去皮),附子3枚(炮,去皮),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甘草2两(炙)。

34 功效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35 主治

伤寒89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36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温服,日3次。

37 桂枝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变痹《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幼文,32岁,贵胄之子,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4钱,附子1钱半,甘草2钱,大枣6枚,生姜3钱。1日2服,3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全愈。

38 各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②《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③《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1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2枚或3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39 附注

桂附汤(《活人书》卷十二)。

古籍中的桂枝附子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而烦渴也。仲景虽不立治法。然以理推之。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小陷胸汤。恐非

《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湿病证治第九

寒邪当去。下焦之气化当行。于法当温。则下文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其治也。前人拟陷胸汤。恐非其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原注一云。脐下心下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湿病十八条

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1 拼音

fù zǐ fáng fēng sǎn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22 制法

上药捣碎,研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25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防子防风汤

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3分,柴胡1两半(去苗),五味子1两,干姜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

33 主治

伤寒阴痓,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4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6 附注

防子防风汤(《医统》卷十四)。《得效》有川芎三分。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伤寒

甘草〔各两半(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附子防风散(出大全良方)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闭目合面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一类而四名)

分。食远服。治附骨疽在腿里侧属足太阴脾经者。附子防风散。附子防风甘草茯苓干姜各七钱五分。柴胡一两五

《类证活人书》:卷第六

柔。附术散、(杂五八)桂心白术汤、(杂五九)附子防风散、(杂六十)八物白术散、(杂六一)桂枝煮散。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痉二十六条

。乃之正病也。朱氏又曰。术附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味白术散、桂枝煮散。可选而用之。其感疾既

《医门法律》:[卷四热湿暑三气门]三气门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