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木匠在家具上的哪些做法,被称为“绝户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古代木匠在家具上的哪些做法,被称为“绝户活”?,第1张

中国古代手工艺精巧,在世界工艺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古代木匠更是心灵手巧,其中销钉、关门钉、半粘牙板用钉等又被称为“绝户活”,因为制作这些家具零件需要极其高超的工艺,因此很难流传下来。

现代家具大多会使用铁钉来连接家具部件,然而在古代人们却很少使用铁钉。这是因为铁钉遇水易生锈,并且很容易让木材开裂损坏木质。一件上好的家具,对铁钉的使用应当是越少越好的。正是在这样的精益求精之下,古代木匠的制作工艺越发高超。其中有一种叫销钉的连接部件便很好地代替了铁钉的作用。其中的“钉”指的并不是铁钉,而是竹钉,同时“销”指的是可移动的小木块。销钉十分小巧精致,能够在打造家具的过程中灵活控制,从而代替铁钉连接家具各个部分。

关门钉在明式家具中使用的较为广泛,在拍合榫卯之后,钉入一枚竹钉就可以让原本活动的开关完全固定下来。而这种关门丁就相当于为家具上一层锁,如果要敲碎家具或者对旧家具进行维修的话,就需要先把关门钉拆下来。

还有一种制作工艺,称为半粘牙板用钉,牙板是用于家具两足部位的板材,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半粘牙板用钉还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明朝时的一些家具,没有运用任何钉子,仅仅依靠半粘牙板用钉就能够完成一件精美的家具,而这样的家具在经过了几百年之后仍然完好如初,这也可以看得出古代工艺是多么的高超。

古代科技虽然没有现代发达,但是一些手工艺品却比如今更加精美,是匠人的精益求精让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完成了时间的检验。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许多文化让人赞不叹口。像是中国的榫卯结构历史悠长,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福建龙岩的一位老爷爷就用这个传统的工艺作了一个变形金刚,让网友们无不为之惊叹折服,感慨高手在民间,中国传统技艺十分神奇。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运用这个技术来进行耕种、生产和生活。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家具的灵魂。

一、榫卯制作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它的模型是许多小朋友和成人的最爱,但是由榫卯制作成的变形金刚大家一定没见过。在福建龙岩的一位拥有五十多年木匠经验的老爷爷,他就用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技术制作了变形金刚。这次制作的变形金刚,老爷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纯手工制作,完全不用一颗钉子,制作完之后造型十分的精美、逼真,变形金刚的身体当中的各个关节都能够活动自如,十分的神奇。

二、榫卯的悠久历史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开始运用榫卯这个技术生活。尤其是中式的传统家具,榫卯结构就是它的核心,经过榫卯组合制作的家具比起用钉子组合的家具更加的经久耐用,因为榫卯可以相互之间巧妙的组合,有效的阻止木块之间的扭动,而钉子就做不到这一点;而且金属容易氧化生锈,但是红木家具可以用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会老化,不会散架;同时榫卯结构的家具有利于运输和维修,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宝藏。

榫卯这个传统的技术是中国独特的工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运用这个技术来生产和生活。榫卯是家具有核心,在榫和卯之间,凝集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技艺的精华。榫卯展发着无穷的魅力,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而这种美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也让世界为之惊叹。

1、锯子

锯子是传统木工工具之一,用于木材的横向切断及纵向分解,手动锯历史久远。条形锯片又称“锯条”,锯凿角度一般呈带倾斜的45°角,锯牙逐个相隔向左右岔开,便于锯条在锯缝中往复运行。

其中框架锯,锯条装于一侧,另一侧装一绳框缠绕绞紧,插竹别子固定,可以调节锯条松紧与角度,十分合理方便。

框架锯按锯条长度及齿距不同可分为粗、中、细三种。粗锯锯条长650—750mm,齿距4—5mm,主要用于锯割较厚的木料;中锯锯条长550—650mm,齿距3—4mm,主要用于锯割薄木料或开榫头;细锯锯条长450—500mm,齿距2—3mm,主要用于锯割较细的的木材和开榫拉肩。

2、刨子

刨子是传统古典家具制作的一种常用工具,由刨刃和刨床两部分构成。刨刃是金属锻制而成的,刨床是木制的,即将一段钢质刀刃斜向插入一只带方形孔的台座之中,上用压铁压紧,台座长条形,左右有手柄,便于手持。

