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大雁功 4 昆仑派气功·大雁功 41 功法操作 411 起式 412 展翅 413 合翅 414 折窝 415 抖膀 416 折窝 417 抖膀 418 上举 419 合掌 4110 翻掌 4111 十一、下腰 4112 十二、缠手 4113 十三、回气 4114 十四、左弹足 4115 十五、推气 4116 十六、捞气 4117 十七、转身回气 4118 十八、右弹足 4119 十九、推气 4120 二十、捞气 4121 二十一、缠手 4122 二十二、云手 4123 二十三、涮腰 4124 二十四、落膀回气 4125 二十五、单展翅 4126 二十六、上步伸膀 4127 二十七、缠头过耳 4128 二十八、下压 4129 二十九、上托 4130 三十、回气 4131 三十一、捞月 4132 三十二、转身 4133 三十三、上步望掌 4134 三十四、望月 4135 三十五、压气 4136 三十六、转身压气 4137 三十七、泳动 4138 三十八、瞰水 4139 三十九、拍水飞翔 4140 四十、饮水 4141 四十一、望天 4142 四十二、归气 4143 四十三、抓气 4144 四十四、翻掌搂气 4145 四十五、抱球 4146 四十六、揉球 4147 四十七、转身揉球 4148 四十八、抱气 4149 四十九、贯气 4150 五十、抬膀 4151 五十一、翻翅 4152 五十二、背翅 4153 五十三、起扇上飞 4154 五十四、转身 4155 五十五、飞上 4156 五十六、过水飞翔 4157 五十七、转身 4158 五十八、飞上 4159 五十九、寻食 4160 六十、转身 4161 六十一、寻窝 4162 六十二、转身泳动 4163 六十三、安睡归气 4164 六十四、收式 42 主治病症 43 注意事项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雁功 1 拼音
dà yàn gōng
2 概述大雁功为气功功法:1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2昆仑派气功。
3 沈鹤年编创的一套动功法功·大雁功大雁功为气功功法。模仿大雁动作姿态及生活习性而编练的一套动功功法,又称大雁六字功。由沈鹤年编创。共分七节,主功为大雁起落。“六字”的六节分别为:肝功,前后展翅;心功,抱颈颠顶;脾功,托天降地;肺功,大雁拍水;肾功,左顾右盼;三焦功,左右看足。具有舒胸调气,健脾和胃,壮腰补肾,宁神益智等功效。[1]
4 昆仑派气功·大雁功大雁功是在华佗“五禽戏”中鸟禽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大雁本能动作的一种功法。它属于昆仑派气功,源于四川。
41 功法操作本功共有六十四节。其中六节是重复动作外,余五十八节动作均为大雁功基本动作。
411 一、起式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等,头端平,目前视,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口微闭,舌轻舔上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静息片刻。
412 二、展翅两臂由体侧缓缓前举,手心相对,举至与肩同高。接着边上举边向两侧分展,同时两臂外旋至扩胸状。手心向上,身稍后仰,仰视上空,脚跟微提。
413 三、合翅两臂内旋弧形向前合抱,两手落至腹前,指尖相对,手心向内。在合抱的同时,身体恢复直立姿势。自然收腹,脚跟落地,眼视前下方。
414 四、折窝两手从腹前上提至胸前,然后两臂外旋,手心相对,意念用力前伸两臂,同时提起脚跟,然后两臂内旋,使手背相对,手心向外,接着两臂用力外展,向两侧后下方作弧形运动至两胯后外侧,手心向后。
415 五、抖膀两臂屈肘上提至两胁,手心向上,手指向后并拢成爪形。松肩、虚腋,脚跟提起,眼平视。接着,两臂外旋,两手从两胁旁迅速甩手于两胁前,两臂屈肘成90度,手指向前,手心向上微向里。同时,两上臂向内迅速夹击两胁。两脚跟迅速落地,眼平视。
416 六、折窝同动作四。
417 七、抖膀同动作五。
418 八、上举两手臂缓缓上举,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两手上举过头顶,两臂弯曲成90度。肘向前,松肩,眼平视,足势不变。
419 九、合掌两臂内旋,两手向头顶上方合拢,十指交叉合掌,掌心向下对百会穴,两臂弯成弧形,肘向外侧,眼平视,足势不变。
4110 十、翻掌接上式,两手交叉不分开,两臂同时内翻,手心向上,用力向上伸直推动,眼视前上方。两腿伸直,足势不变。
4111 十一、下腰两腿伸直,弯腰前屈,合掌下按,掌心向下,先下按在两脚中间片刻。然后上体稍抬起向左偏转,两臂随之上提,接着合掌下按,手心向下,于左脚前片刻,再提起向右偏转,合掌下按于右脚前片刻。眼视两手,头朝前,足势不变。
4112 十二、缠手两掌从右脚前略提起,身体归正,两掌回到两脚上方。接着,两手向左、右分开,手指相对,手心向下。左脚向左转90度,同时,上身略抬起,膝微屈,以腰为轴向左转身90度,并带动手臂旋转甩动。同时,右臂内旋,手心向外,随腰左转,由右经前甩向左方。接着两手臂外旋,手心向上,两小臂交叉于腹前,右臂在左臂上方,在手心外旋向上的同时,涮动腰胯,右胯及右腿迅速向右扭动,带动右手臂拖向右胯方向,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着地,眼视右手。
4113 十三、回气接上式,左手并拢成爪形,向左上提至左缺盆穴,松肩,虚腋,右手继续甩向右下方,待手臂伸直时,内旋向上,向左划大弧,落至左脚趾。同时,上身随右臂甩动,由右向左转动,向左前屈身。脚呈丁字步,重心落在右脚上。右腿弯曲,左腿伸直,左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眼视右手。
4114 十四、左弹足右手捏住左脚趾。大拇指在脚趾上,其余四指在脚趾下,向左扳动3次,同时右臂微弯,肘向外,带动肩、腰、胯向左扭动3次,眼视右手,脚呈丁字步。
4115 十五、推气松右手,放开五指,虎口成圆形,手心推向右后方,右臂微屈,意念用使右手由左前方慢慢向右后方推动。身体亦随右手推动而逐渐向右偏转,腰胯放松,眼视右手。足势同上。重心在右脚,左脚跟着地。
4116 十六、捞气右臂推气至右胯后侧,外旋,使手心向左前,手指向下,右臂微屈,意念用力使右手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捞气。同时身体亦随右手向左捞气而向左偏转。眼视右手,足势不变。
4117 十七、转身回气右手捞气至胸前,五指并拢呈爪形向上置于右缺盆穴处。同时左脚内扣,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后转身180度,重心后移到左脚。屈左膝,同时左手从左缺盆穴放下,左臂内旋,从左向上,向前划大弧,落至右脚尖。眼视左手,右脚尖上翘,脚跟着地。
