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5收藏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是什么?,第1张

早在周代,告朔(预告朔日)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封建社会里颁历权是皇权的象征之一,改朝换代往往要改年号、改历法,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日月食同预推的不符,这是促成修改历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唐代检验日食预报是否准确关系到天文官的脑袋问题,真是非同小可。事实上节气相差一两天是不明显的,而日月食误差几分钟就会感觉出来。

公元前104年,汉都城长安贴出了招募天文历算家来京制历的通告,接着从全国不少地方征募到20多人,其中有又阡、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他们讨论制定了《太初历》,这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也参加了制历的讨论。只是司马迁的建议未被采用。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司马迁写《史记·历书》,就没有提到《太初历》。

《太初历》规定1个月的长度是294381天,平年12个月,闰年加1个月,19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计算,每年就是12719月,相当于一年是3653851539天。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最基本数据,用现代测量值来比较,这两个数的误差虽都比较大,但对早期的历法,能做到这样却也是不容易的了。

当时参加制历的落下闳曾说,此历过800年后差1天。因此《太初历》不如后来的《四分历》精确。

《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颁行,以该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这个时刻作为起算点,这是一个实际测量的结果。在公元前104年的十一月初一夜半时刻正交冬至节气,而这一天正好又逢甲子日,以这个时刻做起点对历法的许多周期数值的计算大为有利。因为一天的起点——夜半;一月的起点——朔旦;一年的起点——十一月;六十干支周的起点——甲子;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冬至,5个周期的起点都相会合在一起,就像五个赛跑者此时都正在起跑点上起跑。有了这个起点,对任何一个时刻,它们到了什么地方都可以由各自的周期简单地推算出来。

《太初历》共行188年,到公元84年时为后汉的《四分历》所代替。

在很多先秦古籍中所据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如《春秋》和《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用夏历,而《诗经》要看具体的篇目,《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就是夏历,周历与殷历并用。

 因《诗经·豳风·七月》篇里有多种历法并用之现象,所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历法,不理解这几种历法的存在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读懂这篇经典,对经典的解读,必须把握住其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和其后的背景,而这《诗经·七月》篇中对历法的掌握。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如按今之历法来对照,会对其中的时间、时令很难理解。历法也一直追随着整个人类的延续,而我们一直跟随着历法。历法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们理所应当然把握其一二。

  对于历法,现今有”古六历”之说,古六历是指春秋战国和秦朝制定的,包括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种历法的合称,是我国最早的历法。《诗经·七月》篇中就反映周历、夏历、殷历这三种历法,以下就对中国古代历法以自我之理解分析一二。首先说说周、殷、夏三种历法与“三正”。

夏历是中国古六历之一,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现只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

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zhuānxu专须)历》。但《颛顼历》有一定的误差。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分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太初历[1]》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数据虽然不比四分历精确,但有以下显著进步: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很准,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太初历》的编制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它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086日,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太初历原著已失传。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

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紧密联系,有的甚至只用天文记事作为记时的标志。

想要了解传统天文的话,最简明普及的应该是《步天歌》啦。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把《史记天官书》抄了一遍,后来也时常翻阅。关于星野和古代占星思想,如果有基础的古籍阅读知识,强烈推荐你去读一下《史记天官书》,虽然其所述体系和中古、近古时期的有一些差别,但许多基本的思想能从中找到源头,读之后的材料也不会那么曲解了。

    普及类的天文历法书籍,推荐《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这本书写得也挺不错的,而且有中译。还有《科学史十讲》,也值得一读。

    至于研究著作,如果能读日文的话,推荐鼓内清《中国の天文层法》。

    还有人推荐的《中国天文学史》可以读一下,我自己这本书是跳着读的,因为我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读的这本书。

    现在坊间的一些"流行"的天文学史学术书推荐晚点读,有些学者为了自己的观点对史料和对安料的解读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后来这些来年因为我对天文的喜爱,因此也接触看过不错古代天文类的古籍 

在这里推荐一些出自  古籍阁    的罕见的天文历法的珍版古籍,都是高清扫描的电子书,非常方便阅读

古代天文书籍书单推荐:

《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灵台密苑》《玉烛宝典》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古周髀算经 (汉)》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晋书·律历志》《步天歌(影印版)》

《清史天文志》《灵宪》《乙已占》《历象考成》《谈天》《甘石星经》

《开元占经》《观象玩占》《民历铺注解惑》《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

《观象玩占》《通雅·天文》《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甘石占经》《步天歌》《景乾象星书》《浑天仪图注》《新仪象法要》

《仪象考成》《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全史日至源流 (清)》《历算全书 (清)  》   

《七政推步 (明)》《乙巳占 (唐)》《三才实义天集 (清)》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谁?作者是郭绍京。编年历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于1281年(元朝十八年至元朝)开始使用。编年历的作者是元代的郭守敬、王勋和徐恒。因古人有句话叫“尊重元人的教诲时间,从元朝到元朝十八年,共有1281人。主编《时间服务年历》,特别是徐衡遗书《徐文正遗书》第十二卷"元代改版后,严烈用了两年时间,根据大量资料,编撰了一种新的历法,称为"服务年历"“新旧日历比旧日历准确得多。

计算一下,地球一年中有3652425天围绕太阳旋转。原著和史书都称他为世界天才郭守敬。元代忽必烈时期,他发明了一种观察天象的工具,编制了新的精确历法,并被忽必烈指定为著名历法著作《时间历法》的作者,这是最好的答案。

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元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商,重点介绍了历法所发明的数学方法,并对历法进行了说明。历法是中国古代传统民事制度中创造的一种先进历法。日本的Keir Yamada在一个特殊的年份写了一本由郭守敬修订的新日历。四年后,他制定了时间表,已经使用了360多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历。

1981年,为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时间服务年历》的作者是徐恒、王勋勋勋和古晋古晋。“历法”是指公元1281年(郭守敬统一中国之前)实施的历法名称和“历法”在元代,中国使用的历法是大明历法。这种使用了7000多年的历法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它是元朝皇帝批准的。它是以元朝的祖先库比利命名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