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3收藏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文言文应该怎么教》,第1张

黄厚江 ——原载《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但相对而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以后文言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学呢一、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就是孤立的宇词训练,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问:文言文不集中安排,如何进行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教学如何进行扎实的词语训练也有的教师理直气壮地说:“不讲古汉语知识,不训练字词,文言文教什么文言文怎么教”考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毋庸讳言,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充塞课堂,词类活用、句式倒装,更是重中之重重视积累的确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但到底应该怎样积累昵重视积累就仅指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吗这样做真的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l.孤立的字词集中训练并不能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不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形式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个整体提高的过程,一定的阅读量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孤立的字词训练,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一定阅读量为基础.死记硬背的积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素养,也不能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学习实践证明,并不是如此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绝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不管什么词典对义项的归纳都是不完全的,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丰富灵活的2.适当了解一些古汉语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但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古汉语知识,是后人对文言文特点的归纳,而不是前人自觉执行的语言规则所以很多语法知识并不是十分清晰和准确的,比如词的活用,比如句子的倒装,比如虚词的用法,都常常讲不清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否倒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之”是什么作用就一直争论不休,“以”同样作“由于”讲,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也很难说清楚(说清楚了对中学生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有些知识讲得清楚而且的确有用,也只能在阅读中结合具体文本和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而其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而不是掌握这些古汉语知识本身必须强调:是学习古汉语知识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学习文言文为掌握古汉语知识服务尤其不能追求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比如名词动化和名词作状语,都有很多小的类型,一讲解,十分烦琐,而且没有价值3.古人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充分揭示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必须继承这个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就是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就是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因此,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才是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的积累方法即使要进行实词、虚词的整理和小结,也必须以一定的文本阅读量为基础,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习文言文,其核心就是“读”这个“读”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现在似乎对诵读已经有了足够重视,但真正有效的“读”还不是很多有的是目的不明的读,有的是没有效果的读,有的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教师要敢于范读,要领着学生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读而过分追求所谓美读,是一个颇为流行的毛病,也是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误解和背离不重视阅读,试图依靠所谓的字词训练和语法知识来加强积累,是缘木求鱼的做法有教师说,这都是高考逼的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应考能力的更何况现在的高考试卷,还有几家在考这些古汉语知识和脱离语言环境的实词虚词呢二、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必须是教师句句落实的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有位教师听了我的一节课以后对我说: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学生学得实在;不串讲,学生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应该说,这位教师说出了很多教师想说的话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一律采用串讲式教学,其危害不可轻估首先是导致教学的低效凡是串讲的课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是没有价值的二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串讲式教学,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教师普遍的串讲式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三是容易陷入知识中心串讲式教学中,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便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强调语法知识更不进行语法分析的情况下.文言文教学语法讲解却大行其道甚至有教师认为.不讲文言知识就没有办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就没有办法把学生讲懂四是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的缺失由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也体验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僵死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重视这一点,学生只记教师讲的内容,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十分普遍其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些典型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是读chāng好还是读zhǎnq好,一直是一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后句的关系、上下文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也许这样的探究,最后未必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但学生却可以从中获得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能力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教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绝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和文言文学习规律所共同要求的三、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获得文化熏陶都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重视人文绝不能是架空的文章分析,“四文”融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体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追求应该说,有“言”无“文”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问题(尽管对“言”的理解也未必正确,方法也未必恰当)这既与狭隘的应考意识有关,也与对文言文阅读价值不正确不全面的认识有关很多教师并不清楚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涵,或者说不了解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不知道文言文应该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往往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全部任务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全面的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关注语言的理解(即完成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都极为漠视.重视的就是所谓的文言积累而这个积累其实也是很狭隘的理解,仅仅是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之类前些年有一次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很少有学生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个非常典型的材料但也有些课堂,却又走到了男一个极端,或者是“工具”和“人文”的生硬结合,或者是进行架空的分析有教师教学《劝学》先逐句串讲,然后讨论荀子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学《师说》,先词句理解,然后结构分析,再进行说理方法分析,最后是韩愈从师思想的讨论“言”与“文”分开,“工具”和“人文”剥离面面俱到,花时多,效率低也有教师教学《赤壁赋》主要就是和学生讨论分析苏轼的儒道释思想,还有位教师一节课就完成了《鸿门宴》的教学,仅仅分析欣赏刻画人物的方法两种极端的做法,都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一是从诵读人手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谏太宗十思疏》的诵读到底该平缓还是应该感情比较强烈呢这是和对作者的精神品格、文章情感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烛之武退秦师》中蹇叔的两处对话应该怎么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二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切入如在理解“学不可以已”这个句子的意思的同时就可以理解荀子先进的学习观念;在理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句子时,就可以认识到韩愈“求师问道”的思想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苏轼的思想也完全可以在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的理解中得到认识,无须大加发挥,专门集中讨论三是从文本的语言特点切入如《劝学》中比喻句的理解,《师说》中对比作用的认识,都可以是语言理解和文化感受的很好的结合点四是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达到四者的统一教学《谏太宗十思疏》,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摘引语句作为座右铭等活动,教学《阿房宫赋》,我设计了缩写课文让学生填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都是追求达到一石三鸟、“四文”统一的效果四、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但又不能背离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一次,某地组织同题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是《劝学》,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却很值得讨论有的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是:很多教材都选了《劝学》这篇文章,可是有的教材标题下面的作者标注为“荀子”,有的教材则标注为《荀子》,哪一种标注是正确的有的教师则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讨论“风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龙到底生活在哪里”、“蛇鳝到底会不会作穴”等问题有位教师竟让学生讨论“荀子主张‘性本恶’,《三字经》中却说‘人之初,性本善’,哪种说法有道理”还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其讨论却围绕一位同学提出的“《论语》里说‘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为什么孔子重视思而不重视学,荀子重视学而不重视思呢”学生的讨论不可谓不热烈,可始终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最后老师也显得很无奈地说:“这个问题的确很有价值,可是的确说不清楚荀子为什么要轻视思考,就这个问题看这两位大家的思想是矛盾的”老师不仅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真伪,也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上这些探究式的教学,讨论的问题,探究的过程,也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背离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规律,很值得讨论我们以为,文言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首先也是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规律其次是要选择体现文言文学习特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问题,文言文尤其如此,需要展开重点探究的问题必须切合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紧扣文本主要内容的理解,符合文言文学习规律还要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合作,不能追求时尚的探究方式文言文学习的探究主要是认识文言文的表达规律,立足文本探究解读文义的基本方法很多教师热衷于用表演的方式感受文本(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常常流于形式,虽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却脱离了文本的实际,也没有体现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我们以为,一切以形式本身为目的的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不可取 