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字粤语怎么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6收藏

滹字粤语怎么读,第1张

滹拼音 [hū]

汉语汉字滹,汉语汉字,读音hū,意思是水名,源出中国山西省,流入河北省。

中文名滹

拼音:hū

笔画数:14

部首:氵

古籍解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荒胡切,音呼;滹沱,水名,在信都,北入海;或作瀖㿋恶淲泘。《周礼》作虖池。

又姓;前汉下摩侯滹毒泥。

又《集韵》火五切,音虎;与浒同;详浒字注。

组词:滹沱、滹沱饭、滹沲、滹沱麦饭。

有关滹的例句:

1、冀州是古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冲积而成的低洼平原。

2、境内电力充足,水源丰富,慈河、滹沱河、松阳河流经全县,28座大中小型水库象28颗璀璨的新星镶嵌在灵寿大地。

3、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

有关滹的诗句:

1、柳接滹沱暗《答侯少府》

2、寒风卷叶度滹沱《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

3、血涨滹沱浪《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4、昨日渡滹沱《保州道中》

5、称觞。滹水渊源《南乡子 承旨董公,寿登七秩,康宁好德,诚》

中国古代讲粤语是南越国。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粤拼:Naam4-jyut6-gwok3),是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秦末(公元前207年),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三年后,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

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国都定于番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南越国是汉朝藩属国。

扩展资料:

“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

“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

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粤语,两广民间俗称“白话”,海内外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

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名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广府话狭义(原本)指广州府话,广义指粤语(文化泛指)。

-粤语

声母

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现代粤语中绝大部份被清化,但不少粤语方言仍具有明显的浊音(内爆音),这类浊音与古汉语的全浊声母没有对应关系。古平声字在粤语中变为送气声母,仄声字变为不送气声母。多数粤语方言声母数量都在20个以下。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边擦音声母/�0�3/,这个声母亦普遍存在语壮语、临高话、黎语之中。

元音

粤语存在长短元音a的对立现象,有些著作将长短a标作 /a�0�9/ 和 /a/ ,但亦有不少人认为长a和短a之间存在音位差别,据此质疑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的观点。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跟壮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本质是完全相同的,长短元音之间都存在音位差别,并不是单纯的时长差别。

韵尾

粤语包含[-p]、[-t]、[-k]、[n]、[-m]、[-�0�7](-ng) 六种辅音韵尾,前三种为促音尾,後三种为鼻音尾;另外各种粤语拼音方案亦把复韵母的第二个元音如[-i]、[-u]、[-y]等作为元音韵尾处理。

声调系统

粤语有相当复杂的声调系统。标准粤语有九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中入)、阳入,称为「天籁九声调音法」。关於粤语的发音和拼写,详见粤语罗马化方案(粤语拼音或粤语罗马字)、教育学院拼音方案。

声调表

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 阴入 中入 阳入

调值 55/53 35 33 21/11 13 22 5 3 2

汉字举例 分 粉 训 焚 奋 份 忽 发 佛

代表数字 1 2 3 4 5 6 7 (1) 8 (3) 9 (6)

拼音 fen1 fen2 fen3 fen4 fen5 fen6 fed1 fad3 fed6

文白二读

粤语存在少量文白二读现象。粤语文读音源於模仿模仿宋朝《广韵》的中古汉语发音,其定型时期与宋室南迁有相当关系。粤语白读系统发达,文读音出现频率不高,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文读音。最常见的形态是以白读音-eng韵母取代文读音-ing韵母(如病/命/钉/听/岭白读-eng,文读-ing)。其他文白二读声母如:近(g-)代/远近(k-)。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

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古单音词在现代粤语词汇中仍然占很大的比例。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词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现代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极少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汉语北方话相同,但粤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ɑ�0�8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跟吴语一样使用「渠」,现代粤语写作「佢」。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0�3]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

粤语不用「是」而用「系」来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说中常用字,其粤音(hai)与日本人正面答覆时的单字发音(-{はい)基本相同。“系”除了代表正面答复(yes)以外,亦是粤语的唯一领系词(be)。

