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黄芩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5 备注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huáng qín tāng
2 处方黄连6克 黄芩6克 郁金45克 香豆豉6克
3 功能主治清热化浊。治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
4 黄连黄芩汤的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5 备注温热,燥病也;其呕,由于邪热挟秽,扰乱中宫而然,故以黄连、黄芩彻其热,以郁金、香豆豉宣化其秽。
6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古籍中的黄连黄芩汤 《西塘感症》:感症变病
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汇方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干姜黄连黄芩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葛根连芩汤甘草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八卷]汇方白头翁汤,即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也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29葛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五苓散。经以喘而汗出脉促者。(邪气内攻)葛根黄连黄芩汤利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外邪壅盛)麻黄杏仁
《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论目录 1 拼音 2 《宣明论》卷十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石膏羌活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石膏羌活散 1 拼音
shí gāo qiāng huó sǎn
2 《宣明论》卷十四 21 组成羌活、密蒙花、木贼、香白芷、细辛、干萝卜、菜子、麻子、川芎、苍术、甘菊花、荆芥穗、黄芩、石膏、藁本、甘草各等分。
22 主治久患双目不睹光明,远年近日内外气障,风昏暗,拳毛倒睫,一切眼疾。
23 石膏羌活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至2钱、食后临卧用蜜水1盏调下,或茶清、或淘米第2遍泔亦得,日3次。服至10日渐明,服至20日大验。
24 制备方法上为末。
25 各家论述
羌活治脑热头风,密蒙花治羞明怕日,木贼退翳障,香白芷清利头目,细辛、萝卜菜子二味起倒睫,麻子起拳毛,川芎治头风,苍术明目暖水脏,甘菊花、荆芥穗治目中生疮,黄芩、石膏二味洗心退热,藁本治偏正头痛,甘草解诸药毒。
古籍中的石膏羌活散 《普济方》:[卷八十五眼目门]一切眼疾杂治)川芎花)黄芩(治心脏末。每服二钱。食后临卧石膏羌活散(出宣明论)治久患双目不睹光明。远年近日暗。
《审视瑶函》:[卷四运气原证]脾病其痕。可保。不然依然复旧。其功费矣。宜服敷∶石膏羌活散(治久痛患目。不睹光明。远年近日。内外气障。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药方末,每服二钱,盐一点,食后沸汤调下。(宣明)石膏羌活散治久患双目不睹光明,远近内外气障风昏,倒睫拳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勿施也。徒为苦耳,智者审之。泻肝散、洗刀散、石膏羌活散、五蜕还光丸、皂角丸、五蜕散、青黛散。以无名
《医学正传》:[卷之五]目病目录 1 拼音 2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柴苓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痘科类编》卷三:柴苓汤 31 柴苓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得效》卷二:柴苓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慈幼新书》卷九:柴苓汤 51 柴苓汤的别名 52 处方 53 功能主治 5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扶寿精方》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7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76 柴苓汤的临床应用 8 《穷乡便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 9 《伤寒大白》卷四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柴苓汤 1 拼音
chái líng tāng
2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柴苓汤21 处方
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22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健脾利湿。主身热,烦渴,泄泻。
2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24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3 《痘科类编》卷三:柴苓汤31 柴苓汤的别名
柴芩汤
32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33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3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35 摘录《痘科类编》卷三
4 《得效》卷二:柴苓汤41 处方
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42 功能主治伤风伤暑疟。
43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44 摘录《得效》卷二
5 《慈幼新书》卷九:柴苓汤51 柴苓汤的别名
柴芩汤