4118 十八、右弹足同动作十四。
4119 十九、推气同动作十五。
4120 二十、捞气同动作十六,动作方向相反。
4121 二十一、缠手左手捞气至腹前时,边捞边上抬。同时右手从缺盆穴撤下,五指松开,虎口圆,并从左手的内侧落向前下方,同时上身抬起,微前屈,向左转身,右脚左转90度,使双脚平行归正。然后右手臂由下经前向上、向里,再向下、向前围绕左手;左手同时也环绕右手,互相环绕一周半。同时腰、胯、肩随两臂的绕动相应地自然晃动,眼视手。
4122 二十二、云手右云手:左手缠手后收置左侧腰部,手臂弯曲,掌心向上微向里。右手缠手后,向前方伸出,掌心向上,与腰同高,同时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重心在左脚,眼视右手心,接着右手臂由前向右后方划弧,上身亦随右手向右扭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内旋,屈肘,使右手合谷穴贴腰椎右肾俞穴处,手心向上,同时身体向左转正,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左云手:动作方向相反。左右云手反复2遍。
4123 二十三、涮腰右云手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同时左手外旋向前伸出。接着由前向左后方划弧至左胯后方,上身随之向左扭转,带动右臂摆向左前方,屈肘,上臂与肩同高,左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手指向下。身体向左前倾,重心在左脚,两脚跟提起,眼视左手。然后身体及右肩、右臂外旋迅速向右扭转,带动两臂顺势摆动,右臂向右摆回到右腰侧,屈肘约90度,手心向上,手指向前。左臂顺势由左下向前上方捞起,左手心对印堂穴左臂微屈肘,呈弧形,同时身体及腰胯转正,右脚跟迅速着地,重心在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膝微屈,眼视左手心。
4124 二十四、落膀回气左臂内旋,手心向下,自上而下落至左后侧,手心向后,手指向下,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眼平视前方。
4125 二十五、单展翅接上式,右脚上前半步,前脚掌着地。右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五指分开,手与肩平,然后由前向右侧划弧,上身亦随之右扭,眼视右手心。当右手臂移到右后方时,手臂内旋,屈肘,向右下方划弧,使合谷穴贴右肾俞穴,手心向上,同时身体转正。眼平视前方,重心移至右脚。
4126 二十六、上步伸膀重心移至右脚后,左脚上前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同时左臂外旋,上提屈肘约90度,置左腰侧,手心向上微向里,手指向前,眼视左手心。
4127 二十七、缠头过耳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同时右手从肾俞穴下落,右臂外旋,手心向里,由右侧经腹前随身体的左转向左侧上提。右手经左肩、左耳、后颈,手心向里对着左耳及颈部,当右手绕至后颈时,上身及头随之转正。右手继续绕到右耳,手心对着右耳,松肩屈肘,肘向右前,眼平视。
4128 二十八、下压右手绕到右耳时,右臂下落,意念用力向下按压至右胯侧,手心向下,撑腕,手指向前,五指分开。同时左手上提与肩平,臂微屈,手心向上,微向里,眼视左手。重心在左脚。
4129 二十九、上托右臂外旋,使右手心翻转向上,并弧形向前、向上托起,与肩平,手心向上,微向里,臂微屈。左手同时向下,移回身体左侧,眼视右手心。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提起。
4130 三十、回气右手上托至肩平,右臂内旋,迅速屈肘,肘尖向右,右手五指并拢呈爪形,置右缺盆穴,同时左手从左侧自下而上迅速向上捞起,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左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同时重心迅速后移至右脚,右脚跟落地,腿微屈,左脚跟提起。
4131 三十一、捞月右腿弯屈,重心在右脚,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外侧着地。左手臂不动。右手从缺盆穴离开,五指松开,手心向外,上身亦随之右转,眼视右手,然后右臂下落,由右向左前方划弧,同时身体向左扭转,上身前屈。右手臂经下腹向左划弧至左臂前,两臂交叉,右臂在外,右手心向里,左臂在里,眼视右手。
4132 三十二、转身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缓缓转身180度。左腿弯曲,重心移至左脚,右腿微屈,右脚跟虚。收臀,上身伸直,同时左手经胸、腹下落至左外侧,手心向后上,指尖向后下方,右手臂随身体转动缓缓向右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手指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右手心。
4133 三十三、上步望掌重心前移到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同时左臂外旋,成弧形向前上举,屈肘,手心向里,指尖向上,使劳宫穴对着印堂穴,眼视左手心。右手同时稍向右移,手心对着右太阳穴处。
4134 三十四、望月左脚掌外侧着地,右腿深屈,左手不动,右臂向右侧舒展开,上身亦随着向右扭转。然后右手臂外旋向下,向左划弧,同时上身向左前方深弯曲。右手划弧至左臂下,迅速向左上方甩手。手心向里微向上,手指向左上方,同时头向左扭转,眼视左上方天空。
4135 三十五、压气两臂同时向里旋,使手心向下,手指分开,同时身体转正,上身伸直。两腿屈膝,左膝在前,右脚、右膝微向里扣,两脚跟提起,重心主要在右脚上。两手指相对下按,置于左膝两侧。注意身体下蹲时,意念用力,使两手心向下按压,并撑腕。然后略起身后,手随身体同时上提,手腕、手指自然放松。然后再下蹲,双手下压,如此反复按压3次。眼视两手。
4136 三十六、转身压气以两脚掌为轴心,向右转身90度,换腿压气,动作同“三十五、”。
4137 三十七、泳动上身起立,两腿伸直,重心在右脚,左腿跟提起,同时两臂自然伸直,手腕放松,两手及两臂上下颤动,边颤动边向前举,手心向下,接着两臂继续颤动不停地由前向上,手心向前,呈侧上举,眼前平视。同时重心后移,左脚跟下落,右脚跟提起。
