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4收藏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第1张

小小物件,氤氲流香

提起香囊,大家总会想起定情信物,用以传情达意等,就如最近的热播剧《锦衣之下》,陆绎表妹送给女主袁今夏的并蒂莲香囊,就是一件承载女儿情长的物件。

《锦衣之下》

但是,香囊真的只局限在“以物传情”吗? 我们被影视剧误导,只知道香囊的传情达意作用,却不知香囊究竟蕴含了古代人民怎样的追求。

悠悠今天就从香囊的社会文化历史为出发点, 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带大家了解香囊的文化蕴涵。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容臭和花囊等 。香囊本由佩囊发展而来,在囊中放入香料,并冠以“香”字,一为其内含香料,味芳香;二亦显文雅。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香囊”一词便具有越来越抽象的意义,并非只有囊中盛放香料才叫香囊,而一般雅称很多盛放小件贵重物品的囊袋都为香囊。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香囊是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而成为古代最受欢迎的香具之一。

就香囊的制作材料而言,可谓十分丰富, 以玉、金、银、翠、丝等为主 。材料 并不是只有丝、棉、麻材料,金属材料也运用广泛

唐 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这里意思大概为杨贵妃的遗体,肌肤已无,只剩枯骨,而香囊仍在,这里的香囊就是金银器物。

这种金银器物所做的香囊最为精巧奇趣,西安法门寺考古中就出土过类似香囊,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禧宗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直径 128 cm, 重 547 g, 链长 245 cm。该香囊为银质,呈球形,由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上者为囊盖,下者称囊体,二者以铰链、勾环相连。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内部装置,颇为巧妙 ,以活轴铆接的手法使得置香盂与外壁在连接的同时又不完全受外壁的翻转所影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者的高超工艺水平。香囊在转动之间,由于内部活轴的存在,置香盂不会发生反转,香料也就不会倾洒,其原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陀螺仪。

香囊的纹饰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为实物象征类 ,比如并蒂莲象征爱情的美好,鱼水图案象征人对鱼生殖能力的崇拜,亦有两性欢愉方面的寓意。

另一类为典故寓意类 ,用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表达人们的或美满、或忠义的个人情感。

早在很早人们就已经开始佩戴香囊。

这里的“容臭”即香囊,此时的香囊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礼仪功能,拜见长者时佩戴香囊,避免有秽气触犯他们,以示敬意。

其中江离、辟芷以及秋兰三者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即指香囊。此处屈原以江离、辟芷为饰,又以秋兰扣弦成索悬于身侧,借花草之天然芳香来彰示自己的高洁傲岸,不与小人为伍。

表明当时人们佩戴香囊带有修饰自身之意,当然这里所说“修饰自身”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一种修饰,更多表现在高洁的内在品性修养方面

另外,人们对于香的追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古人文人雅士喜好“焚香抚琴”,认为“香”代表着美、善、高洁。

香囊香气馥郁,带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美感,氤氲流荡的幽香,使之被视为无形的精神层面上最美好的象征,贵族死后以之陪葬除了香料的防腐作用外, 又何尝不是对香的温纯、美好的一种贪恋。

香囊的礼制还集中体现在作为服饰制度的一部分,一般称为“鞶囊”。鞶囊起源于周代,汉唐时达到顶峰,因其盛放官印和绶带又称绶囊、傍囊。

其以形制、用料、颜色等严格的等级规定以标示佩戴者的身份,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汉代官员以官印标示身份地位,每印又有一专用绶带,由朝廷统一发放。官员用鞶囊装官印,将绶带放在外面,显示自己的官阶。此时的鞶囊本身没有地位的区别,但到了南北朝时期,

可见北朝服饰礼制中已有专门关于绶囊的礼制规定。发展到此时,绶囊作为固定的服饰礼制之一,俨然已演变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印与绶带

发展到唐代,鞶囊在这时被称作“鱼袋” ,(注:这可不是装鱼用的,而是因为唐代以“鱼符”做身份标识,所以装鱼符的囊成为“鱼袋”)。

到了宋代,鱼袋之中已无鱼符。鱼袋以其经久发展而被赋予的特有的身份象征意义,一变而脱离官印、鱼符而单独使用, 成为一种风俗礼制

香囊的传承,受不同社会时代、政治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象征身份的礼制角色逐渐被民俗化代替。

有很重要也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寓意为: 传情达意 。这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了。

“袖底生香”,香囊含蓄又诱惑,情思相绕,心意相通,眷恋相盼,悠悠相诉。

如“ 韩令偷香 ”的典故,《晋书·贾午传》记载了一则因香囊而成就的千古佳话:官宦之女贾午与当朝青年才俊韩寿互生爱慕,并以西域的香料赠予韩寿 , 怀揣异香的韩寿在入宫上朝之际引起贾午之父贾充的注意,进而了解到二人之间的情意,最终成全了他们。

另外,我们熟知的 《红楼梦》 中,对于香囊一物亦是多有提及。如第十八回中,宝玉于大观园题诗受到贾政的赞赏,出得园来身上所佩之物尽被小厮们解去,黛玉到来不由气急,对宝玉一顿抢白。

《红楼梦》

气愤之下将日前为宝玉新做的香囊剪了,直到宝玉将贴身带着的香囊解下给黛玉看,这才使得黛玉又羞又愧地揭过此事。

黛玉为何生那么大的气呢?因为香囊此物最是表情达意,黛玉体弱,一件像香囊这般的小物件都要费上好大的功夫,如此劳心劳力,其间情意自是不必言说,猛然得知宝玉竟将自己一片心意随手打发了下人,怎能不气?

《红楼梦》

除了传情达意之外,香囊还有药用功效,比如端午节的驱邪避毒,但因悠悠不是中医,这块就不班门弄斧了。

端午香囊

昔日,可代表礼仪与等级的香囊,为何 最后成为了民间人人皆可佩戴的物件?

