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想知道古代山东有没有一个叫几密县的地名,听祖上人说的,可能文字不准确,但是这个音,想寻亲!
几密县应该是即墨县。
1989年7月撤销即墨县,以其原辖行政区改设即墨市(县级),由青岛市代管。
秦置即墨县,故治在今平度市古岘镇朱毛村南1公里。为胶东郡治。北齐废即墨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即墨于今山东即墨市区,属东莱郡。唐、宋、金属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改属胶州。至元2年(1265年)省入掖、胶水2县,不久复置。明初属青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属莱州府胶州。清即墨县属莱州府,清末改属胶州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道,属胶东道。1925年属莱胶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
2017年。即墨古城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关街,2013年在即墨故城旧址1:1复建,2017年竣工。整体布局为“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青砖黛瓦,漆柱雕梁,已然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年客流量已经突破550万人次,成为现代都市中的“公共会客厅”和文旅网红打卡地。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东溟意思如下:
东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ōng míng,意思是东海;犹东洋,指日本。
出处
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
唐·李白《古风》之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一·潮汐》:“若言岸势逼,则东溟自定海吞馀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尤甚狭迫。”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词:“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陈三立《辛丑七月登焦山作》诗:“二客东溟秀,谐戏俯急湍。”自注:“谓日本结城琢、中村兼善。”
造句
1,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2,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3, 本报讯记者杨东溟报道记者近日从沈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沈阳市已开始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
4, 在此期间,李东溟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凤凰集团的一位领导想约我见面。
5, 这个期间,李东溟先生又调到了上海博古斋拍卖公司任总经理,在他的大老板。
6, 石订老人与李大拙处士、龙山人东溟、梁崇此洪、黄六吉谦,如竹林之游,风期清尚,绝异时流,诗主淡远,往往公自手书。
7, 数年之后,西泠拍卖公司古籍部经理李东溟离职,他的助手杨柳女士接着续办,又成为了古籍拍卖界唯一的女经理。
8, 王邦直,字子鱼,号东溟,山东即墨人,系西汉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的后裔,为我国历史上著名音乐理论家。
9,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10, 这条所谓的沟,又称“黑水沟”,古称“东溟”,即今天的中琉海沟,颜色较浅海处为深,历代使者过沟时要进行祭海仪式,可谓是古代疆域意识的一种体现。
11, 因为他跟古籍四季拍的经理李东溟很熟,所以,在办理号牌时就没有收他的保证金。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地处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县朱毛村处)而得名,春秋[/font]战国时属齐国。秦设即墨县,属齐郡。西汉时,即墨县城同时为胶东王国都城。东汉及两晋时,属青州。隋、唐及明清时期均属莱州。1943年分设即东、即墨两县,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设市。
花灯古时候发生大好事一般的城镇也会有
人们总是说青岛的历史就是即墨的历史,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岛在古代的时候是围绕着墨城发展而来的,后来因为战争才把青岛和墨城分割开来了,历史上是先有墨城后有青岛的,所以青岛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即墨的历史。
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青岛这一个名称,而是即墨。在秦朝的时候,青岛这一块并没有发展得那么快速,即墨只是一个县城,后来在隋朝的时候,才慢慢的发展起来,成了一个大城市。而即墨非常出名,是因为它接近于墨水河,所以才会称为墨城。河流是人类的发源地,因为有水才有生命所在,才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一座大城市正是从河边开始的,慢慢地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壮大了城市的规模。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战争问题,被迫把青岛强行与墨城分割开来的话,青岛至今与墨城仍然是一个整体。因此,青岛的历史也就是即墨的历史。
本文2023-08-20 01:23: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