手工刨削的过程,就是刨刃在刨床的向前运动中不断地切削木材的过程。把木材表面刨光或加工方正叫刨料。木料画线、凿榫、锯榫后再进行刨削叫净料。家具结构组合后,全面刨削平整叫净光。台刨历史最少可上溯到明代。

3、斧子

斧头是传统的木工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来运作的分为两个部分:斧头和斧柄。斧头为金属所制,斧柄为木质。刀口形状一般为弧形(有时也为直线形)或扁形。用斧子“砍削”是传统木工的基本功,“一世斧头三年刨。”要掌握刨子不容易,用斧比用刨更难。

斧子是凿榫眼的最佳敲击工具,比锤子好使的多,斧子横过来,底面积比锤子大得多,不容易敲偏打到手,重量也比锤子重得多。用斧子砍边,木料纹理较直时,三两下就可砍好,比锯子快得多。斧子削木楔也很好用。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时代,斧子是木工的利器,木匠是很看重自己的斧子的。

4、墨斗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古人有“设规矩、陈绳墨”之称。民间墨斗木工自制,墨仓常被雕作桃形、鱼形、龙形等,既为自娱,也是木工手艺的一种炫耀。

墨斗多用于木材下料,从事家具制作的木工墨斗可做的较小些,从事建筑木结构制作木工可做的大些。一方面可以用墨斗作圆木锯材的弹线,或调直木板边棱的弹线,还可以用于选材拼板的打号弹线等其他方面。如木板打号或弹线中,墨斗有时还用作吊垂线,衡量放线是否垂直与平整。

5、钻子

钻子是由握、钻杆、拉杆和牵绳等组成的,内有圆孔,竹片与钻杆相接,可以自由转动,是用来钻孔的。常用的钻子有牵钻和弓摇钻两种,弓摇钻适用于钻较大的孔。这两种钻子都可以通过更换钻头来改变钻孔大小。

 2012年1月19日,在美国加州阿纳海姆举行了第110届乐器展,这个称得上音乐界内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上,一个中国人与他的手工钢琴引起舆论和参会者的关注。

 他叫张钢宁,一位中国民间制琴师。他亲手打造的中国手工紫檀钢琴,受到著名钢琴演奏家保罗·戴维斯、孔祥东、理查德·克莱德曼等的交口称赞和签名推荐。可有谁也不知道,这位制琴师为了这架钢琴的制作,从一个木匠怎样走到了手工钢琴制造师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执著和信念

 梦想始于一句戏言

 上世纪60年代。一天,南京江苏酒家厨师老张回到家带上木工盒,叫上14岁的儿子张钢宁:“走,跟我干木匠活去。今天该让你做榫头了!”小钢宁乐颠颠地跟着父亲帮别人打家具,从帮爸爸扶木方开始,逐渐练成了一手漂亮的木工活。

 1977年恢复高考,张钢宁报考了南京大学,却落榜了。伤心失落之余,他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学摄影!”老张得知儿子竟要去学“贵族把戏”摄影,不禁咆哮:“你会饿死的!”

 张钢宁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省吃俭用,用做木工挣的钱买了台海鸥照相机,并在1986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80年代,彩扩业崛起。张钢宁颇为动心,但得知开社光是进口设备一台就要100多万元!思前想后,他决定用自已的手艺做了一台类似效果的彩扩机!

 低成本、高水准让张钢宁的社迅速成长,成为南京最红火的社。作为南京有名望的摄影师,张钢宁经常承接重要的摄影工作。一次,张钢宁给来南京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拍照。在演奏会现场,他彻底被克莱德曼的琴声征服了。

 张钢宁很快成为钢琴发烧友,并能分辨出演奏家使用不同钢琴表现出的不同魅力。一来二去,他对施坦威等国际顶尖钢琴厂的名字和钢琴的音色特点渐渐熟悉。100多年来,国际顶级钢琴演奏家不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家里,都将施坦威钢琴作为首选。施坦威已成为钢琴顶级艺术的象征。

 和别的发烧友不同,张钢宁在欣赏音乐之余,时常琢磨:“为什么中国人造不出那样的好钢琴”一次和朋友聊天,忍不住问了出来,结果受到了奚落:“中国没人会,有本事你做啊!”“做就做!”一句戏言,使张钢宁开始了制琴之路。但是,他有所不知,钢琴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靠个人的努力能够造就的。他能完成吗