物质文化,以物为承载对象,体现时代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实物本身与文化合二为一。探究这些物件,有助于我们见微知著,了解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

香囊一开始为礼的象征,随着政治背景的明确,等级象征愈发成熟,发展到宋,却逐渐从礼制中退出,

一是因为使用的范围愈发大了 ,而且皇帝经常赐香囊于臣子、才子,象征化的特征加强到一定程度,必定物极必反,人人都有了,也就不稀罕、不尊贵了。

二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商品货币经济达到了一定高度,街巷市集对香囊的出售,使其礼制地位下降,实用性却增加了。

另外,从宋代以后,世俗文化兴起 ,话本、文学小说的流行,加快了香囊的流行,这些作品富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赋予香囊更直接的自身情感表达,不隐晦、不避讳,我钟意你,我送你香囊,你接受了,这就是情投意合。

香囊,虽只是小小物件,却承载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从古人追求的高洁品性象征,到成为一种礼制文化角色,再到成为互赠之品、传情达意的载体,慢慢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香囊文化。

在这浩瀚宇宙,

有幸能与您相识于文字,

我是国风悠悠,

邀您一起共赏国风之美。

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哦~

,侵删。

  这是清代花钱的一种叫八卦钱

  花钱,古代称厌胜钱或压胜钱,今又称玩钱、吉祥钱、民俗钱,其材质以金属为主。关于花钱的定义历来争论不休,我们认为花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钱是指具有佩带、赏玩之功用及具有吉祥含义的所有非流通性质的钱状物。这类花钱被认为是正统花钱。广义的花钱是指所有非流通性质的钱状物以及无钱形但却具有佩带赏玩功用的异形物。如属游戏品的马钱、棋钱以及古人臆造的“古钱”等,因其具有钱形都可归花钱之属;又如挂牌虽已无钱形但其具有佩带、赏玩之功用及具有吉祥含义因此也归入花钱。

  花钱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历史较短,目前公认的花钱鼻祖出现在汉代,如宜子半两、太常半两,其穿口皆作菱形穿,应是汉人佩带的花钱,菱穿无外乎两种目的:一是美观,二是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却很少,典型的有五铢、大泉五十面背有吉语或规矩纹星象纹等。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挂钱(有说为扣饰),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据资料记载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古汉墓中均有此类钱出土。挂钱的出现也说明了花钱最原始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佩带。还有一种“印钱”,下面是印,印上连一花钱,此物旧钱谱作为厌胜品有载,我们认为不应将其归入花钱,因其主要功能是印,上面的“花钱”不过是印钮罢了!

  汉以后至六朝期间的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稀少,可能是因这段时间战乱频繁,再者民间尚不流行佩带花钱的习俗。三国时期的蜀国铸造了一种太平百钱背水波星纹钱,近年有研究者将其列入花钱,虽然其背有图案,但它的性质是流通货币,因此它和花钱有本质区别。还有一种太清丰乐(又读天清丰乐)钱,也有研究者定其为吉语花钱,但近年江苏一次性出土此钱几千枚,若是花钱不会有这么大的出土量,因此其性质还应是流通货币。北魏永安以后出现了大小两种永安五男背四灵钱,背图灵气足,有六朝风范,面文当自永安五铢而来,实为民间乞求多子的吉语。此类钱存世量不算很稀少,但多系后翻品,宋代流行“五男二女”的吉语,可能也翻铸了此类钱。

  唐代的花钱多为钱文类,如开元通宝金银钱,1970年西安何家村颁王府遗址窖藏出土金钱30枚,银钱421枚(同出的还有枚永安五男四灵钱),这些金银钱可能是宫廷赏赐钱,据《资治通鉴》载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干儿子,并赐“洗儿金银钱”,这些“洗儿钱”也许就是开元通宝金银钱之类。其它唐代钱文花钱有“得一元宝背四云”及“顺天元宝四星花边”等。《泉志》载唐荆山公主出嫁时有面文为“长命守富贵”的撒帐钱,今所见皆后人摹旧谱而铸。所谓“撒帐钱”是古代婚庆中所用的一种吉祥花钱,《东京梦华录》中载:旧时婚礼,夫妻交拜完毕,并坐床沿,妇以金钱彩果撒掷,为“撒帐”。撒掷的金钱即为“撒帐钱”。

  五代乱世时期也很少有花钱,以前被古人非常看重的南唐铸“大唐镇库”钱我们认为极有可能是后人的臆造品,因清以前并未闻有“镇库”一说,即使有镇库钱那么镇库也是件极严肃、神圣的事,所用字体应端庄稳重才对,怎会如此钱文字拙劣怪异?若为臆造品就容易理解了,作伪者为满足收藏者猎奇求珍心理自然会追求奇特怪异的风格。

  宋代随着道教盛行及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花钱也兴盛起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道教题材,出现了星官生肖钱、受生钱、符咒钱等。

  星官钱的来历很复杂,所谓“星官”就是道教将星宿神化的称谓,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共分六十甲子,某人出生在六十甲子的那年即是某人的“本命年”,又称“本命元辰”。道教后来将六十甲子星宿化、神化,这样就出现了本命元神或本命星官。可能因六十个元神或星官太麻烦,所以后来干脆就根据十二生肖简化成十二个元神或星官了,各元神、星官当然要分管各生肖了。另道教中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之说,这五位星君也可称“星官”,其中北斗星君有七星,分管十二属相,这“七星”也可称星官。花钱中的星官究竟指谁还真不易确定。从星官类花钱实物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单枚面星官背十二生肖,这种花钱一般无“本命星官”字样,但确是星官钱无疑。另一类是十二枚一套,星官各配十二属相,钱上一般有“本命星官”或“本命元神”等字样。

  受生钱又称寿生钱,道教宣扬人出生(受生)时曾向冥司借贷禄库受生钱,出世以后要设道场归还。冥司禄库共有12库,分别有12姓曹官分管。宋代的受生钱12枚一套,一面是文字记录欠钱多少贯分数第几库,另一面是人物(应是分管各库的曹官),其用途应和本命星官钱相似,都是求其保佑。

  符咒钱是指铸有道教符文和咒语的花钱,符咒是道教创造的一种自称能驱鬼避邪的文字符号、咒语,因具有这种神通,所以符咒类花钱在宋代很有市场,这一时期常见的符咒钱是玄武背太上咒曰天圆地方六律九章……,这种咒语应是玄武专用的,在后代花钱中都是玄武配此种咒语。

  宋代花钱中最流行的道教人物除星官外就是“玄武”和“二郎”了,“玄武”源自于原始星辰崇拜,系二十八星宿中北方七宿,为龟蛇一体状,在宋代被人格化,成为北方大神,宋太祖时就有“玄武”为天宫大将的传说。宋真宗时为避“圣祖”赵玄朗讳而将“玄武”改称“真武”。并封其为“真武灵应真君”。“二郎”的来历很复杂,目前有“李冰二子”、“赵昱”、“杨戬”等多种说法。可能当时的老百姓也说不清究竟是谁,道教的“造神”实在是很乱。在宋代“二郎”和“玄武”一样香火很盛,花钱中的“二郎”和“玄武”也经常出现在一起。

  除道教题材外宋代还流行五男二女及婴戏图等多子题材的花钱。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吉语钱。此外宋代还铸造了一些仿古钱花钱,如“五行大布背龟蛇剑”、“常平五铢背七星”、“周元通宝背高浮雕龙凤”等,经常有宋墓及宋窖藏的出土报告。

