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艾国潮∣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老吴艾国潮分享“守正创新”的新艾灸:引入热 科技 ,以体温 健康 管理为核心,助力大家复苏低体温,温通寒湿淤,让艾复能 健康 !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升了膏肓穴的知名度。其实膏肓真的是举足轻重的救命穴,更是治病防病的 养生 大穴之一,孙思邈曾经说它“百病无所不疗”,足见其功效之广泛,在艾灸领域的独特地位。
膏肓穴在背部,中间有脊柱,两侧有肩胛骨,多数情况下,肩胛骨覆盖在膏肓穴之上,不好取穴,不宜针刺,施灸则颇有讲究和技巧,并不易获得正确施灸的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肓取穴方法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其取穴相当复杂。由于膏肓穴的正确定位和取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历史 上出现了唯一一本以系统论述和绘制膏肓腧穴内容为主的艾灸著作---《灸膏肓俞穴法》,其中记载的取穴方法多达13种之多,不仅汇集了前人之大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第一手体验和经验。
《灸膏肓腧穴法》 为宋代庄焯所著。此书中详细记载了1127年(南宋建炎一年),庄绰患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痿弱,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然久治不效。陈了翁为其灸膏肓腧穴,用灸三百壮,在灸疗的次日,各种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后来再灸百壮膏肓灸,基本上就达到治愈,即他所言“以至康宁”,同时他的亲朋好友在看到他用膏肓灸后,症状若失,也跟着用膏肓灸治疗疾病,结果原有疾病都得到了根除。这些多人同时应用膏肓灸后,临床都得到治愈,使庄焯更确信孙思邈说的,如果能认真取穴,找到准确的膏肓穴施灸,确实是“无疾不愈”。
因此庄焯查考前代各家医籍有关膏肓的论述,膏肓选穴的引文,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点汇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取膏肓腧穴的十余种方法,采用第一篇孙氏《千金方》,次篇《明堂铜人灸经》,然后列举各个医家的取穴体位和方法,围绕膏肓穴集众人之大成,编著成《灸膏肓腧穴法》一书。庄氏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亲历体验和临床观察的系统见解,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较强。
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肓腧穴的著作。本书为单穴艾灸迄今第一书,而庄氏为单穴灸法研究第一人。
《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是庄焯在自身应用膏肓灸后疗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重点采集了6位医家不同的取膏肓穴的方法,一一附图列述,其目的是因为:膏肓穴的正确定位,是膏肓灸能否取的疗效的重要前提指标,历来人们知道有膏肓之疾,也知道有膏肓穴主治膏肓疾的功效,但能否正确取穴,也就是能否匠心独运,准确分离两肩胛骨而后定位到膏肓穴,这是灸膏肓并得以取效的关键所在。庄焯在《灸膏肓腧穴法》就是试图通过各个医家的取膏肓穴的验案,详细记载膏肓穴,可因不同人的身材、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姿势,灵便地确定好膏肓穴的方法,给与后世借鉴。
庄氏于《灸膏肓腧穴法》书中列举的取膏肓法,可以因人身高胖瘦、身体状态、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体位以准确灸疗膏肓穴,对膏肓穴位取穴方式,详细参照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式合适的取穴法,这也是第一本详细论述单穴膏肓穴取穴操作的专书并附图。
《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全书共十篇,分别是量同身寸法第一、正坐伸臂法第二、取椎骨定穴高下法第三、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参验求穴法第六、坐点坐灸法第七、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灸讫补养法第十,并附跋一篇。庄氏在“跋”中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膏肓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
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上实下虚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通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能促使身体较快恢复强壮。常常可以效如桴鼓。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无所不疗”是个形容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很多,而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合参,辨病辩证辨人后正确施灸。也说明膏肓穴在虚劳慢病诸疾的治疗上,应用比较非常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多种寒湿淤堵常见慢病、以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疏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肓穴的取穴,主要是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肓穴确定的部位描述及身体姿态等记载相结合而精准定位。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循行路线。膏肓穴在督脉旁3寸,第4胸椎脊突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穴。
取穴时,还可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或者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贴纸贴上做好记号,然后对着圈灸。鉴于膏肓穴取穴的技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进行膏肓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的针灸医师完成,以策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灸膏肓腧穴法》是艾灸学 历史 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著,对于膏肓学、膏肓灸的记载传承功不可没。其缘起阐发主要在于孙思邈集古人之大成,亲力亲为,长期实践总结,渐次发明了膏肓灸法。
艾灸故事一:鲍仙姑施灸治病还美颜
葛洪祖师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医学家,他留下的《肘后备急方》更成为当今人们用以治疗疟疾的典籍之源。但很少有人知道,葛洪其实并不是独自修道,而他的妻子不但是一位同道修行者,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医学家。她就是著名的中国四代女名医鲍姑,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艾灸名人。
葛洪之妻姓鲍,民间多称鲍姑或鲍仙姑。她经常跟着丈夫在罗浮山炼丹行医,给老百姓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是医学史上记载的灸法治病第一人。鲍姑的灸法取材于当地出产的 罗浮山红脚艾 ,其对治疗赘瘤与赘疣有明显效果。
书载:“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传言,凡是鲍姑用红脚艾帮人治病后,不但灸到病除,更能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也正因为此,人们便把此种红脚艾称为“鲍姑艾”。
艾灸故事二:药王喜灸足三里年过百岁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养生家, 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合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所着《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着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着。
孙思邈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
后来孙思邈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18岁开始他便立志从医。40岁之前,孙思邈的疾病经多方医治无果,因此他开始寻求艾灸疗法。经过深刻研究和验证,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孙思邈开始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
据说孙思邈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着书立说。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艾灸故事三: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
李时珍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父亲上山采药,耳濡目染,最终跨度几十年,写成着作《本草纲目》,一定是离不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李延文毕生研究两种中药,一个就是人参,一个就是艾草。
研究完艾草以后就写了本专著《蕲艾传》,研究完人参后,写了一本专着叫《人参传》,写完《人参传》和《蕲艾传》之后,他把这两种中药做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艾有参之功,参无艾朴实之德。意思是说,艾草有人参回阳救逆、补气补学、升阳举陷的作用,而人参没有艾草朴实惠民、普世传播的实用价值。
艾灸故事四:日本家族灸出6位长寿老人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
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
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艾灸是中华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刻自豪油然而生,但是,有很多的病都是现在才听说有的,使用艾灸治病,我们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有待我们一起去革新去演变。将艾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艾灸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已经走过数千年,我们必将这种文化继续地传承下去。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艾灸是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载于《左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扁鹊心书》等医学著作先后对灸疗有详细的记载,由于灸疗经济有效,便于掌握,在民间流传很广。
西方的灸疗是中国传入的,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医生拉兰利用灸疗治破伤风、麻痹、骨髓疾病等。在亚洲,中国传统的灸疗先后传到朝鲜和日本。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本文2023-08-19 20:14: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