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图书馆有什么馆藏资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苏州市图书馆有什么馆藏资源,第1张

苏州市图书馆是中国创办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那么,苏州市图书馆有什么馆藏资源呢?

1、 古籍资源:据2021年2月该图书馆官网数据显示,苏州图书馆收藏有古籍文献1066种(件),包含有地方志、风俗、水利、人物志、园林志等;其中珍贵古籍有《安龙逸史》《崇祯遗录》《贾浪仙长江集》《庚申外史》《淮海易谈》《唐司空曙文明集》等,经典古籍有《榕园楹帖》《衲苏集》《雪鸿初集》《采唐集》《石鼓集联》《怀旧杂记》《梡鞠录》。

2、 外购数字资源:据2021年2月该图书馆官网数据显示,苏州图书馆外购资源包含有电子图书,期刊论文,主题资源等类别,其中包含有,大众图创少儿悦读平台(昆山)、OverDrive赛阅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剑桥大学电子期刊回溯库、博看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慧科数据库、中宏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

3、 苏州文化:据2021年2月该图书馆官网数据显示,苏州图书馆收藏的关于苏州的地方文化包含了苏州记忆、老照片、文化苏州、地方文献剪报、苏州名人、民间文艺、苏州现代方志、苏州市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

关于苏州市图书馆有什么馆藏资源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当然是位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建立的负责收集和保存本国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 馆藏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报纸、 学位论文 、古籍善本、特藏专藏、工具书、年鉴、电子出版物、缩微资料、视听资料。 国家图书馆一般除收藏本国出版物外,还收藏大量外文出版物(包括有关本国的外文书刊),并负责编制国家书目和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推动者,是面向全国的中心图书馆,既是全国的藏书中心、馆际互借中心、国际书刊交换中心,也是全国的书目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 总馆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是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承担着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国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1998年开始,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部分馆藏资料实现数字化,部分数据已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同时重视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特辟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

  国家图书馆的外文书刊购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国内典藏外文书刊最多的图书馆,并大量入藏国际组织和政府出版物,是联合国资料的托存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入藏了国内外光盘数据库近百种,电子出版物8000余种。 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开发文献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国家图书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护工作,采用传统的修整技术和先进的缩微摄影技术,对馆藏要籍和各类珍稀文献进行修复和再生性保护。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全国书目中心职责,编辑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馆藏目录。国家图书馆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计算机联合编目工作,共建网上联合目录,共享书目数据资源和文献资源。

1 用文言文介绍某本书

用文言文介绍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 求六上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读点古籍》阅读答案

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

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

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

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

(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

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

(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

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3 医古文的简介

《医古文》是一本书的名字,为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供中医药高职高专、成人教育使用。

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

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

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

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与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

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

教学旨在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断句、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与毕业后研读古代医籍,清除文理上的障碍,同时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精髓,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并进而提高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求有益于实现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医生气质形成,为其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或其他各种医疗卫生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本课程以“医古文”为主干,构建成融合医古文(文选)、中医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注释纲要、中医文献学等课程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配合古代汉语选读、中国古代名著赏析、古代诗歌概要等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促进学业素质不断提高 医古文课程简介 一、“医古文”学科的性质与作用 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至今均为古文撰成,中医药学本身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如欲“通经致用”,自必深通古文和传统文化。

因此,就性质与作用而言,“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以及文献、文化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兼工具课,是对中医药类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传统语言文化终身教育的主要课程。学习、掌握和运用医古文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并提高医古文的水平,对于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传统语言文化修养和综合业务素质,进而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药古籍、促进中医药学术和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非常切实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二、“医古文”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就广义而言,医古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以及研究中医药古籍的文辞义理并正确应用之。就狭义而言,是使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借助工具书直接阅读、理解、解释中医药古籍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其义理并能够进行断句、标点与语译。

本大纲以狭义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为准。基于本课的性质和作用,“医古文”还兼有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的目的与任务。

三、“医古文”的教学内容 “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而确定的。就体系结构而言,分为“文选”、“基础知识”和“练习”三大部分。