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文言文已经永远地退出了口语交际舞台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争论,近百年来一直绵延不绝文言文在中学里到底要不要学,学多少,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学,这些问题尽管因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见解而结论一直悬而未决,但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却都旗帜鲜明地主张必须要学,而且份量颇重然而细观这两种文件,它们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却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变革,笔者尝试加以阐述一、文件表述和评析1、90年代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文言文教学要求,见下表:年份学段初中高中1990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992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通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1996 掌握一定数量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诵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2000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2、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两点要求:“(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在“选修课程·散文和诗歌”部分,提出:“(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以上的文件表述中可以看出,从大纲到课程的演变在文言文教学要求上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改变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文言文教学出现了以下的变化:1、教学目标的转移大纲虽经几次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一些文言常用实词、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若干有明显特点的文言句式,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阅读古籍打下基础“学习古人语文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以提高现代文的读写能力在上述要求中,是将文言文课文处理成“例文”,即课文作为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的字、词、句,语、修、逻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中,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则对文言文教学价值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在选文类型上更倾向于把文言课文看成“定篇”[“定篇”和“例文”的概念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课基础》第八章],即学习课文本身就是课程目的,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朱自清明确指出:“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教学目标就是在了解和欣赏中增进有关中国古代社会的各方面的知识,借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2、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大纲要求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强调“字词,段落,篇章”以普通高中为例,对字词教学的要求,是“复习”、“掌握”或“重点掌握”在附录中具体列出的应该重点掌握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对文章内容,要求“阅读”或“诵读”文章,“把握”或“理解”文章内容但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对付字、词、句,篇章内容占的比重很小,审美和鉴赏更是退到极其次要的地位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代各种文体名篇佳作的荟萃,最能代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辉煌历史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工整,简洁高雅,内蕴丰厚,应该成为中学生朗读记诵的对象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他们的心灵与思想但作为文言课文的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潜藏在教材中”,需要由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因此,随着“作为经典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理念的逐渐成为共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逐步得到拓展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必须包括古典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古代风土人情等3、教学方法的差异在大纲的要求下,多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大体是逐词解说,即“对号入座”法、朗读背诵法、文学欣赏法相结合运用虽然是三者结合运用,但由于教师单调、长时间逐词讲解,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记、练,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厌烦疲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更新由微观分析或宏观透视,由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由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积累了新的经验,摸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背景契合法”“审美赏析法”“多元比较法”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引进,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文言文教学的视野如系统论介入文言文复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对话理论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学习模式启发学生以现代意识观照古人,等等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长期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从未停止,但多数争论基本上还局限在语言文字层面,未能从文化传承的层面展开论证新课标明确提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古汉语的学习,一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后者甚至更重要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那么,培养学生成为经典文化传承者的文言文教学有哪些途径呢(一)文化传承要求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课文不是例子,文言教学也不是工具,它的目的并不单单指向考试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教师把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目的仅仅为了掌握其中的几个实词,几个虚词,或是几个特殊句式的用法,这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为此还弄得师生都痛苦不堪,既降低了学习生活的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言的亲近热爱试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还有几个能在课外阅读文言文,即便达到了教学目标——即培养成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没有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所谓“能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有文史知识和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了解了文中相关的文史知识,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处如《孔雀东南飞》就展现了当时社会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包括区域、职官、历法、称谓、婚丧礼仪,衣饰住用、阴阳八卦等,简直是古代文化的大荟萃此外,文言文章内容反映的是历朝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还应该弘扬民族精神,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重义轻利”的无私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的修身意识,“乐观豁达”的文化心态,“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等等(二)文化传承要求变革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病,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课堂上总是那套固定的程序: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然后进行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其中字词句的落实就“杀”掉了大量的课堂时间随着新课本的启用,新大纲新课标的陆续出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尽量运用民主、合作、激励的原则,革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体验朗读法、知识积累法、古今联系法、文白回译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对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都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近义比较法、点评鉴赏法、多媒体教学法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更易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更深入地玩索语言,品味文化(三)文化传承要求丰富文言文教学的内涵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只见“文”、“言”,不见“人”了继承文化遗产,应该把人,即继承者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认为,对于文化遗产,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作为现代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挖掘经典文化更丰富的内涵首先是读者理论的介入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化动物,除了有物质需要以外,还有对健康的精神和美好的感情的追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古文,远古的人们穿越时空向人们走来,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学会欣赏古人,理解古人,宽容古人,学习古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其次是历史和现实的互动学习文言文一方面要用古代文化思想的精华观照当代现实,从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当代的观念方法解读古代的思想文化,从而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前者着重强调学习古人对人、对己的态度,如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态度对待自然,用“路漫漫其修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待事业、国家,用“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后者指用现代意识反省古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悲剧,批判性地认识古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失败的英雄,如屈原、项羽、诸葛亮等,既赞赏他们才能出众、品行高洁,又能认识他们因人格缺陷,违背历史发展规律而惨败当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身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诸如安排不严密,表述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够强等等但它的出台给陷入困境的文言文教学指点了一个新的方向,深入地理解它,研究它,实践它,也许能找到一条更宽更好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之道

