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钦葡萄品质优良的原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德钦葡萄品质优良的原因,第1张

原因如下

①海拔高、降水少,光照强;

②地形相对闭塞,白天升温快、夜间山地冷空气下沉,降温快,昼夜温差大;

③冰雪融水灌溉,水质清澈又包含大量矿物质;

④种植较为分散,且紫外线强,病虫害少;

 云南省德钦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巨大的海拔高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多种气候的大熔炉、地质地貌多样性的博览馆和生物多样性的大观园。

  十几年来,德钦县依托神奇壮丽的梅里雪山、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延续百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葡萄优生环境,把高原葡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超前谋划,加快发展。

  在德钦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该县葡萄产业从2000年规划启动,2001年在云岭布村和茨中村试种120亩,取得成功后,开始与企业合作进行公司化生产运营。2005年,德钦县与华泽集团香格里拉酒业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签订了长期的《葡萄收购协议》,形成了以品牌为依托、规模种植的产业发展模式。

羊拉铜矿位于云南西北部德钦县羊拉乡境内,距县城平距约50km,距大理市580km。区内交通落后,主干公路为大理—中甸—奔子栏—德钦的214线国道,由奔子栏沿金沙江边的三级公路可达羊拉矿区。矿区地处雪域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北段,海拔2200~4700m,东侧金沙江峡谷最低2200m,相对高差达2500m,属高山深切割地貌。

1965~1967年,云南地质局18地质队在铬铁矿普查中,首次发现了羊拉铜矿。1977年四川地质局3队对里农铜矿进行了踏勘,估算铜金属资源量约6万t,认为属于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并发现了加仁、宗亚铜矿(化)点。1992年,武汉地质学院与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对羊拉里农铜矿进行了考察,认为其远景规模达中—大型,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1993年云南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与德钦县联合申请了羊拉铜矿地勘扶贫项目,圈定里农矿段3个矿体,估算铜金属资源量约42万t。1995年开始,羊拉铜矿列入“三江特别找矿计划”的重点勘查项目;1999年转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找矿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开展了1∶2000、1∶1万地质测量,1∶1万~1∶5万地面磁测,1∶1万~1∶25万激电测量,瞬变电磁剖面测量,1∶5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槽、井、坑、钻等探矿工程施工等。至2003年羊拉矿区里农、路农、江边三个矿段就探获铜金属资源量(333+3341)11177万t,平均品位099%。近年来,在羊拉铜矿外围的斑岩(矽卡岩)铜矿找矿工作中,南段新发现了宗亚、曲隆等铜矿床(点),充分显现出羊拉矿集区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巨大的找矿潜力。

一、矿床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背景

羊拉铜矿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及其边缘,即兰坪陆块东侧,属中咱微板块。东以金沙江断裂为界,西以羊拉断裂为界,近南北向展布。本区由二叠纪和三叠纪两个不同时期和性质的火山弧和弧后盆地拼接叠置而成。

(二)矿区地质特征

羊拉铜矿区由里农、路农、江边、通吉格、加仁、贝吾、格亚顶7个矿段组成(图3-5-1)。矿化带北起贝吾,南至格亚顶,全长约25km,呈南北向展布。其中以里农、路农、通吉格矿段中的矿床规模最大,里农矿达大型,路农、通吉格矿为中型,其余矿段为小型。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S),泥盆系江边组(D1j)、里农组(D2+3l),下石炭统贝吾组(C1b),其中泥盆系为主要的含矿层位。下泥盆统江边组和中上统里农组为变质石英砂岩、绢云板岩、阳起透辉石岩、大理岩、石英岩组合。江边组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具角岩化、透辉石化、黑云母化蚀变,里农KT7—KT15、路农KT1—KT3矿体产于此层中。里农组顶、底部呈矽卡岩化,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里农KT1—KT2、KT5、江边KT1—KT2、KT3矿体产于其中。

图3-5-1 羊拉矿区地质矿产图(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2008)