 磨难成就制琴大师

 2000年,张钢宁注册了南京长江钢琴厂。制琴后,张钢宁听到国际制琴界的非议:“中国做的钢琴是垃圾!”这些评论刺激着张钢宁,他想:“如果自己能造出一流的演奏钢琴,那将为国人争光。”于是他在对制琴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郊区租了一个仓库,开工造琴。他多方咨询专家,可专家一听说他要造一流的演奏钢琴,都表示无能为力,因为中国没有人掌握这门技术。

 他请妻子从社拿出100万元作启动资金,妻子想到丈夫心灵手巧,做成过彩扩机,同意了丈夫的请求。张钢宁先买回2架旧立式钢琴,拆散了一件件复制。但他没想到每做一件都得报废许多材料,做琴其实是一个报废的过程,而一架钢琴的零部件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九千多个,钱远远比张钢宁预想的要花得快得多。

 折腾了几个月,花了几十万元后,张钢宁终于拼起了一架“钢琴”。要命的是,这“钢琴”根本不出声!一筹莫展时,有人伸出了援手。他朋友的太太是韩国人,在复制钢琴的时候,很多小零件需要采购,而国内没有,于是那位韩国太太帮他在韩国的三益钢琴厂代购。三益公司对这么小数量的零件采购很好奇,向买主打听才知道原来中国有人在自己做钢琴!这激起了总裁金学济先生的好奇。

 2003年的一个下午,韩国三益钢琴公司总裁和随从到访。他们发现了问题:原来音板有11毫米弧高的弧度,肉眼不容易看出来,张钢宁把音板做成水平的了。失之毫厘难免谬以千里,难怪好好的钢琴不出声。

 立式钢琴虽然能出声了,但音色糟糕透顶,比普通国产钢琴都还差。一天,他请来反对他造钢琴的刘先生来厂里看琴,刘先生学过乐器,而且看过大量乐器制造方面的书。看到这些报废的琴,他再次相劝:“CD里面听到的声音都是三角钢琴演奏出来的。施坦威从第一架立式钢琴到做出顶级的演奏钢琴,花了七八十年,还是很多人的努力,单打独斗做钢琴的这个世界只有施坦威一个人,别做了!”

 音色不过关是他遭遇的一个技术难题,与此相伴的是投入的100万元已经告罄。张钢宁向妻子“得寸进尺”,“我要做三角钢琴。三角钢琴相当于摄影的专业相机,比如说哈苏、莱卡,立式钢琴就相当于傻瓜相机。能不能再拿个100万”

 看着丈夫期待的眼神,妻子知道现在拉他不回,于是有言在先:“这次还不成功,你就得收手。”张钢宁答应了妻子。但他们谁都没有料到,生活将从此失控。

 即将登顶的感觉让张钢宁像上足了发条似的没日没夜地干,第二个100万很快变成12架雕花4尺半三角钢琴,但音色却仍让他失望,又是全部报废!他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也许我真的做不了演奏钢琴。”

 看着仓库里那些投注了多年心血和资金的钢琴,想想将来的生活,张钢宁进退维谷。这种沮丧和彷徨,在妻子眼里却是件好事:也许他会知难而退,回归当年温馨甜蜜的生活。更让妻子焦虑的是,被改变的不仅是家庭生活,更大的危机降临了。她把所有的流动资金都挪给丈夫造钢琴,以至于社没能及时更新设备,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下,社的生意一路滑坡,七家连锁店关了两家,还有四家被转包他人,仅剩这一家只能维持日常的开销。

 张钢宁又请来刘先生听琴。这次刘先生听后,激动地说:“你一定坚持住,因为我将见证一个中国手工钢琴制作大师的诞生!”

 音色不够好的原因是琴太小!张钢宁决定对妻子食言,做九尺演奏钢琴。听到这个消息,妻子崩溃了!万般无奈之下,妻子道出实情:“我们已经供不起你做琴了!”

 那些天张钢宁沉默不语,一根接一根抽烟。几天后,妻子回到家,张钢宁已做好了一桌饭菜,妻子暗自欢喜。然而,他却说出一个更疯狂的决定:卖房子!面对孤注一掷的张钢宁,妻子擦干眼泪,陪他再疯一次。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张钢宁欠缺的知识实在太多,所有技术难题通过他到处拜师学艺和自学,一一得到化解。

 为了铸件具有“宁折不弯”的刚性,他在江苏溧水中山铸造厂和炉前师傅一起调试微量元素的比例,摸索出高磷低硫的配方,却被东南大学冶金学教授否定了。但张钢宁很有信心,找到一位在炉前干了40多年的陈师傅帮忙,试制的成品完全符合要求。此后,这个配方就成为他的“秘诀”之一。

