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欢读古文书籍,虽然有些字我不懂也不查字典,但大多数古籍我都能领会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2收藏

我非常喜欢读古文书籍,虽然有些字我不懂也不查字典,但大多数古籍我都能领会里面想要表达的意思。,第1张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想必这也是每个学习文言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虽然你能大致领会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但是里面的关键字、词你却不理解,这就导致了你的词穷。

具体来说,不能很好的翻译句子的原因有:

1,有时候古文中的词语会含有一些典故;

2,有时候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有时候文言句式的不同;

所以要想翻译好句子,就要从上面三个方面下手。

1,要会给文言句子进行划分,分的清主、谓、宾;

2,了解句子的结构,分清实词、虚词

3,要动手查询具体的字、词意思。虽然有的字你懂,但是同样一个字古今含义可能不相同,而且一个字往往有多个用法,所以要动手查询字、词的意思,要积累、要熟记,下次遇到你就一目了然了。

我也在学习文言的过程中,这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周易》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提到《周易》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封建迷信的产物?是晦涩难懂的古籍?是算卦预测的方法?还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

你可能觉得《周易》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的名字、很多地方的名字以及很多广为流传的成语和“老话儿”都源自《周易》。

一、源自《周易》的名人

蒋名中正、字 介 石,出处《周易・豫卦》:“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臧克家,(作家,著有广为人知的《有的人》),出处《周易蒙卦》: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茶圣”陆羽,字鸿渐。出处《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相传,陆羽三岁时被智积禅师收养,智公以《周易》演卦,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定姓为“陆”,取名为“羽”,字“鸿渐”。

莫文蔚,歌手、演员。出处《周易革卦》: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二、源自《周易》的地名

北京城的设计源于《周易》的智慧,很多名胜古迹的设计也遵循《周易》的道理,建筑的命名也来自《周易》,比如故宫。

故宫的建造是按照《周易》中中正和谐的中心思想,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布局,中线部分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相当于前面办公,后面生活。

前三殿后三宫,好比《周易》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官,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这些名称都取自《周易》:太和、保和取自《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和是《周易》中正和谐思想的体现;乾清宫(皇帝所住,为天,乾卦)、交泰殿(天地交合,康泰美满,泰卦)、坤宁宫(皇后所住,为地,坤卦)都用了卦名。前三殿是阳,后三宫是阴,阴阳中和,构成一个地天泰卦。

三、源自《周易》的成语

在汉语中,有200多条成语源于《周易》,这些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为人们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指导人们的言行。

1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之中,都有坚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

2厚德载物

出处《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朝乾夕惕

出处《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释义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4刚柔相济

出处《周易系辞上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释义刚柔相济的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事物互相调剂补充,使之恰到好处。这条成语强调的是人们在处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时,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注重和谐、协调、平衡,做到不偏执、不过激,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5物以类聚

出处《周易系辞上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释义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互相勾结。

6触类旁通

出处《周易系辞下传》:“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释义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能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

7见仁见智

出处《周易系辞上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释义对同一事物,因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不一致,就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作“见仁见智”。

8殊途同归

出处《周易系辞下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释义原作“同归殊途”,意谓通过不同道路,达到一个目标。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

9匪夷所思

出处《周易涣卦》:“涣有丘,匪夷所思。”

释义夷:平常。匪夷:不是一般人。匪夷所思 ,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也形容所见事物的离奇或复杂。

10群龙无首

出处《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释义首:头,引申为领袖。一群龙没有一个领头的。比喻众人会集,没有领头人,无法统一行动。

11出神入化

出处《周易系辞下传》:“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释义神:神妙。化:化境,极高超的境界。出神入化 ,超越神妙,入于化境,形容技艺达到极高的境界。

12否极泰来

出处《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象曰:天地交,泰。”

释义“否”、“泰”为卦名。天地交,即天地相互作用,谓之“泰”,不交谓之“否”;“泰”则亨通,“否”则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达到一个关节点,就要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否”可以转化为“泰”。后来便常用“否极泰来”形容情况从坏转好。

4、源自《周易》的“老话儿”

除了流传广泛的成语之外,《周易》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儿”,同样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乾卦象传》

释义上天以刚健有力的方式运转变化,从不停止。君子应当效法天道,像上天那样自立自强、奋发拼搏,顺境时不松懈、逆境时不言弃。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处《坤卦象传》