4138 三十八、瞰水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边颤动边向左、右分展,呈弧形落向后下方,至臀部两侧。手心相对,身体稍向前倾,两脚跟提起,眼视前方。接着两臂慢慢边颤动边内旋,由后向前上方举起,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同时重心后移左脚,右脚跟稍提起,身体亦随之后仰,眼视前方。
4139 三十九、拍水飞翔左拍水:重心在左脚,两臂边颤动边缓缓摆向左方,同时上身向左扭转,微前倾。左臂摆向左侧上方,左手高过头,手心向外,拇指向下,右臂摆向左侧,右手心向下,微向左,臂同脑高。两臂微弯曲,眼视左手。右拍水同左拍水,但方向相反。
4140 四十、饮水接上式,重心前移右脚,左脚跟提起,两臂边颤动边向前平举,同时身体转正,眼视前方,拍水归正。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同时两臂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后分展,手心向下。接着右膝深屈,左腿自然伸直,上身前屈,同时两手从两侧后屈肘,收至腰部两侧。再继续向前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手心仍向下,手指向前,并抬头前探,眼视前下方,做一次饮水状动作。然后上身抬起,同时带动两手上提屈肘,回至腰部两侧。继续沿左腿两侧前伸,上身再次向下前屈,做二次饮水状动作。接着再做第三次饮水动作。
4141 四十一、望天当两手臂沿左腿两侧前伸至左脚前上方时,上身缓缓抬起,重心前移左脚,身体起立,右脚跟提起,同时两臂随身体起立,自下而上边颤动边由前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眼随两臂上举,仰视前上方。
4142 四十二、归气两臂继续边颤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同时右脚上前半步,与左脚平行,同肩宽。两手下落至腹部,左手五指分开捂贴在肚脐的左上侧;右手四指并拢捂贴在肚脐的右下侧。左、右手指相对,然后同时振颤3次,每次间隔3~5秒。眼平视前方。
4143 四十三、抓气右手由腹部边提起边向前伸,与肩平,手心向下,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至右胸前,沉肩,虚腋,使上拳眼对右气户穴,接着左手从腹部边提起边向前平伸,与肩平,然后用力抓握同左手动作。如此反复交替抓气5次。
4144 四十四、翻掌搂气右臂外旋向前平伸,手心向上,然后用力抓握成空拳,屈肘拉回至右胸前,使下拳眼对右气户穴,沉肩,虚腋。再左手搂气,与右手同,如此反复交替搂气各5次。
4145 四十五、抱球两肘向下,然后两臂上举,接着两臂内旋,伸掌向左、右两侧分展,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约90度,两腿伸直,百会朝下或朝前。两手臂下垂于腿前,微屈腕,手心向上,两手指相对,呈抱球状。眼视两手。
4146 四十六、揉球上身稍抬起并向左扭转,同时带动两手臂抱球至腹部左侧。接着右臂内旋,手心向下,使右手在左手上方,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眼看手,然后两手腕、臂、手指按水平方向顺时针揉动,拨转手中之“球”,同时上身带动两手臂从左经腹前向右转动,边转腰边揉球。约揉球10圈,移至腹部右侧。
4147 四十七、转身揉球揉球至右侧时,两手臂同时旋转,使球翻转180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作揉球动作同“四十六、”。
4148 四十八、抱气上身抬起,直立,同时两臂向上举,然后两臂内旋,两手向左、右两侧弧形下落,同时上身向前弯屈,两腿伸直,百会朝前,两手臂下垂于两腿侧前,屈腕外旋,使两手指相对,似抱一大重物状,然后膝微屈,意念慢慢用力向上捧抱到胸前,同时身体亦随之起立。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149 四十九、贯气两手继续抱气到额前,两臂内旋,手心向里,弯臂呈弧形,手约与额平,手指相对,然后两手沿头、胸、腹慢慢下落至小腹前,略停几秒钟后,两手臂分别垂于身体两侧。
4150 五十、抬膀两臂内旋向前平举,手腕放松,手心向下,然后两肘缓慢弯曲下沉,两手放松,屈腕,手高于肩,肘尖略比肩宽。接着,两手向上抬起,并迅速向前推掌撑腕,手指斜向上,约与额平,手心向前,拇指相对。
4151 五十一、翻翅两手屈腕,手指合拢成爪形,手心向下,眼平视。
4152 五十二、背翅两臂弧形向两侧下分开,经胯外侧,两肘弯曲,两手上提,使两手合谷穴分别贴于左、右肾俞穴处,松爪,手心向上,手指向后。
4153 五十三、起扇上飞两手从肾俞下落,经体侧弧形向前举,约与肩平,手心向下,手指向前,两臂微屈。左上飞:屈右膝,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左膝微屈,左脚掌外侧着地,脚跟虚。同时右手向下压按,停于小腹前,右臂弯屈,手心对小腹,四指自然伸直,手指向左,同时左臂向左上方提起,臂微屈,左手高于头,手心向下斜向里,松腕,五指自然放松下垂。上身微向左扭转,眼视左手心。右上飞,同左上飞,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上飞7次。
4154 五十四、转身左臂向下,右臂向上,手腕放松,两臂内旋前举于腹前方,同时两腿伸直,身体转正,接着两手臂开始振颤,同时以两脚跟为轴,向右后转体180度。
4155 五十五、飞上在转身的同时,两手臂不停地颤动,由腹前慢慢向上举,手心向前,手指向上,这时右脚在前,脚跟提起,重心移在左脚,眼视前方,然后两臂边转动边向左、右两侧分展下落于体侧。
4156 五十六、过水飞翔左过水: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前脚掌着地,左膝微屈,同时两手臂边颤动边由体侧向前平举,然后屈右膝,上身前屈,向左扭转约45度,同时两手臂随之一起弧形向左颤摆,左手臂上摆至左前上方,手心向左,拇指斜向下,左手高于头,右手伸向左前方,约与胸同高,手心向下,两臂自然弯曲,眼视左手。右过水动作同左过水,但方向相反,如此左、右过水,交替做7次。
4157 五十七、转身同“五十四、”。
4158 五十八、飞上同“五十五、”。
4159 五十九、寻食左寻食;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前一步,左腿自然伸直,前脚掌着地,右膝深屈,上身向前弯曲,两臂分别由两侧同时经前向另一侧摆动,左手指向右,右手指向左,两臂在左膝前交叉,左臂在右臂之上,眼视下方。右寻食动作同左寻食,但方向相反。
4160 六十、转身同“五十四、”。
