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尿胞 5 经穴别名·尿胞 51 曲骨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曲骨穴的定位 57 曲骨穴的取法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曲骨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5142 对宫缩的影响 5143 治疗外阴白斑 5144 治疗遗尿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尿胞 1 拼音
niào bāo
2 英文参考urinary blad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Qūgǔ C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1]
4 人体部位名·尿胞尿胞为人体部位名。即膀胱。[1]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2]
5 经穴别名·尿胞尿胞为经穴别名,即曲骨[1]。《备急千金要方》:“腹中满小便数数起,灸玉泉(中极)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圣济总录》:“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曲骨端。”
穴位 曲骨 汉语拼音 Qugu 罗马拼音 Chuku 美国英译名 Crooked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国 KG2 英国 Cv2 美国 Co2
曲骨为经穴名(Qūgǔ CV2,RN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属任脉[4][3]。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51 曲骨穴的别名尿胞(《备急千金要方》),回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屈骨(《备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
53 穴名解曲骨指耻骨,此穴在耻骨联合上缘,故名曲骨[3]。
曲即弯曲,骨,指横骨。中医解剖上称耻骨联合为曲骨。横骨即今之耻骨,其骨弯曲,形同偃月,穴当耻骨上边正中,因名曲骨。耻骨上缘其形弯曲,古称为曲骨或屈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5]
54 特异性曲骨是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4][3]。
55 所属部位下腹[6]
56 曲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7]。
曲骨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曲骨穴在任脉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国针灸学词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57 曲骨穴的取法仰卧,于腹部中线,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4]。
曲骨穴位于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8]。
58 曲骨穴穴位解剖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9]。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腹部浅动脉和 外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下神经腹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膀胱[9]。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4]。
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59 曲骨穴的功效与作用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热利尿、补肾调经的作用[3]。
曲骨穴内应膀胱,故可以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癃闭等疾病[10]。
曲骨穴系任脉与肝经之会穴,有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胀满,遗尿,疝气,月经不调等证。[5]
510 曲骨穴主治病证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小腹疼痛,带下,遗尿,尿闭,赤白带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癫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现代又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胀满疼痛、疝气、小便淋沥、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痛经等[3]。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疝气,遗尿,尿闭等[4]。
曲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不孕;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少腹胀满,水肿,疝气,癫疾[8]。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痛经、月经不调、带下[9]。
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3]。
治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5~15寸[4]。
直刺05~1寸[10][9][3],局部有酸胀感[10],可向下扩散[10],至外 [8]。
注意:应注意针刺深度及方向[10]。
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9]。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10]。
孕妇慎用[9][10][3]。
5112 灸法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512 曲骨穴的配伍曲骨穴配归来、三阴交洽遗尿[3]。
曲骨穴配三阴交、膀胱俞治膀胱炎[3]。
曲骨穴配血海、风市治外阴湿痒[3]。
曲骨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曲骨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曲骨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小便不利[8]。
曲骨配关元、归来,治阳痿、遗精[8]。
曲骨配大敦,治痛经[8]。
曲骨配横骨、气冲,治子宫脱垂[8]。
曲骨配中极、三阴交、百会、印堂,治遗尿[8]。
5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膀胱胀者,曲骨主之。小便难,水胀满,溺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妇人下赤白沃,后阴中干痛,恶合阴阳,少腹膜坚,小便闭,曲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合。
《针灸大成》:主失精,五脏虚弱,虚乏冷极,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疒疝,小腹痛,妇人赤白带下。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会阴、谷道瘙痒。
514 曲骨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曲骨穴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与手法有关[5]。
如膀胱松弛,针刺曲骨可使张力增强,膀胱张力过高时,针刺曲骨可使之下降。这种影响也与手法有关,捻转时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上升,捻针停止时,膀胱松弛,内压下降。[8]
5142 对宫缩的影响据报道,针刺公孙、足三里可以有效地抑制宫缩,而针刺曲骨、秩边可使宫缩反应迅速上升[5]。
5143 治疗外阴白斑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5144 治疗遗尿五香粉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平时煮肉、炒菜的时候撒上一点,能祛腥膻,增加香味,但是你知道五香粉除了用作调料以外,还有其它什么作用吗?