  约在北宋后期出现了很多游戏品,包括马钱、棋钱、选仙钱。

  马钱,又称打马格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打马格游戏的游戏子。李清照在《打马图经》中介绍了“依经马”的玩法,游戏有点象飞行棋,有棋盘(打马图)和棋子(马钱)。大家轮流掷骰走棋子。所不同的是打马以赌博为目的,有贴子作筹码,另打马的规则比飞行棋要复杂的多。虽然打马格的游戏在明后期就已失传,但作为游戏子的马钱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花钱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种类。它所含的马图千姿百态,或趾高气扬、或安详温顺,或伏或立或奔或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还铸有古代名马名和名将名,可被看作为古代名马和名将的“纪念章”。

  选仙钱也属古代博戏品,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又分有穿无穿两种,无穿者居多。从内容上看有诗仙、棋仙、琴仙、壶中仙、拔宅仙、王母、曼倩、双成等人物,背皆配五言绝句,文雅可爱。

  棋钱即象棋子,分为双面字和面字一面图两种。据考象棋定型于宋代,宋代的棋钱和今天的象棋子略有不同,没有兵、仕、相和帅,下棋时可能是一方执字面,一方执图面;若两面全字的棋钱可能以涂朱砂等方式从颜色上区分。

  宋代还出现了镂空钱、秘系戏、打制冥钱。

  镂空钱钱体透雕,玲珑雅致,宋代镂空钱的图案多为花卉、追尾双凤、对龙(龙头下尾上相对)等。

  秘戏钱是指有男女交合图案的花钱,宋代的秘戏花钱一般为小型,数量、种类非常少。

  冥钱是指专为殉葬而制的代替流通货币的陪葬品。南宋时期四川的安丙墓一次性出土打制冥钱百余枚,多为金银薄片单面打制,面文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等吉语。冥钱从定义来看属于花钱范畴,但因其性质为人们所忌讳,通常只把它看作花钱的边缘品类。

  辽代流行千秋万岁、皇帝万岁等吉语钱以及九子母题材的花钱,因辽花钱多厚重拙朴,别具异族风韵,所以深受花钱爱好者喜爱。

  金代花钱多流行阔缘、决穿,多为星官、玄武等道教题材,典型的有大型着盔甲玄武背虎符及中型的坐椅星官。铸造工艺较精。金代流行一种较厚重、立体感极佳的追尾 钱,有大小、方穿圆穿多种,其中以大型方孔者为最佳。此种镂空有说为辽铸,但所见辽花钱无如此精细的风格,且此式追尾龙在金镜中常见,辽镜似未有此版式,因此我们认为此类钱还系金铸。

  元代流行较张天师花钱,张天师本为东汉创“五斗米道”的张道陵,魏晋时道徒尊称其为天师,成为道教正宗,天师名号也由后人世代承袭。宋代官方不称“天师”而称“先生”,元代官方颁称“天师”。虽然如此,“天师”的称呼在民间可能早已存在,最早的张天师花钱可能在南宋、金代就已出现。有书载边刻花押的张天师金代镜,图案完全与花钱相同,但图案精度却和常见后翻版天师花钱差不多,因此可证至少金代就已有此式花钱。

  元代出现了很多寺观钱(又称供养钱),种类有年号、寺观名称及诸佛菩萨名号等,多为寺观所铸分发给香客的,或是作为香客礼佛的供品。

  元代的镂空钱也不少,最常见的一种是风格粗犷生动的 追尾戏珠钱。另外元代还翻仿了很多前代的镂空钱。

  有一种篆书金玉满堂背 花钱,地章有精美的回纹,从工艺上看至少应为范铸。传统观点认为系唐铸,我们认为应是元后期至明前期所铸,因其龙纹及地章的回纹是一种仿战国铜器的风格,此钱追求的是复古的风气,而唐代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其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一般不会流行复古风气,从唐代的铜镜及其他铜器来看没有追求仿古风格的。而而元明时期铜器的铸造工艺及艺术水平较唐前有所下降,仿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元后期的铜镜中就有类此钱的 ,另看此类钱的形制及字图的绵软风格也是不到唐的。此外还有几种花钱的风格及铸工均与此类钱相似,如大型阔缘长命富贵背犀牛望月钱,地章布满回纹;还有大型长命富贵背星官,边缘及地章均有精美的花纹,应都是同炉所出,时间跨度也不会很长。这些钱还有个特征就是早期品上下都有孔,这个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同炉同期的观点。

  在明代云南、贵州地区出现了很多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花钱。贵州地区流行一种 双鱼(应取鱼化龙之意)或龙凤双鱼背十二生肖,风格粗朴生动,文字多简化变形,多有珠圈作装饰。明代云南地区流行镂空花钱,多为楼阁、双孔雀、双狮等题材,据闻在云南大理地区出土了一些大型未使用的楼阁镂空钱,直径67-68MM,红铜质,精美异常,应是此类钱的早期品,同出的还有太定、水官等钱,此次出土情况为楼阁钱的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明代中前期可能继续翻铸一些前代的星官、天师等道教花钱,明中以后星官题材就被淘汰了,极少有黄铜质的星官题材花钱。关于明中后期的花钱界定目前还是个难题,仅有少数几种黄铜花钱可定为明代,如“福禄桢祥背五子登科”吉语花钱及厚型“连生贵子背荷花”吉语配图案花钱等,也许是有些品种被误划为清代,也许本来明代就不流行花钱,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花钱在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存世数量及种类远远超过历代花钱,清花钱中官炉花钱占绝对主体地位,尤以云、贵、川官炉花钱为甚。

  清代花钱的种类较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开炉钱、镇库钱、宫钱及针对民间发行的花钱,其中宫钱又包括挂灯钱、袱坠钱、宫殿上梁钱、宫内赏玩钱等,针对民间发行的花钱种类更丰富,主要包括钱文钱、吉语钱、吉语图案钱、吉祥图案钱、谜语钱、星相钱、咒语钱、生肖钱、八卦钱、上梁钱、马钱等等。

  镇库钱是官炉钱局为镇邪驱恶、保佑钱局而特铸的花钱。一般形制厚大,面文可以是钱文,也可以是吉语或图案,存世罕见。典型的有大型“宝源局造背镇库”及特大型江苏炉“咸丰重宝背满文宝苏”。

  开炉钱是指钱局在成立之初、或重新开铸之时、或新年伊始铸造的迎祥纳吉、驱邪迎瑞的纪念花钱。其形制大小不一,典型的有宝陕局“太平重宝背宝陕钱局”、宝苏局“乾隆通宝背上三连星下月”、宝云局大型“嘉庆通宝背麟凤”等,此外某些大型少见的吉语、图案花钱可能都是开炉钱,如云炉直径105MM的生肖背龙凤等其性质都需进一步考证。

