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仙塔的历史沿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冶仙塔的历史沿革,第1张

据古籍记载:“冶仙居其上,时放灯光”。但“冶仙”却从来无人见过,而时放灯光,却有人亲眼目睹。旧时每逢旧历正月十五灯节期间,山下附近有些善男信女们要到塔前庙内烧香上供,有的人还要在庙门口或塔角上挂些小红灯笼,到了夜晚,点燃蜡烛之后,灯光四射,从山下望去,就像天空中的红星在闪闪发光,其景色绝妙非凡,因此而得“冶塔仙灯”之景名。

冶仙塔始建于辽代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塔前有庙,名曰普照寺,明嘉靖·庚戌时,胡虏人来犯,殿宇毁于火,重修后改为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冶仙塔,并建南海大士佛殿之楹,光绪十五年(1889年),塔顶被雷击去(见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卷一之四),后又重修。此塔虽经多次重修,但其结构一直保持辽代建筑风格,塔高12米,直径6米,平面呈八角形,三檐空心,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拱形券门,可以出入,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各种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下层券门两侧有清代人书刻的一副对联曰:“高插云汉文人笔,重领檀营武士冠”,横批三个大字是“普济寺”。在十年动乱中,这座珍贵的辽塔,于1967年以“破四旧”为名被炸毁。

赣州沿革复杂多变,历史上有多个名称,比如有叫南康郡、南康国、虔州,之后还有百胜军、昭信军。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虔州 别称 :庐陵郡 由来 :宋代 特点 :沿革复杂多变 历史沿革,遗迹,来历,古籍记载, 历史沿革 赣州沿革非常复杂多变,历史上有多个名称,比如有叫南康郡、南康国、虔州,之前还有百胜军、昭信军。但是其中对我们赣州影响最为深重的,而且现在还在用的有两个,一个是虔州,一个是赣州,虔州之名起源于隋代。现代赣州的简称为虔。 隋 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大业初复为南康郡。 唐 唐初又改虔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 682年(永淳元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705年(神龙元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虔州隶江南西道。 742年(天宝元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乾元元年(758年),撤销江南西道,以原江南西道区域设定江西观察使(基本等于今江西省地域)。 788年(贞元四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904年(天佑元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 909年(后梁开平三年),虔州属梁。 910年(开平四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937年(南唐升元元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911年(乾化元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952年(南唐保大十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 975年(宋开宝八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976年(大平兴国元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州之上改道为路,虔州属江南路。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虔州属江南西路。 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 遗迹 我们知道赣州是一个宋城博物馆,宋代可以说赣州历史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在宋代时期赣州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被誉为全国34座名城之一。宋代留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全长3664米的宋城墙,地下水系统福寿沟,还有慈云塔、灶儿巷、 南市街等等都是宋代的文化遗迹。 来历 宋代不仅为赣州留下很多文化遗产,而且它在名字上都让我们享用了千年,今天就先说说虔州的来历。虔州的来历按照赣州府志上来说,是因为境内有虔化水而得名,虔化水是从宁都流过来的,这就与宁都历史上叫虔化县有关,所以我们说虔州名一定要搞清楚宁都和虔化是怎么来的?宁都是三国时期从于都的东北部析出来的一块地方,当时于都为六县之母。三国之后到西晋时期又把宁都改成了阳都,再后面到了南北朝时期,以阳都境内的一个虔化屯,它周围的地方又分出来一块地方叫虔化县,那么它以虔化屯为名就出来了虔化县,然后虔化县和宁都县在之后不断地合并又分开,然后两个名字又一直混用,一直用到南宋绍兴23年才和赣州一起改的。那么我们讲虔化县当时境内的有一条水横穿整个县的境内,这条水源于肖田乡的朗际村,朗际村是和抚州一个分水岭的村庄,它的水从上面留下来以后就形成了今天的梅江,当时叫虔化水。因为它流过虔化县境内,虔化水经过宁都、于都境内到了赣州的龟角尾下面汇入赣江,所以在隋代开皇9年的时候,州府就取这条从虔化县过来的虔化水,取这个虔字就叫虔州。虔州的历史是从隋代开皇9年,一直到南宋宋高宗时期也就是绍兴23年,这中间大概有500-600年的历史,虔州到后面改成赣州以后,这个名字到现在继续沿用,就是说人们把它当成赣州的别名,很习惯得把赣州叫虔州、虔城。 古籍记载 虔州,南康。上。开元户三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乡五十七。元和户二万六千二百六十。乡五十七。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晋武帝太康三年罢都尉,立为南康郡,至永和五年移理赣。隋开皇九年平陈,罢南康郡为虔州,大业三年罢虔州,复为南康郡。武德五年,又再置虔州,盖取虔化水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千四百二里。南北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一十五里。东至建州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西至郴州一千一十二里。南至循州一千六百一十四里。 北至吉州四百七十四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干姜。元和贡:白布,蜜梅。 管县七:赣,南康,信丰,大庾,雩都,虔化,安远。 赣县,上。郭下。贡水西南自南康县来,章水东南自雩都县来,二水至州北合而为一通谓之赣水,因为县名。 南康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西汉灌婴所置南壄县也,属豫章郡。献帝初平二年析南壄置南安县,晋太康五年改为南康。 信丰县,上。北至州一百九十五里。献帝初平二年分南壄立南安县,晋武帝改为南康。永淳元年析南康更南安,天宝元年改为信丰。 大庾县,上。东北至州二百二十里。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宾,遣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隋以为镇,神龙初改镇为县。 雩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七十里。汉初所置,因雩都水为名。 虔化县,上。西南至州四百七十六里。本汉赣县地,吴宝鼎三年初置新都,晋太康元年改为宁都,隋开皇十八年,改宁都为虔化。 安远县,上。西北至州五百二十里。梁大同中,于今县南七十里安远水南置安远县,隋开皇中废。贞元四年,刺史路应重奏分雩都县地置。