2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加仁、里农、江边、尼吕等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其中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沿里农背斜核部侵入。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要的有二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石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等。矿体产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

3构造

褶皱:矿区位于鱼波背斜的次级褶皱构造中,总体呈穹窿状,轴向近南北,南部被北东向路农断裂破坏,核部侵入有里农、江边、尼吕复式中酸性岩体。西翼地层向西倾,倾角较缓,为12°~29°;东翼倾向北东、南东,倾角偏陡,达50°以上,离岩体100~200m后产状又倾向西,向北延至尼吕附近交于金沙江断裂。

断裂:除区域性金沙江断裂外,主要有斜穿本区中部的北东向断裂,北东交于金沙江断裂,长一般为7~10km,走向北东30°~60°,倾向北西,倾角50°左右。地表出露较差,多数地段被掩盖,地貌上多形成北东向沟谷。受岩体侵入及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在岩体及周围地层中,产生密集的层间裂隙及斜交层理裂隙。由这些密集裂隙组成的裂隙带或层间破碎带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

4矿化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泥化、绿泥石化、角岩化及矽卡岩化,其中矽卡岩化、硅化、角岩化、钾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矿区主要蚀变带:①硅化(钾化)带:以强硅化、弱钾化为特征,与岩体内或边部细脉浸染状铜(钼)矿对应。②绢云母-碳酸盐化带:以中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为特征,伴弱绿泥石化、硅化,局部具泥化。该带铜矿化弱,偶见铜矿物细脉分布。③绢云母-绿泥石化带:主要表现为斜长石绢云母化,个别黑云母绿泥石化,总体蚀变程度低,钾长石、石英新鲜,保存完整,基本无矿化。④角岩化带:表现为碎屑岩具角岩结构,形成透辉石化黑云母石英角岩、石英角岩等。该带产有北东走向的大脉状铜矿体。⑤矽卡岩化带:形成透辉石榴子石矽卡岩、阳起透辉石岩、透闪石榴子石矽卡岩等,大部分矿体产于此带中。⑥石英-绢云母化带: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也有弱—中等透辉石化、绿泥石化、泥化,含矿性弱,铜品位偏低。⑦青磐岩化带:位于最外圈玄武岩分布区,蚀变以青磐岩化、碳酸盐化等中、低温蚀变为主,该带没有明显的矿化。

5矿体特征

羊拉铜矿床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倾没端有关,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矽卡岩化岩石中,也产于内部破碎带或裂隙带以及围岩蚀变带内。尤其是岩体边缘相二长(或斜长)花岗岩的矿化,以小型岩株或岩枝矿化较强。矿床总体产出既顺层,又绕岩体,并穿过岩体和围岩呈脉状特征,形成喷流沉积-斑岩-矽卡岩复合型铜矿(图3-5-2)。

图3-5-2 羊拉铜矿里农、路农、江边矿段地质图(引自《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2008)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一)地球物理特征

1地球物理参数特征

矿区内以矽卡岩型铜矿石为主,金属矿物组合为:①黄铜矿-黄铁矿。②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次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型铜矿石,角岩型铜矿石,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除地表部分为氧化矿,基本上以硫化矿为主。

1)电性参数。羊拉铜矿区岩矿石电性、磁性参数测定结果列于表3-5-1。

表3-5-1 羊拉铜矿区岩石电性、磁性测定统计表

(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

据测量结果统计,具低阻高极化的岩矿石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硫化物矿体、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矽卡岩化带,充电率(MS)平均值分别为53%和3%,电阻率(ρS)平均值为167Ω·m和400Ω·m。具中等电阻率中低极化的岩石有孔雀石化褐铁矿化变砂岩、花岗闪长岩,充电率(MS)平均值分别为096%、044%,电阻率平均值为478Ω·m、407Ω·m。具高阻中低极化的岩石有变质石英砂岩、板岩,充电率(MS)平均值为133%,电阻率平均值为1445Ω·m。具高阻低充电率的岩石有大理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具高阻高极化的岩石有深灰色微含炭砂质绢云板岩,充电率(MS)平均值为513%,电阻率(ρS)平均值为832Ω·m。说明该区矿(化)体与围岩存在电性差异,主要干扰体为含炭砂质绢云板岩。

