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天一阁的历史沿革,第1张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平生所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 范懋柱辑《天一阁藏书总目》,序中提及“乾隆间诏建七阁,参用其式,且多写其书入四库,赐以图书集成,亦至显荣矣”。

1585年,范钦去世。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在天一阁前修造园林,用假山石形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改善了天一阁周围的环境。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天一阁藏书最为丰富的时期。据考证,当时天一阁藏书达到5000余部,70000余卷,此后直到1949年,藏书几乎没有增加。

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范光燮破例帮助大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赞扬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对著名学者开放,尽管获得这种机会的学者并不多。

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时,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珍本641种,数量上名列全国第二,但质量一流,包含大量珍本、善本。所呈藏书中,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但所有藏书未归还,使得天一阁藏书下降到4819部。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且派遣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天一阁了解建筑格局,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赐范家郎世宁刻《平定回部得胜图》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赐《平定两金川战图》十二幅。

1829年,范筠甫、范邦冉等范氏后人对藏书楼进行大修,更换砖瓦台阶,修葺假山,疏浚池水,同时修订天一阁管理制度,立下禁碑三种,条款十五项,严格保证天一阁图书“书不出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

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冯孟颛、杨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范氏后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1933年天一阁重建时,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守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曾指示保护天一阁。占领宁波后,解放军派专人保护天一阁。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天一阁,并使之成为事业单位,范氏后人范盈性、范鹿其成为公职人员。宁波多位本地藏书家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已经拥有藏书30万卷,并仍在增加,同时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2010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迹得到数字化,供在线查阅。

2012年10月9日从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证实滕王阁(南昌市)、岳阳楼(岳阳市)、黄鹤楼(武汉市)、鹳雀楼(山西永济市)、蓬莱阁(山东蓬莱市)、大观楼(昆明市)、阅江楼(南京市)、天心阁(长沙市)、钟鼓楼(西安市)、天一阁(宁波市)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将共同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

纽约9月9日消息,金陵美食醉味蕾,十里秦淮片中来------当地时间9月7日,古城南京的文化符号走进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2017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纽约站系列活动的序幕。以“文都有约”为主题的该活动,以文化的方式讲述南京、说明中国,增进中美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

7日下午5时许,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一楼长廊挂上南京“表情”。展现当代南京新风貌的“锦绣南京”展甫一开幕,以人文秦淮、交流之窗、艺术南京、南京味道以及活力新区等板块描绘的城市画卷,立刻吸引了联合国官员、各国使节及各地游客驻足。

“汇聚世界193个成员国的联合国,如同一个‘地球村’,为中国与世界沟通对话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当晚,在联合国大厦四楼举行的“你好,纽约”开幕式上,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组委会执行主任潘谷平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南京周”系列活动的创办初衷,“以文化的方式讲述南京,让全世界更懂南京,让南京人更爱南京,推动南京企业走向世界。”

据介绍,从2015年开始,南京市政府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活动,继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先后,2017年“南京周”来到纽约,走进联合国。开幕式上,潘谷平将一幅织有南京周品牌“山水城林”的精美手工艺品——南京云锦,赠到联合国管理部学习、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司司长基索布(Victor Kisob)手中。

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500多年建都史的南京不缺乏讲述故事的题材。从六朝古都的文化遗存到“山水城林”的自然景观,从人文荟萃的秦淮古城区到“智造”、“文创”等新兴产业勃兴的江北新区,大屏幕上的南京,多彩,新鲜,让人着迷。

舞台剧《Yong·董的奇幻旅程》将“城市未来”推介会推向高潮。该剧以南京非遗传说“董永遇仙”为蓝本,但穿上现代剧情“时装”,融入昆曲和南京白局等非遗戏曲,但乘上多媒体技术“列车”,将融古贯今的“锦绣南京”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城市的魅力被释放,观众的热情被唤醒。剧中,一位美国演员的“南京缘”引发人们兴趣。这个中文名叫孟迪的美国人,是位纽约客,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来到中国。2016年,他接触到南京白局——一个来源于金陵云锦织工的音乐小调,并深深地喜爱上“这门有趣的艺术”,于是向南京省级非遗传承人徐春华老师学习。此次回故乡表演,他与同伴们用独特的伴奏“乐器”——瓷碟、银筷、瓷酒杯,努力地演绎南京白局的原汁原味。

通过视、听、味等感官体验,让世人触摸南京、感知南京。“南京味道”品鉴会是开幕式的压轴戏,18道地方美食端进外交官餐厅。由南京大牌档厨师主理的招牌菜“金陵十二钗”和“秦淮八艳”,给现场的联合国官员及国际友人留下难忘的“南京印记”。