距今6000多年前,在青浦县城东面的赵巷乡崧泽村和东北的重固乡福泉山,已经有新石器时代村落。距今4000年以前,在古冈身以西的寺前、金山坟、刘夏、凌家角等地,分布着更多的聚居村落。根据《禹贡》、《尔雅》等古籍记载,本县地域在上古时为九州的古扬州之域。

西周时,按《史记·吴太伯世家》所记,约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立国于江南,称勾吴。周武王克殷后,封仲雍曾孙周章于勾吴,国号吴。青浦县境属吴。

周敬王六年(前514年)置长水县,县境属之。

战国时,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诸侯争霸,越兼并吴国,县境遂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又灭越,县境随之属楚。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用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徙封于吴,县境为黄歇封地。

秦时,废分封,置郡县。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以吴越地置会稽郡。青浦县境属会稽郡。《汉书·地理志上》载:会稽郡,县二十六,由拳其一。今青浦县域为由拳县东境。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刘贾为荆王,领有会稽郡。十二年,改封刘濞为吴王,原荆国领地改属吴王封地。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谋叛被诛,封地撤,青浦县境属会稽郡娄县,隶扬州。东汉时,定州郡县三级。

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划分为二,钱塘江东为会稽郡,钱塘江西为吴郡。本县地域仍属娄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于县境东北建造青龙战舰。同年,陆逊以破荆州关羽有功,封华亭侯,后进封娄侯,县境为其封地的一部分。

三国吴黄龙初(229年),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又改禾兴为嘉兴。本县地域属嘉兴县,隶扬州吴郡。晋咸和元年(326年),成帝封弟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至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罢吴国,仍为吴郡,属扬州。齐时承宋制,郡县不改,县境隶属如故。梁天监六年(507年),由吴郡分置信义郡,以娄县地改置信义县,本县地域属信义郡,为信义县南境地。大同元年(535年)析信义县置昆山县,本县地域属之。

陈祯明元年(587年),改吴郡置吴州,县境隶属如前。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改吴州为苏州,属扬州行台。信义郡并入苏州,信义、昆山均改入常熟县。十八年复置昆山县,隶苏州,本县地域属昆山县。