2)磁性参数。据测定结果统计(表3-5-1):具中—强磁性的岩石有矽卡岩、矽卡岩型硫化铜矿石及泥盆系江边组(D1j1)地层中的灰绿色板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别为4878×10-5SI、1669×10-5SI;具弱磁性的岩石有玄武岩、褐铁矿化变砂岩,其磁化率(κ)平均值分别为150×10-5SI、51×10-5SI;无磁性—极弱磁性的有大理岩、花岗岩,及灰色砂、板岩等。

综合上述,羊拉铜矿以矽卡岩型硫化物矿石为主,具有低阻、高极化、中—强磁性特征,与围岩电性、磁性差异明显,具备开展地球物理勘查的物性前提条件。

2区域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羊拉铜矿区位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南北向重力梯度带上,羊拉—拖顶一线以东为中咱-得荣-巨甸重力高,以西为盐井-德钦-维西重力低,两个重力异常带近南北向平行排列,是金沙江结合带重力场的客观反映。东侧重力高值带为基底隆起带,南北两端元古宇已出露;西侧重力低值带为基底拗陷带,地表分布中生代为主的地层,是昌都-兰坪-思茅拗陷的一部分。

羊拉—拖顶一线以东分布着串珠状航磁异常,由北向南有:中咱、得荣、尼西等,与中咱-巨甸重力高值带相对应,是基底隆起的反映。西侧资料不全。

(二)地球化学特征

1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根据2005年大羊拉地区矿产远景调查1∶5万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统计(表3-5-2),区内比较富集的元素有:Cu、Pb、Zn、Ag;伴生元素有:As、Sb、Cr、Ni、Au等。全区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g、Cr、Ni)含量一般均为全国水系积沉物丰度的15~20倍以上,显示较高的富集趋势。Cu、Pb、Zn、Ag等富集元素主要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西内外接触带呈环带状、团块状浓集;Cr、Ni、Au等主要沿金沙江断裂、扎仁断裂带控制的苏鲁-你龙保铬铁矿、金矿带展布。

表3-5-2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元素统计表

注:含量单位Au为10-9,其他为10-6。均值、离差为剔除大于3倍离差含量特高点后的统计值。

(引自《云南大羊拉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2008)

区内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g及Cr(Ni),不但有较高的背景含量,还有相对较大的离散程度和变化系数(一般大于08)。说明这些元素在区内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活动能力及聚集能力,反映测区具找铜、铅、锌、金、铬铁矿等矿的前景。其中含矿层泥盆系里农组Cu、Pb、Zn、Ag、Sn、As、Sb、Bi等元素含量均居测区之冠。该层这些元素的含量高,而且变化系数大,除Zn、Sb外,均大于1;异常元素组合多、面积大,是区内最具找矿价值的地层。加仁花岗闪长岩体是测区最重要的含矿、赋矿岩体,已知的铜多金属矿床(点)及重砂、化探异常大部分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分布。据统计,该岩体Cu、Pb、Zn、Ag、Bi、Mo、Sn、W等元素含量高于全区平均值,其中W、Sn、Mo居全区之冠,Pb、Zn、Ag居全区第二;显示其良好的含矿性,表明里农组中的矿体其部分物源与该期岩体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

2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多个Cu、Pb、Zn、Ag、Au等多元素综合异常(图3-5-3),围绕加仁花岗岩形成近南北向多元素综合异常带。异常主要分两带:羊拉—曲隆一带以Cu异常为主,次为Pb、Zn、Ag、Au等异常,同时伴生As、Sb、Hg、Sn、W异常,在加仁、里农、江边、尼吕、贝吾、茂顶等中酸性岩体接触带及北东向断裂形成环状和带状分布;苏鲁—东水—奔子栏一带围绕一些小的中酸性岩株、岩枝形成以Au为主,伴生Cu、Pb、Zn、Ag、Hg、Sb、As等串珠状异常。另外围绕基性、超基性岩群(带),有规模小、含量高的Cr、Ni、Co等异常。

