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奇侠传7食谱收集大全 食物全料理烹饪方法汇总
在仙剑七中,玩家随着游戏的进程,会收集到形形色色的菜谱,烹饪出的料理不但能强化属性,更是赏心悦目,下面就一起来和我看看这份 仙剑奇侠传7 食谱图鉴汇总吧。
仙剑奇侠传7食谱食物图鉴汇总
三蒸仙宝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肉。
食物介绍
由粉蒸肉、珍珠双色丸子、太极双蔬三道菜组合而成,以清淡适口、肉质肥而不腻而著名。
一品竹香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使用竹筒和竹签将各类蔬莱串制,放入油汤汁中煮沸,竹香沁入汤汁中,辛辣中别有一番滋味。
臭豆腐
烹饪所需食材:豆粉,调味酱。
食物介绍
闻着臭,吃着香的特色小吃,据说是卢龙府厨师的家乡莱,深受老板喜爱。看似其貌不扬,实则外焦里嫩,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它特别的味道。
使用竹筒和竹签将各类蔬莱串制,放入油汤汁中煮沸,竹香沁入汤汁中,辛辣中别有一番滋味。
凤之玉
烹饪所需食材:羽嘉蛋。
食物介绍
该莱谱曾是一位神女所得,因神族只需喝风饮露无需进食,故未曾有人翻阅。后来随着她一起来到了天魔国,上面依稀留存着神女的气息。
天星百味锦
烹饪所需食材:神秘万能粉。
食物介绍
天下美食不过酸、甜、苦、辣、咸五味,做法不出煎、炒、烹、炸、煮五种,却可以组合出各式不同的美味。这道美食是把各地搜罗来的食谱,在一个神秘领域研制而成。传说食用后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打油拌面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
食物介绍
色泽油润,配上一些葱花、肉沫和碎豇豆,面条口感劲道,酱汁味道独特。
美味春饼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蔬菜。
食物介绍
将一些新鲜蔬菜切丝与肉、酱料卷在薄饼中,虽都是常见食材,但一口吃下去满嘴流香。
烤包子
烹饪所需食材:面粉,肉。
食物介绍
从西域流传到中原的食物,通过高温将包子烤熟,形状和做法都和普通包子不同,表皮油光劲道,馅料汁多味美。
粘豆包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雪晶。
食物介绍
用长白山附近的凝冰雪人所化雪晶,撒在黄米面和豆馅制成的豆包上,香甜软糯,老少咸宜。
香喷喷蘑菇饭
烹饪所需食材:谷物,菌菇。
食物介绍
西南地区生长的菌类,和米一起蒸煮后食用,虽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却会给人温暖之感。
迦楼魔面
烹饪所需食材:龙眼,香辛料。
食物介绍
从色泽到口感和人界的食物有着天壤之别,深受迦楼罗族的喜爱,故上贡给天魔国,用料多来自魔界,传闻吃过后能激发勇士的斗志。大家都对其赞不绝口,除了天魔女。
清蒸团头鲂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鱼。
食物介绍
五花肉片配上鱼肉,蒸出后鲜美无比,鱼肉嫩滑,肉片中也浸入了鱼的鲜味,回味无穷。
酱烧兽骨
烹饪所需食材: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经过秘料腌制的棒骨,肉质软烂,香气腾腾,令人大快朵颐,冬天食用还可驱寒暖胃。
鬼城白砍鸡
烹饪所需食材:鸡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选用肉质鲜嫩、肥瘦相间的土鸡肉制成,吃起来麻辣鲜香,十分刺激味蕾,使人食欲大增。
竹筒烤鱼
烹饪所需食材:鱼肉,香辛料。
食物介绍
将鱼腌制之后,塞到竹筒里放在火上烤熟,为了入味,通常还会在侧切的鱼肉中塞上葱姜辅料。
汽锅双鸡汤
烹饪所需食材:鸡肉,菌菇,香辛料。
食物介绍
苗疆独具特色的汽锅煮制而成,鸡肉鲜嫩多汁,汤底浓郁飘香,是一道滋补家宴。
百宴烧烤
烹饪所需食材:蔬菜,菌菇。
食物介绍
食材淋上了油脂,烟熏烤制后焦香四溢,沾上酱料,再平凡的食物瞬间也变得美味十足。
巨蟹螯
烹饪所需食材:蟹螯,香辛料。
食物介绍
深海中巨王蟹的钳,有寻常人小臂大小,蒸后肉质非常肥美。据说蟹螫在攻击时如果被打折,过不久还会长出新螫。
烤腿肉
烹饪所需食材:腿肉,调味酱。
食物介绍
用最古朴的方式经过烧烤后,肉汁从内渗出,表皮金黄油亮,加上香叶的熏蒸,吃起来外酥里嫩,肥瘦相间。
魔焰魄冰盏
烹饪所需食材:腿肉。
食物介绍
炎波之火与天魔之冰的共存,肉在烹饪过程中,加入了天魔秘术,肉质更加紧实。吃上一口,能同时感觉到冰的爽口和肉的鲜嫩,只有在天魔国才能品尝到这一美味。
踏雪寻梅
食物介绍
萍溪村的特产,是村里茶坊邀请月寒山所制,绝无仅有,因此店中存量较少,色泽澄亮,饮之绵软,味甘甜。
煞香沁饮
食物介绍
春分时,百姓取植物叶片浸泡饮用,色泽自然碧绿清透见底,叶片清晰可见古香古色。因其香味扑鼻,饮后回味无穷,故得此名。
苦露仙泉
食物介绍
传世千年的古法所制,色泽明亮呈红褐色、味微苦。听闻饮用后有通血脉、驱寒气之效,因受修仙习武之人喜爱,老板特意从商会采买,供给天师门。
九韵忘忧
食物介绍