其中的“文选”,按照性质,分为医学文选和与医学有关或关系密切的文选;按照内容及其时代,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文”、“医事论文”、“医学论文”等。文选的教学,以字、词、句、意的语言文字知识及其义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员积累必要的医古文感性材料并培养一定的感性认识。

“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九章(九大类),即:工具书、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训诂、句读、语译、文化常识。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兼顾体系、突出重点为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练习”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训,目的在于加深所学每一篇章的内容与要点,培养学员具有正确解释词语、断句与语译等能力。 四、“医古文”的教学要求 通过大纲规定内容的学习,学员应达到以下水准: 1、能够认识繁体字,写出其相应的简化字。

2、能够辨识文选中的通假字、古字与异体字,写出其相应的本字、今字与正体字; 3、能够准确解释文选中的字词特别是常用词(含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成语典故等)的形、音、义; 4、能够解释文选中的各种特殊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 5、能够正确理解医古文的文句、段、篇的意义; 6、理解“基础知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方法,用以解释有关问题; 7、能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较为准确、通顺地语译古文; 8、能够较准确地为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段落断句; 五、“医古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由于文选是医古文的活性材料,理论乃是从对它的研。

4 目录的出版学词汇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目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揭示与记录,书目索引编制法,书目情报服务以及目录学史等。目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该方法;专科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比较目录学:研究中外目录学发展的特性。

此外,还有侧重于对图书版本状况进行考证研究的分支学科,称版本目录学。 目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现存残片)。

该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制的发展。

1545年C格斯纳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编制了《法学家文献目录》,1591年德国的伊斯雷尔·施帕赫编制了《医学著作目录》。

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图书市场目录》(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至1749年)成为出版发行书目的开端,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种目录,并在18、19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书目的出现是书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书目收录范围以及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制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进步。

19世纪在西方出现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1900年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院字顺馆藏目录》,收录了130万册图书,款目总数超过450万条,与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印刷图书总目》(1897年出版,迄今已出230多卷)被誉为世界目录中的双璧。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卡片式目录,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机读目录,以后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行这种目录。

联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

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

《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勖撰《中经新簿》,根据当时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图书数量的变化,创立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

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其乙丙两部位置互换,史部书部次在诸子书之前,李充定著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等各代秘阁藏书编撰目录的永制。由 主持对宫廷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各个朝代都有,如: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编撰的《群书四部录》200卷,毋煚编的《古今书录》40卷,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66卷,南宋陈骙编的《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30卷,明代杨士奇编撰的《文渊阁书目》等。

官修目录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以纪昀为总纂修官,根据弘历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所撰写的提要汇编而成,它收录古籍3461种 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93551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编排,四部之前有总序,大小类目之前有小序,每书有提要,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之总结,可算是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也是中国书目方法集大成之作。目录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根据刘歆的《七略》删订而成《汉书·艺文志》,立下了后世史书志艺文的楷模,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的目录类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中国先秦至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的重要目录。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文献存亡的状况。此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对一代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

私家藏书目录是官修目录的重要补充,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编撰的《七志》,该书目沿用《七略》的分类体系,在六志之后,增设了图谱志,在每书书名之下立一小传,开创了传录体提要的先例。梁阮孝绪编的《七录》,隋许善心编的《七林》,唐代吴兢编的《西斋书目》等这些私家藏书目录大多亡佚。

到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印刷事业的进步,藏书。

5 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6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指南

入馆须知1 该校读者入馆需出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需到图书馆办理临时阅览证后,方可入馆查阅资料。

2 校园一卡通持有者可享受本馆所有资源。3 举止文明礼貌,着装整洁得体。

4 保持馆内安静, 进入阅览区请关闭手机或将手机 调至无声状态,严禁在馆内喧哗、高声谈笑和朗读。5 保持馆内清洁,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准乱贴、乱涂。

6 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吸烟。7 爱护书刊、设备和馆舍,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违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8 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图书借阅规则 图书借还 (1)借还书手续:图书的借还手续在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借书时请出示本人的校园一卡通。(2)借期:30天(3)借书量:5—30册,具体参见《读者借阅权限》。

2 续借和预约(1)续借手续:所借图书在无他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2次。续借手续须于图书到期前在图书馆OPAC系统或到图书馆各借阅处办理。