曲隆一带Pb、Zn多金属异常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以Pb、Ag为主,伴生Au、Cu、Zn、Sb、As等。异常极值Au15×10-9、As674×10-6、Cu1086×10-6、Zn3165×10-6、Sb115×10-6、Pb4675×10-6、Ag105×10-6,异常平均值Au119×10-9、As3177×10-6、Cu2239×10-6、Zn5694×10-6、Sb42×10-6、Pb7312×10-6、Ag36×10-6,面积491km2。总体呈不规则长条状,围绕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南倾伏端分布。

Au异常集中分布于东水—关用一带,沿超基性岩带分布,规模大、含量高,伴Cu、Pb、Zn、Ag、Hg、Sb、As元素组合异常和Cr、Ni、Co元素组合异常。东水Au异常面积05km2,平均含量843×10-9,最高含量160×10-9。关用Au异常面积55km2,平均含量656×10-9,最高含量1000×10-9。

中国重要金属矿勘查物探化探方法技术应用

三、物化探方法技术运用

(一)工作部署

1974~1985年,通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划分出羊拉-宗亚铜多金属成矿远景区。矿产勘查工作仅对羊拉矿区里农矿段做了地表系统揭露和部分深部控制,总体工作程度偏低。1995~1996年对羊拉—关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带进行了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出各类多元素异常多处,其中羊拉矿区共圈出有找矿意义的综合异常20处(图3-5-6)。1995年完成羊拉铜矿1∶5万地面磁测。1999年完成里农、江边矿段1∶1万地面磁测扫面,共圈出磁异常13处。

2000~2001年在羊拉铜矿区开展大比例尺物探工作,目的是探索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提供矿体延伸与产状,寻找新矿体与盲矿体,以扩大矿区远景规模,为工程布置提供深部物探资料。

主要实物工作量:

1)1995年完成矿区1∶5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100km2;

2)1996年完成矿区1∶5万磁测200km2,矿区外围1∶5万土壤测量400km2;

3)2000年完成矿区1∶1万磁测67km2、1∶1万激电9km2、1∶25万激电70km2。

(二)使用仪器

测点定位。1∶5万化探工作采用地形图定点。地面磁测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大比例尺电法剖面采用尼康C-100型全站仪及导航型GPS(小博士)卫星定位仪敷设剖面。

电法仪器。EG6700三菱发电机,额定输出功率为51kW,最大输出功率57kW。DJF-6型激电发送机,最大供电电压800V,最大供电电流5A,最小供电电流01A,正反向供电空占比为1∶1的连续方波,供电周期分别为4s、8s、16s、32s,以及手动、外控两档。DWJ-1A型微机接收机、DWJ-2型微机接收机输入阻抗大于50MΩ,测量一次场电位的分辨率为10μV,最大可测35V,测量充电率分辨率为001%;二次场电信号采样一块面积时,延时时间、积分时间分9档(100~900ms)。

磁测仪器。国产CZM-2型普通质子磁力仪,绝对精度25nT,分辨率1nT;HC-95光泵磁力仪,绝对精度01nT,分辨率001nT;MSM-3数字磁化率仪,分辨率达10-5SI。

(三)工作方法

1物探方法

矿区位于金沙江西岸,在4~6km的平距内,海拔自金沙江边的2270m骤升至二级分水岭的4286~4556m,地形坡度多数大于36°,陡坎、陡崖比比皆是。由于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地表干燥,大部分地区接地电阻较大,给物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通过在里农、通吉格矿段的6线、9线、25线开展激电剖面方法试验,使一次场大于10mV,极化率异常明显;最终选择AB极距为640m、MN极距为40m,供电时间2s,测量范围为AB的1/2~1/3。