在中医看来, 五香粉不仅仅是调料,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
五香粉配方不一,但其主要成分大致为: 桂皮、八角、小茴香、丁香、花椒 等五种原料配制而成,它里面的每个原料都是中药, 药效更是不容小觑 !
八角又叫八角茴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调味料,可以去除肉中的腥臭气,使菜肴色香味浓,炖汤炖肉味道更好,意喻“回香”(茴香)。
它既是一种香料、调料,又时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八角茴香, 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关于八角,在一些医学古籍种也有详细的记载:
《本草蒙筌》 :“味辛,气平,无毒,入心、肾、小肠、膀胱经。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补命门不足,诸瘘,霍乱。”
《本草再新》 :“入脾、肾二经,温阳,散寒,理气,治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
八角妙用一:增强免疫力
将八角与艾叶搭配煮后泡脚,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八角妙用二:消除腹胀
很多人有肚子胀痛的经历,觉得小病小痛不值得吃药,可是常用的喝热水等方式又不奏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八角粉10克,开水冲服,帮助排出肠内积气,消除胀痛。
八角辛温,有祛风理气、和胃调中的功能,可以 调理腹部冷痛、寒性腹胀、消化不良。 注意八角是偏温性,如果有热的话则不建议这个方法!
丁香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为药食两用之品。入药 历史 悠久,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
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丁香性味辛、温,入脾、胃、肾经,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功效。
丁香妙用一:散寒暖胃
《本草正》一书中提到:丁香能“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 这其中的代表方就是 “丁香柿蒂汤” 。因为丁香温中散寒行气,所以经常用于中焦虚寒胃脘疼痛,比如像是 胃寒气逆所致的呕吐或者嗳气 , 就可以用丁香!
在《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个暖胃的食疗方— “丁香猴头菇茶 ”,里面用的就有丁香一物,丁香有暖脾胃、行气滞的作用,尤其擅长降逆,因此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的作用, 对缓解胃寒效果非常好 !
丁香妙用二:缓解咳嗽
另外, 感冒后久咳不愈 ,可以用将香2克,梨1个(切碎),红酒适量,一起放入碗中,蒸熟后吃,能止咳!
丁香妙用三:祛口气
丁香气味辛香,是 化解“口气”( 口臭)的良药,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口香糖”。这在东汉《汉官仪》中有记载:汉代尚书上殿奏事,嘴里此香,用以芳香口气。
丁香妙用四:缓解牙痛
如果牙痛的时候,将丁香10粒,研成粉末,牙痛时将药末纳入牙缝中,还能 缓解牙痛 ,一般数秒就能止痛,如果牙痛的厉害,连续用2~3次,基本也能缓解!
小茴香是一种香料,平时做菜或者炖肉会经常用到,江南一带常见的
五香豆腐干、五香素鸡、五香牛肉等特产小吃,主要成分就是小茴香。
除了调味的,很多人不知道小茴香在临床上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中草药之一。
《本草纲目》记载: “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
中医认为,茴香味辛,性温。入肾、膀胱、胃经。有理气健胃,散寒止痛等作用,小茴香 用盐炒后 ,可 加强小茴香散寒止痛 的功效。
小茴香妙用一:安神助眠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在之前的分享中白术也和大家提到过:小茴香中含有挥发油物质,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可以助眠安神 , 抓一把小茴香,放入布袋中,然后倒入小茴香一半量的食盐,封口后摇匀,睡觉时,将布袋放在枕边,可缓解失眠,提升睡眠质量!
小茴香妙用二:散寒止痛
小茴香属于温性药物, 具有散寒、止痛、理气的功效 ,小茴香与食盐一起炒,趁热装入布包内备用可以对疼痛部位热敷, 每次热敷15分钟,每天热敷两次,能散寒止痛, 这个方法对缓解周炎、腰痛、痛经等很多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额好处!
桂皮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香料之一,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去腥解腻,令人食欲大增。
除此之外,桂皮还是一种中药
《日华子本草》记载:“利关节、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
桂皮有 健脾益胃、调理肠胃 的作用,还能驱寒止痛,由于它有减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可以 帮助减肥 , 加快体内糖分的代谢, 调节血糖 ,维持血糖的稳定,也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食谱调理之一!