4161 六十一、寻窝左:重心移至右脚,左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上身稍向左扭转,同时两手臂摆向左腰侧,手指分开,两手指尖相对,相距寸许,手心向下,接着,两手意念用力撑腕,向下按压至左胯侧,右腿微屈,眼视两手。中:右腿伸直,脚跟提起,重心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腕放松,屈肘,两手上提至上腹部,同时上身转正,右脚上前一步,前脚掌着地。然后两手从上腹部下压至小腹前,左腿微屈,眼视两手。右:动作同左,但方向相反。再从右、中、左、中作寻窝动作。
4162 六十二、转身泳动重心在右脚,以左脚跟为轴向左转90度,再作泳动动作,同“三十七、”。
4163 六十三、安睡归气两臂从上向下边颤动边经面、胸下落至腹前,同时两腿屈膝全蹲,收臂,脚跟提起,五指并拢,置于肚脐左、右两侧,指尖相对,然后上身稍前屈,闭目,入静约半分钟,意想下丹田。
4164 六十四、收式睁眼,慢慢抬起头,两腿伸直起立,脚跟着地,两手分别撤至左、右两侧,然后两臂缓缓呈弧形向前上举至额前,手心向里,接着缓缓向下经胸、腹、小腹自然下垂于体侧,气沉丹田,然后右脚向左脚靠拢,成立正姿势,眼视前方。
42 主治病症一、慢性肝炎
练大雁功治疗本病,一般1月即可见效,症状减轻,四五月后实验室血象检查接近或恢复正常指标。
二、甲状腺瘤
练大雁功半月后即可见效,能使甲状腺瘤缩小,甚至消失。
三、癫痫
练大雁功一般4~6个月起效,常可减少发病次数,减轻症状,有的甚至控制其发作。
四、踝关节疼痛
练大雁功后,腿肿渐消,疼痛减轻,关节逐渐灵活,行走轻快,完全可以离开轮椅而生活。
除上述病症外,大雁功尚可治疗冠心病、胆囊炎、胰腺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神经衰弱、骨质增生、大骨节病、风湿等病症。
43 注意事项1练功要求正、实、准。正是指心正、意正、形正。所谓心正,就是排除邪念;意正就是要收心拢意,不左顾右盼;形正就是动作要端庄,即站如松,坐如钟。实是指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练功。准是指动作、气路、意念要准确。
2.练功时一定要舌舔上腭、闭口。
十二时辰点打穴位术破解及受伤自疗办法
十二时辰(地支)点打穴位术,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笔者自懂事起,就听过很多次点穴至人伤残甚至丢命的传奇故事,至今还保存有懵懂少年时手抄的点穴秘诀。
该秘诀详细记录了十二时辰地支中,不同时段如何点穴及后果,包括点穴部位、点穴方法、伤身休命期限(与网上流传的歌诀或秘诀比较,内容更详实),足以使武术外行胆怯,更激发武术爱好者对其歌诀描绘的功力神往而习之。
先来看秘诀内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注解、提示)。
十二时辰点穴秘诀
子时心窝穴(别名华盖穴、绛宫穴),屈指一点,九十三天命休绝。
丑时涌泉穴(别名井泉穴、足心穴),用指一点,三十三天命休绝。
寅时对口穴(别名井口穴,居于廉泉穴上部),背部三穴(命门穴、肾俞穴、志室穴)打不得,三十二天绝。
卯时山根穴,左右支肋打不得,四十九天绝。
辰时天必穴(别名天平穴),点打此穴,四十三天灭。
巳时风头穴(主连五脏中的肝肺),面部丹田连海底,点打此穴四十九天灭。
午时中脘穴(别名午中穴),背心胸中打不得,手指一点,五十三天灭。
未时命宫穴(别名关阑穴),乳头上部两穴打不得,二指握点,四十六天灭。
申时蟾宫穴(别名风门穴),锁喉点不得,半年零三天绝。
酉时凤尾穴(别名封门穴),四肢经络打不得,气血堵塞恐瘫力气竭。
戌时屈井穴(别名丹肾穴),尾部头顶打不得,九十九天绝。
亥时六宫穴,血归耳门连太阳,打了此穴面青黑。
我对十二时辰(地支)点打穴位术效果的不同看法
总体观点是:十二时辰(地支)点打穴位术,虽然唬人,但吹牛的水分不轻。
人体周身、皮表皮里都有穴位和关键部位,是保持身体血液正常循环的重要节点或“部件”,起到保证气血正常流通的启承转合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重要穴位或部位,别说十二时辰打不得,任何时候,都打不得;否则,轻者至人伤身害体,重者攸关性命。
所以,习练此法者,首先要习德,在冷兵器时代练习此法,目的是为了自保;万不得已,不出手伤人;自古以来,精通此法的各种门派的武术高手,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这种点打穴位术,对于那些易冲动的习武者,尤其是大忌;因为易冲动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多例,效果不错。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 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 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分类 31 按发病部位不同 311 上发背 312 中发背 313 下发背 314 上搭手 315 中搭手 316 下搭手 32 按形态不同 321 莲子发 322 蜂窝发 4 治疗方法 5 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治疗方法 51 火陷 52 干陷 53 虚陷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发背的穴位 2 治疗发背的方剂 3 治疗发背的中成药 4 发背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发背 1 拼音
fā bèi
2 概述发背为病名[1]。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1]。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1]。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之分;因形态不同而有莲子发、蜂窝发之称[1]。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2]。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2]。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2]。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2]。
3 分类 31 按发病部位不同 311 上发背上发背为病名[3]。系有头疽生于上背部天柱骨(第七颈椎)之下者[3]。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脾肚发、脾肚痈[3]。
312 中发背中发背为病名[4]。系有头疽生于背中心筋缩穴者[4]。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对心发[4]。多因心火盛,热邪聚会于该处而发[4]。