测区扫面采用短导线工作方式。二次场采样面积为固定一块和多块(6块)两种方式。当充电率小于25%时,用采样面积固定一块进行测量,二次场延时300ms;当充电率大于25%时,用采样面积多块(6块)进行重测,二次场延时分别为50ms、100ms、200ms、400ms、700ms、1100ms,二次场采样宽度分别为50ms、100ms、200ms、300ms、400ms、600ms,进行质量监控,同时观察其衰减曲线。

测点定位。2000年地面磁测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电法剖面使用尼康C-100型全站仪,以测区内10″级1#、2#点为起算基准点,水平方向施半测回、直接平距、高差敷设电法测网。1∶1万线距100m,点距20m;1∶25万线距400m,点距40m,每个测点均作好点、线号标记。电法测点平面误差在01m内,满足《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ZD/T0153—95)精度要求。2001年使用导航型GPS(小博士)卫星定位仪单点定位敷设物探测网,以1#、2#控制点作为GPS校正点。

岩(矿)石电性测定采用露头小四极法。露头多分布在异常区及矿化带内,选择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较好地段,露头新鲜,代表性强。磁参数测定采用磁化率仪直接在野外进行测量,分布在主要出露地层、岩浆岩及矿(化)带内,在探槽、坑道及基岩出露较好地段打少量新鲜标本进行室内测定。

2化探方法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网格法均匀布点,工作手图为1∶25万地形图,每km2为1个大格,每个大格均分为4个小格,编码为a、b、c、d,每个采样点号码由大格号+小格号+样点号组成。每个小格(025km2)布置样点3~4个,每50个大格设一套重复样。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规则测网布置,网度100m×50m。样品按点/线编号,线点号按从南至北、从西至东的顺序,由小到大以偶数编号。

1∶5万化探采用地形图或手持式GPS结合地形特征点法定点采样,野外定点误差按相关规范要求,采样点均在实地用红油漆标注。1∶1万土壤测量采用地形图、罗盘、测绳定点,每个测点均作点、线号标记。

样品采集地表下30~50cm的B层或C层土壤,样品质量大于500g,干燥后筛取小于60目160g送分析。野外记录统一使用2H、3H铅笔现场记录。样品测试主要由云南地勘局测试中心承担。

(四)主要工作成果

1物探异常

激电异常特征(图3-5-4)。里农矽卡岩型矿体KT1—KT5、大脉型矿体KT6—KT11的激电异常集中分布,与矿体对应性强,充电率MS强度为3%~5%。MS异常主体位于出露矿体西侧,推测矿体向西倾斜。路农KT1—KT3矿体、江边KT1—KT5矿体激电异常零星分布,显示矿体规模小,延伸有限。里农南部宽度大强度高的面型异常,经地表踏勘检查,在D2+3l地层中发现了含炭砂质绢云板岩,推断是引起强激电异常的主要原因。

图3-5-4 羊拉铜矿区视充电率MS(%)异常平面图(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地质图例见图3-5-1)

地面磁测异常特征(图3-5-5)。里农矽卡岩型铜矿体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伴生,强度300~500nT,与KT2—KT5基本对应。由于矽卡岩磁性较强,致使异常向矿体倾斜方向偏移。矿体中北段表现为长条状负磁异常。路农KT1—KT3矿体同样是矽卡岩型,由于矿体规模小,磁异常表现为零星弱异常,在矿体中部出现100nT的局部异常。矿区南东侧D1j地层中分布一些大小不一、强度300~500nT磁异常,推测由该层中磁性较强的绿色板岩和基性火山岩引起。