唐天宝五年(746年)设青龙镇。十年,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地置华亭县,属苏州,苏州隶江南东道。本县地域在华亭县西北境。唐时苏州屡次更名,或称吴郡,或称苏州。隶属屡变,或属润州,或属江南道、江南东道,或属浙西道。唐末藩镇割据,国内大乱。乾符四年(877年),僖宗逃离长安至西蜀,县境为王腾所占领。

乾宁四年(897年),钱镠遣顾全武攻拔之,地域属吴越。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贞明三年(917年),钱自称苏州为中吴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于嘉兴置开元府,华亭县属开元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罢开元府,华亭属中吴军。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嘉兴为秀州,本县地域仍属华亭县,隶吴越秀州。宋至道三年(997年),原吴越地为两浙路。

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为浙东路和浙西路,本县地域属浙西路嘉兴府华亭县。景祐中(1034-1038年),置文臣理青龙镇事,以右职副之。大观元年(1107年),置监镇理财官于青龙,治水利兼领市舶。

政和四年(1114年),改秀州为嘉禾郡,改青龙镇为通惠。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青龙镇,县境归属如旧。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嘉兴为路,置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属江浙行省。二十九年,从华亭县分出东北五乡置上海县。至正十六年(1356年)后,罢青龙镇市舶司。本县境域半为上海县西部地,半为华亭县北境地。元末张士诚占领县境。至正二十七年,松江知府王立中归附朱元璋。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废江南行省,松江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废中书省,直隶六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以江南为南直隶省。本县地域仍属松江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西北修竹、华亭二乡,上海县西新江、北亭、海隅三乡,置青浦县,县治青龙镇(今旧青浦镇)。三十二年废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设承宣布政司。十三年松江府属江南布政使司,十八年分右布政使司驻苏州;康熙六年(1667年),更属江苏布政使司。青浦县属松江府,隶江苏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析县境北亭、新江二乡,置福泉县。

乾隆八年(1743年)裁福泉,仍归青浦管理。

据古籍记载,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臣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池。

有众多古籍文献可考,曲沃为古晋都绛之所在地,其名始见于西周初期。我国古代辞书《尔稚》在《释氺》一章中记载,“沃泉悬出,悬出,下出也”,其中之“沃泉”古指由上向下流的泉水,“沃泉”处史学界考定为今天的曲沃县景明瀑布;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进一步作出解释,“水……悬出曰沃。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诗经·唐风·扬之水》一篇中也写道,“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诗中所描写的“沃”即指曲沃,“鹄”指今天的曲沃县安鹄村;叙述最为完整的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曲沃知县的湖南湘潭人士张坊主持修正的《曲沃县志》中称,“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北经青玉峡,东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又东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于浍、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也,是为曲沃命名之由。”几经史料佐证,不难看出,曲沃之名,源以“绛水”为根,“沃泉”为线,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初立时,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为尧后裔)有乱,周公灭之。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遂封叔虞于唐地。这便是史学界所谓的“桐叶封唐”之由来。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于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此间,历成、厉、靖、釐、献五世。

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6年,穆侯之孙昭侯迁都于翼,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历桓叔、庄伯、武公三世,曲沃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入翼杀孝侯,晋立鄂侯于鄂(“鄂”指晋之别都,时间较短)。鄂侯6年死,哀侯复都翼。

公元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武公即位后,厉兵秣马,整经略武,实力大大增强,于公元前679年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自此拉开了晋国称霸150余年的恢宏巨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历景、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13公。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置绛县,曲沃属之。

西汉,亦置绛县,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绛邑县为曲沃县,属正平郡,县名自此历代无更改。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正平郡,曲沃县改属绛郡。十年后徙至今乐昌镇;唐朝时属绛州;宋朝时属绛州绛郡;金初属绛州,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元复属绛州,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改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平阳府;清末属河东道;中华民国时期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11月,撤县并入侯马市。

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址驻侯马镇,仍属晋南专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

1971年侯马市析出,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城关,自此曲沃无变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