313 下发背下发背为病名[5]。系有头疽生于腰部命门穴者[5]。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又名对脐发[5]。多因火毒伤肾所致[5]。
314 上搭手
上搭手为病名[6]。系有头疽生于背上部肺俞穴处,手由上可搭著者[6]。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上鼠疽、肩后疽、左右串[6]。
315 中搭手中搭手为病名[7]。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龙疽、青龙疽[7]。系有头疽生于背中部膏肓穴(第四、五胸椎棘突间,脊柱旁开3寸)处,手后伸于背中部正可搭著此部位[7]。
316 下搭手下搭手为病名[8]。出《疡医准绳》卷四。又名肾俞发、腰疽、连肾发[8]。指有头疽生于腰部肾俞穴(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脊柱旁三寸)处,患者手由下可搭著者[8]。
32 按形态不同 321 莲子发莲子发为病名[9]。见《仙传外科秘方》卷九。指生于肩、背部之有头疽状似莲蓬者[9]。即蜂窝发[9]。蜂窝发指有头疽之严重者[10]。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多生于胸胁或肩后,或脊旁[10]。因痈初起表面便有多个脓头,很似莲蓬头,故又有莲蓬发、莲子发之名;中期则因损害加深,部分溃脓,状似蜂窝,故名蜂窝发、蜂窝疽[10]。
322 蜂窝发蜂窝发指有头疽之严重者[10]。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多生于胸胁或肩后,或脊旁[10]。因痈初起表面便有多个脓头,很似莲蓬头,故又有莲蓬发、莲子发之名;中期则因损害加深,部分溃脓,状似蜂窝,故名蜂窝发、蜂窝疽[10]。
4 治疗方法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2]。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或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2]。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2]。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2]。
5 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治疗方法本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发生陷证者,按照陷证治疗[2]。《疡科心得集》卷上:“……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虚陷者,脓腐虽脱,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脾气不复,恶谷日减,形神俱削,渐有腹痛便泄,寒热宛似损怯变象,皆不治之证也。”
51 火陷火焰[质疑]火陷?为病证名[11]。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11]。多见于有头疽毒盛期[11]。因气不能引血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所致[11]。证见:疮色紫黯,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11]。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补养为辅,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或清营汤,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11]。
52 干陷干陷为病证名[12]。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12]。多见于有头疽化脓期[12]。因气血双亏,正不胜邪,不能酿脓托毒外出所致[12]。症见:应成脓而脓腐未透,根盘紫滞,疮顶干枯腐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闷胀疼痛或微痛,发热或微恶寒,自汗神疲,渐致神识不爽,脉虚数,甚则转为肢厥脉微的脱证[12]。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12]。方用托里消毒散,另加牛黄、琥珀冲服,或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见肢冷、便溏、溲频者,宜温补托里,用神功内托散加减[12]。
53 虚陷虚陷为病证名[13]。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13]。多见于有头疽生肌收口期[13]。因素体脾肾阳虚,加之患疮疡耗伤气血所致[13]。证见:疮口腐肉脱尽而疮面肉芽色淡,状如镜面,光白板亮,新肉不生,经久不敛,不知疼痛,伴见形寒发热;病趋恶化,或现神疲纳呆,腹痛泄泻,自汗肢冷,舌淡无苔,脉沉细或虚大无力,转为脱证[13]。治宜补养脾胃,方用补中益气汤、益胃汤;已成脱证者,应以温补脾肾为主,扶阳固脱,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龙骨、牡蛎等[13]。
6古籍《群芳谱》谈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虽大地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冬之气,藏之气,小雪到了,如何“养藏”阳气呢
合理起居——早睡晚起
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睡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那么,现在冬三月强调养藏,这个睡眠的时间就要适当地延长。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建议大家在冬三月要早睡晚起。尤其是习惯了早起锻炼身体的老人,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外出锻炼。
合理饮食——暖身食物