2化探异常

1∶5万土壤测量从贝吾—曲隆—关用共圈出化探异常33个,以铜为主。铜含量大于100×10-6有17处,铜异常面积一般为07~48km2,铜含量一般为(200~700)×10-6,最高1%。铜异常集中分布于贝吾—曲隆一带,围绕印支-燕山期加仁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具有异常规模大、含量值高、浓集中心明显的特征。其中最典型的里农异常(图3-5-6)为Cu、Pb、Zn、Ag、Au、As、Sb、Hg、Sn、W、Mo等多元素综合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平均含量Cu884×10-6、Pb810×10-6、Zn515×10-6、Ag27×10-6、Sn462×10-6、W100×10-6、Au28×10-9;最高含量Cu、Pb可达1%,Ag达15×10-6,面积5km2,异常范围远大于矿体分布范围。各元素异常彼此套合,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体及其与里农组(D2+3l)砂板岩大理岩接触带,北东向F4断裂北西侧,是典型的高大全异常。

图3-5-5 羊拉铜矿区地面磁测(nT)异常图(引自《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2003;地质图例见图3-5-1)

图3-5-6 羊拉铜矿区土壤测量Cu、Pb、Zn、Ag综合异常图(引自《云南省物化探成果编图及优势、重要矿产资源勘查选区研究报告》,2008;地质图例见图3-5-1)

四、验证结果

通过两年的工作,矿区内共圈出有地质意义的激电异常24处,磁异常20处。从异常分布来看,其中大部分已知矿体(矿化体)上均有中等偏弱强度的激电异常(部分叠加磁异常)相对应,其余的异常也具有找矿意义,这为铜矿资源评价提供了物探依据。

里农矿段中等强度(2%~4%)的充电率异常呈不规则宽带状沿主要矿化层(带)展布,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200~400m。异常主体位于出露矿体西侧,并与磁异常套合,推测矿体西倾。经ZK0601孔、ZK0901孔及ZK2501孔验证表明,地表呈平行展布向西倾的矿化矽卡岩带,具有往深部延伸稳定、局部变厚的特征。

江边矿段充电率异常中心(MS>3%)位于江边岩体内,MS异常往东逐渐降至2%以下。异常带(MS>2%)呈南北长带状,极值区(MS>3%)呈椭圆状。KT1号矿化带呈条带状,与MS为2%~3%的激电异常形态相符。矿化带上一般为中偏弱的激电异常,MS一般为15%~17%,围岩一般小于1%,多在03%~05%。根据激电异常在矿化带附近的形态特征,判断矿化带向东倾斜,但充电率异常幅值不大,推测矿化体金属矿物含量相对较低。经ZK001孔钻探验证,在孔深50m处见到矿化破碎带,东倾约50°,且在约150m、240m处分别见到薄矿化层,铜品位多在01%~03%之间。

里农矿段共圈定铜矿体62个,其中工业矿体20个,KT2、KT5为主矿体。KT2矿体南北长1625m,平均厚3~238m;矿体品位:Cu03%~782%;平均品位为096%;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探获铜资源储量5839万t,矿床规模达大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含矿岩石为泥盆系里农组变质砂岩-火山岩及其矽卡岩化岩石,矿石类型既有矽卡岩型,也有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工业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气成-热液矿床,不排除早期海底喷流或早期沉积作用成矿。

路农矿段共圈出矿体5个,矿床规模达中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大致顺层产出,矿体长330~660m,倾向西或北西,倾角较陡,一般为45°~78°;矿体厚为182~82m,平均厚度为1202m;铜品位一般为05%~23%,平均值为121%,最高达615%;伴生元素有Au、Ag、Sn、Pb、Zn、Co等。含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次为角岩化变质石英砂岩、构造角砾岩。

五、结语

通过羊拉矿区不同阶段的工作,从发现矿点开始至今勘探定为大型矿床,历时近40年。化探、激电、磁测等方法在本区找矿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质工程部署提供了依据。羊拉铜矿含矿层主要赋存于里农组(D2+3l)、江边组(D1j)及岩体接触部位,铜矿体为低阻、高极化、中等磁性,矽卡岩型矿体及矽卡岩为中阻、高—中等极化率、强磁性,围岩为高阻、低极化体、弱磁性。较为有效的方法技术组合是:首先采用中大比例尺地质手段、地面磁测与化探,圈定综合异常,在异常区布置大比例尺土壤测量与激电剖面,探测矿(化)体空间形态,随后布置地质工程验证。

