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没有头绪,求助!题目《明代女子教育》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07-30/738html
李中梓为明代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生平著作较多,行世的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影响甚广。所著《铜人穴经》,惜已失传。李中梓字土材,号念莪,尽凡居士。其父李尚衮为兵部主事。初习举子业,后因多病而自学并攻研医学,读书无数,尤注重张仲景、张元素之学。积五十年之经验,治病无不中,常有奇效。与明代名家如王肯堂、秦昌遇、喻嘉言等交善。其著作多为初学者所喜爱,计有《内经知要》二卷、《医宗必读》十卷、《诊家正眼》二卷、《本草通玄》及《病机沙篆》,后三种曾合为《士材三书》。另有《药性解》、《伤寒括要》、《颐生微论》等,郭佩兰尝得其传授。
详见百科词条:李中梓 [ 最后修订于2015/6/5 21:14:21 共27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列女传目录序■
刘向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①《汉书》向列传②。而《隋书》③及《崇文总目》④皆称向《列女传》十五篇,曹大家⑤注。以《颂义》考之,盖大家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十五篇,而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书本然也。盖向旧书之亡久矣。嘉祐⑥中,集贤校理苏颂始以《颂义》为篇次⑦,复定其书为八篇,与十五篇者并藏于馆阁。而《隋书》以《颂义》为刘歆⑧作,与向列传不合。今验《颂义》之文,盖向之自叙。又《艺文志》有向《列女传颂图》,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而《唐志》录《列女传》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无录,然其书今在。则古书之或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今校雠⑨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缮写。
初,汉承秦之敝,风俗已大坏矣,而成帝后宫赵、卫之属⑩尤自放。向以谓王政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11}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又以谓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视听言动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闻,盖为之师傅保姆{12}之助,《诗》《书》图史之戒,珩璜琚踽{13}之节,威仪动作之度。其教之者虽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尝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14},《二南》之业本于文王,夫岂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学问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见可法,故竞于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15}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处显也,然去《二南》之风亦已远矣,况于南向{16}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劝戒之意可谓笃矣。
然向号博极群书,而此传称《诗•芣苢》{17}《柏舟》《大车》之类,与今序《诗》者之说尤乖异,盖不可考。至于《式微》{18}之一篇,又以谓二人之作。岂其所取者博,故不能无失欤?其言象计谋杀舜及舜所以自脱者,颇合于《孟子》。然此《传》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19}者,盖亦不足道也。凡后世诸儒之言经传者,固多如此,览者采其有补,而择其是非可也。故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云。
注