  挂灯钱是宫中用作灯坠的花钱。鲍康《大钱图录》中云:“钱局岁十二月例精铸制钱若干缗呈进谓之挂灯钱。”传世有多种精美的天下太平钱,上下钻有孔,还见有刻花咸丰当百,侧缘也钻有孔,可能都是用做灯坠的,并非一定是“精铸制钱”才可作挂灯钱。

  袱坠钱是奉先殿中祭祀牌或祭祀品下所垫的袱布四角系的花钱,其作用是下坠固定。袱坠钱的面文同正用品,背文为天下太平。新皇帝即位后此钱也随着更换。

  宫内赏玩钱系指官局为宫内赏玩之需特别铸造的精美厚重的花钱。这类钱堪称清花钱中的“贵族”,价格很高,存世数量也稀少,典型的有大型“嘉庆通宝背天下太平”、篆书“福寿康宁”及“万寿无疆背大雅”等。

  钱文花钱指以正用品钱文加以文字或图案的花钱,如“乾隆重宝背宝泉龙凤”、“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等,这类钱中有的也是开炉钱或宫中作用的挂灯钱、袱坠钱等。

  吉语钱是制带有吉祥词语的花钱。清吉语钱中的吉语有的取自古籍深奥难解,有的引自民间俗语亲切悦耳,有的取自诗文清新雅致,其中以八字吉语如“一本万利顺风大吉”等较为盛行。

  吉语图案钱是指吉祥词语与吉祥图案相搭配的花钱。如“面一本万利背顺风帆船图”等。清代吉语图案钱数量非常多。

  吉祥图案钱是指仅有吉祥图案而无文字的花钱。这种花钱数量不多。

  谜语钱是清代花钱中特有的品类,多出自云南、贵州地区。有谜语钱“富贵双全背一母所生六个人、两个旗下六个民、方圆不敷一寸地、走遍天下不让人。”该谜底是清代流通钱,清钱一般是四个汉字两个满文,共六个字,以人寓字,因此说一母所生六个人;清代民间俗称满人为“在旗”、汉人为“在民”,满文寓“旗”、汉文寓“民”,因此说两个旗下六个民,一个小钱面积不足一方寸,却通行天下,因此称“方圆不敷一寸地、走遍天下不让人”。

  星相钱是制铸有有星相图案的花钱,星相钱是清代云南炉的特产,早期品直径多为80MM,面为星象图,背有光背、星月多种。

  上梁钱是建筑中所用的花钱,上梁是建筑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古代无论建筑大小,在上梁时一般都要搞仪式,并放置上梁钱。一些大型建筑多用特制的上梁钱,如刀、布形的“福州圣庙正殿上梁钱”等;而一般的民宅有的用八卦等花钱作为上梁钱,更多的用“太平通宝”等古钱作上梁钱。

  清代打马格游戏已失传,但四川等地铸造了很多种类的马钱,铜质有黄、白、青多种,其中有很多品类都是官炉铸的。清代马钱有自己的版式风格,很少有直接翻铸前代游戏子的,其目的是供收藏者赏玩。这些清代马钱当然不是游戏子,但却是完全意义的花钱。

  从清代花钱艺术风格来看前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图案整体崇尚简洁明快,更贴近生活。中原地区花钱多用单线条勾勒,很少采用平雕及浮雕手法,且水平较前代下降。清代官炉花钱中最有特点的是人物类,人物普遍趋向儿童化、年画化,如刘海蟾、和合二仙等都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而清以前的花钱图案尤其是人物刻画得较富有神韵,神秘感十足。总体来说清代官炉花钱图案的艺术表现水平是不高的,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刘海蟾伏牛环挂牌,整体构思及艺术水平均较高。

  清代花钱的文字充分表现了书法之美,清以前的花钱总体来说书法水平不高,只有极少数功力深厚者,书体也较单调,多以楷、行书为主,篆、隶、草书很少(篆书多在唐前花钱中出现)。而到了清代,篆、隶、楷、行、草书以及宋体、变形艺术字普遍出现在官炉花钱中,其中书法功力深厚者很多,这也是清代重吉语花钱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的花钱多粗陋不堪,一般来说价值较低,但有些精品也是非常值得把玩的,如大型隶书“洪武通宝面 背牵牛图”、大型鎏金“太平通宝背生肖”等。

  以前花钱一直是作为古钱币的附属品,一些收藏古钱者捎带玩点花钱,旧钱谱对花钱或只字不提,或附卷末聊备一说,可以说以前花钱是没有地位的。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钱币收藏的普及,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花钱还和古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但形制相似,而且在来源、工艺等方面的紧密相通,如绝大多数的花钱都是钱局铸造的。正因为花钱有这么多的亮点,所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版块。花钱收藏研究的队伍中不但包括了古钱爱好者,而且包括古玩爱好者、民俗研究者等等。

  花钱价值的高低是花钱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那么应怎样来认识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依据以下八项标准综合评判:1、存世量多少;2、字图艺术性高低; 3、题材好否;4、同品类中直径的大小;5、形制美否;6、品相包浆好坏;7、铸造工艺精粗;8、铸造版次的早晚。

  1、 存世量多少

  存世量的多少是评定花钱价值的前提条件。可以这样说,价值高的花钱一定数量稀少,但数量稀少的花钱并不一定都价值高。因为花钱不同于古钱越少越好,花钱的少见品甚至孤品很多,但一枚粗劣不堪的花钱即使是孤品价值也是不高的。

  2、 字图艺术性高低

  这是评价花钱价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花钱如果文字图案的艺术水平高、神韵足,那么它的价值相对就高,花钱收藏者当然都喜欢赏心悦目的花钱。比如大型玄武水中降妖图花钱字精图美艺术水平非常高,为花钱中珍品;又如辽代花钱虽字图不精但粗犷生动、别有风韵,价值自然相对也高。

  3、 题材好否

  花钱的题材很重要,比如一个花钱若断定为农民起义军或反清复明组织所铸,那么它就会身价倍增,若将其定为普通花钱,那么其身价就大打折扣了。又如同是人物花钱,若是星官题材就太普通了,若是未见过的神佛那么身价自然也倍增。

  4、 同品类中直径的大小

  直径的大小是相对与同品类来说的,比如直径40MM的马钱就算是特大型马钱了,但若和其他人物花钱相比只是中小型而已。总体来说大型花钱能提高整体美感,其价值相对就高;中小型的花钱美感相对要低些,价值相对也低些。