52 处方柴胡、白术、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厚朴、甘草、人参、香薷(暑疟加)。
53 功能主治疟初发12日。
5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柴芩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一)。《医林绳墨大全》本方用柴胡一钱五分,黄芩一钱,猪苓五分,泽泻五分,白茯苓八分,白术一钱五分,厚朴八分,甘草三分,人参五分(量用),香薷二钱(暑天用,余不用)。水二碗,煎一碗,服一二剂。
55 摘录《慈幼新书》卷九
6 《扶寿精方》 61 方名
柴苓汤
62 组成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63 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6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
65 加减渴甚,去白术、半夏,加干葛、芍药各1钱。
7 《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71 方名柴苓汤
72 组成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73 功效分利阴阳,和解表里。
74 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75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76 柴苓汤的临床应用①小儿下利《汉方临床》(1987;9:66):本方治疗20例小儿下利,用药量为:未满7岁者每日3g,7岁以上者每日6g,乳儿每日018g,均分3次服用,使用时间为714日。结果:显效7例,有效8例,略有效1例,无效2例,恶化1例,效果不明者1例。认为对容易陷于脱水状态的小儿下利,柴苓汤是一种有价值的药剂。②变形性膝关节症《汉方临床》(1987;34:66):用柴苓汤治疗14例伴有膝痛、膝浮肿的变形性膝关节症,每日予柴苓汤9g,分3次服;治疗时间最短者3周,最长者4个月,膝关节浮肿减轻或消失者8例,有效率57%。
8 《穷乡便方》 81 方名柴苓汤
82 组成半夏1钱,黄芩1钱,赤芍药1钱,人参3分,柴胡8分,泽泻8分,猪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钱。
83 主治春初发头痛,怯寒潮热,是阳证者。
84 柴苓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煎,半饥服。
9 《伤寒大白》卷四 91 方名柴苓汤
92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茯苓、猪苓。
93 主治寒湿伤于少阳,下利,时寒时热,六脉弦大。
94 附注《家秘》有干葛、木通。
古籍中的柴苓汤 《孙文垣医案》:[卷三新都治验]文贵者明疫漏底发热谵语(有发明)热仍未退,无汗,泻未止也。时有问予者,谓胡不用柴苓汤而退热止泻也。服石膏故益泻耳。予戏之曰∶予乃三
《医学传灯》:[卷上]湿。上下俱可著用。如寒热已退。红肿不消。宜用加减柴苓汤。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见治湿之法。又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四]疟疾第九十四麻疹寒热似疟症。柴苓汤儿加减进。收后患疟用鳖甲。神而明之医中圣。麻症初热已出之时。有寒热似疟者。此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目痛鼻燥,鼓颔,属阳明,热多寒少,烦渴尿赤者,柴苓汤;暑月,黄连香薷散;热伤气分,单热而渴者,白虎
《医学传灯》:[卷下]泄泻目录 1 拼音 2 《济阴纲目》卷九:加减当归六黄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3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当归六黄汤 1 拼音
jiā jiǎn dāng guī liù huáng tāng
2 《济阴纲目》卷九:加减当归六黄汤21 处方
当归身、黄耆(炙)、生地黄、黄芩、白栀、阿胶珠、炙甘草各等分。
22 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发汗后,汗漏不止,胎气受损者。
2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上用浮小麦1撮,煎汤去麦,下药5钱,煎至7分,温服。
24 摘录
《济阴纲目》卷九
3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31 组成
生地5两,黄耆3钱(蜜炙),白芍半钱(炒),白芷3钱(盐水炒黑),炙草1钱半(黑),当归3钱,阿胶3钱(麸炒),黄芩1钱半,浮麦3钱。
32 主治孕妇伤寒发汗后,汗漏脉浮数者。
33 加减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
34 各家论述妊娠伤寒发汗后,余热内陷,卫气无所止息,以热主疏泄,故漏汗不止,胎孕不安焉。生地滋阴壮水以安胎,黄耆补气实卫以固表,当归养血以荣心,白芍敛阴以收汗,阿胶补阴以滋冲任,黄芩清热以安胎元,白芷行气于元府,炒黑亦能祛湿除汗,甘草调气于脾胃,炙灰亦令燥湿缓中,更以浮麦凉心以止漏汗也。水煎温服,使气阴内充,则余热退藏,而营卫调和,汗漏自止,胎孕无不自安矣。
古籍中的加减当归六黄汤 《济阴纲目》:[卷之九胎前门·下]伤寒茯苓甘草(各一两)上锉,每服一两,水煎服。加减当归六黄汤治妊妇伤寒发汗后,汗漏不止,胎气损者。当归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五节·妊娠伤寒所止息。漏汗不止。胎孕不安。脉浮数者。主以加减当归六黄汤(大生地五钱、清炙皮三钱、炒白芍、炙甘草、
《痰火点雪》:[卷一自汗盗汗]附∶拙见治验汗,每夜被湿数重,开帐其热气如雾上腾。余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数十剂,略减二三分,未全愈。诊六脉伏沉,乃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八人集·妇人规(上)经脉类]热入血室(十四),其人多汗而无表证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之类加减主之。若病虽渐愈,但元气素弱,而热有未退