①具:陈述。②《汉书》向列传:《汉书》的《刘向列传》。《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撰,有纪、表、志、传共百篇。③《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④《崇文总目》:书名,宋王尧臣等编撰,六十六卷。⑤曹大家(gǔ姑):班固妹斑昭,字惠姬,嫁曹世叔。夫亡,汉和帝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大家,古代对女子的尊称。⑥嘉祐:宋仁宗年号。{7}集贤校理:官名。全称集贤殿校理,为校勘书籍之职。苏颂:字子容,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⑧刘歆:刘向之子,字子骏,西汉文学家。⑨校雠(chóu仇):校对。⑩赵、卫之属:均为汉成帝妃嫔,恃骄专宠,祸乱朝纲。赵,赵飞燕及其妹妹。卫,卫婕妤。{11}大任:姓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12}保姆:古代君主妻妾中专事抚养子女的人。{13}珩璜琚瑀(hénghuángjūyǔ衡黄居禹):均指佩玉。古人常佩带玉石,佩时分左右,上双珩,下双璜,中缀琚瑀下垂于两璜之间。行走时相触而成声,以为趋走之节制。{14}反身:反观自身,即严格要求自己。《易•家人》:“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15}顾利冒耻:见利忘义,不顾羞耻。{16}南向: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之位即坐北朝南。{17}《诗•芣苢(fúyǐ浮以)》:《周南》篇名。《诗序》以为此篇言后妃之美,其声平和,表示妇人乐有其子。而《列女传》则谓此篇言妇人嫁于蔡国而其夫有恶疾,其母逼其改嫁,不听,故作《芣苢》之诗。{18}《式微》:《诗经•邶风》篇名。《诗序》云此诗是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而作。{19}不道:不记载,不说。
《列女传》,汉代刘向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妇女人物传记。书中收录旧史遗文中105名妇女的故事,按她们的德行种类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孽嬖”七类,另有《颂义》一篇。其中前六类大致都属于作者认为值得称扬和取法的人物,后一类则将先秦史书曾记载过的*邪以致亡国的妇女,如妲己、褒姒、卫宣姜、鲁文姜、骊姬、夏姬等,一一列出,予以批判。
《列女传》流传至北宋,已有些许错讹,本文是曾巩在史馆整理古籍时,特意整理了此书,并写下了这篇序文,大致作于嘉祐六年到治平四年(1061—1067)期间。主要是论述《列女传》的版本源流,并沿着原作的主旨加以讨论,借题发挥,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目录序,在介绍《列女传》篇目次第的基础上,进而以儒家自我修养中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为基础,充分肯定了《列女传》的思想价值。
文章首段概括叙述了《列女传》的流传和整理情况,并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是“王政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并反复加以论述。特别叙述周文王的母亲大任在妊娠期间的表现,和后世那些 邪恶的后妃相对比,围绕君主的修养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充分展开议论,反复称扬刘向撰述《列女传》的意图,将帝王母亲、后妃对帝王品德,乃至国家社稷安危的影响,说得深刻透彻。曾巩认为,后天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内助”的影响更大,它往往会直接决定一个帝王的品格和修养。譬如文王之所以兴盛,就是得益于母亲的教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再推及远处,乃至天下大治,都离不开一个“内助”。
行文至此,曾巩笔锋一转,发出感慨说:“如此人者,非素处显也,然去《二南》之风亦已远矣,况于南向天下之主哉!”得出自己的论述“向之所述,劝戒之意可谓笃矣”。收尾干净利索,同时总结前文,回归于刘向著书的本意上。这是全篇议论的着力处,叙述和议论在此升华,紧扣文章的中心:阐述母亲的德行与教育,对后来做帝王的子女的影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曾巩散文风格已经成熟时期的作品,集中地体现出曾巩散文的特点:儒雅博厚,曲折绵密。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此文“平平说去,宜宴不断,最淡而古”。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文章的写法,最能体现出曾巩散文结构的严密和其驾驭文字的能力,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肯定。
■后人评论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曾文定公文钞》卷四:“子固诸序,并各自为一大段议论,非诸家所能及。而此篇尤深入,近程、朱之旨矣。
中医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医学文化瑰宝,是人类健康生活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具有特别悠久的历史。
即便现在社会,中医也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它,具体到治疗,效果也是特别不错,可以根治一些西医所不能治疗的疾病,特别有用处。
其实,中医不分男女地位,只要有好的医术,能够把病人治好,就是好的医生,就会有好的名声和地位,男女中医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女中医比例计较小,不是特别常见罢了。
