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古时候叫什么?
笛在古代称为“篴”。
拼音:[ dí ][ zhú ]
解释:古同“笛”。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扩展资料
一、历史追溯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二、笛子分类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笛子
中国竹笛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音色明亮甜美,扎根于中华大地,深受国人喜爱,并为世人所青睐。无论是专业的演奏人员,还是业余的爱好者,都为自己能有几支得心用手的笛子而欢喜。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笛子基础之选好笛子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们。
选好笛子的方法一、先看笛子通不通通是第一要素
“气息通则发音准”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通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简言之,给气就响。就是微小的气息变化,在乐器上都有反应。而且振动充分,低、中、高三个音区,发音通畅而没有滞息感,绝不能有干涩,使劲不发音的感觉。另外,每个音的音量也要相对平衡,不能出现明显的衰减。比如,第四孔的2音,吹低音时很好,一吹八度音时就有点发暗,说明笛子音量不太平衡。其它音也是如此,都不能出现明显差异。
二、音准问题
检查乐器音准,需要有一定的耳音基础。先吹奏第一个八度,听其相互关系,某个音出现出现一点点小误差不要紧,如某个孔位音低了一点儿,用小刀挖一下就可以调高。但不要出现孔位过高的现象,因为音高了再补就难看了。重要的是吹奏八度时,要听其八度关系是否准确不可过宽,也不可过窄。如果出现八度过宽或过窄的问题,那么这支笛子是不可取的。
在用五度泛音检测法检查,即用筒音5吹出泛音2,用1孔的6吹出泛音3,再和实音(高音)2、3相校,听其相互关系是否一致或者说是否在你的可控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可控范围,就不可用了。然后再看其超吹音区的几个音如何一般曲笛音域是两个八度另四度,即低音5到高音两点1。有一定演奏水平的人也可吹出高音两点2或高音两点4音来。就一般而言能吹到高音两点1也就可以了。G调梆笛能吹到高音两点1就很不错了。以上各调能顺畅吹出高音6即可,因为笛子的一般使用音域也就是两个八度零一个二度,当然独奏曲除外。
三、看其做工如何
这里指的主要是制作的工艺问题。如光洁度,铜口的严密程度,指孔的大小比例(指孔大小一般应是管体直径的1/2,如管体上头直径是14mm的话,指孔纵向直径应是7mm,其它类推。)还应看管体刻字的刀锋章法,两头的镶骨,涂漆的工艺亮度等。总之,整体品相要漂亮。
笛子作为一种乐器,它的第一功能是演奏,所以首先应看它是否好用。但它又是一种艺术品,应使人见之,赏心悦目。所以工艺的粗细,外观的装饰,也是不可忽视的。
四、选材如何
制笛选用的竹材不论是紫竹、白竹、苦竹,还是水竹、凤眼竹等,总的讲是要求有一定硬度,太松软了不行。竹龄一般应是2年以上的竹为好。另外,竹子生长环境的不同,也导致竹子质量的差异。比如:其长在向阳坡还是背阴坡生长期温差变化情况如何吸收水分、营养如何等等,均对竹子质量产生影响。总之,竹质过硬或过于绵软对笛子发音均有影响。
五、如何综合评价一把笛子的优劣
把以上逐条做一个综合考量,如果四条当中有三条可取就很好了。但无论如何好吹是最重要的!通畅是第一因素,其它均次之。外观再好,但中看不中用,犹如绣花枕头,也是枉然。如果几条都满意的话,真可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难得之极!所以我们选购笛子时也不能求全责备,主要方面过得去,好使,也就可以了。
选好笛子要克服的误区一是迷信专家。
有些人挑选笛子先看是哪个厂家出自哪个名家之手不是出身名门就连看也不看。当然,笛子制作名家由于有几十年的制作经验,无论从选材、制作、工艺、装潢等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经验和理论,就常规而论,总体而言,总比一般的要好,这是毋容置疑的。但笛子制作是选用天然生长的竹子,竹子之间的个性差异有很大,所以,谁也不敢讲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做一支保一支。其中的理由就是对笛子制作中深层次原因还缺乏认识,因而把握得也就不一定十分准确。用制笛名家皱叙生先生的话说是“我们做笛子几十年也就是经验多点,成活率高点罢了”。他讲的虽是自谦之词,然而也确是实话。
二是迷信材料。
选购笛子先看材料,用手掂一掂,看是不是有分量他认为不够分量的,就连看也不看。不错!笛子的材质是一个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竹材分量重说明竹子的生长期长,竹质密度大。但竹材好的笛子不一定都好吹!另外,竹材过重,密度过大的竹子也不一定就适合做笛子。所以说,不要一味迷信材料。不要陷入竹材越沉、越硬就越好的误区。
顺便再谈一下笛子的价位问题:就常规而言,价位高的笛子比价位低的笛子是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在定价前期制家已经过了第一手选择,材料也是分档选用的。无论是材料、工艺、调试、装潢等相比之下都是比较好的。尽管如此,也不敢说这样的笛子个个都好吹。所以说还得经过你自己的认真挑选才可。
笛子的历史沿革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中国的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那是在我国远古时期,西南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
在一个苗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他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
竹郎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竹郎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竹郎吹起竹叶时,笛妹都会跟着唱。
有一天,调皮的笛妹手里拿着一节节的竹子,她问小伙子说:“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
聪明的竹郎想了一想,他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这样一来,竹郎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了,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
动听的音乐吹进了笛妹的心坎里,竹郎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便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笛子,是我国一种吹管乐器,后来,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此外,还出土了一个原始时期横吹的铜笛,这些都可以证实,笛子是产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
后来,人们又在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已有7000余年历史。
这些骨笛是竖吹的,它们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笛子音调完全一致。
在黄帝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生长着大量竹子,这些竹子便是制作笛子的最原始的材料。
这一时期,我国以竹为材料是笛乐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发音清脆。还有,竹子便于加工。在当时已经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这说明我国竹笛的历史极其悠久。
笛子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篴”,后来汉代学者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
笛,七孔,竹筩也。
后来,人们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
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就有人篪、笛不分,认为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飨时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人们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朝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其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
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一直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唐人刘系做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陈晹《乐书》卷148中记载: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
也就是说,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我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但唐以前的笛是否贴膜,已无文献可考。
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在这个朝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立部伎,鼓笛喧。”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体诗《立部伎》的第一句。
在唐代宫廷,乐吏以演奏方式和技艺精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坐部伎”,以乐工在堂上演奏而得名;另一类是“立部伎”,以乐工立于堂下演奏而得名。唐玄宗对笛子十分偏爱,他本身就是一位笛子演奏家。由于笛子这一乐器在唐代宫廷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也就造就了一批水平高超的乐师。李谟,便是其中之一。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据说有一次李谟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本文2023-08-20 02:10: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