按此思路,近年来通过羊拉外围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根据1∶5万化探、磁测异常,圈定了一批重要异常及靶区:尼吕、贝武、通吉格、曲隆、宗亚、茂顶、扎热隆玛、加仁等。经地质工程验证,在曲隆发现了矿化斑岩体,长大于1000m,宽129~500m,铜品位02%~131%,平均品位为053%;Pb品位01%~058%;Au品位01~038g/t,是测区内寻找斑岩型铜矿的有利地段。在宗亚圈出2个矿体,矿体产于北东向叶里果断裂层间破碎带中,地表露头延伸长约3km,KT1矿体宽219m,铜品位346%;KT2矿体宽79m,铜品位147%。矿化带褐铁矿化较强,受构造控制明显,是寻找热液型铜矿的有利地段。在茂顶圈出铜矿体1个,矿体产于矽卡岩带中,矿体厚约3m,长30~50km,铜品位为4%~6%,平均品位456%。该矿化带是寻找矽卡岩型铜矿的有利地段。

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西南三江南段找矿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3云南省德钦县羊拉铜矿区物探勘查工作成果报告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2008云南大羊拉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报告

张小兵2007德钦羊拉铜矿物探方法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1),Vol29

(本节供稿人:李丽辉蔡旭张小兵)

  时间:2014年3月。

 跟福州妹和广东哥们分别后,我住进了德钦县城的一家旅店,晚上和同宿舍骑行拉萨的香港哥们聊天很投入,又喝了点酒,加上今天本来就很累,第二天就起床晚了,到车站一问,果然错过了那辆到丽江的大客车,一天只发一次车,客车司机们看着我嘴角的燎泡,有些同情又惋惜地说:车已经开走半小时了,你只好等明天的这班车了。

 德钦到丽江车上所拍。隔着玻璃,一幅幅静止孤立的画面被飞驰的车子连续起来,流畅生动的向一个异乡人展示她的孤寂和静美。天地辽阔,心事苍茫,陌生的蔚蓝,莫名的忧伤,无边的寂寞,我的顽强,使得一个人的旅行很是销魂。

 记起海子在德令哈的诗歌: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这是何等的寂寞和绝望的呼声!面对由于隔阂带来的不理解和冷漠,诗人除了对抗着死亡之外,除了坚守自己石头般的信仰之外,除了用自虐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鹮科——朱鹮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白暨豚,一作“白鳍豚”,亦称“白旗”,属鳍豚科。

生物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哺乳纲 Mammalia、鲸目 Cetacea、齿鲸亚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属 Lipotes、白鱀豚种 L vexillifer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数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金丝猴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毛质柔软,为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种。(还有一种越南金丝猴)

金丝猴是很美丽的:天蓝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古人有人担心这种特殊的鼻孔下雨时雨水会从鼻孔灌进肚子里去,所以有古书记载金丝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时用两个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实,在陆生哺乳类中并没有尾巴分叉的动物,这种说法应该属于谣传。

金丝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长,瘦长的身体上长着柔软的金色长毛,最长可达三十多厘米,披散下来就像一件金**的“披风”,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夺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丝猴”的美名。

这些美丽的金丝猴身价非同一般,它们与大熊猫齐名,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珍贵动物。它们在国家公布的一类保护动物中名列前茅。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母爱在灵长类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提抱抱小猴亲热一番了。母金丝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猴王在群体中享有特权。有则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丝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树、苹果树上偷吃果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拦住去路,大金丝猴一跃而过,小金丝猴却跳跃不过去,急的“吱吱”乱叫。过了河的猴王于是发出“命令”,叫一只公猴过河接应。公金丝猴又跳过河,抱起小猴准备过河。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丝猴抛落在水中。金丝猴们一见拼命顺着河边跑去抢救,在下游把小金丝猴救上岸来。那猴王气势汹汹地走进那只公金丝猴,“啪啪”就是两耳光。公金丝猴自知有错只好规规矩矩的接受惩罚。