在大的发达的中医院,就会有女中医,看病也特别好,甚至比一些男中医看的还要详细透彻,个人遇到过,效果也是很好的。
我国古诗词中对女子有很多代称,主要从一些女子容貌和服饰为着眼点加以指代。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韩 《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子,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唯能醉红裙。”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裙钗。因妇女着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娇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娇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几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盐水女神的浪漫与巫山神女有不少相似之处,世谓: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关于她的传说甚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她曾授《黄绫宝卷》助大禹劈山开峡,排积水、除恶龙,化作神女峰保行船平安。巫山神女曾与楚之“先王”梦中幽会并自荐枕席。有趣的是在表现浪漫情感方面,她与盐水女神颇为相似: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高唐赋》)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刘向《世本》)
以上传说有两个相似之处:一是“云雨”,二是“爱情”。就前者而言,“朝云暮雨”与“天地晦冥”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长江三峡与清江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较大,年降水量偏高,植被茂盛,易形成相似的多云多雨气候特征。而这种朝云暮雨、变幻无常的气候现象对该流域人们在宗教、文学、美学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大致相同的影响。而就“爱情”看,巫山神女的“自荐枕席”,盐水女神的“暮辄来取宿”又体现了该地区远古母系社会的恋爱自由传统,这与男权统治下的婚姻相比较,无疑充满浪漫气息。而“浪漫爱情”与“云雨意象”的交融更令人神往。于是,“巫山云雨”便被人们用来形容男欢女爱。而宋玉的“阳台一梦”也成了经典佳句。有学者还特别将两者作了以下比较:人物——廪君与盐神,楚王与神女;地点——盐阳,巫山之阳台;爱情——暮辄来取宿,愿荐枕席;功利——土地物产,抚君苗裔;变化——昼为飞虫,昼为云雨。……
其实,盐水女神“暮辄来取宿”的说法不仅折射了母系氏族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反映了峡区人大胆、丰富、自由的想象力。而长阳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也为此做了佐证:正当廪君率巴人乘土船溯江开拓,“忽然,前面的大山中流出一股白花花的水来,顺水浮来一个妹子。她让向王尝那白水,向王第一次吃到了咸味,觉得很好。原来这妹子是盐水女神,她和向王成亲了”。 笔者已在前面指出,廪君与盐神矛盾的焦点应在由谁掌握盐阳“鱼盐”的权力上,盐神以委屈求全的方式寄希望于采用和亲来达到共治的目的。但她的奉献(从财产到肉体)却为自己招来了杀生之祸,这看似不合情理,但却在情理之中。问题的核心在于,代表新兴父权力量的廪君务相要的是全部。事实上,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因男性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日益强大的他们需要以财产与实力来重新划定社会地位,不再满足于狭窄的生存空间、贫瘠的生活与不合时宜的女权统治。于是颠覆性的革命 便不可避免地要在整个地球上发生,只是时间、方式和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于是,我们读到了“廪君不许”的字眼,而目的也十分明白:“我当为君,求廪地,不能止也。”这势必激化双方的矛盾。盐水神女上演了武力“挽留”一幕,使廪君一行七昼夜不辨东西,但最终的结果仍是“盐神死,群神与俱飞者皆去,天乃开朗”。“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父权胜利了。对传说中廪君谋杀盐神的描述,笔者倾向于从文学性上去理解,它加深了这出悲剧的力度。峡区的文化除了浪漫也极富悲剧性,峡区生存的艰辛培育了当地居民坚毅的性格,但恶劣环境却往往注定了他们努力的最终失败,这就决定了其命运本质上的悲剧性,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更是如此。然而,这失败也是十分美丽的,它体现了人类的顽强。盐神死了,爱和温情乃至抗争都无法遏制务相对权力的欲望,这就是盐神的悲剧,这或许也是务相情感上的悲剧,但他毕竟强夺了母系部族的神权。女神的部下也成了巴族的一部分,最终的胜利者当是前进中的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廪君杀死了盐神,可从古至今,当地人反而视其为老祖公,称盐神为“德济娘娘”,并将两人供奉在同一座向王庙里。