小雪前后,饮食方面宜吃有温补益肾、健脑活血功效的“暖身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芡实、山药、栗子、核桃等。另外,还可以多吃益肾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合理运动——轻缓运动
冬天的锻炼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汗出多了,容易耗气伤阳。另外,根据中医学说的“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学说”,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故冬季易出现骨关节不适,运动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特别保护。
小雪节气过后,天气较为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容易引发抑郁症。专家建议,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指的都是藏。民间还流传另外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冬季阳气蓄藏得好,来年的释放就会更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消的症状 5 上消的病因病机 6 上消的辨证治疗 61 肺热津伤 611 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方药治疗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6152 推荐食疗方 62 燥热伤肺 621 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针灸治疗 63 上消的针灸治疗 64 推拿疗法治上消 65 艾灸疗法治上消 651 方一 652 方二 7 关于消渴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上消的方剂 2 治疗上消的穴位 3 治疗上消的中成药 4 上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上消 1 拼音
shàng xiāo
2 英文参考upper consump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upper warm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上消(upper consumption[1])为病名[2]。消渴的一种[2]。又称膈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鬲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消心(见《证治要诀·三消》)。是指上焦燥热,以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为主要表现的消渴[1]。多因心肺火炽所致[2]。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
《证治要诀·三消》:“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
4 上消的症状上消患者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1]。
肺热津伤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3]。
燥热伤肺者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3]。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5 上消的病因病机上消多因心肺火炽所致[2]。亦可因命火上浮致病[2]。
6 上消的辨证治疗 61 肺热津伤上消·肺热津伤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1])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3]。
611 症状患者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4][5][3]。
612 证候分析肺脏燥热,津液失布: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水谷腐熟过度,故多食易饥。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下移大肠,故见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4][5]
613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4][5]。
614 方药治疗《医碥·消渴论》:“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上肺则为上消。……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俾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疾愈矣。”
可用消渴方、麦门冬饮子、二冬汤、人虎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清心肺,兼清其胃[2]。
可用消渴方[备注]消渴方(《丹溪心法》):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味治疗。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4]
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乃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备注]二冬汤(《医学心悟》):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方中重用人参(亦可用沙参代)益气生津;二冬、花粉、黄芩、知母清热解渴。[4]
如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4]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4]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上消患者建议食用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鸭肉、银耳、麦冬、枇杷等[5]。
