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关于“伪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3收藏

孔子家语的关于“伪书”,第1张

作者姓名不可靠

在传统的文献学家眼中,古人有很多制造伪书的动机,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著作没有信心,要借助古人的大名来壮声势;又例如某人在与别人进行学术论争时,为了要胜过对方,于是假托古人之名伪撰图书,或是直接窜改古书,再利用这部书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而伪书的特征则主要有两点:一、作者姓名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标明由某人所作,但从书的内容看,这个人不可能是作者。二、著作年代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号称作于某时,但书中记载的事物只出现于较后的时代,这部书的著作年代自然是不真实的。传统的文献学家也把这类古书划为伪书。而清代的学者,更归纳出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好象根据书的来历是否明确、书的流传过程是否清晰、不同时代的书籍目录记录某书的卷数是否一致等,作为判别古书真伪的标准。有了这些严格的准则,很多“身世不明”或“品质不纯”的古书,便也难逃学人的法眼。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之洞即曾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身世不明品质不纯

《孔子家语》这部古籍,是中国图书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关注的“伪书”。在古代,经、史、子、集这四个古书大类,一直以经部的书籍最受古代学人重视,因为这些经典都跟孔子有关:有的曾经由孔子亲自整理、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有的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和事迹,有的则阐释孔子或后世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说话和故事。我们知道,位列《十三经》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而由于内容相类,《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不过,因为《孔子家语》在汉代曾经一度失传,当汉末的经学大师王肃,声称自己从孔子的后人孔猛那里获得这部古籍,并为它作了批注时,它的来历便开始遭到世人质疑。此外,《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汉代古籍记载的孔子事迹大致相同。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质不纯”这两大条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语》便被明确挂上了“伪书”的卷标,它在史志目录的地位,也由“经部”下降至“子部”。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古籍善本的鉴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机构,只能去各大古玩市场找古籍商店的老板帮忙鉴定。或者现在你发几张图我先给你看看。

古籍拍卖权威的机构较多,但是要求的条件很多,一般不接受私人送过去的东西上拍,前期要求的费用也比较多,图录费,保管费,拍照费等一系列的费用都要先交上然后才能上拍,建议还是直接找古书商人回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