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中医的诗句
1诗经中有关中药点句子
《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皂素、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C、鞣酸等药用和营养成分,多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病证。具有和胃止吐功效的传统中成药“木瓜丸”,至今仍受群众欢迎,而作为中药的木瓜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地,产于华南的以“岭南果王”著称的水果木瓜,实际上是“番木瓜”,其营养价值较高,而药用价值却低于药用木瓜。
《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桃也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都有药用价值。
先说桃花,其味甘、辛,性微温,入心、肾经,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
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桃的成熟果实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其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病症。
《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其药用成分主要是益母草碱等生物碱,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等病症。
《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她家离我近在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又是什么东西呢?告诉你,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它属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3有关中药的诗句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4描述中医的诗句赞中华中医药历史成就
李景华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伊尹烹饪创汤液,六气致病医和谈,
周分医科为四种,上工下工考医官。
扁鹊言脉留后世,仓公诊籍第一篇,
韩康卖药无二价,仲景辩证精又专,
华佗发明麻醉术,董奉济厄杏林暖。
叔和脉经廿四种,葛洪炼丹罗浮烟,
甫谧甲乙定孔穴,弘景审药本草研。
雷公炮制有多种,元方诸病源候颁,
药王思邈医龙虎,王焘外台大部卷,
唐修本草世第一,鉴真渡海国医传,
昝殷妇科开山祖,道人仙方正骨传。
宋慈法医闻世界,自明妇科天下先,
慎微证类修本草,钱乙小儿有深研,
惟一铜人称国宝,宋代药局医官院。
元素脏腑辨精微,子和攻下完素寒,
东垣专主脾胃论,丹溪滋阴有新见,
乾孙神书讲痨瘵,薛氏医案后世传,
时珍采药问农樵,寿世保元有廷贤,
赤水玄珠生生子,继洲大成不一般,
景岳才高有八斗,肯堂准绳数万言,
又可瘟疫倡戾气,献可温补大宝观,
青主琴棋书画博,名医类案是江瓘,
外科正宗实功著,吴谦金鉴总纂官,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创新篇,
大椿秀才书万卷,学敏拾遗补药篇,
修园医书十六种,活血化瘀勋臣见,
还有孟河四大家,师机外治理瀹骈,
民国汇通一时盛,恽朱唐张小洞天,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5关于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1、休闲之人
出处:无
金箔河车千里光,使君夜合卧蛇床。
闲观木槿垂盆草,小坐莲房五味尝。
2、赞誉红娘
出处:无
红娘笑立南星夜,鬓插金钗石决明。
忘却防风传蜜语,含羞大力助张生。
3、小园观景
出处:无
蝴蝶双双飞紫菀,时当半夏赏丝瓜。
满园玉果金钱草,荷叶浮萍映日斜
4、有功之臣
出处:无
天丁大戟穿山甲,铁脚灵仙鬼见愁。
十大功劳金不换,红花月季上乌头。
5、有备无患
出处无
六月雪飞夏枯草,常山独活白头翁。
余粮小豆陈仓米,故纸防风静守宫。
6和中医有关的诗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冈,核仁是良药,安神作用强。
(打一中药名)zhidao——谜底:酸枣仁 2、美丽一姑娘,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肠善,为人专治疮。(打一中药版名) ——谜底:山慈姑 3、一物陆地长,一物水中生,姓异治同病,共唤一个名。
(打两中药名) ——谜底:草决明、石决明 4、一人一家多辛苦,儿子再大不离母, 百年古书已无用,千里捎书一字无。(打四个中药名) ——谜底:丹参、附子、破故纸、白芷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打一中医古籍) ——谜底:汤头歌决 6、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打一中医名词) ——谜底:阴阳俱虚 7、何人不起故园情(打一中药名) ——谜底:当归 8、千树万树梨花开(打二中药名) ——谜底:木通、白英权 解析:英扣花 9、四海之内皆兄弟(打一中药名) ——谜底:昆布。
7有关中医的诗句《题孙思邈真》作者:苏轼 年代:宋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
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8有关中医的诗句《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
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
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
后人无复见青囊!