  5、 形制美否

  形制美否是指一个花钱的厚度、穿口宽窄、边缘阔细、字口深浅等外观美观与否,形制美的花钱价值相对高,反之则低。

  6、 品相包浆好坏

  花钱是一种艺术品,因此特别注重品相及包浆。品相好包浆好的花钱要比品相差包浆差的花钱价值高很多。

  7、 铸造工艺精粗

  花钱的铸造工艺有翻砂铸、泥范铸、石范铸等多种,精湛的铸造工艺也会为花钱增添美感,精铸的花钱当然比粗铸的花钱价值高。

  8、铸造版次的早晚

  花钱如铜镜一样普遍存在后代翻仿的情况,花钱中第一批铸的花钱称“早期版”,后代以早期版为母或为蓝本翻铸、改铸的花钱称“晚期版”或“后期版”。一般来说早期版文字图案的线条、神韵要比晚期版好,因此其价值要比晚期版高很多。以常见的大型张天师花钱为例,直径75MM的早期精版的价格是直径72MM晚期粗版的10倍以上。

转运小物件有哪些

 转运小物件有哪些,自己运气不好的时候,都是会选择买个转运的东西,很多人都会在家里摆放一些转运的物件以求保佑家宅平安、家人身体健康,下面看看转运小物件有哪些及相关资料。

转运小物件有哪些1

 第一:文昌帝君印。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这道符纸上面是三个文昌帝君印,下载下来后,可以在背面写上孩子的名字、出生时间,居住地址。

 第二:下面则是考试符,横着四个“日”,竖着四个“日”最下面则是道家印章。其实这个符,你还可以自己写,白纸黑字就行,写好了让孩子放在兜里。

 如果嫌麻烦,还有更简单的办法,你用剑指把这十六个日字写在孩子的右手心,为啥是右手心呢?因为孩子是右手握笔,若是左撇子,就画在左手心吧。

 第三:下面这个是最简单的八卦符了,《水火既济》卦在文王神课中为“金榜题名”,这对于高考来说正好是专业对口了。下载下来之后(或是你干脆自己画就行)。

 贴在代表孩子的八卦方位,比如说长女是巽位东南,长男是震位正东,中女是离位南方,中男是坎位北方,少女是兑位西方,少男是艮位东北,贴在那个房间?当然是孩子居住的卧室了。

转运小物件有哪些2

 貔貅:说到辟邪貔貅是非常有用的,貔貅有驱邪、招财的功效。而且也是现在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一种吉祥圣兽。而且貔貅护主性非常的强,所以说成为了首选。

 麒麟:麒麟非常的威武,而且有镇宅、驱邪的作用,也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不过一般都不用来佩戴。

 葫芦:葫芦谐音福禄,也是一种风水吉祥物,葫芦能改运而且还能驱邪非常的好用,可以佩戴也可以摆放,家里、办公室、车上、都能摆放而手上或者脖颈上也能佩戴,我推荐使用。

 五帝钱:五帝钱驱邪作用非常的强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改运作用,不过真正的五帝钱才有这些作用,而真正的五帝钱不容易购买到,所以我没有放在第一位推荐。

 金蟾:金蟾也有辟邪、镇宅的作用不过金蟾无法佩戴而已,只能放在家里。

 玉石:玉佩是也是能辟邪的物品,至于为什么这个不知道,可能是风水上所说的玉石中间有能量的缘故吧。

 黑曜石:黑曜石出了名的能驱邪的东西,便宜、效果好非常的大众化而黑曜石做的貔貅效果更是非常的好,我强烈推荐。

 狗牙:狗牙也有辟邪的作用,狗牙具有威慑煞气的作用,所以也能辟邪,不过狗眼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煞气。狼牙和狗牙效果一样。

转运小物件有哪些3

  带人骨头的蜡烛台

 在风水上,点燃的蜡烛代表五行中火的能量,在黑暗而潮湿的室内,蜡烛能有效地改善环境,使其显得干燥明亮,当夜间点燃则效果更佳。如果在冥想时凝视蜡烛,思想可以获得新的突破,智力得到提升。

 并且蜡烛火能够激起使用者的热情和表达能力,壮旺家中的金火能量,为家庭带来温暖和活力。放置蜡烛的最佳位置是家的东、东南、南、西南、中与东北部。而这款印有骷髅头的蜡烛在鬼节用则非常符合鬼节的意义,特别是一些爱恶作剧的朋友。

  群蝙蝠舞图

 家里挂蝙蝠是取蝙蝠的“蝠”字谐音,即“福”字,是取“福气临门”的意思,很多玉器都加雕一只蝙蝠,也是取其“福气”之意。有些饰物图案将两只蝙蝠并在一起,代表双重福气。

 而五只福鼠并在一起,称为“五福临门”,这便是长寿、富裕、健康、好善、名誉。四只均匀排列的蝙蝠,而另一只展翅于寿字正中,便是“五福祝寿”。福鼠除了代表以上各类的好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起到化煞的作用。

  透明的水晶头骨

 水晶又称为风水石,天然水晶凝聚了千亿万年天地灵气,地壳中各种自然元素(矿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沉淀,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水晶。每种水晶都代表着不同的功效,并且会产生不同的磁场。

 而在风水学上,根据水晶形状、色彩,再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就演变成风水学上最重要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形了。而水晶头骨有一个玛雅人的传说,非常神秘,且骷髅头的形状也非常适合在阴森的鬼节用来恶作剧呢!

  铜葫芦

 古人常用葫芦装酒,因此葫芦在鬼节里也成了祭奠时的用品之一,另外,还可以用葫芦作为装饰品摆放家中,葫芦化病,人所共知,但铜葫芦可添夫妻情分则甚少人知道。若夫妻缘薄。

 可摆放一只铜葫芦在床头,增加夫妻恩爱。另外,凡家中有病人,可摆放此法器,对健康有利,家有小孩及长者更应选用。此物在一定程度亦可化煞挡灾,用途广泛。

  八卦镜、圆形小镜

 你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甚少怠慢,鬼节前后每每到了晚上,四周时而喧闹,时而静谧,让你在夜间学习、工作时,时感背后阵阵凉意。“鬼”怕八卦镜,只要把刻有八卦的一面挂在房门上,就能驱散邪气,把“鬼”挡在门外;如果晚上要出门,随身携带一面圆形小镜可保平安。

 让你绕开“妖气”、“邪气”侵扰,渡过一个平顺的鬼节。从风水上来说,此法器可挡一切煞,亦是专用于挡制“扛尸煞”、“工形煞”、“丁形煞”等大煞,与斗风水所用。如果发现窗外或对面有化煞工具对着本宅,则可摆放此法器,将对方法器反射,不致受到对方影响。