在《诗经》、《尚书》等古经典作品中,不少用词亦在今天粤语中惯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词“忌”(现代粤语写为“嘅”字),在《诗经�6�1国风�6�1郑风�6�1大叔于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噬”字在粤语中解作“咬”,语出《诗经》“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阴骘(音:阴质)语出《尚书》:“惟天阴骘下民”,在粤语中指埋没良心的事。“卒之”一词在古文和现代粤语都是等同“终于”。古代常用的货币量词是“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常被写为“蚊”字),用法相当于汉语普通话的“块”。在量词上,粤语使用出现于宋词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可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粤语亦会借用古语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义。“牙烟”(正写“崖广”)原意为“悬崖边的广”(“广”即是小屋,与简化字无关),后引伸为危险。

“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在汉语普通话中已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汉语普通话“吃(吃)/喝”,粤语用更古老的“食/饮”,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莅”(常写作“嚟”),即“欢迎莅临”的“莅临”。

再如“打甂炉”(吃火锅,常写作“打边炉”),“甂炉”为一种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圆型炊器,古代称为“釜”,粤语和客家话用“镬”,汉语北方话用“锅”,闽语用“鼎”。[4]

粤语用“謦欬”代表聊天、闲谈,也是古汉语的用法,在古书例如《列子》《庄子》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写作“倾偈”,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僧侣说教“讲佛偈”。)

     我曾经说过,我要把粤语文化带到北方来,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我在开玩笑。可是你知道吗,粤语正在一天天消失。

     可能你会觉得惋惜,多么好听的方言消失了。

     粤语长期被矮化成方言,让很多人觉得粤语是从属于普通话的一种语言。然而事实是,粤语在隋唐时期早已形成,至今超过了一千多年。而普通话则是大约在300年前,才从辽宁的沈阳被满人带入北京内城,并以之作为汉语标准推向全国。许多古籍,用粤语朗读都比用普通话朗读通顺很多。因为粤语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的语言,而普通话甚至还没参与过清朝中期前的中国历史。拿普通话来教古文,本身就是奇怪的事情。

      正是有了这种矮化方言的宣传,使我们不敢使用自己的词汇。比如不敢说“饮水”,只敢说“喝水”,不敢说“行过”,只敢说“走过”,却不知道“饮”、“行”等粤语词汇,在中国以前已经流行了数千年,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粤语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就这样,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潮中,粤语正不断受到冲击,传播空间逐渐变小。

     粤语影响力的退化是十分显著的,短短几十年间,广府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粤语可以生存的空间。比如,随着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曾经盛行粤语的深圳,如今将普语作为主要语言。

     同时,普语在绝大多数的公众场合及服务场合大行其道。许多服务行业都要求工作人员使用普语,街头巷尾也时不时挂着大大的横幅,鼓励大家使用普通话,众多当地报纸期刊均以普语编写,甚至连许多粤语台也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粤语播音。不知不觉间,普语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也减小了使用粤语的频率。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与外地人用普语交流,只有当地人聚在一起时才会说着熟悉的乡音。

     而更无奈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也渐渐远离了粤语。孩子们从小接受普语和英语的双语教育,幼儿节目大都以普语播出,书籍课本也大都使用普语。基本上我们的孩子每天超过10小时会在纯普通话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被灌输着要讲普通话的观念,粤语在他们心中也只能扮演着方言的角色。

     粤语的日益受冷,不能简单归咎于外来人口的涌入,或是政府的强势文化输入,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流动性增加后对彼此价值观融合趋同的渴望。我们不能否认普通话给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沟通上的便利,但粤语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它不仅是广州人的语言,也是广府人的语言,更是中国的语言,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我并不是想表明粤语的处境多么委屈,也没有期望有天粤语能取代汉语。只是希望还会说粤语的地方能保护好它,只是希望喜欢粤语的你就当是喜欢一件艺术那样喜欢,只是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文化宝物。

     抢救一门方言,不仅是把这种语言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更重要的是把方言中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让语言的魅力活在文化中。如果粤语这种拥有上千年历史超过一亿人使用的语言都被消灭,那么你和我,无论是说什么语言的,难道还有安全感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