释义大地宽广博大,包容万千事物,承载众生。君子应当效法大地,不断修身养性,提升个人品德,和大地一样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万物。

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出处《系词·下传》

释义不做大量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不足以成为一个有声望的人。不干许多有损他人、危害社会的恶事,就不会自取灭亡。

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系词下传》

释义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能使事物的发展畅通无阻,事物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

出处《系词上传》

释义仁义的人遇到一个问题/事件,说它是仁义的,智慧的人遇到一个问题/事件说它是智慧的。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事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出处《坤卦文言》

释义长期做善事的家庭,积累的福德一定会传给后代、造福子孙。长期做恶事的家庭,累积的众多祸患,也一定会危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

《周易》的智慧和道理并不深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周易系词上传》中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偿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如何学好古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著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感。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薰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如何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蒐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bojuenease/study/news/wenyanwen

古文 学习方法 如何才能学好古文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的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 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 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二、掌握语法规律是启开文言之门的一把钥匙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并且也的确能通部分文句,因为古今语法差异不大,句子的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见句式也就能触类旁通了。但古今毕竟有异,例如,若不懂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知识,就译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输》)、“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现代汉语语序“硬译”,则会译成:“什么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举起,是不用力气。”这使人想起日本人说中国话。因此古汉语语法不但要学,而且要认真学。力量要放在古今语法歧异之处,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所谓特殊句式。这些特殊句式是>>

怎样可以学通古文

学通,我不敢说。但作为一个刚高考完的学生来说,我对自己的文言文还是有自信的,之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而且回答后被采纳为正确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需要对其感兴趣,我可能环境较好,小学就看文言文的书了。所以你应利用闲暇时间读读文言文,开始时,买上基本经常考到的书(三国志,史记什么的)最好下面配有翻译,开始时边读边想,不会了就对应着看翻译,一定要对应着,这样句式通假之类就不知不觉的会了。

第二,要充分理解文章意思,我上课时都是老师坐着让我代他翻译,有错他才指出来。所以你可以试着平时没事时就自己翻译,权当消遣。

第三,要有一本古汉语词典,时常翻读。多积累。

第四,我六年级时试着自己写文言文了,写完后找老师看看,看那有欠缺。

所以,你应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使这些一两句简单的话。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条可以不做考虑)

五,要看一些文言断句之类书籍,就是那种没有标点的,全靠理解去读。

因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懂也要读,读的滚瓜烂熟,你看,诶?怎么懂了?

六,我看的古书比较多,也很杂。既然你在长篇幅的文言理解上有问题,那就可以读些简短的,譬如《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书店都有卖的。我小时候总读治政,修礼,修身方面的古书,过些日子就读《反经》《智囊》了,初中时看佛经了,如《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法华经》之类。

七,鉴于先生学力所限,我还是建议买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经常翻,没事就翻,有目的性的阅读,积累。时日一长,就会有很大进步的!!

八,我所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吧,望可以帮助到先生!!

怎样学习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户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那么,这位**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古人是怎么写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的

1、上古时期的古人学习文言文,与现代人学习现代语文的方法基本相同。

因为文言文是从商、周、秦汉时期的一般社会语言中产生的,文言与口语差别不大,只不过前者更为简练。学生只需要准确掌握字词就能阅读、理解,进而学习作文。

2、中、下古,也就是唐宋以后的古人学习文言文,同样面临与我们一样的难处。因为社会语言在逐渐发生变化,文言不再是人们的口语。这个阶段的“古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量的古文中去体会字词义、语法规则。其主要方法是阅读。因而,上学学习也被称为“读书”。对一些后人较少使用的字、词,需要查阅“训诂”类书籍来理解。

这时期的古人,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条件,与现代人存在很大差别。其有利条件是,读书人基本上没有其它课程,能集中精力“读圣贤书”,作文也必须用文言语体,从而能做到专精;不利条件是,语言学的发展是近代以后的事,对于“文言现象”尚没有系统理论,学生的学习,完全靠老师口授和自己的领悟。

成年人怎么学古文?

古文是指秦以前的文言文及后人仿照文言文而做的文章。你说的那是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叫现代汉语。

适合学习的书籍就是《古代汉语》。我觉得南京大学?的高小方的《古代汉语》讲座很好,网上有视频,可以看看,可能比你自己学习好。另外类似的讲座网上也很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