花椒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
它的气味独特浓烈,不仅可以祛除肉类腥味,还能促进唾液分泌,提振食欲。
关于花椒的部分妙用分享:
花椒妙用一:缓解牙痛
牙痛的时候,直接用口嚼花椒可有效缓解牙痛。
花椒妙用二:缓解关节痛
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 40分钟,每日两次可缓解关节痛。
五香粉汇集了桂皮、八角、小茴香、丁香、花椒五种原料的优点 ,不仅气味芳香、可以调味,而且还有 温胃散寒、健脾消食、行气助阳、发散利尿、止痛止呕等作用。
五香粉 气味芳香、味辛,性质温和,具有健脾温中和消炎利尿等多种功效,平时食用以后还能提高身体素质, 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 ,能减少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
对于食欲不振、脾胃虚寒或不思饮食的人来说, 可以促进食欲 , 让人变得更有胃口,可以说是很好的养胃方剂。
五香粉也有禁忌
五香粉虽然好处多多,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以下这些体质须少用或慎用:
另外,五香粉里面的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因此天气炎热时当减少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的叶状体·《中医大辞典》·石花 31 石花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4 石蕊科植物石蕊的枝状体·《中医大辞典》·石花 41 石花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化学成分 46 石花的药理作用 5 景天科植物滇瓦花的茎叶·《中医大辞典》·石花 51 石花的别名 52 来源及产地 53 性味 54 功能主治 55 使用注意 56 运用 6 火山喷出的巖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骼·《中医大辞典》·石花 61 石花的别名 62 来源及产地 63 性味归经 64 功能主治 65 石花的用法用量 66 化学成分 7 地衣类梅花衣科梅花衣属植物藻纹梅花衣的叶状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花 71 拼音名 72 石花的别名 73 来源 74 性味 75 功能主治 76 石花的用法用量 77 摘录 8 梅衣科植物石梅衣的地衣体·《中华本草》·石花 81 出处 82 拼音名 83 石花的别名 84 来源 85 原形态 86 生境分布 87 性状 88 化学成份 89 石花的药理作用 810 性味 811 归经 812 功能主治 813 石花的用法用量 814 各家论述 815 摘录 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花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花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花 1 拼音
shí huā
2 英文参考cave flow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ichen of parmelia saxitil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的叶状体·《中医大辞典》·石花
石花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1]。
31 石花的别名
石苔花、乳花、石衣、梅藓[1]。
32 来源及产地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Parmelia saxatilis Ach的叶状体[1]。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1]。
33 性味甘,寒[1]。
34 功能主治明目,止血,清热利湿[1]。
①治视物模糊,吐血,血崩,小便热痛,白带[1]。煎服:6~9g[1]。
②治小儿口疮,研末撒;带状疱疹、烫伤,研末,香油调敷,脚癣、皮肤瘙痒,水煎洗[1]。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藻纹苔酸(Salazinicacid)[1]。
4 石蕊科植物石蕊的枝状体·《中医大辞典》·石花石花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为《本草拾遗》记载的石蕊之别名[1]。
41 石花的别名太白树、石花、石濡、蒙顶茶、石云茶[2]。
42 来源及产地石蕊科植物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 (L)Web的枝状体[2]。分布东北及陜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2]。
43 性味甘、涩,凉[2]。
44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止血,祛风除湿[2]。
1治烦热,口唇生疮,咽喉痰结,咯血,吐血,偏、正头痛,眼目昏障,黄疸,热淋[2]。煎服或沸水泡服:6~9g[2]。
2研末敷刀伤出血[2]。
45 化学成分本品含黑茶渍素(Atranorin)、冰岛衣酸(Cetraric acid)、原冰岛衣酸(Protocetraric acid)、松萝酸、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酯(Fumarprotocetraric acid)及麦角甾醇[2]。