来自《百度作业帮》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字经: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唐诗三百首是诗歌总集。唐诗分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首创了部首分类法。

“神笔马良”的原型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画家吴道子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并且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的弟子也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吴道子生活在唐代,他不仅是艺术家,他还是一位忠实的道教信徒,当时人们又称他为吴真人。吴道子早年并不擅长绘画,而是以研究书法为主。曾经师从张旭,贺知章等人练习书法,后来改攻绘画创作。进入绘画领域的吴道子仿佛找到了新大陆,他以极高的天赋迅速的成长为著名画家。唐玄宗时期,还被召入宫廷,为王室画画。他擅长绘画神鬼、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植物亭台楼阁,尤其是宗教人物,也擅长壁画创作。

古籍上有一个传说:有一天,吴道子年轻的时候,他去拜访一位绅士,但是绅士对他态度不好,他非常生气。吴道子拿出笔墨,在房子的墙壁上画了一头驴。晚上他画的那头驴变成了一头真正的驴,把士绅的家里闹腾了一番,一片狼藉。士绅知道是吴道子画的驴在作怪,只好恳求他,让他把墙上的画擦干净。

画中的驴变成了真正的,虽然这似乎是一

个神奇的传说,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吴道子绘画的高超技艺,所以人们称赞他生动的笔法。几千年后吴道子惟妙惟肖的绘画技巧被塑造为马良这个形象,延续了中国人文艺术的辉煌,并通过马良的惩恶扬善得到升华。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

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扩展资料:

