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结构分析:汪曾祺《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汪曾祺
主题:
通过描写北京城的方位——四方四正,点明北京人的思想。介绍胡同取名原因、胡同构造及胡同文化对北京人思想的影响,点出了北京人的思想:热情友好易满足。看着胡同的衰败没落,心里升起了怀旧情绪,突出了作者对时代更替的期待,却又对旧物消逝的无奈。
结构:
介绍北京城的方位,四方四正。点名主题:城市构造影响着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取名因地制宜,因事因人而取。
胡同的各种布局(长、短,宽、窄)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打酱油、约鸡蛋、磨剪子…)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介绍胡同文化(不大愿意搬家)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北京人的热情友好
北京人易满足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胡同在衰败,没落️
睹物怀旧
情感变化:
普通升华
金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北京人的思想。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份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
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称为“巷弄”。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这里游玩的地方特别多,也非常具有历史意义,但要说最具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还非得是胡同莫属了,这里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休闲时很适合过去好好的逛一逛。
1、东交民巷东交民巷位于北京的繁华地段,从天安门广场南侧开始向东延伸至崇文门内大街,是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
这里曾作为使馆区对外开放,各国使馆、银行、邮局等进驻,沿街洋房林立,三角山花状的日本公使馆,精致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西洋与日本两种风格的正金银行
成排的梧桐树光影交错,不同于车水马龙的都市浮华,这里呈现出安然静谧的景象。
目前中国法院博物馆对外开放,游客可了解司法文明的发展历程,欣赏中外法律古籍珍品
东交民巷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两侧建筑呈现的异国风情,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北京城的记忆
中国法院博物馆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电话预约。当日16:00前预约3日内参观,暂不接受现场预约。
东交民巷现多为国家机关办公区域,部分建筑物前不允许拍照。
2、史家胡同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从朝内南小街开始,西到东四南大街,南边通向东西罗圈胡同,北边与内务部街毗邻,徐向前、沈从文曾在此居住过,也曾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
关于史家胡同的命名,初说是因明末名将,史可法宗祠在此,后发现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记录,真正来由早已无从考证,但这也恰恰体现百姓对于,这位爱国将领的尊重与怀念。
这里有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原址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凌叔华的故居
展厅内复原了130个院落的微缩景观,设有8个展厅和1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包含这条胡同的前世今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老北京文化。
史家胡同博物馆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30-16:30(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史家胡同博物馆”公众号提前线上预约
3、东棉花胡同在南锣鼓巷有这么一条胡同,保留着清末的砖雕拱门,有着一处戏剧前沿阵地,还藏着大名鼎鼎的中央戏剧学院,它便是“东棉花胡同”。
明代始称棉花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叫棉花胡同,所以就区分开了,加了个“东”字。
现在东棉花胡同的建筑大多都是民宅,其中15号民宅却彰显出不凡,这里曾是清末将军凤山的宅邸,院里有一座拱形券门,布局严谨,做工精细,墙体花卉、走兽、吉祥等图案,至今仍清晰可见。
蓬蒿剧场也藏在这条胡同里,这个低调的小剧院是北京戏剧的前沿阵地,每年南锣戏剧节都会在这里举办。
大名鼎鼎的中央戏剧学院,在东棉花胡同的尽头。
游览期间不要打扰到胡同居民生活
4、五道营胡同五道营胡同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短短632米的小道上,许多独一无二的风格小店和异国餐厅在此落脚。
比南锣鼓巷清静,又比鼓楼更接地气,被称作“北京最文艺的胡同”。
各式口味的餐厅,多样化的创意小店,精致的手工艺作品馆,闲适慵懒的咖啡店,可以淘到精品的手作店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点,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恬静、文艺、慢生活,都浓缩在这小小的胡同里,五道营胡同正在以另一种风貌,诉说着老胡同的新故事。
5、达智桥胡同站在人来人往的宣武门外大街上,一抬头一座写着“达智桥胡同”的铁艺牌楼,便映入眼帘。
这是西城平房居住区的首条步行街,一条不到200米长的胡同,不仅承载着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更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从东到西,然后往北延伸开去,包含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等10多处历史遗迹。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里,这里算不上特别,不同于人潮涌动的杨梅竹斜街,也不像五道营那般小资文艺,这里以住宅民居为主,呈现出胡同院落最原本的面貌。
胡同整体呈现民国风格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造型别致的,花坛和影壁矗立在道旁,几个鸟笼挂在葡萄架下,透水方砖铺成的路面,两旁的民居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红木门、雕花窗,是属于北京的“生活气儿”
沈家本故居内也已经修缮一新,并布设主题展览,通过史料、、实物展示中国近代法学家沈家本的生平及成就,反映中国法制发展历程。
因疫情影响,沈家本故居暂停对公众开放。可通过“北京沈家本故居”公众号“VR逛故居”功能线上参观。
“胡同”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元朝时期,由蒙古语“gudum”转化而来。宋朝时期,北方的蒙古部落不断崛起,最后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大蒙古国。不过蒙古人并不甘心就此止步,所以在建国之后仍然不断对外扩张,辽国、西夏,金国以等政权相继被强大的大蒙古国所灭。后来大蒙古国因为内部政权纷争分裂出四大汗国,其中包括由忽必烈掌权的大汗汉国,也就是后来的元朝。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进一步对当时已经衰败的南宋政权发动进攻,最后成功取而代之,蒙古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变更之后,进入中原的蒙古族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继而对原本的中原文化造成影响。在蒙古文化的影响下,一些新的词语或者风俗习惯开始出现,而“胡同”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一本名为《宛署杂记》的古籍中曾提及:“胡同本元人语。”这里所说的“元人语”就是指代蒙古语。而“胡同”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元朝杂剧《单刀会》,之后其余作品也相继开始使用。“胡同”一词其实是蒙古语“井”的音译,而井在元朝时期既有“市”的意思,也有“大街”的含义。与“胡同”这词一同出现的自然是胡同这种街道形式,北京胡同就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北京胡同中有很多胡同的名称看似奇怪,其实一旦从蒙古语的角度来看就会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屎壳郎胡同”,该名称在蒙古语中代表的是“甜水井”之意。再有就是“帽胡同”,在蒙古语中其实指代的是那些破井。不过对于“胡同”一词起源于蒙古语这一观点也是有人持质疑态度的,《北京晚报》上就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该文章认为胡同其实就是汉语。
本文2023-08-20 02:13: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