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的金匮要略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圭臬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1 《中医四部经典》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是中医必读之书,传统称为四部经典。这四部经典是祖国中医古籍中的宝贵遗产,向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是我国现存一部最早的医书专著,是黄帝和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等论医之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其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在认识疾病、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后世中医发展的框架。
3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4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全名《神农氏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3,金匮要略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
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扩展资料:
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
技术的发展。 理论的革新、思想的变革,学科的进步
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本文2023-08-20 06:56: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