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有关的宗教画和宣扬佛教的石窟艺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与佛教有关的宗教画和宣扬佛教的石窟艺术?,第1张

那就首推敦煌壁画和千佛洞了。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主要类别   普贤菩萨像 唐代(8世纪末—9世纪初)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顶北坡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中唐 伎乐图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乘象人胎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五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 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张骞出使西域图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五代十国时,寺庙壁画未衰,从五代迄宋,壁画受绘画发展之影响,佛教之内容渐形衰退。如唐宋二代均奉道教,释道之画并行于世。而殿庭壁室花卉走兽,四时风景之普遍,多少使壁画内容发生变动。辽、金、元寺观壁画尚保存者,有大同华严寺、稷山青龙寺、兴化寺、洪赵广胜寺、水神庙、芮城永乐寺等。明清以降,士大夫作品见于寺壁者如凤毛麟角,匠人绘画一则投世俗之所好,二则沿用民间传说,除释迦、观音、罗汉、药王外,另有关羽、张飞、西游记、封神榜、施公案等小说中之故事角色之塑画。台湾各处庙宇大都代表此种以民俗为主之风格,不易再看到早年整壁之经变,或整堵神佛画像慑人心魄、气象万千之景象。

东汉陶佛像

佛教寺院里的佛像雕塑和彩画艺术, 是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佛教非常注重寓教于艺的形象教化。雕塑作为三度空间的立体绘画,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 就已经很发达了, 秦始皇兵马俑高超的工艺便是明证。佛教雕塑艺术传入中国后, 更加丰富了中国的雕塑技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雕塑从印度传入则更要早一些。东汉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安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菩萨塑像,这是中国佛寺首次建立佛教雕塑的开始。

云冈石窟佛像

东晋时期,有两位名士画家戴逵、戴顒父子,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其主要贡献在佛像雕塑上,他们父子在佛像样式风格中国化的进程中起了开创性作用。戴逵为了使雕塑风格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曾藏身在帷幕之后倾听民众对佛像优劣褒贬,并采纳其合理建议来完善自己的创作。戴顒青年时便参入了佛像的雕塑活动,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雕塑高手。一次,瓦观寺铸造一丈六高的铜佛像,像成之后人们觉得脸部太瘦,工匠们在束手无策之时,请来戴顒,他看过佛像后说:“不是脸太瘦,而是肩部的比例太宽的缘故”。以此修改,果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据史料记载,戴顒是最早将中国的彩绘技法运用到佛像技艺中的人,把印度风格的佛像转为中国风格的佛像,他们父子做了很大的努力。

云冈石窟佛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野中王公大臣信奉佛教蔚然成风,朝中为弘扬佛教,下令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开始的佛像造型,大多参照由印度僧侣带来的佛像画像,洞窟造像的初期工艺,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仔细观察云冈石窟的佛像,服饰基本上还是印度服装的样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除了继承了秦汉以来传统的造型艺术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果。

敦煌石窟佛像

如果说初期的石窟佛像犹带印度风格,那么以敦煌为代表的唐以后的佛像就基本上中国化了。就工艺而言, 敦煌彩塑以泥, 夹丝做成造像, 再加色彩, 是中国古代雕塑家的创新。武则天时期洛阳奉先寺卢舍那佛等造像贴切近人, 相当写实。可以想象, 将如此庄严的佛像置于诸青山绿水烟村雾树之间, 与山水相映成趣, 会有多大的魅力! 佛寺, 虽然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人们文化活动的场所和陶冶审美情操的地方。我们一旦将它与美好的大自然联系起来, 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考察, 便会更深刻地领会其社会整体的审美观。由此又可见,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