46 药理作用黑茶渍素有抗菌等作用[2]。松萝酸具有抗疟作用[2]。
5 景天科植物滇瓦花的茎叶·《中医大辞典》·石花石花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滇南本草》记载的佛指甲之别名[1]。
51 石花的别名巖如意、石花、指甲草[1]。
52 来源及产地景天科植物滇瓦花Sedummulticaule Wall的茎叶[1]。分布云南、西藏等地[1]。
53 性味甘、辛,凉[1]。
54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止血[1]。
①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口腔炎,角膜云翳,高血压病,风热头昏[1]。内服:煎汤,9~15g;或鲜品捣汁服[1]。
②鲜品捣敷囟门,治鼻衄不止;煎水洗治湿疹,疮毒[1]。
55 使用注意长期服用,可致白细胞降低[1]。
56 运用滇瓦花根:煎服治关节疼痛。[3]
6 火山喷出的巖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骼·《中医大辞典》·石花石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为《本草从新》记载的海浮石药材之一种[1]。
61 石花的别名海石、浮海石[4]。
62 来源及产地火山喷出的巖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et Bassler、瘤苔虫C.Costazii Audouin等的骨骼[4]。前者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药材称为浮石;后者产浙江、福建、广东,药材称为石花[4]。
63 性味归经咸,寒[4]。入肺经[4]。
64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软坚,散结[4]。治肺热喘咳,咯血,瘰疬,瘿瘤,石淋,疝气[4]。
65 石花的用法用量煎服:9~15g[4]。
66 化学成分浮石含铝、钾、钠的硅酸盐[4]。脊突苔虫骨骼主含碳酸钙,杂有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性物质[4]。
7 地衣类梅花衣科梅花衣属植物藻纹梅花衣的叶状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花 71 拼音名Shí Huā
72 石花的别名石衣、梅藓
73 来源地衣类梅花衣科梅花衣属植物藻纹梅花衣Parmelia saxatilis Ach,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晒干,生用。
74 性味甘,平。
75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崩漏。用于膀胱湿热,黄疸,风湿腰痛,崩漏;外用治皮肤瘙痒,脚癣,小儿口疮,白癜风。
76 石花的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7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8 梅衣科植物石梅衣的地衣体·《中华本草》·石花 81 出处出自于《草木便方》。
82 拼音名Shí Huā
83 石花的别名乳花、地衣
84 来源药材基源:为梅衣科植物石梅衣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melia saxatilis(L) Ach[Lichen saxatili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去泥去、杂石,洗净,晒干。
85 原形态地衣体叶状,直径58cm或更大,裂瓣深裂,末端截形或锐尖;上表面灰绿色至灰褐色,裂片边缘具网状白色假杯点,裂片中央部多有颗粒状的粉芽堆,有时堆呈短柱状。叶缘光滑,从叶缘至叶片的上表面微有光泽。下表面黑褐色至黑色,假根单一,不分枝,直布至叶片边缘。
8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树干上或巖石表面的腐殖质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陜西、山东、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87 性状1性状鉴别 地衣体叶状,近圆形或不整齐伸展,直径可达15cm以上,裂片深裂,狭长,长054cm,宽15mm,边缘有光泽,呈截形或凹入;上表面灰色至灰褐色,中央部下表面黑色,密生不分枝的黑色假根。
2髓层加5%10%氢氧化钾试液,呈**迅速成红色。
88 化学成份地衣体含有藻纹苔酸(salazinic acid)
89 石花的药理作用黑茶渍素对鱼有毒。牛皮叶所含之酸性成分,味苦而有强烈的收敛性。
810 性味甘;性平
811 归经肝;肾经
812 功能主治补肾益肾;明目;止血,利湿解毒。主视物模糊;腰膝疼痛;吐血;崩漏黄疸,疮癣。
813 石花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撒敷。
814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明目,益精,化痰,解热毒,生津止渴。润咽喉,涂冻疮、汤火伤。
2《山西中药志》:清膈热,利小便,化痰消瘿,补血明目,益神增髓。
3《重庆草药》:治刀伤。
4《山东中草药手册》:补肾,壮筋骨。
5《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养血明目,益精,壮筋骨,化积聚。治视物模糊,腰腿痛,腹中包块,肝炎。
6《吉林中草药》:补中益气,祛湿利尿,清热化痰。治膀胱湿热,黄疸,金疮,腰腿风冷,血崩。
815 摘录本文2023-08-20 04:29: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