  麒麟

 麒麟有“瑞兽”之称,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猪尾于一身,麒麟与龙神、神凤、龟神,在古时被称为四灵兽。麒麟可作为招财添丁化煞之用,用途非常广泛。头向外即可,其势甚劲,宅主财运必佳。以细巧为宜,男女皆旺。在阴气极重的鬼节,摆一只麒麟在家中镇邪更是很好的选择。

  双面国画屏风

 屏风是挡煞化煞的物品,屏风的选择,首重材质;最好是选用木质的屏风,包括竹屏风和纸屏风在内,都属木质屏风。屏风的高度不可太高,最好不要超过一般人站立时的高度;否则,太高的屏风重心不稳,反而容易给人压迫感,无形中造成使用人的心理负担。且这款屏风上是可以定制的,无论是上面的图案还是高度长度,随时可以按照鬼节的需要定制出一扇合适的屏风。

  文昌塔

 此物为最常用之法器,利于读书、功名及事业。元朗屏山就建有此类风水塔,据闻该村常出秀才及大官。小孩子可将此器放在床头,成人则可将之放在台上,学者将它放在书柜中,有利于文思敏捷,考试名列前茅。且塔物自古以来有镇压作用,在鬼节用来镇压出没的“兄弟”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灯笼

 鬼节带有一种古代的传统味道,因此灯笼成了鬼节里非常应景的家品,除了过年时节比较常见灯笼挂在大门口两边外,鬼节里也不妨让灯笼出现,即使是灯笼家饰也会带有特殊的含义。另外,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玄学上它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鞭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锏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軮鞭。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器鞭的简介。

武器鞭的简介

軮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亦因之而门户杂出,多少不同,惟尉迟鞭法为世所崇尚,但近巳不得其传,甚堪惋惜。此外即寻常之硬鞭法,亦大都拾各短兵之唾余,勉强组成。

武器鞭的种类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一种木质鞭杆,其长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宽度之,亦称“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时极方便。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

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7节、9节、13节之分,习称九节鞭。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趟鞭等。软鞭以圆运动为主,借助手臂摇动,身体转动,增加鞭的击打速度,改变鞭的运动方向。软鞭分单鞭和双鞭,也可与其他器械配合。硬鞭有两种,一是竹节钢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13节水磨钢鞭,长约1米,鞭尾有坚木或铁制柄,头尾皆可握,能两头使。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 方节鞭:由鞭身和握把组成。鞭身为十一节方形铁疙瘩组成。鞭把为圆形铁制。用时可以鞭身击打,也可以用鞭尾之小鞭甩击。

秦家鞭:此鞭鞭长四尺,通体为长铁杆。其上下二端各有一突出的圆球。无明显的鞭把和鞭尖的区别。其用法同硬鞭。

雷神鞭:属硬鞭。其鞭长四尺,鞭把与剑把相同。鞭身前细后粗。共为十三节,形如宝塔。鞭身为方形,每节之间有突出的铁疙瘩。鞭尖成方锥形,有利尖。鞭身粗一寸有余。把手处有圆形铜护盘。鞭重三十斤,通体为铁制。

水磨钢鞭:短兵器械之一。属于硬鞭。鞭长三尺五寸,鞭把为五寸,鞭身长三尺。鞭身后粗前锐。呈方形,有十三个铁疙瘩,鞭头稍细,为方锥形。鞭把粗为一寸三分。鞭头鞭把三处均可握手,能二头使用。

竹节鞭:属于硬鞭。其鞭长四尺半,把手为圆形,上有若干突出圆结,便于握手。把手前有圆形护盘。鞭身前细后粗,呈竹节状,共有九节或十一节不等。鞭身顶端很细。通体为铁制。

 

武器鞭的历史沿革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鞭。

《初学记·武部·刀》:古者用革,以扑罪人,亦以驱马。故其文从革。《书》曰:“鞭作官刑。”此则施於民也。《传》曰:“左执鞭弭。”又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此则施於马也。其後以竹代革,则策、二文,又并从竹,盖因驱策击之义以立名也。

后梁战将王彦音,不仅善枪,而且善铁鞭。冯云鹘《金石索》中,图示了王彦章铁鞭一幅,“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中国兵器史稿)可知鞭虽属短兵类,但其形制较长,而且较重,需大力演练。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用鞭。

宋丁度、曾公亮《武经总要》:“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

宋人喜欢用短小的打击兵器、主要靠重力打击敌人,使用者必须是力气大的人,多在马上使用,徒手持用则重了一些。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力。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後,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吴斌、飞鞭陈金镜都是精于鞭法的武林前辈。

武器鞭的技击要领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软鞭是软硬兼施的兵器,其特点是身械协调性强,演练者强,既要有击打速度,又要体现灵巧的 方法 。尤其舞动时,上下翻飞,相击作响,如银蛇飞舞,使人眼光撩乱,因此有极好的表演效果。

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这条 谚语 通用于鞭类的软器械,如流星锤、绳镖、杆子鞭、铁练等兵器。如果缠绕不清,势必打不着人而打自己。软兵器鞭讲究纵打一线,横打一扇,收到手中是一团,抡将出去是一片。收回时劲力要软,要柔;打出时要刚,要快。所以又有这样的谚语解释鞭法:“收回一团放出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

练鞭一定要鞭法清晰,步法稳健,鞭随身转,亦随步换,收放自如,快而不乱。双鞭单鞭,均不易练。有鞭法歌一首可供参考:“七节一抖放亮光,架拨抽打走四方。前打浪子踢球式,后打背锏披脊梁。左打跨虎蹬山脚,右打片马扣里裆。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滚地躺。金丝盘头养脑力,缠肘舒胃养心肠。拦腰围蛇通三气,分水提步好良方。”

武器鞭的训练方法

软鞭的练法并不复杂!若一言蔽之,就是“五花运动”。五花的形式就是画8字,不过鞭法里的8字是横的而非直的。横8字中×的走向是五花分类的技术依据:×的走向是由上向下的五花叫做正五花;×的走向是由下向上的五花叫做反五花;8字呈水平状的五花×的走向是左右式的,这叫平五花。这是鞭法的运动轨迹,亦即鞭法模式。轨迹的练习是鞭法的基础,因为这不仅仅是鞭法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根本的技法。同时又是鞭法蓄势的重要形式。

正五花是左右斜劈的模式;反五花是左右斜撩的模式;平五花是左右扫模式;斜五花是劈扫撩扫的模式。鞭法练习的第一步,是以稍慢的速度抡这四类五花。基本练习有一点极需注意,那就是要放长,当鞭梢放得最适时,手臂也伸的最长。换句话说,手臂应成为鞭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身体挥鞭而不是小臂挥鞭。