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动物类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1]
传说中的伏羲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伏羲其人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太昊伏羲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
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编者按:为什么会有马营这么奇怪的地名,马营为何还分为上马营和下马营;斗鸡这个地方以前真的是斗鸡场吗;宝鸡既然古称陈仓,那陈仓城到底在哪里?生活在宝鸡这座城市,总会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浮现在脑海里。几千年来,无论是炎帝使民知稼穑之事还是周王使民晓礼乐之规;无论是暗度陈仓刘邦建大汉天下还是两出斜谷孔明留终生之憾,都沉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影响着一代代宝鸡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共同寻找宝鸡发展史上一个个沉甸甸的故事。山东诸城都吉台村斗鸡台遗址,相传为春秋时鲁大夫季平子与鲁大夫后昭伯斗鸡之处;山东邹城峄山周代遗址斗鸡台,据说为当年邾国王公贵族斗鸡取乐之地;河北省南和县有古迹斗鸡台,民间传说为唐代名相宋璟小儿子斗鸡场所……在全国,以“斗鸡”和“斗鸡台”命名的村落和坪台遗址数不胜数,距宝鸡市城区东五公里处也有一座斗鸡台,这里是否为宝鸡古代斗鸡活动的场址,是否也曾出现过韩愈所描述的“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的斗鸡盛景,斗鸡台之名又缘何而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斗鸡台,了解发生在这里的种种传说。斗鸡台必然斗过鸡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翟军认为,古代对地方的命名十分严格,正如叫李姓人家聚集的村庄唤作“李家村”一样,“斗鸡台”因斗鸡活动而得名合情合理。翟军翻阅古籍时谈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鸡活动就是王孙贵族喜爱的娱乐形式,《史记》、《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斗鸡走狗”之事。唐代斗鸡趣事更为后人所咋舌,《东城老父传》中记载,唐玄宗尤喜斗鸡,专门设立了鸡坊,坊内养着从各地挑选出的一千余只公鸡,又从军中挑选出五百名小儿负责喂养和训练斗鸡。开元十三年( 726年),唐玄宗到东岳泰山封禅时,破例让只有十三岁的斗鸡小儿贾昌带着三百只斗鸡随驾。当时,每到节庆之日必有斗鸡,贾昌因指挥斗鸡表演而闻名全国,坊间有诗传:“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由此可见,当时斗鸡活动的风靡和盛行,斗鸡活动不仅是王公大臣的一大乐事,也逐渐扩散到百姓的娱乐项目中去,各地过节、集会时,斗鸡已经成为一项常置活动,这在不少典籍中都有记载。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杨曙明解释,就像现代人玩手机一样,古人玩斗鸡是稀松平常的事。全国各地如此多的斗鸡台和相关传说正说明了这一点,斗鸡活动的盛行遗留下了许多斗鸡台,宝鸡的斗鸡台地理位置靠近宝鸡第一祠——陈宝祠。在过去,陈宝祠不乏官方和民间祭祀,也许斗鸡台就是祭祀、集会时,宝鸡官方或者民间的集中斗鸡场所,通过地名的形式口口相传下来。翟军按《凤翔县志》记载推测,至德二年( 757年),唐玄宗之子李亨自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南)至雍,曾把凤翔当做临时都城。唐代斗鸡活动如此之盛,而父亲又颇爱斗鸡,李亨及唐大臣在周围进行斗鸡活动也是情理之中。宝鸡斗鸡台是否为民间或官方的斗鸡台虽并无史料记载,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宝鸡设有开展斗鸡活动的斗鸡台是很有可能的。市地方志研究学者吴正茂谈到,有一种观点认为斗鸡台就是史籍中所指的“祀鸡台”,被后人叫转音而唤作“斗鸡台”,但在宝鸡方言中,“祀”与“斗”的发音区分明显,叫转音的现象不太可能,斗鸡台的命名与斗鸡活动有关较为可信。斗鸡台其实没斗过鸡在古代,斗鸡台是否为官方或民间的斗鸡场所呢?金台区文化馆李春林认为,斗鸡台原本是用于祭祀的一个高台,并非用于斗鸡活动。《宝鸡社会科学》编辑部王洪波也认为斗鸡台并非源于斗鸡活动。