“向王天子旁塑女像,俗称德济娘娘,始于盐水女神。”(清道光《长阳县志》)“传说廪君(向王)治水得‘盐水女神’相助,后世追思德泽,尊神女为‘德济娘娘’,与向王一起配享人间烟火。”[4]这至少表明盐神后代对这段事实婚姻的认可。至今在长阳盐池一带,还有《老祖公与盐水女子成婚》的传说:“老祖公来到盐池,见山里裂开一条缝,流出盐水,水上还有一位美貌女子。后来这个女子与老祖公结了婚,从此人丁兴旺,子孙繁衍。”[14]这种双重敬仰也体现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农历六月六日,是向王天子遇难之日。每逢这天淸晨,八百里淸江上的船只及放排人,在船 头摆设祭宴,杀公鸡母鸡各一只,煮熟后,由驾长把一只整公鸡供在船头,一只整母鸡供在船尾,……其意思是:向王天子在船头,德济娘娘在船尾,以示前后都有神灵保驾,四季安康。”
人们纪念盐神,将佷山顶上的一块岩石称为“盐女岩”,“传说是盐水女神化身”[9]。他们称盐池对面的山为“凤凰山”,说当向王数箭并发时,“只见飞虫中一只最大的摇身一变,成为一只凤凰飞走了,落在对面的山头上。……这凤凰原来就是盐水女神所变,后来,人们称此山为凤凰山,还在山顶修起了寺庙一座,供有女神像名曰‘女神’。”[15]民族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壮大的过程,这其中必然也包含着血与火。巴民族的兴旺毕竟为盐神的后代带来了利益,于是他们重新演绎了廪君与盐神的故事,将干戈化为了玉帛。只是由于后人的健忘,那个为捍卫他们利益而死去的盐神才真正地死了,这是母系氏族与盐女个人的双重悲剧;然而,又由于后人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一个新的盐神诞生了,是她和廪君相亲相爱,繁衍、兴旺了一代又一代盐水人,这样的解释似更加符合他们所理解的本民族来源。 廪君的活动在古藉中到夷城为止,但对其死于何处、如何死的未作交代。而在香炉石一带却至今流传着务相死而化虎大同小异的故事。较多的说法廪君是淹死的:他住在夷城依山傍河的一个岩洞内,经常以土船渡人过河。一天,山洪暴发渡船被冲翻,他救起众人而船却被冲到约一里远的回水沱(巴王沱)内,向王游去救船,被大浪卷进旋涡。人们在资丘滩头(向王滩),找到他的尸体。“……人们在夷城后面山包上选好了地方,正准备将向王安埋,忽而向王化为一只白虎,随着一团白雾升向天空。后人称向王化为白虎的地方为白虎陇,这个地名一直沿袭至今。”也有传说是老死的,“一些年过去了,廪君成了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人,不久便去世了。附近姓覃的人把他装在船棺里,抬到登星岭的岩上悬葬,这个老人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白虎,从棺材里出来。一阵旋风卷来,白虎飘飘荡荡升到天上去了。”
不同之处,前者谓其鞠躬尽瘁,后者说他寿终正寝;而相同之处均为“化作白虎”——成仙了。虎为兽中之王,也是方位神,廪君死而化虎反映了巴人对他的尊崇。他们甚至还指认了向王升天的“白虎陇”,“在县西二百三十里。其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故巴人以白虎饮人血,遂以人祀”。据载,仅“明清间,县境先后建有向王庙44座”。而民国时的向王庙也地址明确:“一在县西百二十里资丘,一在县西关外,一在县西六十里都镇(湾)。”
人们还以各种方式纪念向王。“每天六月初六这天(向王子遇难日),驾船的、放排的,都要到向王庙前,放鞭炮,一面祭祀,一面祈求向王天子保佑航行平安。”“凡经过伴峡、渔峡口、巴王沱、向王滩、向王庙等处都要放鞭炮致祭,既表示不忘向王开发清江功德,又借以求向王保佑航行中的安全。”[15]而对白虎的崇拜,更以多种形式传承下来。唐人樊绰记曰:“巴人踏啼……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故人号‘巴歌’曰‘踏啼’。”此即巴人祭祖场面。
今天的土家族已经被认定为巴人的后代,在他们的传统文化“跳丧”动作中,“就有‘虎抱头’、‘猛虎下山’等动作”。“……最为壮观的是‘猛虎下山’,舞者跳着跳着,忽然鼓点一变,对舞中的一人猛然跳跃腾空,一掀舞伴,两人躬身逼视,忽见击掌撞肘,前纵后跃,一跃一扑,模仿猛虎扑食的动作,口里还发出一阵阵啸声。”此外,从战国到秦汉,以虎钮錞于为特征的巴人青铜文化亦可谓盛极一时。出土的虎钮錞于广布于湘、鄂、渝、黔毗邻区域。笔者以为,结合清江、巫巴山地的多虎环境,结合土家人虎文化的传承,以及虎钮錞于在古代巴国出土地点的分布,或许我们能够大致把握廪君一支白虎巴人后代的去向。白虎巴人大概是沿清江而下,经宜都入长江再上溯,经沿途各地而至重庆建都的。理由至少有两方面:一是他们在丛山峻岭中穿行离不开交通工具“土船”,此点已由长江沿线的船棺葬和大量的发掘材料所证实;二是对于白虎的信仰我们在清江中游及以下沿线乃至长江三峡地区均可见到。而白虎巴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故事还得从廪君驾“土船”出武落钟离山,及其与盐水女神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交往讲起。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只要生病就会去找医生,而医生也是有男有女。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女性的地位可以说特别低下的。那么古代有没有女医生呢?