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平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会阴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平翳穴的定位 10 平翳穴的取法 11 平翳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平翳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平翳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平翳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平翳穴研究进展 17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7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173 术后止痛 174 治疗外阴白斑 175 治疗遗尿 17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平翳 1 拼音

píng yì

2 英文参考

Huìyīn C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平翳为经穴别名,即屏翳(见《针灸甲乙经》),是会阴穴别名[1]。见《医宗金鉴》。

穴位 会阴 汉语拼音 Huiyin 罗马拼音 Huiyin 美国英译名 Meeting of Yin(Perineum) 各

号 中国 C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 富耶氏 VC1 德国 KG1 英国 Cv1 美国 Co1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2][3][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2][3]。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3]。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3]。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4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

6 穴名解

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3]。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 ,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5]

7 特异性

会阴是任脉之别络[3]。

会阴是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3]。

8 所属部位

[6]

9 平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7]。

会阴穴位于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3]。

会阴穴位于会 正中[2]。男子当 与阴囊之间;女子当 与 后联合之间[2]。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会阴穴在 的位置(出自《中医大辞典》)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10 平翳穴的取法

截石位,于 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 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3]。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 后联合部与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8]。

11 平翳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 神经的分支和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3]。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4]。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会阴神经( 神经分支)和 内动脉分支[4]。

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2]。

12 平翳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具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功效。

会阴穴有调阴阳气机、清下焦湿热作用[3]。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9]。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5]

13 平翳穴主治病证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3]。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0]。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8]。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3]。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 瘙痒等[2]。

治阴痒,阴痛, 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 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8][10][3][2],局部胀痛[8],可扩散至前、后阴[8]。

注意:孕妇慎用[8][10]。

142 灸法

可灸[3][8][10]。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5 平翳穴的配伍

会阴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3]。

会阴穴配承山、委中治痔疾[3]。

会阴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会阴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会阴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8]。

会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8]。

会阴配气海、归来,治阴挺[8]。

会阴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8]。

会阴配蠡沟,治阴痒[8]。

会阴配肾俞,治遗精[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资生经》: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17 平翳穴研究进展 17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17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针刺会阴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为45%,但针刺耻骨联合上部,以及痛觉敏感的角膜、睾丸等处,绝大多数例次对呼吸毫无影响,说明会阴对呼吸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特异性。

针刺动物“会阴”,能调节呼吸运动,对呼吸停止有急救作用[3]。

173 术后止痛

针刺“会阴”能止 术后疼痛[3]。

174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175 治疗遗尿

会阴留针加灸,每日1次。

17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尿胞 5 经穴别名·尿胞 51 曲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曲骨穴的定位 57 曲骨穴的取法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曲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5142 对宫缩的影响 5143 治疗外阴白斑 5144 治疗遗尿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尿胞 1 拼音

niào bāo

2 英文参考

urinary blad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ūgǔ C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尿胞

尿胞为人体部位名。即膀胱。[1]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2]

5 经穴别名·尿胞

尿胞为经穴别名,即曲骨[1]。《备急千金要方》:“腹中满小便数数起,灸玉泉(中极)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圣济总录》:“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4][3]。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51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53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5]

54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

55 所属部位

下腹[6]

56 曲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7]。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曲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8]。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9]。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9]。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4]。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3]。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0]。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5]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3]。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4]。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8]。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9]。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3]。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5寸[4]。

直刺05~1寸[10][9][3],局部有酸胀感[10],可向下扩散[10],至外 [8]。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0]。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9]。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0]。

孕妇慎用[9][10][3]。

511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512 曲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3]。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3]。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3]。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8]。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8]。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8]。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8]。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8]。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5]。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8]

514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5]。

514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5144 治疗遗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曲骨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回骨穴的定位 10 回骨穴的取法 11 回骨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回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回骨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回骨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回骨穴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172 对宫缩的影响 173 治疗外阴白斑 174 治疗遗尿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回骨 1 拼音

huí gǔ

2 英文参考

Qūgǔ C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回骨为经穴别名,“回”为“曲”之误,即曲骨[1][2]。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4][3]。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4 曲骨穴的别名

