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起源于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湄潭茶起源于哪?,第1张

湄潭是贵州茶叶第一县,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基地;贵州十大名茶之一的“湄潭翠芽”曾连续在“中茶杯”、“中绿杯”、“国际茶博会”上获得28次金奖。将“湄潭翠芽”打造成“茶中茅台”是湄潭县茶产业的一个发展目标。湄潭县在打造“湄潭翠芽”品牌的规划上,实际统一规范化管理,提出了4个统一的要求,即“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只有生产管理上达到了统一标准的企业才能称其产品为“湄潭翠芽”。这一规划让“湄潭翠芽”品牌的含金量得到了保证。

在湄潭众多优质茶叶品牌中公司生产的”牌是我国茶叶行业特别是高原生态茶行业重点知名品牌,旗下有,先后荣获贵州省十大名茶、“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兰馨金尖(红茶暖人心)”是高端工夫红茶,先后荣获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殊荣。兰馨100为百元品好茶,主要针对各种上班族和普通老百姓,小众茶主要涵盖湄潭翠芽,贵州毛峰,贵州毛尖,湄潭翠片等优质茶叶,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

寺建于明代,最初名为南庵。明朝中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数次游览南庵,有《南庵次韵二首》记南庵胜景:“岩寺藏春长不夏,江花映日艳于桃。山阴入户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气高。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但逢佳境须行乐,墨遗风霜著鬓毛。” 后来又改名为圣寿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圣寿寺在治城南门外霁虹桥之东,旧南庵。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中晚期,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将圣寿寺改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直至明末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驻贵阳,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观音寺,供奉观音菩萨。清康熙《贵州通志》记载:“观音寺,在府城南堤,武侯祠旧址改建”。

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观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仍祭祀观音。《贵州府志》记载:“水月寺即观音寺,在府城南门外南明河上,去甲秀楼数步,前临浮玉桥,桥上旧有涵碧亭,今圯。寺门有阁曰‘拱南’,大殿三楹,殿中有方,有千佛铜塔一座,高可九尺。后有大士殿,旁有澹花空翠园林,内客厅数楹。又有翠微阁三间,骚人墨客题咏颇多。”道光初年寺右建小楼三楹,可以观水。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贵总督阮元题阁额“翠微”。翠微阁为寺中著名建筑,前临南明河,后枕小山,老树交阴,风景清幽,为贵阳游览胜地。汪炳璈题翠微阁联:“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它拍手高歌,听不真渌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蒙。”

民国29年(1940年),设甲秀小学于寺中,山门、大殿、翠微阁都被拆除或改作他用。阁中明代铸造的千佛铜塔,抗日战争初期还存在,以后下落不明。1990年起,市人民政府修复拱南阁、“澹花空翠”园林、翠微阁、龙门书院、广植花草树木,以后命名为翠微园。

任可澄(1878-1946),原名文爃,字志清,号匏齑,汉族,贵州普定人。1917年7月护法之役,任广州军政府内政部长。1919年回黔主持续修《贵州通志》。1920年11月至1921年3月任贵州省长,1922年袁祖铭定黔前离任。1925年至1926年两度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34年,应王家烈之邀回黔主持续修《贵州通志》。1936年任云贵监察区监察使。1942年再度返回贵州续修通志。

袁晓岑,(1915-2008)男,雕塑家,中国画画家,贵州普定人。1938年入云南大学学习。曾参与组织谷风画社。1941年后以卖画、教书为生。1949年后,历会云南文联创作研究部副主会,云南艺术学院系主任、副院长,云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和云南分会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有《袁晓岑画辑》、《袁晓岑雕塑选集》。

刘纲纪,1933年1月生,贵州普定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家、美学家、美术史论家,亦工书画。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到武汉大学工作至今。主要成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原武汉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原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原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现中华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品《艺术哲学》《美学与哲学》《周易美学》等。

袁愈荌,女,汉族,1908年生于贵州普定县。1930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国学系,后因日寇侵沪,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就读,拜中大教授王瀣(字伯沆)为入门弟子。1935年毕业后,先后任贵州大学讲师、花溪清华中学及贵阳六中语文教师,历时38年。1972年退休后,专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写有《毛诗文例》、《诗经全译》、《诗经艺探》及《半亩园诗集》等著作。

袁熙坤,男,贵州安顺人,祖籍普定,1944年6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北京金台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雕塑家,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鉴定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总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当选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201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保艺术大师称号。创作的雕塑作品《北极熊的眼泪》被放置在联合国环境署内罗毕总部。2012年,创作的雕塑《女娲补天》放置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

序: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学术界历来主张,此书为后人伪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二卷本,其实是魏晋间大兴《易》学之风时为当时人所伪撰而流布于世。据《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当时因《子夏易传》无传习者,遂令儒官详定,刘知已认为,此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至梁阮孝绪《七录》始有著录,作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而至为,可疑。司马贞认为,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其书久佚,晋荀勖《中经簿》有《子夏易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其已怀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纳了刘、司马氏的建议,而停止向学校颁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佚本。今所传十一卷本,始为晁说之《传易堂记》所著录,其称“今称《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据此,则今本应是张弧伪撰。弧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评事。其书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而说以义理,所说义理,大致上以儒家“王道”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周易》经文相附会。迨朱彝尊作《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诸条目,则于今本全无,知张弧伪撰之书又遭后人增削伪纂,并又多衍出一卷,为十一卷。因此,今本《于夏易传》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并非完全为张弧所撰,云其出自众家之手,可谓不诬。二本虽为伪造,但其内容却有—定的参考价值,孕含了较多汉唐时期的《易》学思想,《四库全书总目》云“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故其对研究、探讨《周易》古义,二本参稽,仍为它书所不可替代。二卷本除为马国翰所辑外,《汉学堂丛书·经解·逸书考》中亦有考辑。今本则有《四库全书》本,《通志堂经解》本及《学津讨原》本等。

目录:

·易传提要 ·周易上经 卷一 周易上经乾传苐一

·周易上经 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 ·周易上经 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

·周易下经 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第四 ·周易下经 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第五

·周易下经 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第六 ·周易下经 卷七 周易系辞上第七

·周易下经 卷八 周易系辞下第八 ·周易下经 卷九 周易说卦传第九

·周易下经 卷十 周易序卦传第十 ·周易下经 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第十一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子夏易学初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