 张钢宁造琴标准向施坦威看齐,选材上不惜一掷千金,甚至用上名贵的紫檀。但施坦威用的音源木料张钢宁却没有,那就是出产于加拿大的北美云杉。北美云杉已限制砍伐,只给施坦威划出一小块云杉林。有限的资源被施坦威垄断,怎么办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给他指点迷津:“喜马拉雅山3500米以上北坡的云杉可媲美北美云杉。”材料问题迎刃而解。

 2006年,九尺钢琴诞生了,终于听到了梦寐以求的琴声。那天晚上他睡了个踏实觉,第二天醒来却发现腿不能动了!顾不得去医院,他叫妻子和一帮好友见证他创造的奇迹: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件吸收了张钢宁精气神的尤物呈现在众人面前!妻子看着张钢宁的病体,悲欣交集,潸然泪下。

鲁班(真实姓名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法互瘁就诓脚搭协但茅及公输般等,亦有尊称公输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

鲁班的很多发明事迹都是传说,并无正式的史书记载。

相传他当年发明云梯攻城,但未派往战场采用,而被墨子于模拟战打败。传说他发明滑翔机,使人可以在空中掠过城墙。据说锯子、墨斗、钩强、曲尺(弯尺)、古代大门扇上用来装饰及敲门铺首也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是一个精通于土木制造的巨匠,他发明了很多木工用的工具,比如鲁班尺,凿子,铲子等等。鲁班是历史上的一个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强的人,他发明的很多工具都是现在的常用工具的雏形,可以说鲁班的发明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鲁班除了制造出了很多现代工具的雏形之外,现在还设立了“鲁班奖”,以此来鼓励一些在工具创造方面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们。

鲁班被称为“木匠鼻祖”,因为他发明了很多了的工具,比如鲁班尺,凿子等,这些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鲁班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所以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木匠活非常的感兴趣,在这种兴趣的作用下,鲁班获得了很多的灵感,相继创造出了很多的工具,不仅对当时的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益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而且后来这些工具经过了不断地改进,在很多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完善。

鲁班除了创造出了很多的木匠工具之外,还创造出了云梯,凉亭等这些实用性特别强的工具。鲁班非常的痴迷于新工具的研究,他还创造出了一种鲁班锁,这种锁的设计非常的巧妙,而且很难打开,这充分显示了鲁班的智慧。鲁班还创造出了云梯,运用到了战争之中,云梯能够帮助看清战场上的局势,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鲁班设计的可移动凉亭就是现在我们的日常用品伞的雏形。

总而言之,鲁班确实是一位成就非常多的大师。现在有一个专门奖励卓越奖建筑工程的奖项,就是用鲁班的名字命名的,由此可见鲁班在建筑领域的地位之高。除了设立了这个奖项之外,“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也是和鲁班有关的,经常比喻不自量力的一些人,或者是人们用来自谦。

木工爷爷给孙子做出精巧的螳螂车的视频让人惊奇不已,不仅很多孩子羡慕得要哭,连大人们都感叹小时候怎么没玩过这样的玩具。当今各种材质的玩具目不暇接,但木制的机械化玩具我想大多数人都没玩过吧,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是韵味十足,精巧绝伦。我们不仅会想,在手工艺极为发达的古代,那么木匠的水平会不会更高呢。那时的木匠是通过什么工具造出这些精致的器物呢?

提到木工,就不能不说木工的祖师爷鲁班。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鲁班的发明,涉及建筑、木工、工艺、机械、军事科学等行业,涉猎极广。

木匠的功夫在于木头的利用,春秋鲁国有个手艺木匠叫梓庆,他能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从木器到皮革制品,从宫殿亭阁的梁柱门窗,到宴席上喝酒、娱乐的各种用具,没有不会做的,而且做的十分精巧。

有一次,他用木头削制成像乐钟样一个乐器,外形精致美观,声音清脆宏亮。很多人看后,非常吃惊,认为这不是人工所能做出来的,好像出自鬼神之手。

鲁国的国君见梓庆能做出这样惊人的乐器,问他有什么诀窍。梓庆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诀窍。过有一点,就是我在做这个乐器之前,先停止一切活动,静下心来过五六天,以便排除一切杂念,甚至连个人的四肢形体都忘了。然后到山林中去挑选做乐器的木材。在选择木质和加工制作的过程中,脑子里只想着乐器,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到这个上头。这样专心精雕细刻,自然就能做出好的乐器来。”

