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经筋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经筋简介,第1张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连属,分成十二经筋,简称“经筋”。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络属脏腑。十二经筋具有联结四肢关节,主司关节运动作用。其病候可表现出属寒属热两方面。寒则筋脉拘急,背部筋脉拘急(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胸腹部筋脉拘急(阴急)可产生俯不能伸。热则经筋弛缓不收。治疗可用“燔针劫刺”,按病痛处取穴(以痛为腧)。十二经筋为经络分类名。简称经筋。指全身筋肉组织附属于十二经脉而分成十二个部分,也是十二经脉在躯体和四肢部与筋肉组织的相互联系。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其分布与十二经脉循行大致相同。起于四肢末端爪甲,结于关节和骨骼,走向躯干,上起于颈项,终止于头面。阳筋分布体外,阴筋进入体腔,但不与内脏相联。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经筋发病的特点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主要表现为掣引、痹痛、弛缓、挛急等。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详见百科词条:经筋 [ 最后修订于2015/12/4 8:58:43 共52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人极度悲伤会损伤心脏、心肌、肺部、胃肠道。

有媒体称,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殊不知,喜怒哀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其实,情绪是健康的晴雨表,美国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人体的每个脏器都与对应的情绪息息相关。

愉悦时心境开朗,焦虑时辗转反侧,生气时怒火中烧,悲伤时痛哭流涕不良情绪可导致躯体、心理的异常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状态。

扩展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焦虑、抑郁、压抑、愤怒、沮丧强烈而持久的负面情绪经过大脑的信息整合和传递,引起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和激素异常,从而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可能造成影响。

中医古籍对情绪和脏腑有如下记载:“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情绪反应,反之,情绪又会影响五脏。

人民网-负面情绪会攻击身体器官?

人民网-悲伤为何让人“心碎”?伤心时为何会疼?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尿胞 5 经穴别名·尿胞 51 曲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曲骨穴的定位 57 曲骨穴的取法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曲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5142 对宫缩的影响 5143 治疗外阴白斑 5144 治疗遗尿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尿胞 1 拼音

niào bāo

2 英文参考

urinary blad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ūgǔ C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尿胞

尿胞为人体部位名。即膀胱。[1]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2]

5 经穴别名·尿胞

尿胞为经穴别名,即曲骨[1]。《备急千金要方》:“腹中满小便数数起,灸玉泉(中极)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圣济总录》:“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4][3]。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51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53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5]

54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

55 所属部位

下腹[6]

56 曲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7]。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曲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8]。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9]。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4]。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3]。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0]。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5]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3]。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4]。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8]。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9]。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3]。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5寸[4]。

直刺05~1寸[10][9][3],局部有酸胀感[10],可向下扩散[10],至外 [8]。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0]。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9]。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0]。

孕妇慎用[9][10][3]。

511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5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3]。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3]。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3]。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8]。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8]。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8]。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8]。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8]。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5]。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8]

514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5]。

514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5144 治疗遗尿

王清任(1768~1831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 。在北京居住数十年,曾到过滦州、奉天等地。十分强调医生了解人体脏腑的重要性,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主张著书立说必亲治其证,反对脱离实际和徒取虚名。敢于对古典医籍关于人体脏腑的记述提出质疑,亲身到义冢和刑场去观察尸体内脏,虚心向别人请教,并以动物解剖相比较。后绘成人体内脏图形,连同自己的医学论述,写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改正了古书记述人体脏腑的一些错误,提出不少新的看法,并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对后世医家有一定影响。但在解剖学方面,书中也存在一些谬误。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清乾隆33年至道光11年(1768~1831),世居玉田县鸭鸿桥。他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曾因对膈膜一物未能彻底说明了而未将该书完稿付梓,搁置达数十年之久,其认真对待有如此者。其书中且详论瘀血证甚详,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各种病证,效果甚佳,至今仍有不少内容为医家所遵从。其医著于人体构造虽未必尽善尽美,惟其革新精神则于后人颇有启迪。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