6152 推荐食疗方1.五汁饮(《温病条辨》)将鲜芦根和麦门冬洗净后,压汁去渣,取麦门冬汁10g,鲜芦根汁25g;荸荠、梨、藕去皮后,榨汁,取梨汁30g,荸荠汁、藕汁各20g。将上述汁液混合均匀,温服、冷饮均可,不 频饮。脾虚便溏者忌服。[5]
2.天花粉粥(《备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净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将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虚寒而便溏者禁用。[5]
3.神效煮兔方(《太平圣惠方》):将兔去皮和内脏,洗净切块,与桑白皮100g同煮至烂熟,尽力食肉,并饮其汁,每日1次。[5]
62 燥热伤肺上消·燥热伤肺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1])是指燥热犯肺,耗伤气津,以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3]。
621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6][3]。
622 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胃火炽盛,水谷腐熟过度,故多食易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小便量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下移大肠,故见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象。[6]
623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6]。
624 针灸治疗[6]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鱼际穴。肺之背俞穴肺俞,肺之原穴太渊可补益肺阴。配肺经荥穴鱼际以泻肺热。心俞及少府以泻心火,助其清肺泻热。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随证配穴:烦渴引饮者,加廉泉、内庭。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63 上消的针灸治疗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上消加尺泽、照海、金津、玉液;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7]
64 推拿疗法治上消[8]
选穴:肺俞、胰俞、心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㨰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肺俞、胰俞、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肺俞、心俞、胰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每穴约1分钟。用拿法拿上臂、前臂,约3分钟。
65 艾灸疗法治上消 651 方一[9]
选穴:肺俞、胰俞、鱼际、太渊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或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652 方二[10]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上消证,口渴甚者,加内关、鱼际、少府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7 关于消渴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11])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12]。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4]。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8]。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7][1][11]。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2]。《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2]。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2]。《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2][7]。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6]。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7]。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4]。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4]。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6]。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6]。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7]。
详见消渴条。
8李先生眼周微暗,鼻头微微发红脱皮,进诊间甫坐下就开口问:「医师!我有鼻过敏的问题,曾使用西药治疗,仍然反反复覆,可以采用中医治疗吗?」
我回答他:「台湾有25~40%的民众和您一样,饱受鼻过敏之苦,常见喷嚏连连,或是一早忙着用卫生纸包鼻涕,严重者还会并发气喘,呼吸伴随哮鸣声,经治疗后若效果不佳,可能得考虑气候变化、生冷或 性饮食、环境等因素,另外,作息不正常、熬夜、长期劳倦或个性易紧张焦虑,这些因素也会加重过敏的症状,使得很多病患的生活品质和学习状况受到影响。」
(推荐阅读:抗过敏,完美4大招!)