他解释,斗鸡台与陈宝祠有密切关系。《汉书·郊祀志》记载,自秦文公修建陈宝祠至西汉六七百年间,这里的祭祀活动一直十分繁盛。陈宝祠在秦西汉时期被列为国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均参与陈宝祠的祭祀活动。《史记·秦本纪·索隐》臣瓒云:“陈仓县有宝夫人祠,岁与叶君神会,祭于此者也。”《史记·封禅书·集解》臣瓒云:“陈仓县有宝夫人祠,或一岁二岁与叶君合。叶君神来时,天为之殷殷雷鸣,雉为之雊也。在长安正西五百里。”“野鸡夜雊”传说讲的是陈宝夫人与叶君的爱情故事,爱人约会时,锦鸡长鸣。从这段传说推测,斗鸡台可能原本唤为雊鸡台,被后人逐渐叫转音了。代家湾村村民、《代家湾村志》编撰者杨钊认为,斗鸡台因祭祀而得名较为可信。因为在清乾隆四年重建陈宝祠于陈仓城铁路隧道南崖壁下,殿前挂有“祀鸡台”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鸡台”等铭文字样的铁香炉,这些物件都是当地老人亲眼所见。在修编村志时,杨钊翻阅宝鸡县志,发现宝鸡县志将“陈宝祠”所在一片地区总称为“祀鸡台”,“祀鸡台”系秦文公为祭祀鸡峰山的石鸡和陈宝夫人祠所建,他认为“斗鸡台”即为“祀鸡台”。明朝诗人伍福曾在《祀鸡台》一诗中写到:“秦师畋得石如鸡,千载相传作县题。霸业因消山萃律 ,祀台神去草萋迷。”杨钊说,由诗文可见,“斗鸡台”这个名称最早也只可能在清代才出现。上世纪30年代修建铁路时,铁路当局为了保护“祀鸡台”文物,避免开凿台基,在台下修建隧道。此隧道称为“斗鸡台隧道”,宝鸡东站称为“斗鸡台车站”。 1937年,杨虎城在斗鸡台车站举行通车典礼,并亲自为斗鸡台隧道题名,斗鸡台才渐渐成名。斗鸡台得名于“神鸡搏斗”专家们关于斗鸡台的说法各持一端,由于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斗鸡台的得名和用途至今不能确定。拨开关于斗鸡活动的猜想和繁重的文史资料,我们走近斗鸡台所在地代家湾村,村民们的解释传奇而幽默。村民说,唐至德二年( 757年),渭河岸边的百姓发现每晚三更以后,有两只闪着亮光的火球由西向东滚动,在东面落下,五更以前,火球又从东面升起,顺原路向西返回,消失在夜空中,天天如此。原来这火球是两只神鸡,因为彼此不服,耐不住天宫寂寞,每晚展开翅膀下凡偷玩,落脚在陈仓城“祀鸡台”的坪台上,相互争斗,五更前返回。一天晚上,两只神鸡飞腾跳跃、相互攻击,直到五更,迟迟难分胜负,神鸡恋战错过了回天宫的机会,只好飞落在陈仓山上,化为两只石鸡。当时的陈仓县令听到老百姓禀报后,立即带人上山查看,认为是“吉祥征兆”,报请皇上将陈仓县改为“宝鸡县”,改“祀鸡台”为“斗鸡台”,改“陈仓山”为“鸡峰山”。当地村民说,石鸡每年啼鸣两次,百姓纷纷前往观看,逐渐形成了今天鸡峰山的两次庙会。杨钊说,载入村志的“神鸡搏斗”传说有很强的神话色彩,或许是为附会宝鸡的石鸡之说而编撰出的。寻找没落的斗鸡台原址在杨钊、姜玉科两位代家湾村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位于代家湾村六组的斗鸡台原址,斗鸡台东西长约四百米,高约十五米,陇海铁路从半台上穿越而过。斗鸡台上方是汉陈仓故城遗址,附近是落寞的陈宝祠。姜玉科回忆,斗鸡台附近确实出现过几次斗鸡活动,在上世纪 50年代,河南人迁徙至宝鸡,在塬上居住时,带来了斗鸡在斗鸡台附近斗鸡。此外,斗鸡台再无任何斗鸡活动的流传,纵使居于斗鸡台下的爷爷辈,也未曾讲起。姜玉科说,古时候,斗鸡台究竟有无斗鸡活动,斗鸡台之名由何而来,如今并无确切的证据可考,在推测和玩味地名之余,我们还应该进行旧址保护。在代家湾村民亲眼所见下,斗鸡台因修建房屋部分被铲平,陈宝祠屡次搬迁和毁坏,原物仅剩下一尊千年石狮,汉陈仓故城遗址也已残损。这一台、一庙、一遗址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当后人问起我们的时候,我们还能通过这些文物遗存讲述宝鸡之宝的由来。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他起初并未受到刘邦赏识,只当个小粮官,丞相萧何却很器重他。在汉军赴南郑的途中,未受重用的韩信与汉军中思乡将士一道出走,萧何闻讯,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忙星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并报告刘邦说,韩信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杰出人才,要想在天下争雄,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被任命为大将。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本文2023-08-19 23:34: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