9月8日,作为展示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福中·人文客厅”走进有百年历史的纽约中央车站。一城十面影像展、南京山水城林VR秀、南京文化艺术女性空间、南京特色文化秀,如同流动的音符,让过往的普通美国人认识南京,了解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作为国内首个从人物角度切入的城市宣传,“一城十面”影像展遴选的10个“南京面孔”中,有让秦淮花灯走进世界40多个国家的非遗传人,有国际超模,也有做了近半个世纪馄饨的个体户,他们的故事从10个侧面、10个瞬间彰显城市人文精神。

此外,“南京周”纽约站活动期间,主办方还将在相纽约时装周上举办“秦淮河”时装秀,在纽约新当代美术馆、哥伦比亚大学等地举办系列国际论坛,包括中美“城市记忆场所与空间创新”建筑学术论坛、南京纽约“金梧桐”文创高峰论坛、中美“古籍修复”国际研讨会等。

“开展多元文化对话,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总领事章启月表示,“南京周”纽约站各板块内容都不错,接地气、时尚,还有大众性,易被当地人接受。

“‘南京周’同时也是一个窗口,通过南京看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实力的增长,更有魅力的提升。”章启月说,当前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宣布建立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当中一个即是“社会和人文对话”,这使加强中美地方合作、增进中美人文交流成为一种迫切需要。中国的省份和城市将宣传自己的舞台搬到美国,不仅展现了举办城市的文化态度、发展理念和全球意识,也折射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更促进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融、经贸往来与友谊和平。

潘谷平介绍说,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动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以推动“南京走出去”为使命的城市推介活动。他希望,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纽约“南京周”时,除了记忆中的美图、美景和美食,更有对中国在推动城市历史文化文脉保护、科技“智造”、文化创意等方面探索的认同——这是“南京周”期待留下的“中国印记”。

我本人就是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在与同行的交流中,也经常了解到这所学院的这个专业,反映还是不错的,而且也有好几家公共图书馆及大专院校图书馆都有该校毕业的古籍修复专业的学员在实习,甚至已招入。

关于考分的问题恕我不能解答。

"晒书"除曝晒之意,还有分享珍藏书籍的含义。源于中国代际传承的生活习俗,特有的读书文化。晒书在古代也称为“晒肚皮“,也是文人墨客显露才学、展示品趣的一种特别方式。

“晒书”最开始的含义确实的把书放到阳光下晒。谚语有云:“七夕到,太阳高,晒书晒衣好。”农历七月初七,阳光充足又不过分炽热,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具有杀菌效果,正是曝晒书籍和衣物的大好时节。东汉时期就有晒书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古籍《四民月令》对晒书有具体的描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古代的线装书籍,其用纸不像现在有很多添加的成分,那时候多为天然木浆、棉浆和草浆,很容易被虫子蛀,所以把书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强烈的紫外线杀死书中蠹虫,防止暑热滋生霉菌。

但后来,“晒书”渐渐也有了其他含义。《世说新语》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有一位文人,在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在室外阳光下晒鲜亮华丽的衣服和昂贵的财物的时候,他索性解开衣带,把自己的肚皮露出来“晒”。当别人问他晒什么时候,他总是淡定地回答我晒书呢!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种荒诞式的讽刺。人们当时晒书已经不是为了除霉菌,而是为了攀比。

慢慢的,晒书的传统延续到了到了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成型的制度。发展到北宋时期,更形成文人曝书的独特集会。这个时候晒书成为文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晒书这一传统是中国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读书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饱含着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

莫愁中专总的来说还可以。。因为管理比较严。。所以比较不会出太大的乱子。。总共分为三个专业办。。有综合办、机电办、医药办、每个专业办的分数线都不一样、、像10年、中专就是420、大专510今年估计变化不大。。建议如果成绩还不错。。不要选择莫愁。。因为我就是莫愁的。。我都后悔念这个学校了。。这个学校什么都发生过。。这个学期。。我们班还出现了一杀人犯。。。

那肯定是与你的成绩相对应的啊。即使不值得一报,你成绩上不了别的学校也没办法啊。

我是去年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的会计学。计算机在本校不是非常突出的专业,但是也是第一批拿到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个人觉得学校的老师还是不错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合规合矩,但是毕竟学校的实力在这,想让老师有多高的水平也不太实际。环境来说的话,在同等级学校中,住宿环境一流,学习环境二流,生活环境三流。个人觉得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好很快的,从刚升本时的垫底连晓庄学院都不屑一起合并,到现在录取分数线已经基本全面超过了晓庄学院,校内比较突出的专业分数线也直赶本一分数线(公办,民办比较好的专业也直赶本二),其次,本校的专科还是有一定好评度的,南京人都称它为专科中的清华,虽然有点二,哈哈。不过仅仅是专科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