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混合痔的病因病机 5 混合痔的诊断 6 混合痔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62 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621 混合痔的适应证 622 操作方法 623 注意事项 7 混合痔患者日常保健 8 关于痔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混合痔的穴位 2 治疗混合痔的方剂 3 治疗混合痔的中成药 4 混合痔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混合痔 1 拼音
hún hé zhì
2 英文参考mixed hemorrho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1])为病名[2]。是指以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通过齿线相互沟通吻合,形成一整体的痔[3]。即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形成柔软静脉团的疾病[2]。当这种静脉团在 齿线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称为混合痔[2]。混合痔兼有中外痔的双重表现。
4 混合痔的病因病机混合痔多因Ⅱ、Ⅲ期内痔未及时治疗,反复脱出,复因妊娠分娩,负重远行,以致筋脉横解,气血瘀滞不散,导致本病发生。
5 混合痔的诊断大便时滴血或射血,出血量较多,便时 有肿物脱出,如果合并染毒则嵌顿肿痛,不能还纳, 有异物感,肛查可见混合痔多生于 截石位3、7、11点处。内、外痔在同一时位跨越齿线连成一个整体,内痔部分如成人拇指头或更大,色紫暗或灰白。
6 混合痔的治疗 61 辨证治疗
参照内痔和外痔治疗。
62 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较严重的混合痔可行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
621 适应证较严重的混合痔。
622 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 部,局部浸润麻醉,充分暴露痔核,将外痔部分作。V”字形或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剥离静脉丛,至齿线稍下方,然后用弯止血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再用10号或7号丝线结扎或贯穿结扎内痔,再剪除外痔部分。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其他痔核。
623 注意事项1.一般每次剥离结扎痔核不超过4个,否则引起 变窄,大便难出,易引起丝线滑脱。
2.外痔剥离切口不能太靠上,否则易引起术后大出血。此外,手术中尽量保留肛管皮肤和粘膜,以防术后 直肠狭窄。
7 混合痔患者日常保健一、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大便时不要久蹲努责。
二、及时治疗肠道急、慢性炎症。
三、保持 部清洁,坚持便后用冷开水坐浴。
四、少食辛辣 之晶,多吃蔬菜水果。
8 关于痔痔(hemorrhoid[1])为病名[4]。又名痔疮,痔核[5]。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是指内痔、外痔、混合痔的合称[1]。即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4],或肛管皮下血栓形成和增生的结缔组织[3]。男女老幼皆可为患。故有“十人九痔”之说,其中以青壮年占大多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
中医对痔早有认识,古人说“痔者峙也”,在古代,痔为突出之意,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者,皆曰痔,不特生于 边,如鼻痔、眼痔、牙痔等。但现在痔即指 痔。
详见痔条。
9元明粉,学名为硫酸钠,无水的称为元明粉,有1 0个分
子结晶水的称为芒硝。元明粉外形为白色粉末,无臭,味咸
而带苦,能经得住强热;在温度88 8℃以下,保持固态,高于
8 88℃时则变为液体,是一种很稳定的盐。易溶于水,当溶液
温度从0℃提高到324℃时,其在水中溶解度浙增,但继续
升高温度,其溶解度下降。
元明粉主要用途有:
1、作染料填充剂。生产染料和部分助剂时,作调整
至标准浓度的填充剂,这类元明粉对其中的钙、镁,铁的含
量及细度等都有特别要求,否则会影响染料及助剂的质量。
2、作染棉促染剂。用直接、硫化、活性、不溶性偶
氮染料及部分还原染料染棉时,加入元明粉可减小染料在
水中的溶解度,因而增加染料的上染率,使染成的色泽加
深。
3、作酸性染料的缓染剂。用酸性染料染毛、绦时,
如果单加硫酸或醋酸,会使酸性染料上色速度太快,染料不
容易渗入纤维内部,而造成色花o加入元明粉,能减慢染料
上染速率,起到良好的缓染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 “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
孟子所谓“三年之艾”,更是对艾草使用的进一步认识。保存3-5年的艾草,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最适宜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将艾草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伤寒论》中便记载了艾叶,当中提到的胶艾汤时至今日仍是治疗血虚寒滞、月经过多的妇科良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是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
《名医别录》最早把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宋朝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国提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书中还附有“明州艾叶”图。复道即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四明即今浙江宁波。该书最早提出了注重艾草品质的道地药材。《蕲艾传》是论述艾草的专著,描述艾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明朝的李时珍是对艾草极为推崇的一位医家,他对艾草的称赞不胜枚举,其著作《本草纲目》对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记载,包括“艾叶能灸治百病”“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李时珍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蕲艾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本文2023-08-19 23:23: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