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人下世什么礼记
登录/注册
请输入关键字查询
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爱上内蒙古—宣传篇
悦读|聆听古籍:《礼记集说大全》
发布日期:2022-01-18 10:31 浏览次数:549
“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本期为您讲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珍本明内府刻本《礼记集说大全》。
《礼记》为先秦各种礼仪论著之选集,相传由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各据所闻而撰写而成,后经西汉戴圣编纂,又称《小戴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各分为上下篇,故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主要内容为先秦之礼制,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通论:论述有关礼学思想、礼学理论。二、制度:论述和记录有关礼仪制度。三、释义:解释、辨析、考证各种礼制、礼俗、礼仪。四、杂记:记述与礼有关之事。
《礼记》为历代学者所重视,东汉郑玄最早为《礼记》作注,自此《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宋代以后,朱熹又取其《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 并称为“四书”。唐孔颖达根据郑注撰《礼记正义》,北宋卫湜撰《礼记集说》,元陈澔撰《礼记集说》,明胡广等撰《礼记集说大全》。清人对《礼记》的研究用力甚勤,著作颇丰,主要有王夫之《礼记章句》、朱彬《礼记训纂》、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陈澔为朱熹四传弟子,其《礼记集说》秉承程朱学派,其中又不乏鲜明、独到的个人见解。盖说《礼记》者,汉唐莫善于郑(玄)孔(颖达),而郑注简奥,孔疏典赡,皆不似澔注之浅显。陈氏本《礼记集说》在元代被世人所看重,元灭亡之前四十年间至少出现四种不同版本,其中还包括便于携带应考之袖珍巾箱本。入明后,洪武年间成为官定科举用书。永乐年间,又据其为主要底本编纂为《礼记集说大全》。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礼记集说大全》三十卷,明胡广等纂修,明内府刻本。十八册。版框高二十七点二厘米,宽十七点八厘米;开本高三十四点五厘米,宽二十厘米。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对黑鱼尾,鱼尾中刻书名、卷次、页码。卷前缺失内封、牌记,存凡例、总论、陈澔序。每册首页钤印多寡不等,凡例首页钤印依次有阳文方印“诚恕堂藏”、“琴侣斋藏书记”、“少泉蔡氏珍藏”、“求善价尔沽诸”、“钦文之玺”,阳文长方印“尊闻阁”等。
胡广,字光大,明吉水(今属江
中华书局或者上海古籍的版本。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而《礼记》呢?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扎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联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
《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 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先秦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请注意:《礼记》郑玄之注仅是原因之一。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孔子重新进行了整理以教育学生,到汉代礼便成为“六经”之一了请注意:这讲的是《仪礼》而不是礼记。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礼仪制度、哲学思想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文学价值
《礼记》全书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饶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记述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早期封建礼制教科书
《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地是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中的这些内容,在社会的、人性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的变化、发展 《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的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承载了原始儒家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礼记》以“仁”释礼,表述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的先进文化;礼学蕴涵了儒家学者对时代忧患敏感而深切的体验,以及他们欲消除时代忧患的强烈责任意识。应该研究《礼记》学术思想的时代精神,从一个特定的学术视野观照儒家礼学之精义。明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七岁从塾师受毛诗礼记,十一岁改治尚书,十九补博士弟,为督学衷简肃公所赏拔。”
礼,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礼记 》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庄。”可见礼的作用很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而实际上哪个朝代也没有把礼的条文都做到。
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不是杜撰,原文出自东汉学者应劭对《史记》的注解,但是类似的语句早已有之。
《国语·周语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韦昭注:“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周礼·春官·典瑞》:“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史记·孝武本纪》:“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 。朝朝日,夕夕月,则揖;而见 泰一如雍礼。” 裴駰集解:“ 应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本文2023-08-19 20:14: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