续借期限从续借当日算起与原借期相同。(2)预约手续:读者所需图书已被全部借出时,可在网上办理预约手续。

一次只能预约3册。预约到书保留4个工作日。

3 图书逾期所借图书需按期归还。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3书逾期不还,需缴纳逾期费,每册030元∕天。

寒暑假期间到期的图书请于开学后两周内归还;其他法定节假日到期的图书,还书日期向后顺延。逾期未还书或逾期欠款累加到10元的读者,图书馆暂停其借书资格,待其还清所借图书、交纳欠款后,再为其开通。

4 污损和遗失(1)污损:读者应爱护图书,不得圈画、污损、撕拆,违者按《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赔偿管理规定》赔偿。(2)遗失:按《图书馆文献损坏、遗失赔偿管理规定》赔偿。

5 图书阅览(1)本馆阅览室馆藏向读者提供开架阅览,阅毕请放到指定书车。(2)读者不得用书、包等物品占用阅览座位。

图书馆对占位物品不负保管责任。期刊阅览规则1 该校读者凭本人校园一卡通或借阅证,校外读者凭临时阅览证阅览。

2 阅览室内开架报刊,仅限馆内阅览,不能外借。读者阅览每次限取2册,阅毕归架。

3 需要复印的报刊,需要向柜台工作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后,于馆内复印,当班归还。不得私自携书出馆,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 阅览室内简装中文过期期刊可以外借,借阅规则同《图书借阅规则》。阅览室规则1 图书馆内各种功能的阅览室是读者学习、阅览的公共场所。

该校人员一律凭本人一卡通入内。2 外单位人员查阅资料者请持单位介绍信或有关证件在办公室办理临时借阅证后方能入内。

3 不得携书包、带拉锁的夹子、塑料袋及本馆所借书刊等进入室内。4 阅览室内陈列书刊只限室内阅览,未经特许,不得携出室外。

凡将资料擅自带出者,图书检测仪报警,按违章处理,罚款20元。5 在书架上取书请使用代书板,每次不得超过两册,阅后按号归架。

6 需要复印的文献,经工作人员办理手续后由本馆负责复印。违反规定者,须交图书损失费20元。

电子阅览室规则电子阅览室是读者上网的公共场所,主要服务项目有:公共查询、数据库查询、网络资源利用、上网浏览、文件打印、视频点播以及读者培训等。为了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正常运转、防止计算机病毒侵入,特做如下规定:1 读者须持计费卡上机;用户办理计费卡地点:北外通卡务中心。

2 读者自带U盘或移动硬盘上机,应先由工作人员检查U盘或移动硬盘有无病毒,无病毒方能上机操作。3 爱护室内设备,读者请按计算机规定程序操作,严禁私自改动系统设置,不得擅自输入规定以外的任何指令。

4 读者上网浏览应看学术性强、健康向上、知识丰富、趣味性强的内容。如发现浏览不健康内容,图书馆会予以批评教育,依情节严重程度处以50-100元罚款。

5 读者如有疑难问题或机器故障,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6 不得将食品、饮料等带入室内,以免损坏微机。

7 读者离开机器时,请按规定程序关机。图书馆文献遗失、损坏、逾期的规定为保护国家文献资料防止损失特作如下规定:1 对盗窃文献资料行为,报请学校依法处理,并追回原资料,如无原资料,按原资料价十倍罚款。

2 遗失文献资料者,以同样版本实物赔偿为原则,并付文献加工费。无法赔偿同样版本的,视具体情况按下列办法赔偿现金。

(1) 1987年后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五倍赔偿;1987年前(含1987 年)出版的中文文献按原价的十倍赔偿。(2) 外文文献国内版按原价的五倍赔偿;国外原版文献按原价十倍赔偿;孤本、绝版、珍贵书刊、画册等文献按原价十五倍赔偿。

(3) 全套分卷中一册或一部分,在无法赔偿原样文献时,按全套书总价的5-10倍赔偿。3 读者如有批点、划线、涂改、污损等损坏文献的行为,按下列情况处理:(1) 若用铅笔批划、涂改书刊,要求借书人擦净,并予以批评教育;若用圆珠笔、钢笔、毛笔等勾画、涂改或撕掉插图,丢失其他附件时, 视情节罚款原书价2倍。