只能在春季制作,因所用材料需要分为九次放入,故而得名,光闻其香,便使人无法拒绝,无论是富人还是平民都很喜欢。
桂花汤
食物介绍
金桂入引,清香扑鼻,听说还深受前朝某位贵妃娘娘的喜爱。如果再掺点水的话……
霜华春
食物介绍
相传原产自云州的折剑山庄,口感十分独特,在寒风腊月饮上一杯,很快全身都会暖和起来。
十里飘香
食物介绍
听闻开坛时,方圆十里飘满香气,引得无数过往商旅驻足登门,因此得名,入口绵柔,饮用后口留余香。
倾国
食物介绍
采成熟饱满的离枝果,在秋天制成果浆,放入地窖,历经五年后方可品尝,颜色淡,饮用时偶有果肉,食之味美。
暖玉春绵
食物介绍
以春季花苞制成,呈淡红清透色,香气宜人,具有美容养颜之功效,是仙霞派弟子根据典籍加以研制而成。
杞红露
食物介绍
发源自川黔之地,以构树果实聚花果制成,饮之绵软,多喝几杯也无妨。
苏台茹
食物介绍
牧民迁徙时途径卢龙府,用小锅特制的一种饮品。将茶砖煮沸,加上谷物、干酪和盐巴熬制,味微咸,食后能快速回复体力不惧寒风。好学的年轻厨师向牧民首领讨教,并学会了制法。
柳林杯
食物介绍
卢龙府的商会与其他字号互通有无,将柳林杯传到了本地,馥郁芬芳的同时带有清透爽滑的口感,双重感官于一体,很受客人们喜欢。
青仙饮
食物介绍
原是江南青荷镇的特产,制作时日简短,是款待宾客的上品。起初只在江南贩售,后生意兴隆,其他城镇的货商都慕名而来。
千古情
食物介绍
水呈淡绿透亮状,是村人依照先人古籍,用天然的山泉水加入竹叶制成,清凉适口,老少咸宜。
筮云雷
食物介绍
拥有最古朴的香气,是别的饮品无法比拟的,故很多文人墨客借此抒情,吟诗作赋。
冰莲饮
食物介绍
世间最珍贵的食物,不是最昂贵的,而是最适口的。昔日古人恍憾中误喝了家中隔夜的菜汤,却发现异常美味,马上清醒,并把其记载在册,传于后世。
黄华果饮
食物介绍
春夏时节,将山涧中盛开的黄菊采摘,晾晒后搭配茱萸、枸杞等放入坛中,藏于地窖之中,隔年启坛品尝,常饮有延年益寿的效果。
琼玉浆
食物介绍
三族大战前,兽族在人界品尝过的特饮。色泽奶白,略带酸味,有驱寒活血等功效。后魔族加以效仿,加入魔界特制秘料,使口感更清新。
怡情
食物介绍
在人界未曾见过的奇异之水,一饮而尽让人倍感畅快,杯中火焰会慢慢在口中散开,芬芳交织。天魔国更有传言只要能喝三杯,便可拥有向倾心的人表明心意的勇气。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仙剑奇侠传7食物食谱收集汇总,希望能帮到大家。
日本料理最有名的10道菜有(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刺身
日本料理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刺身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鱼片,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日本捕鱼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每年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鱼虾,一年人均吃鱼100多斤,超过大米消耗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刺身更是贵为国菜,国宴或平民请客以招待生鱼片为最高礼节。
2、寿司
日本寿司是日本料理经典美食,花色种类繁多,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或者腌过的,配料的不同使得寿司的价格、档次差距甚大,不过外国人有时会误把“寿司”与“刺身”混为一谈,这也是日本料理典型的印象之一。
3、天妇罗
天妇罗是日料十大名菜之一,也是四大日本料理之一,在制作天妇罗时日本也有“三分技术、七分选料”的说法。
4、寿喜烧
寿喜烧据说是日本农民伯伯发明的一种在铁制农具上烤肉的吃法,如今演变成一种以少量酱汁烹煮食材的火锅,是日本人冬天最爱吃的美食之一。
5、味噌汤
味噌汤是日本料理经典菜,以鲷鱼、红白萝卜、鱼骨、味噌等材料制作而成,被誉为日本的“国汤”,分为赤味噌和白味噌。
6、关东煮
这种日本日喜欢吃的小吃在东亚都很流行,通常材料包括鸡蛋、萝卜、土豆、海带、蒟蒻、鱼丸、竹轮等,这些材料都放在昆布或者鲣鱼汤里煮,可以用来佐饭,也可以当作小吃食用。
7、姜汁烧肉
姜汁烧肉是一种用加入了姜汁的酱汁淋在腌制的肉上烤制而成的料理,较多采用的食材是猪肉,是日本的特色料理。姜汁烧肉加入葱或者浅葱的称为若草烧;加入大蒜辣椒之类的称为南蛮烧,也有用牛排、汉堡面包制作的方式。
8、日式咖喱
据2016年统计日本人一年就吃掉了100亿盘咖喱,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日式拉面的60亿碗,成为当之无愧的日本第一国民食品。
9、日式拉面
日本料理中拉面占有非常高的地位,也是日本的标志性美食之一,包括日本的三大拉面:乌冬面、拉面、荞麦面。
10、鳗鱼饭
鳗鱼饭是日本传统的夏季食物之一,有人称鳗鱼饭是日本夏天的一首风物诗。
史记:食肉不食马肝。马肝到底能不能吃?
我国古代典籍中一直有一个记载,就是马肝是不能吃的,而且还有人因吃马肝而死!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汉清河王太傅辕固生非常善辩,特别是一些政治上的敏感话题,辕固生被汉孝景帝调到中央后与道学黄生给汉景帝 历史 讲座时扯出了一个话题:
“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
结果汉景帝直接以:
“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
结束了话题,大意是商汤、周武是“受命”,还是“革命”,汉景帝明白这个话题讨论会影响皇权统治,因此直接以“ 吃肉时,不吃马肝会死吗?谈学问又何必商汤? ”
这里意思是马肝有毒,非得要吃马肝吗?
《史记·封禅书》:“文成食马肝死耳。”
要说马肝有毒不能吃,我国 历史 上的古籍中能找出一大堆,但在北宋的《太平圣惠方》中又有一个方子:" 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赤马肝一片,炙令干(燥),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肝是可以吃的,并且还能入药,这就让大家比较纳闷了,这马肝究竟能吃还是不能吃?
动物肝脏营养丰富,但却不宜多吃动物肝脏是我们喜闻乐见的食物,比如猪肝,炒猪肝或者猪肝粥味道都相当不错,而法国鹅肝则是价格非常昂贵的食材,动物肝脏营养非常丰富,以猪肝为例:
因此医生也会建议缺铁性贫血的朋友煮一些猪肝粥补铁,而维生素A与我们生长发育与维持正常视力,防治夜盲症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维生素B2则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维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正常代谢过程,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等
但医生同时也会警告你,动物肝脏营养丰富、好吃却不宜多吃,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胆固醇含量很高,每百克猪肝含胆固醇288毫克,这个摄入过高对高胆固醇血症及其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并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一个问题是肝脏作为动物的解毒器官,有部分毒素会残留在肝脏中,所以食用动物肝脏的建议是不可多吃。
食用动物肝脏:不注意真的会中毒
一般情况下像部分猪肝等动物肝脏,只有长期食用才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但某些特殊的动物的肝脏食用后却可能产生一些急性症状。
1912年,探险家瓦雷诺·阿尔巴诺夫航行北冰洋时的俄罗斯的水手亚历山大·康拉德,在一次猎杀北极熊后,食用了北极熊的肝脏,结果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1913年,南极洲远东党的探险家道格拉斯·莫森和泽维尔·默茨据信在食用哈士奇的肝脏后也出现了中毒的症状。
这些动物的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太高,包括:“北极熊、海象、髯海豹、驼鹿以及哈士奇”等。过多食用时会导致“维生素A过多症”,比如会产生骨质疏松、骨骼发育异常、皮肤病等,但这些都是长期症状,有一项急性症状是“ 突发性颅内高压 ”,不过致死率却不高。
还有一个则是维生素B2过多会导致肾小管发生堵塞,产生少尿等肾功能障碍,但一般食用脏脏导致B2过多的概率比较低,基本是大剂量注射B2导致。
马肝到底有没有毒?文成究竟是怎么死的?马肝中含有比较高成分的铁以及维生素A和B等,与其他常见的动物肝脏相比,也具有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日料店的马肉料理中,马肝通常作为比较高档的马肉料理出现,不过在日本也通常将马肝作为宠物食品,比如猫食中的诱食剂。
马肝的营养成分
在欧洲,马肝的一个重要用途也是宠物食品,比如狗粮等,但并不是说这些肝脏人类不能食用,只是在大家的意识中将其作为比较低阶的食品存在,比如在我国,牛肝有人很喜欢吃,但有的人家里就拿来喂狗,这并没有贵贱之分,只是习惯问题。
马肝少量食用并无毒,那么文成究竟是怎么死的
《史记·封禅书》:“文成食马肝死耳。”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文成将军也就是西汉方士李少翁,以召神劾鬼术受汉武帝宠信,曾经为武帝招魂日思夜想的王夫人之魂灵,因其“功力”深厚,深得信任而被封为文成将军。
但好景不长,由于李少翁“仙术失灵,召唤而神不至”,于是汉武帝一怒之下诛杀了文成将军李少翁,但后来又后悔他死了方术却没有流传下来,后来见到奕大时非常高兴,但奕大却有些害怕!
所以“文成食马肝”就成了一个典故,个中的含义其实和指鹿为马差、信口胡掐不多,尽管李少翁死得有些冤枉,但在汉武帝面前装神弄鬼,估计他也是心里有数的。
我可以负责的讲马肝特别好吃,口感细腻,无苦味,一般人也不会做,张家口万全城里面有一家专卖马肉的,以前地处边关,军马老了以后贡献出最后的热量,久而久之成为不错的小吃,卤马肉马板肠马肝马心……马肝是最爱,外形像是黑色巧克力,内在醇香美味回味无穷