当挥击练习到熟练,大形流畅饱满时,即可进行劈撩扫的练习。五花是720度回环,在开始时,可反复练习360度蓄势,360度发力。熟练后,再进行180度蓄势,180度发力。即左右开弓练习。劈撩扫的练习要特别注意,发力要用刹劲,即拉锯样的回抽劲,这一点必须强调。挥击练习到相当自如以后,就可以进行抖击练习。抖击的技术概念:在180度的范围内完成720度回环。通俗的讲,就是沿一条直线反复地做S形运动。这个模式借助辅助器材说明:准备一条湿毛巾,抓住一头,用另一头向前方甩打。当你的手猛烈的抽时,毛巾便会发出叭叭的响声——这就是抖的模式,毛巾的运动轨迹就是软鞭抖击的轨迹。然后,你把鞭子按照抖毛巾的方式甩打,慢慢就会掌握抖击。

抖击可以按正五花、反五花和平五花的模式抖,熟练后无处不可抖,也可以左右开弓连击。甚至,可以抖到近于直入直出的状态,隔着窗花眼打人,当然,那就不是三两天的功夫了!抖击挥击都可以做缠的先导。缠并不难练,难的是用于实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反复借挥和抖练习缠的形式和深度,久而久之,无师自通。当单项鞭法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复合鞭法的练习,复合练习实际上就是实战模拟,从起手到打击大致有章可循才是。根据我体会,无论何种鞭法,均应从撩鞭开始,当鞭在前上方蓄势后,再任意组合。这开头的一鞭,要求有气势有力度,决不可松松垮垮;以下连接的鞭法,要环环相连,密不透风,务必造成秋风扫落叶的效果。

五花的基本技法,也是式与式的连接器。二组五花套一组抖是最平常的组合,一组五花套二组抖也并无不可,各人可以自便。至于练习中的身形和运动方式,建议持鞭手始终在前,运动以寸步、垫步、倒步、撤步等直线步法为主。交换步大窜大跳的步法,实战中并不需要——软鞭的覆盖范围达4米方圆,而训练有素的抖击一击必杀,又何必故作高深自欺欺人呢即使背后有敌来袭,一个转身即可,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武器鞭的实战技巧

九节鞭要带在身上,习惯上是缠在腰里,临敌要解脱,难免不误事。八节鞭二次对折后,两头对称插在皮带上正合适,临敌一拔而出,十分迅捷。鞭上带彩。不止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调整鞭的走向。至于鞭头要轻,这是鞭法的特殊技术的要求。鞭法以抖打为主,只有轻,才会剧烈转折,爆发强力。如果鞭头重,则往往一抖即断,变成废物一件。传统鞭法中没有抖击,只有劈砸式的击打,九节鞭不过是流星锤的缩短,主要原因就是头太重的缘故。

从作用范围来看软鞭属于长兵。那么,软鞭技击要首先讲究以长击短。事实正是如此,对于手持短刀、短棍之类凶器的对手,完全可以直接攻击,不计其余。那情况如同鞭子打狗,根本不必担心狗牙会穿过鞭子的作用范围。当你与对手距离太近时,要以猛烈的挥击将敌驱开,然后,一鞭抖击结束战斗。

如果在房子里边发生格斗,软鞭应该对折使用,象利用刀剑一样,尽量发挥挥击作用。建议首先攻击对方的手,打落对方的凶器,然后攻击头部。当然,如果对发力有相当的造诣,那么,对折鞭子的短距离抖击亦足以杀伤对方。如果对方使用的是长棍,要看他是否搏击行家。对于武盲莽汉,训练有素的鞭子打他如同打瞎子;对于行家里手,则必须一边运动一边抖击,尽量不要被棍缠住。一旦鞭被缠住,要果断地放弃鞭子,展开近身搏击,攻击要在鞭子失去的同时进行,千万不要犹豫。

如果对手也使用软鞭,这同样得区别对待。可以先抖他两鞭试探一下。如果对方练习的是传统鞭法,那么他对抖法是无法解除的,只有挨打的份。鞭头很重的鞭子,便是传统鞭形,遇之可以肯定。假如对手也是抖击打法,那么就得小心,必须按刀剑的击杀模式来拼搏,功夫深的要占便宜。软鞭的用法是举不胜举的,但最利于夜战和以少胜多。一条鞭子在手,强似雇个保镖,即是弱女子一旦掌握好它,也就平添三分英雄气。鞭法适用于一切可以弯曲的物件,皮带、机用三角带、万能带、铁链条、钢丝绳、不锈钢尺,湿过水的麻绳、棕绳、胶皮电丝、自行车锁乃至湿树根,均可以鞭的模式用于技击。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的陵墓名为昭陵。从唐贞观十年,也就是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也就是743年的时候,昭陵的建设共持续了107年之久。

相信,很多人都对于李世民临死前,让所有人退下唯独留下了自己的儿子李治,千叮咛万嘱咐,让儿子一定要在自己死后,将自己心爱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作为随葬品一同入葬的事情,足见其对于这一墨宝的喜爱程度。但是,可能很少人会了解,在他的遗命中,除了提到了这房墨宝之外,还经命人雕刻了6匹活灵活现的骏马,作为自己陵墓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装饰物。

那么,这六匹究竟是什么马?又与唐太宗有何渊源,让他在临死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呢?这六匹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拳毛缠。

首先,让我们来说一下这个白蹄乌。白蹄乌是一只四个马蹄皆为白色的黑色战马。昔日,在薛仁杲军受到巨大打击的时候,唐太宗没有听取舅父的建议放弃绞杀,而是一鼓作气将薛家军全数歼灭。为了歼灭敌军,李世民更是骑着自己的白蹄乌,打着头阵,一路狂奔,一晚上跑了200多里路,把折侄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困入城中的薛家军,不得不缴械投降。

虽然,这匹白蹄乌,昂首矫健,身材健硕,四蹄跃起,鬃毛凌然,但是,最终还是因为长途跋涉,日行数百里,劳累过度,战马死在了黄土高原之上,这让唐太宗甚是心疼。

其二是特勒骠,这是一匹黄里透白的战马。公元619年,唐太宗就是骑着这匹战马,参加的与宋金刚的对战。唐太宗可以说是骁勇善战,志勇过人的,他骑着这匹特勒骠,从敌人的后方猛插进去,使得宋军的军营乱作一团,迅速溃不成军,最后,只能仓皇地向北方逃窜。而后来的唐军则收复了包括太原、山西在内的大片疆土。

第三个,飒露紫。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唐太宗骑着这匹特勒骠战马,率领十万多名精锐士兵,给予敌军一个突然袭击。其目的,为的就是刺探敌军的虚实,同时,也杀开了一条直通敌军要害的血路,让后续的援兵可以长驱直入,直接将敌军击败。而这匹飒露紫,身形矫健,体态轻盈,威风八面,但是,最后却在战斗中不幸中箭而亡。