(2) 污损严重、影响文献继续使用者,按遗失条款处理。(3) 撕毁文献,按原价五倍赔偿,并通报批评。

被损坏的文献仍留在图书馆。馆际互借制度1 本馆读者(限该校师。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这些都是“物”的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

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我们要清醒看到,虽然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成绩,但目前仍只有部分国家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而且大部分只认可针灸而不认可中药。这就需要改革中医药体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让科研先走出去,让数据说话,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机理。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中药现代化。只有研发出既符合中医理论、作用机理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让外国人从心存犹疑到心服口服。

院办产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办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医药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成为我院兴办产业的标志。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院办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医药贸易等方面积极开拓,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级产业的兴办、发展和壮大,不同程度地支持了我院科研、医疗、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市场化,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于1990年12月成立经济管理处;2001年10月,更名为产业管理处,主管院直属产业工作。现在,我院把产业发展提高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院办产业将成为我院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柱。我院出台各项政策规范产业单位管理,逐步加强对产业的扶植与支持,为产业创造科学、有序、快速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院办产业加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即将问世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项目近日完成,并将于2006年初出版发行。

书目类书籍,是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工具书。尤其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自战国以来世代相传积累至今约有万余种,编著全面涵括中医古籍的书目,有利于中医各领域的研究活动。然而,自明代殷仲春编撰《医藏书目》后,未见再有大型中医专科书目的编纂出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中医研究院,于1958年与北京图书馆联合主编了第一部《中医联合图书目录》,收录了全国59个图书馆和两位私人藏书家收藏的中医图书7661种。可惜当时受条件所限,此书未能正式出版。1979年后,又着手进行全国中医文献资源调查,重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此书收录了全国三大系统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124种,是迄今为止记载全国中医古籍及民国年间出版物收藏分布情况最系统、最全面的文献检索工具书,在国内外中医界和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国力的增强,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蓬勃兴旺。藏书单位对古籍的收集、整理、保存与应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现代化手段被大规模引进,地区性的古籍目录和书目数据库不断涌现。鉴于这种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感到经过短暂的20余年,中医古籍资源的收藏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的调研结果,尽管在资源分布的格局框架上变化不大,但一些新的有潜质有特色的藏书单位的发现,预示了中医古籍资源调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广阔深邃的操作空间,为再次进行更为广泛的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医古籍存世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力求在91版《联目》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写一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现存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专科书目,以适应新形势下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需要。

目前已经编纂完成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古籍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其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及其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复制本。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些书并未见于历代书目,有些则已被列入亡佚书目录中,此次被发掘收录,实为一大收获。如宋·杨介所撰《存真图》,已被文献辞典列为亡佚类,现已发现该书的清抄绘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又如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一书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的珍品,堪称国宝级文献。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了古籍新品种的发掘外,还涌现出大量的古籍新版本,不仅给过去认定为孤本的书摘掉了孤本的帽子,甚至为在国内原以为失传的书填补了空白。同时,鉴于91版《联目》中收录的1911至1949年间出版的近代中医药著作,其文献价值、保存价值现在已不亚于一般的古籍,为系统反映民国期间中医图书的出版状况和当前收藏分布情况,以便学术界使用,因此该书亦予以保留。为了吸纳中医文献学、目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著录不准确的书目数据进行准确的订正,他们邀请了多年从事专科文献研究的学者、专家担纲各学科的分类主编,使其在文献调研、目录学研究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充分发挥,订正了91版《联目》在学科的划分、著作人的判断、成书年的确认、版本源流的梳理等方面存在的错讹不足之处,保证了《总目》的编纂质量及学术水平。

《总目》的参加馆达到151个,较91版《联目》新增了38个,其中有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5个,中医专业图书馆5个,省市公共图书馆19个,少数民族地区(巴彦淖尔盟)图书馆1个,藏书楼1家,出版单位图书馆1家。新参加馆的成分变化,突破了原有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格局,增强了参加馆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也显示着中医古籍资源蕴藏的潜力是巨大的,范围是宽广的,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发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