我国的一些古籍中明确记载着不能食用马肝的文字内容,比如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提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史记·仓公传》中也提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再比如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解释说,马肝有热毒,吃了会死人。在古代的一部医书《圣惠方》中也提到,用赤马肝一片入药,可治妇人月水不通。这些古代书籍中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马肝有毒,如果吃了,轻者腹泻,重者致死。真的是这样吗?
大家知道,肝脏是动物的重要“解毒”器官,在动物摄入食物和水之后,都会先通过消化系统进行分解和消化,将其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可能吸收的物质进入到血液中,随着血液的流动,为动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提供能量和营养来源,而分解后进入血液中的物质,在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之前,必须先进入到肝脏中作进一步的分解和代谢,可以说肝脏是动物体内一个巨大、高效的“化工厂”。
动物在饮水、进食、人为喂养一些药物等的过程中,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大部分会被肝脏代谢继而排出体外,不过仍然会有少部分的有毒物质(以重金属居多,比如铅、镉、铬、汞等)残存在肝脏中,如果这些肝脏被人们食用,数量超过一定程度以后,将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动物肝脏中所含有的铁和维生素A,剂量少的话对于人体来说是有益的,拿维生素A来说,动物肝脏中一般都会聚集体内超过95%的维生素A总量,同等重量下,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储量,要比平常所吃的肉蛋奶等食物多得多。吃得如果不多的话,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干眼症、夜盲症。但是,如果过量的食用肝脏,摄入维生素A的水平超过了标准限值,那么也会引发食物中毒问题,所以,吃动物肝脏的风险,主要是过量摄入所带来的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来源于重金属,另一方面就是来源于维生素A。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的维生素最高量为1000ug左右,低于这个水平则基本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而不同的动物来说,肝脏里面维生素A的含量差异很大,一般的规律是食肉动物比食草动物高,体型大的比体型小的高,生长期长的比生长期短的高。举几个经常吃的动物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作为例子,猪肝每100克含3000ug,鸡肝每100克含2200ug,鸭肝每100克含4600ug,鹅肝每100克含6000ug,羊肝每100克含20000ug,牛肝每100克含20000ug,狗肝中的维生素A含量相差极大,最低的仅有500ug/100g,最高的可达35000ug。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猪肝、鸡鸭鹅肝来说,维生素A的含量相对较低,每次吃1两以内问题不大,还可以补充其他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比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D等13种维生素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但是对于体型较大的牛羊来说,或者某些品种的狗来说,维生素A含量就高出许多,因此不建议食用。
对于马肝来说,其维生素含量与牛羊等牲畜类似,因此也不建议食用。实际上,自古以来,马作为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牲畜,无论是在负载重物、辅助农业耕种、作为代步工具以及军事战争等方面,为人类 社会 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很多地区都将马作为稀缺生产要素或者奉为“贵宾”,保护还来不及呢,更何况去吃它们呢?因此,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至今都没有食用马肉的习惯,只是在欧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亚洲的日本和蒙古的人们常吃,我国的新疆、内蒙、广西等地也保留着吃马肉的风俗。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和其他家畜和家禽的肝是可以吃的,少吃一点不会出现中毒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其中富集一些重金属特别是其中较高含量的维生素A,多吃后对身体会产生负面影响。古代由于物资缺乏,肉类就更加少见,所以有肉吃肯定会大快朵颐,即使是马肝,食用的总量自然也很难控制,自然就会出现中毒腹泻问题甚至死亡。