第四个,青骓。青骓是一匹毛色略杂的苍白色马匹。唐太宗骑着这匹马,参加了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并一跃而起,与敌军大战了四百多个回合。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将大唐军队的旗帜,插在了敌军的阵地之上。而在整个战斗中,青骓的表现可谓是可歌可泣,它身中五箭,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这股子冲劲儿依然令人折服。

第五个是什伐赤。在洛阳虎牢关的战斗中,唐太宗还骑了另一匹战马,那就是这匹什伐赤。同样,这也是一匹好马,凌空飞跃更是不在话下,在战斗中,中了5箭后,最终死亡。第六个是拳毛缠,带着**毛发,却拥有黑色嘴巴的一匹战马。此马善于奔跑,步伐矫健,在与刘黑闼的战斗中,身中9箭,死得可谓是十分惨烈。

唐太宗之所以要以六匹骏马的雕刻,作为自己陵墓的装饰品,主要还是在于他对于这六匹马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算是他生前的挚爱。并且,这些马匹对于大唐江山的建立,初时疆土的收割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六匹骏马,都是体态健硕,步伐轻盈,动作灵敏的宝马、好马,而戎马一生,征战沙场,也是李世民一生的真实写照。

但可惜的是,现今这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在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将昭陵六骏运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体重大不方便,将“飒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运之,之后,被驻京美国文物商购得运往美国。

爱马之人,自然也懂马、识马,唐太宗也不例外。

对于分辨良马,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在虎牢关的战斗当中,在窦建德的军营之内,有一个名为王琬的将士,身骑隋炀帝的皇家马匹前来应战。唐太宗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匹良驹,便下命令,让众将士冲进敌军的阵地之内,将王琬和他的战马一同擒获。后来,唐太宗给这匹马取名叫做黄骠骢,晚年时期伴随自己远征,不过,这匹马后来不幸在途中死亡了。

对于黄骠骢的死去,李世民非常伤心,特别让宫内谱曲的乐府工匠们做了一首《黄骢叠曲》,来安慰自己失去一匹好马的悲痛之情。《乐府杂录·黄骢迭》中有载:“ 太宗定中原时所乘战马也。后征辽,马毙。上叹惜,乃命乐工撰此曲。”

后来,李世民成为了皇帝之后,突厥族派使者到大唐进行朝贡活动,知道唐太宗是爱马之人,便投其所好,精选了10只身材特别好,奔跑能力超强的优质马匹献给唐太宗。太宗将这10匹马统称为“十骥”,并且,分别给他们起了好听,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并对这些马匹进行了一番点评,可谓是大加赞赏。

唐太宗不仅喜欢欣赏马匹,同时,也愿意养马。

李世民在继位之后,特别下令在宫内修建一个马苑,专门用来精心饲养自己心爱的马匹。有一次,唐太宗的一匹马突然暴毙而亡,使他迁怒于养马的饲养人员,准备要把养马的这个人处死。幸亏了长孙皇后通情达理,富有爱心,皇后引用古籍史实,告诫唐太宗,不要因为马死了,就随意迁怒于饲养马匹的养殖人员。

也正因为皇后的劝告,使得这个养马人保住了性命,是有惊无险。

唐太宗的统治后期,可以说是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百姓日子也过得非常舒坦。于是,唐太宗便利用这个时间段,先后派多人远征去搜索好马。这虽不比秦始皇寻长生不老仙丹一般无聊,但也是兴师动众,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且对江山社稷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所以,众多臣子都纷纷起来反对,并多次劝解唐太宗不要这样做。

但是,唐太宗根本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将找来的良马赐给表现好的大臣们。

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马的喜爱之情非常浓厚,马是其一生的挚爱。对于此,唐太宗更是留下了诸多关于描写马匹的诗作,如《咏饮马》,被后人所传颂: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唐太宗爱马,养马,骑马,对马如痴如狂,其中,这与其从小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唐太宗是习武出身,善于骑射,后来,晋阳发兵之后,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常年与宝剑,弯弓为伴。

他在众多战争中都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作战素质,多年来征战不断,练就了一身本领,即使到了战斗结束之后,他也依然乐于锻炼骑射功夫。但因为唐太宗太喜欢骑马射猎了,处于对其安全和扰民情况的考虑,众多大臣也都多次劝阻唐太宗,不要总是骑马射箭,扰民也怕伤身。

在众多大臣们的劝诫之下,唐太宗虽然对于骑马射猎这事儿是一再克制。

最后,为了最大限度不妨碍农事,他则将骑射改为了围猎,并且,更是借此机会排兵布阵,不忘操练军队。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太宗命人将自己的陵墓用骏马装饰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马匹,更与他善于骑射,喜欢练兵,一生的戎马生涯密不可分。

蔡伦是桂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进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了太监,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时,升为“小黄门”、“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他先是掌管皇宫内院事务,后来成为监制各种御用器物的皇家工场的负责人。

平时,蔡伦看皇上每日批阅大量简牍帛书,劳神费力,就时时想着能制造一种更简便廉价的书写材料,让天下的文书都变得轻便,易于使用。

传说,有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出城游玩,来到了离城(指汉魏故城,今白马寺东南一带)不远的缑氏县陈河谷,也就是凤凰谷(今玄奘故里一带)。只见溪水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赏景间,蔡伦忽见溪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不由眼睛一亮,蹲下身去,用树枝挑起细看。只见这东西扯扯挂挂,犹如丝绵。

蔡伦想到工场里制作丝绵时,茧丝漂洗完后,总有一些残絮遗留在篾席上。篾席晾干后,那上面就附着一层由残絮交织成的薄片,揭下来,写字十分方便。蔡伦忽然想,溪中这东西和那残絮十分相似,也不知是什么物件。    

他立即命小太监找来河旁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

“这是什么树皮?”蔡伦急切地问。

“那不,岸上的构树呗(学名楮树)!”

蔡伦望去,满眼绿色,脸上漾起笑意。

几天后,蔡伦率领几名皇室作坊中的技工来到这里,利用丰富的水源和树木,开始了试制。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缕,制成稀浆,用竹篾捞出薄薄一层晾干,揭下,便造出了最初的纸。但一试用,发现容易破烂,又将破布、烂鱼网捣碎,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再制成的纸便不容易扯破了。为了加快制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纸上墙烘干,不仅干得快,且纸张平整,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蔡伦挑选出规正的纸张,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当天就驾幸陈河谷造纸作坊,查看了造纸过程,回宫后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

后来,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见蔡伦的纸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质细有韧性,兼有简牍价廉、缣帛平滑的优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