古代的教师节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法定的日期,但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每年的这个日子,皇帝就会率领众文武官员前去祭拜孔子,各个地方的文人雅士也会相约去祭奠孔夫子。

唐宋时代,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参考资料:

-尊师重道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师信息

时间:2012-04-02 04:53来源:未知 作者:huawenuser 点击:1114次

姓名 性别 职称 所属部门 硕导 博导 1 敖堃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 白新良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查看 3 常建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

姓名 性别 职称 所属部门 硕导 博导

1 敖堃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 白新良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查看

3 常建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4 陈畅 女 讲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5 陈德弟 男 副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6 程平山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7 陈絜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8 陈志强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 崔岩 女 讲师 历史学系 历史文献学 查看

10 党超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1 邓丽兰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2 丁见民 男 讲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3 董国辉 男 副研究员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4 董瑜 女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5 杜家骥 男 教授 中国古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研究所 查看

16 付成双 男 副研究员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7 高飞 女 工程师 行政办公室 查看

18 高艳林 男 副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党政领导 查看

19 郭长虹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20 郭明 男 馆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查看

21 郭伟 男 初级 查看

22 顾晓茜 女 工人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查看

23 韩琦 男 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4 韩铁 男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5 哈全安 男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26 何孝荣 男 研究员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27 洪国起 男 教授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查看

28 侯杰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29 侯咏梅 女 馆员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30 黄春雨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31 王昊 男 馆员 查看

32 胡宝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33 贾洪波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34 江沛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35 姜胜利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查看

36 蓝海 男 副研究员 党政领导 查看

37 李冬君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38 李凡 男 教授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39 李晶 女 讲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40 李剑鸣 男 教授 查看

41 李金铮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2 李来容 女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3 李明玉 女 副研究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查看

44 林延清 男 教授 历史研究所 查看

45 李少兵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6 李少龙 男 副研究馆员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47 刘敏 女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48 刘晓琴 女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49 刘毅 男 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0 刘岳兵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1 刘尊志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52 李小林 女 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查看

53 李喜所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4 李宪堂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55 李永胜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56 李卓 女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7 李治安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58 罗宣 女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59 毛立坤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60 马世力 男 教授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1 门连凤 女 研究员 党政领导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62 米镇波 男 教授 查看

63 南炳文 男 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64 潘斌 女 工程师 查看

65 潘芳 女 讲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6 庞乃明 男 副教授 历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查看

67 乔治忠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68 宋志勇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69 孙立群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70 孙卫国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历史文献学 查看

71 谭融 女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2 王昊 男 馆员 行政办公室 查看

73 王军 男 工程师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查看

74 王金连 女 编辑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查看

75 王黎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6 王利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党政领导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77 王力平 女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78 王立新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79 王萍 女 教授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0 王秋香 女 助理研究员 文献资料中心 教学办公室 查看

81 王薇 女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82 王先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83 王晓欣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84 王燕 女 助理馆员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查看

85 王以欣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6 温娟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7 武鹏 男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8 吴志成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89 吴振清 男 副教授 查看

90 肖军 男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1 肖玉秋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2 夏炎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3 谢东 男 助理研究员 教学与科研办公室 查看

94 薛磊 男 副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5 徐思伟 男 副教授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6 许檀 女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7 阎国栋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98 闫爱民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99 杨巨平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0 杨栋梁 男 教授 世界史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科评议组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1 杨东明 男 讲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02 杨令侠 女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3 杨永明 男 副研究员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104 叶民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5 元青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06 袁胜文 男 副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07 余新忠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08 藏佩红 女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09 张传勇 男 讲师 历史学系 中国古代史 查看

110 张分田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111 张国刚 男 教授 查看

112 张聚国 男 副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3 张荣明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查看

114 张思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中国近现代史 查看

115 张伟伟 男 副教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6 赵伯雄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 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历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历史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查看

117 赵德宇 男 教授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8 赵学功 男 教授 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19 赵永纪 男 教授 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查看

120 郑玮 女 讲师 世界史学系 世界史 世界史学系 查看

121 朱凤瀚 男 教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查看

122 朱洪斌 男 副教授 历史文献学 查看

123 朱会玲 女 馆员 文献资料中心 查看

124 朱彦民 男 教授 历史学系 专门史 查看

(责任编辑:huawenuser)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对古文化所持态度之一。什么意思呢?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孔子并非真的述而不作,比如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传播和阐述古代典籍的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