古时的木工了。他们的手艺是师徒传承,绝不在行业外泄露技术。行业中使用木工术语,好似江湖的黑话,除了木匠自己,别的人根本无法明白。可以举出一个例子。宋代的一个木匠李诫,写了一本书叫《营造法式》:谈怎样造房子,是给木匠的教材。读懂《营造法式》,只有行内的人才可能。

到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看不懂《营造法式》的内容。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在晚清的历史上很有名,直接向光绪皇帝提出过改革的建议。梁思成在美国学习了几年西洋建筑,成为出色的建筑师。

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营造法式》,花了很多心思,竟然不能弄得十分明白。他又有着专精的毅力,天资也高,就从《营造法式》着手,开始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清华大学的中国古典建筑系,是由梁思成创办的。经过他的努力,现在人们终于可以弄懂《营造法式》了。

其实,不只是木匠用行内话保持技术的垄断。过去的漆匠、石匠、裁缝、武术师,都使用专门的术语,把技艺的种种说得奇奇怪怪。比如,漆匠有一本专书,叫《髹饰录》,是明代的漆工黄成写的。难懂的地方,不下于《营造法式》。这样一来虽然自己的手艺不会让别人学了去,但也将更多的人拒之门外,如果没有人继承,这门手艺也会随着师父进入坟墓,从此失传,古代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那个时候,青年小伙子除了读书中举当官外,剩下的谋生之道就是拜师学手艺。徒弟跟着师傅,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技术才能学到手。如果从事的行当不景气了,自认倒霉。转换行当,是困难的。

现在的情况变了,中学毕业,大学毕业,觉着某个行业赚钱多,马上可以自己学着做,自己看书,无师也可以通。在过去,如果未入那个行当,给你书看,也看不懂。问行当内的师傅,你在行当外,人家不说给你。何况更多的时候,没有那种技术书,全凭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而且,传授时用行当内的话。

漆工读《探饰录》,木匠看《营造法式》,会像现在的小孩子看动画片,看了就明白,但行业外的人却是一头雾水。

木匠受着行内的训练,遵守一套建造的规矩。多高的柱子配多长的梁,配多高的台基,屋檐飞出多少,全有一套现成的规矩。柱子来源于树干,而树干天生就是梢头细根脚粗的。柱子相应的也是上细下粗。对于一根柱子,上下的粗细,该有几分的差别,在木匠的行业中有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允许自以为是。

如果你把自家的中柱高度报给一位木匠听了,告诉他房里有几根柱子。依靠这两个数据,木匠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房子是什么模样了。他可以按照行业的规矩,算出房子该用几根木枋,每根枋的尺寸,该几根檩,几条椽。连多少片瓦,也可以估计出来。

房屋的宽狭,要受木材的限制,归根结底,受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树木的限制。能找到多长的横梁,便可以做多宽的屋子,也便可以造成多高的空间。横梁和柱子的比例,在施工时候是严格遵守的。确定了横梁的长度,也就确定了柱子的高度。反之,亦然。

木匠的手艺不止于建房。打箱柜,造农具,做战车,都是木匠活。过去的聪明木匠,一般是通才,精通各式各样的木工活,不受生产领域的限制。纺纱的纺车,浇水的水车,射箭的弓弩,这些不同行当的器具,一个木匠可以全部打造。木匠的工具由墨斗、曲尺、规、刨、锯、钻、凿、锤子构成。

墨斗的墨线拉紧后一弹,在木头上画出一条直线;曲尺量直角,算长短;规用来画圆;刨、锯、钻、凿,四样全是铁器,把木料刨平,锯开,钻洞,凿眼,需要这四样工具。锤子加力,钻洞凿眼才能完成。木匠把各样工具使熟使灵活,基本功扎实,就可以照图样制做各类器具。

现在工厂的车床,能够车制不同尺寸的金属构件。一件精密的机器由千万个小部件组成,将车床制出的构件拼合起来,就是一部机器。古代木匠的几件简单工具,加上一双巧手,就是最好的车床,可以制出当时最奇巧的器具。这解释了为什么过去的木匠精通各种门类的用具。

中国的木匠以通才的方式干活,还负责修房子。这样一来,社会上便没有专业的建筑师。在西方很早的时候,就有专业的建筑师设计房屋和桥梁。中国则不同,房屋由木匠搭盖,桥梁由石匠修造。木匠和石流在建筑材料上的分工,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房屋是木架构,而桥梁却以石桥为主。