金丝猴的记忆力特别好。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气很坏,抓、咬饲养员。饲养员很生气,有一次惩罚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来饲养员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来看望金丝猴,猴王在众人中一下子认出了他,为了报仇急忙寻找土块作为“武器”朝那位饲养员头上仍去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金丝猴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金丝猴为我们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欢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保护大自然。让金丝猴成为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我们欢乐与共,共同生存!使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亲密!

金丝猴的学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多次外借到国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较大的轰动效应。

物种名 黔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别 名:灰金丝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线绒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股部灰黄。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豺、大灵猫和云豹等。

种群现状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据1991-1993年考察有3个猴群,总数约550-600只,数量增长缓慢。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1995年对黔金丝猴进行了系统考察,确认黔金丝猴现存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周晓农等,1995)。

致危原因

1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 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有的保护措施

黔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建议的保护措施

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滇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别 名:黑金丝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m2,向北伸长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云龙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马世来等,1984-1985;杨德华等,1981;白寿昌,1988;王应祥等,1985-1988),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西藏芒康约1,000只

确定了,经过核实,德钦县城搬迁2022年7月1动工。德钦县城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启动,围绕建设“迪庆最美丽县城、云南最美丽县城、中国最美丽县城”的目标,充分结合新址的天然优势,突出“自然、顺势、依山傍水”的特点,高水平组织编制德钦县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方案,为德钦县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面积此次招标规划范围约700公顷。项目初步方案阶段主要内容为现场调研及现状分析,挖掘特色文化底蕴,结合现状分析形成方案构思,并形成初步方案。项目初步成果阶段,主要内容为按照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指导,配合完成县域国土空间数据库的融合与衔接,完成总体空间战略研究、城市设计以及若干专题研究,对新城区总体定位、战略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各项建设和重点任务进行总体部署。并对规划区的功能布局、用地性质、道路系统、综合管网、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等重要节点、建筑风貌、公共设施配套等进行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设计。空间战略研究包含结合德钦县及维西县国土空间规划(在编),空间战略研究图纸包含区位图、城市用地现状图、城市用地规划图、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综合管网规划图、城市服务设施规划图等。 搬迁的赔偿: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

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 综上问题所述,德钦搬迁叶枝已经确定,于2022年7月1日动工,建议德钦市民积极配合搬迁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德钦附近的数据软件培训在哪里?

北大青鸟成立于1999年,始终专注于IT职业人才培养,以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为依托,通过院校合作和授权合作两大经营模式,实现了体系的规模化发展,累计培养和输送100多万IT精英,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以永不妥协的教育品质,致力于让广大学子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并成为全球专业的职业教育产品提供商和服务商;以匠心和探索精神,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改善就业领域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做出应有贡献。

北大青鸟研发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职业教育产品,目前推出BCSP软件开发专业、BCNT网络运维专业、BCUI全链路UI设计、BCVE视频特效专业等课程。课程研发团队均由学术界权威学者、互联网IT领域技术专家、教育行业研究者共同组成,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岗位适用性、技术性、先进性。

北大青鸟以“支持每一位学员成为受人尊重的专业人才”为使命,始终践行“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坚持帮助学员成功就业,永远是硬道理;始终保持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即坚守“教育为本,师爱为魂”的教育理念,以及“内育职业素养,外塑专业技能”的青鸟校训。

北大青鸟始终以岗位需求为本,立足于行业岗位技能,以永不妥协的教育品质,为学员提供优质、全面的教学资源,为企业输送符合岗位要求的亟需人才,让学员学有所成、企业用有所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