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艾煎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19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艾煎丸简介,第1张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处方人参川芎菖蒲各30克(节密,炒)熟艾120克(糯米饮调作饼,焙干)食茱萸(汤洗)当归各22克白芍药熟干地黄各45克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营卫,固经脉。妇人崩漏,小腹满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酒、饮任下。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别名千金丸处方三月生艾1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大黄6铢,黄连6铢,凝水石6铢,栝楼根6铢,苦参6铢,亭苈6铢。制法上为末,以艾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举身皆黄,其脉阳浮阴弱。用法用量千金丸(《普济方》卷一九六)。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所加并倍之。摘录方出《千金》卷十,名见《三因》卷十《杨氏家藏方》卷十五处方艾叶(米醋浸1宿,炒焦)1两,陈橘皮(去白)1两,高良姜(挫,炒)1两,干姜(炒)1两,赤芍药1两,白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7遍,炒)1两,蓬莪术(煨,切)1两,龙骨1两,牡蛎(煅)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疒丂)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煎艾叶汤送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三因》卷十八处方食茱萸(汤洗)7钱半,当归7钱半,熟地黄1两半,白芍药1两半,石菖蒲(炒)1两,川芎1两,人参1两,熟艾4两(用糯米饮调作饼,焙)。制法上为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常服补营卫、固经脉。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妇人室女经候不调,脐腹冷痛,腹常胀满,至晚则增。用法用量《得效》本方用法:用缩砂、香附汤送下。摘录《三因》卷十八《鸡峰》卷十六处方艾青5两,干姜2两,附子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常服补血脏,解劳倦,止疼痛,消胀满,厚肌肉。主

详见百科词条:艾煎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2:55:05 共30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苦参种植技术及亩收益都很产量有关系。

苦参,豆科槐属多年生亚灌木,高1-2米。茎直立多分枝;叶卵状披针形,背面密生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黄白色,旗瓣卵状匙形;果圆柱形,呈串珠状;种子褐色扁球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一般产量一亩干品有1400斤到1600斤之间,收益也是根据产量而来。

苦参适合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砂质土壤或腐质土地块种植,整地施肥后即可进行分根繁殖,将母株挖出后剪下粗根,按照母株上生芽和生根的数量来切株,一株要有2-3个芽,按适当的行距和株距穴栽即可,栽种完成后适当浇水。苦参发芽后、开花前、枯萎后都要进行追肥,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

苦参相关介绍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苦参名称的由来:“苦似味名,参以功名,槐似叶形名也。”苦参分根繁殖可以在春秋两季进行,春栽的话在萌芽前进行,秋栽要等到落叶的时候进行。苦参一般于栽后2-3年的立冬前后,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收,先割去地上茎叶,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后,或趁鲜切片干燥即可使用。

苦参原产于中国,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区。除青海、新疆外,国内各地均有分布。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的以下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或田野附近。苦参喜温暖燥热气候,耐寒耐高温,喜肥怕涝耐盐碱沙质土壤。

以上内容参考-苦参(豆科槐属植物)

两者不是同类

小叶黄杨是黄杨科,黄杨属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叶片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头状花序,腋生,密集,花序被毛,苞片阔卵形.雄花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无毛,雌花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无毛。3月开会花,5-6月结果。该种萌芽力强,耐修剪,可作绿篱或在花坛边缘栽植,也可孤植点缀于假山和草坪之间。

苦参的功效和作用

苦参,别名也叫做苦骨、野槐根,是一种豆科植物,以根部入药,中医认为它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泻痢、肠风便血以及黄疸或是小便不利等疾病症状。

其中苦参的苦味让不少人为之后怕,《本草正义》也有所记载:

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

李时珍称甘草味“万药之王”,是一种补气益血,清热解毒,缓和药物药性的中药材,可以中和各种药物。

在中医处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这是因为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本领,被称为“国老”,是当之无愧的“百搭之王”。甘草,别名国老、蜜甘、美草、蜜草、蕗草、灵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诸经,在现代中药学中属于补气药的范围,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需注意的是,3种情况下一定要慎用。