中国历史上,木匠作为手艺人,地位低下。唐代比较开明的文人韩愈,写过一篇《师说》,里面批评读书人不愿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为学的态度上,甚至不如下贱的手工艺人。韩愈对文人的批评,侧面反映了当时工匠的下贱地位。

元代皇帝忽必烈平定中原后,把江南百姓30万户人家在户籍上作为工匠,以示侮辱。元、明两代相连,轻视手工艺人的政策未变。更加上由元明两朝汉族儒家文化抬头,改变了元朝政府不重视文化建设的作风,匠人的地位实际上愈加低下。据此,木匠在明代的社会境遇可想而知。

木匠的社会地位低贱,做工的薪酬也很低。如在《金瓶梅》中,李瓶儿病重,奄奄一息。西门庆连忙买来一副棺材板,光木料花了300两银子。几个匠人包括木匠和漆匠,连夜赶制李瓶儿的棺椁。一副棺椁,包含两样:里面敛人的木柜,叫棺;棺外面套一个木柜,叫椁。

打造棺椁,需要木匠和漆匠合作,得两个行当的人才成。刷漆也好麻烦,要让漆面发光,就得调桐油,砖灰打磨,样样功夫不能少。花了几天时间,棺椁造完,西门庆连赏带工钱给五两银子,由几个匠人分。这还是厚赏。如果照常价给,可能只需二三两。这还是挣得多的。书中还说到另一件与木工有关的事。

说清河县城南的水月寺修盖伽蓝殿,工头侯林儿率50人做工。按侯林儿给陈经济介绍的,一名建筑小工起早贪黑干活,每天收入四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也就一两二钱银子。

如今时代不同了,手工艺人备受社会推崇,工资都很高,我的一位朋友每月赚一万都是少的,而且工作量也不算大,每周都能休息一两天。但是在高薪面前,很多人却退却了。不愿从事这项工作,为什么呢?主要是危险和气味。

现在装修木工不仅用刨、锯、钻、凿老四样,还用到一些电动工具,干活要干净利索,不然很容易伤了手脚。

再就是房屋装修采用的材料很多都都含有甲醛、苯等有害物,长时间接触有潜在致癌性,对健康是不利的。不过如今环保已经深入人心,房屋装修越来越讲究绿色环保,装修材料越来越往环保靠拢,大大减轻了对木工师傅健康的威胁。

如今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木工手艺再也不会像古代那样遮遮掩掩,用专用的术语来防止偷学。像木工老爷爷制作的精致的螳螂车,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

鲁班不仅仅是一个很厉害的木匠,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因为工作的原因,让他有了很多制造东西的心得,因此他能够发明出许许多多当时的人们都想不到的东西。鲁班的发明主要有鲁班尺、木锯、木钻、墨斗、雨伞、云梯等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雨伞、锯子、云梯。

1、雨伞

能够帮助大家遮挡太阳、躲避风雨的雨伞就是鲁班发明的,发明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常见的亭子。鲁班发明雨伞是因为他有一次出门突然遇到风雨天气,无奈之下只能在亭子中避雨,而鲁班的妻子随口说了句如果这样的亭子能够多造几个,就能够避免大家淋到雨了。鲁班看着亭子,突然想到可以根据亭子的形状制作雨伞,就这样,第一把雨伞被鲁班制作了出来。

2、锯子

作为木匠的鲁班,平时还需要有人帮助他砍伐树木,但是用斧头砍树实在太慢了,一次偶然之中他发现了一种非常锋利的野草,观察后才了解到这个草之所以如此锋利,是因为边缘是锯齿状,所以能够瞬间划破人的皮肤。鲁班突发奇想,如果发明一种都是锯齿的砍树工具,就能够让砍树效率更高,于是木锯就这样被鲁班发明了出来。在现代生活中,木锯广泛运用于木匠的日常工作之中。

3、云梯

鲁班到楚国之后,他发现打仗的时候如果让将士站得更高,就能够令其看清楚战争的状况。鲁班根据自己木匠生涯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发明了云梯,运用于战争之中。云梯的存在让将士能够在被掩护的情况之下,看清楚我方和敌方的对战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指挥战斗,及时变换阵型。

可能很多人对于鲁班的发明仅限于鲁班锁,但实际上鲁班不仅仅制作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工具,还制作出了不少兵器,而这些发明一直到了现代也依然实用。鲁班的发明灵感通常来源于生活,而这些发明也提高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我认为鲁班还是非常伟大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