《景岳全书》:[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痉证论列方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卫生宝鉴》卷十六方之芍药黄芩汤 31 芍药黄芩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芍药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36 运用 4 《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李东垣方之芍药黄芩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芍药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45 运用 46 摘录 5 《顾松园医镜》卷六方之芍药黄芩汤 51 组成 52 功能主治 53 运用 54 各家论述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芍药黄芩汤 1 拼音
sháo yào huáng qín tāng
2 概述芍药黄芩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卫生宝鉴》卷十六方之芍药黄芩汤芍药黄芩汤为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十六方,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记载的黄芩芍药汤的别名[1]。
31 芍药黄芩汤的别名芍药黄芩汤[2]。
32 组成黄芩、芍药各一两,炙甘草五钱[2]。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2]。
34 芍药黄芩汤的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煎服[2]。
35 功能主治《卫生宝鉴》卷十六方之芍药黄芩汤功能清热燥湿,和中止痢[2]。主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疾,及下利脓血稠黏[2]。
36 运用如痛甚,加桂少许[2]。
4 《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李东垣方之芍药黄芩汤 41 处方黄芩 芍药各30克 甘草15克
42 制法上药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李东垣方之芍药黄芩汤功在清热燥湿,缓急止痛。主治泄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发热脉洪。(痢疾)
44 芍药黄芩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
45 运用腹痛甚,加肉桂少许。
46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引李东垣
5 《顾松园医镜》卷六方之芍药黄芩汤 51 组成白芍(炒)24钱,甘草13钱,黄芩13钱,黄连13钱,枳壳13钱,橘红13钱,茯苓13钱。
52 功能主治《顾松园医镜》卷六方之芍药黄芩汤主治热邪传入太阴,腹满咽干,吐而食不下,自利而腹痛。
53 运用便脓血,加地榆,调服滑石末35钱;便脓血不止,佐以升麻(醋炒)37分、葛根钱许;若呕吐者,加石莲子(去心,炒黄)、陈松萝茶各35钱;腹满呕吐者,去甘草。
54 各家论述《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桑白皮汤处方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嗽。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冬葵子1两,滑石1两,甘草(炙,锉)半两,朴消1两半,青橘皮(去白,切,炒)1分。主治伤寒小便赤涩似淋;膀胱风热。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葱白5寸(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九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切)3两,射干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白术2两,泽漆(炙,锉)1两,防己1两,泽泻1两。主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3盏,煮大豆1撮,至1盏半,去豆下药末,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次,夜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卷七十八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炙令**,锉)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麸炒,研)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海藻(洗去咸,炙)1两半,赤小豆(炒)半升。主治下痢后,脾胃虚弱,不能转输水气,致身肿胀满。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七十一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锉)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猪牙皂荚(酥炙,去皮)1两。主治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晚食前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粗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桑根白皮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桑白皮汤组成桑根白皮1两,苍术(去皮)1两,木通1
详见百科词条:桑白皮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01:38 共49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处方黄芩9克滑右9克茯苓皮9克猪苓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详见百科词条:黄芩滑石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5 0:08:38 共12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19 22:09: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