很多人认为孔子多方面地维护传统,是保守派,这种看法是极不客观的。因为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文化传统无法割裂。即便是面临新问题,也需要历史的经验;即便是创新,也要以传统为基础。离开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谈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孔子曾在《八佾》篇中就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汲取了夏礼和殷礼的长处,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和发展,而变得更为完善。这就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孔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反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

说这么多其实总结为四个字司命维新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处于阴阳运动之中,不断地发生各种变化,而变化未必是好的,也未必是坏的。对于旧的事物,有些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基,是应该坚决维护的。而新的事物,也有很多是破坏的黑暗的东西,必须坚决抵制。坚决维护一切旧事物和坚决反对一切旧事物,都是极端的愚昧和野蛮的思维。孔子也是继承最为深邃的中庸思想,继承了古代优秀的文化,又开创了优秀的新文化。具体如下:

孔子收集整理了历代圣贤的著作而编撰了《诗》《书》《礼》《易》《乐》,宣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是孔子守旧的一面。

孔子推翻之前世袭制度,提出“学而优则仕”的文官制度,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平民获得了知识并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者的新体制,使整个世界进入新的文明时代。孔子编撰了《春秋》并广泛传播,打破了史书只能贵族观看的旧例,开启了人民舆论监督的新时代。

对我们教师治学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一)学、思、行结合

孔子教导弟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思、行结合,孔子认为学是求知的手段,“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而获取了知识之后,就要思考。在《论语》中,孔子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论述学与思的关系,说明要想有效学习,就要学思结合。此外,孔子还强调要“学以致用”,说明学习是收获知识的一种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正确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要做到学而思而行。对于当代教育而言,我们正需要这样扎实的学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仅是表面上的对知识的汲取,还要进一步思考,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织成知识网,通过适当的考核和复习来确定真正掌握了知识技能。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要为学生布置新颖,而不是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的抄写作业,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运用程度。这样的学习法和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素养。学而不厌是指教师应该掌握广博的知识,博学多识,并在自己教授的领域里充实自己,不断学习,热爱学习的精神。诲人不倦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直至晚年仍在传授知识,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投身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为教师的楷模,他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至今也没有改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师爱生敬,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爱护学生,学生也应该尊敬老师,要保持师爱生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非常关心弟子的健康,同时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学时,孔子经常从弟子的思想言论中受到启发。孔子的师爱生敬,教学相长的教师素质观对两千多年后的当代教师职业素质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提倡师生间关系平等,互相尊敬,互相关心,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应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从学生中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师生间相互学习,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互相帮助,师生携手共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四)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如果一生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与真理无缘,那就等于白活了;如果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一朝得道,死而无憾!“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语),一个人停止了学习思考,停止了对真理的叩问追求,便是行尸走肉,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人生的价值在于闻道求真,学以致道胜于生命。

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在这里强调“知”,强调懂得,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仁人君子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要知安身立命,要知礼明法,要知人论世,要懂得天道、人道、世道,正确分析和把握自然规律、天下大势、世道人心,这样才能成为人格完美、胸有大志、知命乐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级人物。要能如此,必须重视学习。

孔子谆谆教导我们:学习重要啊,你比人家差,不是你天生猪脑子,而是你后天所受教育和努力程度不如人家呀!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你也许会反驳说: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脑是有差异的呀!孔子回答说:对呀,人的品性智慧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呀!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了以后才知道的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的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就是下等了。接着他又说: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我是喜爱古代文化,努力探求得来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最后,孔子拿他自己的学习修为经历来开导我们:我十五岁下决心学习,三十岁建立起自我,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认同自己的命运,六十岁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七十岁心里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却不违反励志规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他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很低调,但他对自己好学乐知的精神和行为,却奖掖有加,充满自信。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当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时,子路因为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而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用起功来便忘记吃饭,经常快乐而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如此等等。”

(五)学习的紧迫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昼夜流逝着,生命昼夜流逝着,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感概,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千古名言。正是这句充满强烈生命意识、包含人生哲理的名言,启发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奋发有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警策的诗句,大概都源于孔子这句名言吧。生命有涯,学海无边,事业无限,仁人君子不可懈怠!孔子以身作则,惜时如金,求知若渴,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说:“学习就像追不上别人一样着急,学了之后还唯恐忘掉了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说:“假我时日,五年十年来沉潜于易经之中,方可没有大的失误吧”﹙“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老师言传身教,弟子切实遵循。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得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雪窗萤火、悬梁刺股、发愤苦读的佳话,不管他们的学习目的如何,但其态度与精神诚可敬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