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平常我们在看电视剧里的时候,主要是有男太医来给诊治,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女性的太医,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当时的女性太医。其实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古籍里面的女性的太医其实很少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女性医者在当时乃至中华历史上仍然有着贡献。在唐朝的时候,当时的医疗水平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女性医者的出现也使得我们的中医文化有着长足的进展。
史书上记载的我国古代最早的女医生是汉武帝时期的义妁,她是当时的河东(今山西省)人。义妁从小就喜欢中医药,她十几岁就上山采药,而且,她还常常把自己采的草药捣烂,给有外伤的乡亲们敷治。平时,只要有医生路过义妁的家乡,她总是虚心请教。就这样,义妁学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义妁医术高明,最为擅长妇科。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后来被当时的汉武帝得知以后,就招她进宫,做了皇太后的专属医生,专门负责皇太后的身体。
当时宫中的女医不多,大多都是和当时的男太医一样,出自医学世家,所有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还有就是当时的在官方培训教导出来的。当时由官婢选拔出来的女医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学医的时候大多都是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学习,而一般她们所学习的内容也都跟妇产,生产有关。每个季度都会有相应的考试,由已经学成的女医来充当考官。而到了民间征集的女医的时候。大多都是祖上行医,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也懂得的很多的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医学历史悠久,而在当时的男性主导的社会中,这些女性医官也为当时的医学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她们对我们中医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深入人心,更多的女性医生走上了岗位。让医学有了更长远的进步
987年6月,甘肃张掖火车站的职工王永贺身揣兰州军区总医院和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诊断书来到山西省稷山县。诊断书上写着:胃体癌、胃底化腺癌、淋巴结转移腺癌。第二年6月,王永贺又回到确诊医院复查,结果医生和他自己都惊讶不已:食道、胃部未发现异常;未发现异常细胞。
难道稷山县这个小小的地方有神医不成?
一位患食道癌的河南妇女在给这位未曾见过面的医生的信中说:“我自从服用了您研制的中药20天后,打嗝、吞咽困难明显减轻,食量增高。现经医院检查,粘膜完整,病灶消失。我打心眼里感谢老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位医生叫李金柱。从1984年以来,他用研制的“癌复康”等系列药物,先后接治了来自江苏、四川、上海、云南、辽宁、浙江等23个省、市、自治区的食道癌、胃癌、淋巴癌、乳腺癌、宫颈癌等患者968例,经县以上医疗单位确诊并有诊断书、治疗建议书、资料完整、有统计价值者778例,有效率达867%,治愈率达604%。
但李金柱并不是老中医,而不过是一个高考落榜的农家子弟。
落榜,也是一次新的选择
1979年夏,17岁的李金柱高中毕业后,充满信心地进入高考考场。但他落榜了。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李金柱一时觉得前途渺茫。
返乡之后,李金柱除了劳动之外,就是以读书消磨时光。五花八门的报刊和书,其中既有令人消沉的东西,也有催人振奋的精华,先是无目的浏览,渐渐地,他被一些自学成材的故事所感动。继而他又联想到本县头针疗法的发明者焦顺发原来只是个小学毕业的普通医生:骨髓炎专家杨文水起初也只是个乡村卫生员。他们都是靠刻苦自学获得了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奖,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又鼓起了李金柱追求新生活的风帆。
李金柱的一位亲戚是位老中医,常向他谈论医道,使李金柱从小就了解不少药品和医学术语,甚至能背“十八反”“十九畏”歌。返乡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见他勤奋好学,喜欢医学,便把他安排到村卫生所,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啊!于是李金柱把握住了这一人生的机遇,选择了从医之路。
认准了路,步步不回头