详见百科词条:王清任 [ 最后修订于2015/11/11 16:38:17 共22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润物B-八级“中医的脾对应肠”一说是错误的,脾的对应“腑”是胃。 这个年纪小便频,夜尿多,说明你的肾气虚。如果不是先天(即生下来就身体差)那就是后天“损伤”或失于调理(家庭生活条件差)或有伤肾气的生活习惯。 看了楼主的补充说明,对你的肾虚,我原来的猜测(因为没有面对面的了解,所以不能说是诊断)基本是对的,一是先天比较不足二是后天有不好的生活习惯(手*)。(主要是后者,一定要改掉;后天影响不是很大) 你的横结肠功能差与肾虚无关(即肾虚没严重到那种程度,除非出现经常泄泻、五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五更泄泻那与脾肾阳虚有关)。结肠的功能主要是吸收一部分水分,同时把经过消化吸收后的残渣经过肛门推出体外。这个吸收与输送就是中医对脾的功能的定义之一——脾主运化。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是指脏的本身;广义是指该脏的功能,凡与这个功能有关的都属该脏的定义范畴(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基本都是从广义去理解的)。比如对脾的认识,凡是有运送,有化生功能的都属于“脾”这个大家庭。所以结肠的输送和吸收功能也是“脾”的范畴。和它一样有这种功能的还有胆,胃,十二指肠,小肠等。故附子理中丸可以治疗慢性结肠炎(润物B语)是对的,因为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中医对慢性结肠炎(这是西医的病名)的辩证是脾胃虚寒,病在脾胃,这个脾胃就是广义之谓,“病”是指它的功能毛病。 所以你的结肠功能差,就是指脾的输送功能差。结肠与脾本身就是一回事,根本不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只有西学中(有些中学西的也爱如此)的大夫喜欢用西医的病名,这是不准确的。 你的肾虚原因这里不再累赘了;只探讨结肠功能差(准确是脾的功能差)的原因。我认为是受肝的影响,脾的运化靠肝的疏泄功能。易怒之人,气常郁结,气郁则百病丛生(百病生于气)。肝木旺则克土,使脾运功能受阻,(中医有一辨证术语叫“肝强脾弱”就是指此)若这个运送功能是属于结肠这一部分,就出现西医所说的“结肠功能问题”。肝气郁则化火,矢气臭就是内有火的表现,不是虚,虚的屁不臭。治疗当以疏肝理脾左以补肾,但用药不能过温。 从你的自我介绍可以看出,你对中医不是门外汉,不知你对我的分析看法如何。 看了你后来的新的补充,知道你对中医很感兴趣,我就班门弄斧一下,向你提二点建议:一,在你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功底不是很扎实之前,不要去看西医方面的书籍。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整体观念,不但对人体本身如此(五行的生克就是它的理论基础),也把人体与外界联系在一起。比如自然界的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人的生理功能是生长化收藏,所以中医建议人们服补药以秋冬为好,因为它对应收藏,补药容易吸收储藏;若春天服补药则被消耗掉了。鼻炎(这是西医的病名)在中医看,它与肺有关(肺开窍于鼻和肌肤)所以在治疗该病是,必须要宣肺或解表左以与鼻有关的药物比如苍耳子、辛夷花。肺虽然深在体内,但由于它开窍于肌肤和鼻,通过它们与外界直接接触(空气直接入肺),所以它“形在内实在外”。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着凉后很容易鼻塞(肺气不通)、咳嗽的原因。你自小有鼻炎,其一,可能你表虚(体质弱),寒邪容易入内,引起肺气不通;其二,可能你的鼻道结构有问题(这点与西医的生理解剖是一致的)。若是前者(你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在平日服一些益气固表的药物,起病时,则应解表宣肺(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若是后者,则应靠西医的外科手术了。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基本上是就事论事,鼻炎就找鼻子。如果你过早接触西医的知识,你很容易接受西医的观点(它比较好理解),那么你会用西医去诊断疾病再用中药去治疗,往往收效甚微。现在很多中医本科生来到社会,往往在临床时常出现这种现象。还是以鼻炎为例,你以西医的观点诊断病在鼻,用治疗鼻的中药去治疗,永远不会取得疗效。二,不能(希望说了不要生气)不能机械的去理解中医的理论。从你用五行生克的理论述说你的毛病时,就患有这种毛病(也是初学者常有的现象)。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除了五行学说外,还有阴阳说、六经辩证说、卫气营血说、三焦说、脏腑辩证说。疾病很复杂,不是一种辩证理论就能认清所有的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辨证论治理论的原因。所以还必须广读中医书籍(包括古代与近代,以古籍为准),这要慢慢来,只要你有志于此,必能成功。 偶尔的耳鸣可能是上火,爱发笑是个性特征,无关疾病,手脚偏凉应是体虚阳不足,是脾阳虚还是肾阳虚或脾肾阳虚,可以找中医大夫看看,左手比右手暖可能是与你用左手多,血脉运行更通畅有关。 说得这么多,权作与你探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