三伏阳气旺,敷贴除痼疾李先生问:「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调整体质,对抗过敏?」
我回答他:「有喔!举凡中药、针灸、药浴、敷贴、导引……都是中医用来对抗过敏的方法,过几天就是三伏天了,您也可以考虑用三伏贴来治疗您的鼻过敏。」
看到李先生面露疑惑,我赶紧补充:
「中医认为过敏性疾患,大多与身体的寒热失调有关,有部分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或是蕴藏过多寒气,造成虚寒或实寒的体质,随着四季气候的转换,天气变冷时尤易引动体内的寒气,造成过敏症状。」
中医理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概念,春夏是顺时养护阳气的好时机,其中三伏天是一年气候最为炎热、天地间阳气最旺的时节,古历法用天干、地支去计算年、月、日、时,三伏指的就是阳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 庚日属金,对应到五脏的肺,此日火气益炽、金气潜伏,可作为治疗肺疾的时间点,因为这个时节,体内阳气容易向外耗散,皮肤腠理容易开通,若使用中药敷贴穴位,外用膏药容易被人体吸收,可用来祛除体内寒气、调整体质。 」
这种借由夏日阳气来治疗冬天好发过敏疾患的方法,称为冬病夏治,此方法在中医古籍记载甚多,现今多是参考清朝《张氏医通》的内容记载,使用具有辛热性味的药物,例如白芥子、细辛、姜汁等,制成药饼,敷贴在可连通至肺的穴位上,例如:肺俞、定喘等穴,让药物的热力透入体内,改善呼吸道功能。
(来源:shutterstock)
千年传统,科学实证李先生接着问道:「请问三伏贴的效果如何呢?」
我回答:「随着时代演变,传统医学不仅受到现代医学的挑战,也须经得起实证医学的检验,目前临床研究发现,三伏贴可以使用在过敏性鼻炎与气喘。」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敷贴疗程后,喷嚏、鼻痒、整体健康状况、活力都会获得进步。若使用敷贴治疗气喘患者,咳嗽、哮鸣、呼吸短促、胸闷、肺活量甚至吐气速度等都可改善,一般来说一年贴3次,连续敷贴3年以上,更可有效缓解症状。
(推荐阅读:中医师的抗过敏药膳)
配合医嘱,效果加倍李先生听完我的解释,跃跃欲试,我请他趴在治疗床上,先用红外线灯照射背部,然后在与肺系相通的风门穴、肺俞穴、定喘穴,和依个人体质选用的肾俞穴、脾俞穴上进行拔罐,取罐后,再将医院特制药饼敷贴于穴位。
「李先生,敷贴处的皮肤可能会感到微热、微痒,如果会感到刺痛,请先提早拔除,少数病患会因为药物 皮肤而留下色素沉淀的痕迹,但大部分都可在1个月内自行消除,不需担心。敷贴时,要避免太阳曝晒而造成毛孔大开,使得药物 皮肤的效果太强,治疗期间应减少烤、炸、辣、生、冷的食物以及虾蟹芒果等,以免影响疗效。」
李先生又问:「我的小孩有过敏的问题,也可以贴三伏贴吗?」
我回答:「每个人体质不同,选用的穴位会有不同,可以带您的小孩来让医师评估后,再行穴位敷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黄明正)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女性月经量少,看中医当然管用,用中医的方法也才能真正从根本解决,比如中医食疗就是很好的方法。
下面说一下常见的月经量少的原因对应的症状表现,以及对应的治疗调理思路。
1、肾虚。这种月经周期正常或延后、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比较晚。常见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调理治疗重点是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2、血虚。这种一般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稀。常见症状: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小腹坠胀、面色唇色等淡白、皮肤干燥、舌淡苔薄。调理治疗思路是养血益气调经。
3、痰湿。这种月经周期正常或延后、量少、色淡红、质黏如痰。常见症状: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白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调理治疗思路是燥湿化痰调经。
4、血瘀。这种月经周期正常或延后、量或多或少、颜色紫黑、质稠夹血块。常见症状: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流了就会痛减弱、舌质紫黯边有瘀。调理治疗思路是血化瘀调经。
本文2023-08-20 00:59: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