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6 穴名解

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5]

7 特异性

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

8 所属部位

下腹[6]

9 回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7]。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10 回骨穴的取法

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8]。

11 回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9]。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4]。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12 回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3]。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0]。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5]

13 回骨穴主治病证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3]。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4]。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8]。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9]。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3]。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5寸[4]。

直刺05~1寸[10][9][3],局部有酸胀感[10],可向下扩散[10],至外 [8]。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0]。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9]。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0]。

孕妇慎用[9][10][3]。

14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15 回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3]。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3]。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3]。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8]。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8]。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8]。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8]。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17 回骨穴研究进展 17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5]。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8]

172 对宫缩的影响

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5]。

173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174 治疗遗尿

补骨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补骨脂味苦,性偏辛温,主要功效有补肾壮阳的作用,所以多用于各种补肾药物当中,我们平时也可以在一些补肾的中成药配方里面看到补骨脂的成分。那么,补骨脂入药有什么作用?补骨脂有哪些药用功效?

补骨脂补骨脂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陕西、河南、山西、江西、安徽、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栽培或野生,以河南、四川等地较多。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炒或盐水炒用。

药性苦、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

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本品苦辛温燥,善壮肾阳暖水脏,常与菟丝子、胡桃肉、沉香等同用,治肾虚阳痿,如补骨脂丸(《和剂局方》);与杜仲、胡桃肉同用,治肾虚阳衰,风冷侵袭之腰膝冷痛等,如青娥丸。

2肾虚遗精、遗尿、尿频。本品兼有涩性,善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单用有效,亦可随证配伍它药。如治滑精,以补骨脂、青盐等分同炒为末服(《三因方》);单用本品炒,为末服,治小儿遗尿,如破故纸散(《补要袖珍小儿方论》);与小茴香等分为丸,治肾气虚冷,小便无度,如破故纸丸(《魏氏家藏方》)。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本品能壮肾阳、暖脾阳、收涩以止泻,与肉豆蔻、生姜、大枣为丸,如二神丸(《普济本事方》);或上方加吴茱萸、五味子,均治五更泄如四神丸(《证治准绳》)。

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本品补肾助阳,纳气平喘,多配伍胡桃肉、蜂蜜等,可治虚寒性喘咳,如治喘方(《医方论》);或配人参、木香等治疗虚喘痨嗽(《是斋医方》)。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顽痹,止小便利,腹中冷。”

2《开宝本草》:“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

3《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士之要药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及单萜酚类。

2药理作用:复方补骨脂冲剂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补骨脂对由组胺引起的气管收缩有明显扩张作用,补骨脂酚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增强女性私处角化,增强子宫重量,补骨脂是通过调节神经和血液系统,促进骨髓造血,增强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将复方补骨脂软膏涂于患处,治疗外阴白斑有效(山西中医药杂志,1993,22,(4):286);补骨脂、益智仁研末分包,晨起以米汤送服,用治疗遗尿(湖南医药杂志,1998,(1):34)。

4不良反应:补骨脂总油、补骨脂酚和异补骨脂素,小鼠分别灌服补骨脂酚0125、025、05、10,可引起肾脏病变,大剂量可见进行性肾损害。

禁忌

1、《本草经疏》:凡病阴虚火动,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及目亦口苦舌干,大便燥结,内热作渴,火升目赤,易饥嘈杂,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不宜服。

2、《海药本草》:"恶甘草。"

3、《纲目》:"忌诸血,得胡桃、胡麻良。"

4、《本草经疏》:"凡病阴虚火动,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及日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结,内热作渴,火升目赤,易饥嘈杂,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不宜服。"

5、《得配本草》:"阴虚下陷,内热烦渴,眩晕气虚,怀孕心胞热,二便结者禁用。"

6、补骨脂具有一定的毒性,虽然对身体的伤害还是很小的,但是不一定都适合每位患者,如果长时间服用的话,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损坏,还会加重病情,反而产生了抗药性,所以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