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记有日食的甲骨文”是哪个朝代记载的?
记日食卜骨的年代为商朝时期,河南省安阳市出土,长约12厘米。所以选B
殷墟卜辞中有记载的日食资料。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还有卜辞记载,壬子这天卜问: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据有关殷历的研究,在武乙、文丁时确在甲寅日发生过日食,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察与预测已有相当的科学水平。这件卜骨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情况的宝贵资料。
有时候,太阳高悬在天空中,光芒四射,好端端的一个大白天,但是忽然太阳缺了一大半,变成了月牙形,甚至完全不见了。于是,天地间出现了夜色,星星也在眨眼。过一会儿,慢慢地太阳又出现了,一切都和平时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发生了日食。
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日全食文字记录在《尚书·胤征》里。据该书记载,夏朝仲康时代,当时掌管天文的羲和家族有个官员,因沉湎于饮酒,懈怠职守,没有预报即将发生的一次日食,而引起人们惊惶。国君仲康认为这是严重失职,便将羲和处死。科学家们推算,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1日的一次日全食。
在古时候,人们由于不了解产生日食的原因,对日食的现象感到十分不解和神秘,以致日食的发生竟制止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公元前585年,在爱琴海东岸,有一天,米迪斯人和吕底亚人正在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忽然天空中的太阳不见了,战场顿时失去了平时的光明,天昏地暗。双方的首领都十分惊恐,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戒,于是,都一致同意放下武器,平心静气地订立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一场持续5年之久的战争。据推算,这次日食发生在那年的5月28日。
古人对日食的现象还作了种种有趣的解释。比如:我国大多数地区传说是“天狗”吃掉了太阳。有的地区还传说是青蛙或豹子吃了太阳。因此,每当发生日食的时候,人们都要敲锣打鼓,鸣盆响罐,以吓跑“天狗”,营救太阳。这些当然只是人们天真的猜想。
现在,科学家已弄清了日食产生的原因。我们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它的背面会有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绕地球公转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这时太阳、月球和地球恰好处在一条直线上,从而使月球挡住了部分照到地球上的光线,或者说,月球的影子投射到地面上。这样,在月影扫过的地区,人们就会看到日全食。
日食在1年里一般会发生2次,有时也会发生3次,最多会发生5次,不过这是针对全地球而言,在地球上某个具体地方就很难碰到多次观日食的机会。
人类历史上最早记录日食的是咱们中国人,证据呢?最早的证据就在甲骨文上。19世纪末到上世纪初科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于是科学家开始了对这种来自殷商时代古老文字的研究。有一位叫董作宾科学家,他专门研究甲骨文里关于历法的问题,他写了一本巨著《殷历谱》。董作宾先生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发现了人类最早关于日食的记录,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
这是老多书房里的藏书《殷历谱》
《殷历谱》里董作宾先生画的,甲骨文里关于日食的记录
甲骨文关于日食的卜辞
另外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里也记载了很多日食,其中最早的历史书大概就是孔子整理过的《春秋》,除了《春秋》还有一本《竹书纪年》。这本书很有意思,它是从西晋时代一帮盗墓贼在一座战国墓里发现的大批竹简里整理出来的史书。因为没有书名,于是学者就给这本用竹简整理出来的史书起名叫《竹书纪年》了。这本书记录的是从黄帝(年代不详)到战国魏国的魏惠成王去世(公元前319年)大约两三千年的历史,其中也有大量关于日食的记载。
《竹书纪年》里关于夏懿王元年发生的,可能是日食的记载,天再旦的意思的早上天又亮了一次。日食确实经常在早上发生。
这是《竹书纪年》里周朝帝仲康元年日食的记载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有比中国更早的文字,他们在比中国更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科学问题,但是为什么他们关于日食的记载却没有中国早呢?
要想了解这件事儿得从咱们中国人为啥会在那么古老的时代就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说起(中国不但最早记录了日食,还最早记录了月食,彗星,新星爆发等等天文事件)。中国之所以会在那么古老的时代记录日食,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有一种观念,“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上和人间是有联系的,天上发生的事情会预示人间要发生的事情。
住着玉皇大帝的天庭,还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等神话故事,都是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因为中这种观念,所以观察天上星星的情况就成了中国宫廷里非常重要的事情。彗星是皇帝最害怕的星星,这个灾星一来,估计皇帝小命就难保了。古代像司马迁、张衡、一行,他们的官职叫太史令,这个官职就是皇帝身边的天官,要时刻为皇帝观察星星的动向。后来这种官职改名叫钦天监。钦天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计算历法和计算发生日食的时间。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历法,最早的历法就是董作宾先生研究的殷历,而且中国很早也已经知道日食是因为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有规律的,所以月亮的运行周期是可以计算的,那么日食发生的时间也就可以通过计算事先知道了。计算历法和日食肯定需要数学,而月亮的运动是圆周运动,计算圆周运动得用球面三角函数,但是球面三角函数中国一直没有人知道,也没人会玩。球面三角函数这种数学方法是公元1世纪一位叫门纳劳斯的希腊人发明的。门纳劳斯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计算天体运动时发现了这个数学方法
没有球面几何中国人怎么计算历法和日食呢?中国用的方法是三角计算法,也就是勾股定理。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来的历法和日食精确性就差远了,所以中国的历法一般过两三百年就要修改一次,不然就不准了。而欧洲从公元1世纪开始使用儒略历,一直到1522年做了一次修改成为格里高利历法以后,再用几百万年也不需要修改了。那中国的历法不修改会怎么不准呢?比如春分那一天,无论哪一年太阳在这一天都是直射赤道,不准的话照的就不是直射赤道了,于是二十四节气就全乱了。据说在明朝后期,春分的时间比正确的时间延后了很多。
计算日食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计算方法不精确,所以中国的钦天监经常会把日食发生的时间算错,或者算出来的时间根本没有日食。算错了日食,钦天监是要被杀头的,于是钦天监利用迷信蒙皇帝。他们说之所以算错或者没有日食,是因为皇帝治理国家治理的好,老天爷都改主意了。皇帝听信了钦天监的谎话,高兴的直蹦高儿,于是钦天监的脑袋保住了。这样的荒唐事儿中国历史上不知上演过多少次。到了17世纪,这出戏不好演了,为啥呢?
有一位德国传教士,他的名字叫汤若望,他1611年来的澳门,不久来到还是明朝的北京。当时由于中国人使用的历法已经越来越不准(明朝时使用的历法应该是元朝修改的历法《授时历》传下来的),于是朝廷召集学者修改历法。
汤若望
徐光启与利玛窦
由于汤若望的学识,他被邀请一起参加修改历法。当时主持修改历法的是明朝著名的具有科学思想的徐光启先生,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学者之一。他最著名的是与另一外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
新的历法就是他和汤若望以及其他中国学者一起,在1634年完成的,这部历法名字叫《崇祯历书》。在这部历法里汤若望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但是《崇祯历》没有马上颁布。不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汤若望把新的历书交给了清朝皇帝顺治,顺治皇帝把历书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来又改为《时宪历》颁布,在全中国使用。《时宪历》一直使用到1911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经过我国早期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高鲁先生修订,并与西方格里高利历结合,在中国颁布了阳历农历并存的新型日历,这部历法和格里高利历一样,可以用五百万年不需要修改了。
由此可见,最早记录日食是在中国的甲骨文上。
本文2023-08-20 01:37: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