李金柱一心扑在了学医上。乡村老中医把视如家宝、珍藏多年的《验方集锦》、《特效验方》等9本古医书籍及搜集的民间土方馈赠给了他。他像饿慌了的孩子,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夏天的夜晚,别人海阔天空地闲,打扑克,他却将电灯拉到屋外,不顾蚊虫叮咬,专心地读书学习。冬天,他用棉被裹住双腿,搓着冻麻木的手深钻细研,继续攻读。连春节过年时,他也忘了要去长辈处拜年,一个人钻到卫生所去读书,气得媳妇一顿大哭。李金柱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偷偷地到县里献了血,用补助的钱买回书籍和订阅了刊物。
同时,李金柱四处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古籍。他听说县城一位大娘藏有当年老伴谢世后留下的医书,李金柱便登门拜访。不料,头一回他吃了个闭门羹。他没有灰心。第二次,大娘说:“书是有些,可惜烧的烧,丢的丢,一本也没留下。”李金柱仍不死心,一连几次登门求书,大娘的心终于被这倔后生磨软了,说:“书可以让你看,但不能拿走。”说完取出一个布包,一层层地揭开,颤巍巍地递给他。手捧《医宗金鉴》,他恨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录音机,眼睛变为照相机。从上午一直看到傍晚,记下几十页笔记,他恋恋不舍地离开大娘家。几次三番,李金柱渴求知识的一片诚心感动了这位大娘,索性把书送给了李金柱。
在卫生所的日子里,李金柱耳闻目睹了许多肿瘤患者的呻吟和痛苦,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走向绝望,却束手无策。做为一个医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李金柱不甘心这样,尽管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村医生,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相信祖国医学中有着丰富的未被开采的宝藏。他决定向癌症进攻。
成功,属于勇敢的探索者
癌症是世界一大难治之症。我国每年有60万人被癌症夺去生命。攻克癌症,是一条复杂艰苦的道路,李金柱深知只有热情是无法征服癌病魔的,他需要更多的知识武装。李金柱除了自学医书外,1982年春,他来到太原、西安等肿瘤科研单位,向专家求教。他自费到晋南医学专科学校深造,毕业实习时,他选择到一家肿瘤医院进行实践学习。在观察对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中,他深感用化疗、电疗、手术对癌症有抑制功能,但他同时认为,根据中医药学典籍中关于肿瘤的有关论述,癌症是由于人体气血凝滞、湿聚痰结、邪毒蕴热、阳虚阴盛,导致症癫职聚、毒瘤内生。治病要治本。于是,他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他认为在治疗上应以理气化痰、攻坚破结、消热解毒、滋阴生津为主,辅以健脾燥湿、益气壮阳之药,增强抗御能力,恢复机体功能。经过一年多的潜心钻研,1984年初,李金柱配制出了以“凤仙草”为主的中药汤剂。
效果如何?李金柱首先给狗、猫灌服,做了动物实验;接着,他壮着胆子,冒生命危险亲口尝服。药服下了,他只觉头昏目眩,呕吐不止,竟不醒人事,吓得妻子手足无措。醒来后,李金柱立即重新调整了配方和用药比例,一次次的实验,证实确无副作用之后,才开始应用于临床。
最先接受治疗的是西安碑林区的一位食道癌患者。他饮食困难,奄奄一息。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金柱。李金柱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几个疗程后,患者竟能慢慢吃流食了。这对李金柱是个极大的鼓舞。从此,李金柱开始了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
李金柱在自己的四亩责任田中,没种庄稼,也没种能赚大钱的经济作物,而是种满了不值钱的凤仙草。李金柱的工作取得了成绩,1984年8月,李金柱来到县城,办起了“稷山县肿瘤研究所”,他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与科研人员一起攻克一个个难关,归纳出“软坚透骨,消肿散结”的治疗原则,在总结中医古方、民间验方和国内外治疗肿瘤经验的基础上,于1985年冬研制出用50余味中草药配制的“康福治癌丸”。之后,又研制出“冬凌抗癌丸”、“癌复康”等5种新型系列药物和“消瘤膏”和“祛瘤胶囊”。临床应用中,依病情辨证灵活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87年12月,李金柱研制的“康福治癌丸”系列药物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被批准制剂生产。有关专家肯定了“康福丸”在国内临床应用效果方面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李金柱成功了。但成功的标志并非是他研制出了“康福丸”等药品,也不是有多少人被他解除或减轻了病痛,而是李金柱成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下决心为之奋斗。1989年5月,李金柱被省、地有关部门授予“自学成才先进工作者”称号。李金柱的事业在扩大发展,经过了酸、甜、苦、辣的尝试,经受了失败的艰难,李金柱终于从黄土高坡上站起来了。这个农家子弟的经历,也许可以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成才的路,就在你的脚下。
本文2023-08-20 04:12: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