甘草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

炙甘草是用生甘草与蜂蜜、水同炒制成。生甘草微凉,炙甘草微温。甘草生用,可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还可解药食之毒;炙用,可以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痛泄泻,劳倦发热,咳嗽气短。

中药古籍《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说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

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各药相辅相成才有良效。

甘草在其中就经常扮演“佐”的角色,是各种药物的“调味品”,药方中常常离不了。

甘草的药性缓和,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至今医界多有“甘草调和诸药”、“甘草和百药”的说法。

故而不少人多习惯在中药处方中加入甘草。但甘草药性虽平,临床也应重视配伍禁忌。

“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战草”不可不知。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误用致害,虽甘草、人参亦毒药之类也。”故临床遣方用药应深思熟虑,甘草之功在于甘而其弊也在于甘,要慎用。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0克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千金》卷六: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升,芎4两,大黄6两,豉3升,木兰皮半两,甘草4两。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酒渣鼻疱。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1日3次。摘录《千金》卷六《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处方栀子仁7个,黄连5分,黄柏3分(炙),矾石4分(烧),大枣4个(炙令黑)。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小豆许。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时服;如未除,更服。摘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方名栀子丸组成栀子仁1两,栝楼子1两(炒),苦参1两(锉)。主治黄汗,体热,大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送下,1日45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2枚,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方名栀子丸组成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主治瘫痪风。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14 共5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8 《金鉴》卷七十三 81 组成 82 主治 83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8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皂角苦参丸 1 拼音

zào jiǎo kǔ shēn wán

2 处方

苦参500克 荆芥375克 白芷 大风子肉 防风各180克 大皂角 川芎 当归 何首乌(生)大胡麻 枸杞子 牛蒡子(炒)威灵仙 全蝎 白附子 蒺藜(炒,去刺)独活 川牛膝各150克 草乌(汤泡,去皮)苍术(米泔水浸,炒)连翘(去心)天麻 蔓荆子 羌活 青风藤 甘草 杜仲(酥炙)各90克 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缩砂仁(炒)各60克 人参30克

3 制法

上药研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粟疮作痒,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

5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饭前、后用温酒送下。

6 注意

服药期间,避风,忌口。

7 摘录

《医宗金鉴》卷七十三

8 《金鉴》卷七十三 81 组成

苦参1斤,荆芥12两,白芷6两,大风子肉6两,防风6两,大皂角5两,川芎5两,当归5两,何首乌(生)5两,大胡麻5两,枸杞子5两,牛蒡子(炒)5两,威灵仙5两,全蝎5两,白附子5两,蒺藜(炒,去刺)5两,独活5两,川牛膝5两,草乌(汤泡,去皮)3两,苍术(米泔水浸,炒)3两,连翘(去心)3两,天麻3两,蔓荆子3两,羌风3两,青风藤3两,甘草3两,杜仲(酥炙)3两,白花蛇(切片,酥油炙黄)2两,缩砂仁(炒)2两,人参1两。

82 主治

粟疮作痒,年久肤如蛇皮者。

83 皂角苦参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饮食前后温酒送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打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5 用药禁忌

避风,忌口。

古籍中的皂角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粟疮作痒

外敷二味拔毒散。若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宜常服皂角苦参丸,外用猪脂油二两,苦杏仁一两捣泥,抹之自效。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粟疮作痒

敷二味拔毒散。若年深日久,肤如蛇皮者,宜常服皂角苦参丸,外用猪脂油二两、苦杏仁一两捣泥,抹之自效。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皂荚

前苦楝根煎汤下。治痔漏。或痛或痒。时有脓血。皂角苦参丸。大皂角五两。苦参一斤。荆芥十二两。白芷大枫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膝部]人面疮

山药白芷荆芥防风白附子川芎山栀(生)何首乌白蒺藜皂角川乌(炮)黄耆赤芍独活羌活(各五钱)草乌(炮,一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膝部]人面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