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典书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中医古典书籍有哪些,第1张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针灸方面包括古今类的书比较多,张缙教授校对的《针灸大成》。黄龙祥教授白绿红三书,即白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绿本《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和最近新出红本《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但上面三本书,学术段位很高,难啃,可先看《黄龙祥看针灸》。

此外针灸理论还可以看看中医科学院赵京生教授的著作。偏实用的,《一针疗法》,《针道摸象》,贺普仁,彭静山等等前辈的书……

我个人平时临床也结合董氏奇穴,推荐邱雅昌老师的董氏奇穴书,其实学董针我觉得一本就够了,杨维杰老师的书有些夸大成分。其它的不错的针灸书籍推荐在下面你可以参考一下

回答中的针灸书籍还有其它因为篇幅有限未发布出来的针灸书籍大概一千多本

注意看回答中几本针灸书籍图左上角,这些中医针灸书籍及其它的中医书籍都出自于此

一、针灸基础相关书籍:

10《高式国针灸穴名解》 高式国

11《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 赵京生

12《针 灸 学 释 难》 李鼎

13《内经针灸类方语释》 张善忱 张登部

14《针灸基本功》 谢锡亮 关玲

15《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

16《各家针灸学说》 魏稼

17《难病针灸典籍通览》 刘立公 顾杰

二、针灸临床相关书籍

18《一针疗法·灵枢诠用》 高树中

19《针灸秘验与绝招》 彭静山 费久治

20《针 道 摸 象》 王文德

21《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关玲

22《贺普仁针灸传心录》 贺普仁

23《金针王乐亭经验集》 张俊英等整理

24《盛氏针灸临床经验集》 盛燮荪

25《郑魁山针灸临床经验集》 方晓丽

26《靳三针疗法》 袁青等

27《魏稼教授针灸医论医案选》/《魏稼针灸经验集》

28《热敏灸实用读本》 陈日新等

29《灸绳》 周楣声

30《临床针灸反射学》 金观源等

31《头针疗法》/《针经》 焦顺发

三、针灸理论与临床进阶必备书籍

32《针灸腧穴通考》 黄龙祥 黄幼民

3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黄龙祥

34《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黄龙祥

35《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黄龙祥

36《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朱兵

四、其它针灸书籍

中国针灸奇术(石学敏)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

中国针灸学术真(焦顺发)

中国针灸学讲义(承澹安)

中国针灸学辞典(超清版)

中国针灸学(程莘农)

中国针灸对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急症验桉(周志杰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周日清)

中国针灸歌诀(周志杰)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萧言生扫描版

[石学敏针灸学]石学敏扫描版

[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张文兵霍则军扫描版

[观手治百病]王虹等扫描版

[针到病除:独特针灸治病绝招]杨光扫描版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扫描版

[针灸治痛]贺普仁扫描版

人体经络使用手册(超清彩图版)

传统实用针灸学(范其云 编着)

传统针灸辨证处方(张道宗)

元代珍稀针灸三种(高清版)

内经针炙类方与临床讲稿(超清版)

中国针灸治疗事典(郭有昌)

中国针灸治疗学(邱茂良)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陈德成)

中国针灸穴位图谱(王玲玲)

中国针灸证治通鉴

中国针灸魂(上册)焦顺发

中国针灸魂(下册)焦顺发

九灵针经 气功针经合璧

刺血疗法(王秀珍)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黄龙祥)

中国针灸器械学-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

[三棱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贺普仁扫描版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天津中医学院扫描版

[中华针灸学]项平王玲玲扫描版

[五雷神针]武强扫描版

[人体药库学]周尔晋扫描版

[双针速效疗法]胡兴立扫描版

[图解针灸一学就通]林政宏扫描版

[图解针灸大全]谭小春扫描版

[天元针刺术:旋转补泻古法]李建宁李建静扫描版

杜越五临床治疗经验集(杜越五)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超清版)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浙江近代针灸学术经验集成(杨楣良)

浙江针灸名家临证录(超清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

火针等刺法入门(朱江)

火针(刘保延)

灸具灸法(贺普仁)

灸刺汇通(林竹朋)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应用与研究(周楣声)

灸法(基础 临床 保健)谢锡亮

灸疗·拔罐·刮痧(董少萍)

灸疗偏方(赵琼)

灸疗治百病(刘长江)

灸绳(周楣声)

现代针灸学(超清版)

电针基础与临床(张兆发)

电针疗法治百病(温木生)

百病蜂针疗法(房柱)

百症赋__精解

百症针灸用穴指南(全建庭)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王国瑞文字版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项平夏有兵扫描版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杨启润扫描版

[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贺普仁扫描版

[活人金丹针灸秘要]张鸿谋扫描版

[活神仙点穴绝技]邵发明扫描版

[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贺普仁扫描版

[灸法速成图解]刘乡诸葛建扫描版

切脉针灸 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治癌症

刺灸手法图解(吴富东)

刺灸法汇论(陆瘦燕)

刺疔捷法-1876年首刊版

刺疔捷法pdf(另一个版本,相机版)

刺血疗法治百病(程爵棠)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针灸处方大成(王立早)

中国针灸处方学(肖少卿)

中国针灸复健医学(刘胜敏)

中国针灸大全 上编 针灸学基础(王雪苔)

中国针灸大全 下编·针灸学临床 附编·针灸学文萃(王雪苔)

推拿按摩属于中医的推拿治疗,想学会比较简单,但想学精就比较难了,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实践自己总结经验。

入门的话就看《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正常人体学》(解剖学正版的太深了你看不懂也记不住,先看基础),《经络俞穴学》。

基础入门的就这基本就够了`先把这些学好再说吧,`我是个针灸推拿师在推拿方面有不懂的可以请教我,我的QQ:704173910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