而在当前经济 社会 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不会出现大量食用动物肝脏的情况,毕竟只能作为“辅菜”,所以中毒的情况很少发生。但是,毕竟肝脏多吃对身体肯定有害,所以大家今后要吃动物的肝脏,一方面要注意不要经常吃,每顿吃的总量要严加控制,以不超过25克为宜,另一方面要尽量挑选家禽类和猪的肝脏来吃,尽量达到既满足营养物质的摄入需求,同时又减轻中毒几率的发生。
在《史记·儒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这段话大体的意思就是“吃肉的时候知道马肝有毒所以不吃,那么讨论学问的时候又何必扯上商汤的政治?”而在《史记·孝武本纪》以及资治通鉴等古籍中又有“文成食马肝死耳”的说法,那么马肝真的有毒吗?它可以吃吗?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动物的肝脏它和普通的肉从构成上来说自然是不同的。人类需要补充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那么只能通过获取动物的肉来补充,而动物的肝脏很多时候都被当成“佳肴”。例如在大自然中很多猎食者,它们在狩猎成功之后最先吃的就是猎物的内脏。
脊椎动物中肝脏是非常重要的脏器,它对生命体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肝脏对于动物机体新陈代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可以分解身体吸收及消化来的有毒物质,在解毒之后把这些物质随着尿液以及胆汁排出体外,这就是肝脏的解毒功能。
因此说肝脏对于生命体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构成主要是水、蛋白质、脂肪、胆固醇、脂肪酸、膳食纤维以及各种维生素、镁磷钾钙铁锌硒等元素,大部分动物的肝脏没有明显的有毒成分。当然河豚除外,这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海产品,但是却含剧毒,这些毒素主要分布在卵巢、肝脏、肾脏以及血液等,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因此说佳肴虽美但莫要贪吃小心中毒。
河豚的肝脏有毒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马的肝脏是没有毒的,自然是可以食用的,有些动物不能吃一是基于它的本身性质,有些携带有毒的物质,自然是无法食用,这也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掌握的绝技,就是为了不被吃。而有些动物不能吃是基于传统或者一种观念,例如狼心狗肺是形容人品行的成语,因此很少听说有人吃狗肺的,一般都是直接被弃之不用。
猪马牛羊是人类最常圈养的牲畜,但是马又和其它三种不同,猪肉、牛肉以及羊肉比较常见,但是马肉就比较少见了,主要吃马肉的国家就那么几个,主要集中在欧洲以及南美等地。其实马肉相对于其它三种肉,它的肉质要更好,蛋白质含量也极高,但是却不如其它三种肉流行。
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讲马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人很少依赖马的功能性,但是在古代它就是完全的交通工具,同时也可以成为战争中的利器,算是比较重要的一类战略物资,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就很少去吃马肉,毕竟又不能骑着牛去打仗。
基于种种传统大部分人不擅食马肉,或者说不习惯于马肉,例如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不仅仅是马肝不能食用,连马肉都被冠上了有毒,吃多了会死亡的传言。例如:“食马肉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这就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关于马肉或者马肝不能食用观点早都已经被摒弃,但是基于习惯以及性价比,马肉并不是最佳选择。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寿司店,就专门有马肉的寿司,其中还有关键且必吃的一道食物,那就是马肝刺身,当然基于它的外观,以及这种陆地生物,可能很多人是不适应这样食物的。
所以说马肝是可以吃的,并且还有很多营养物质,优质蛋白、各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但是却不可过多地食用,因为动物肝脏内胆固醇含量比较高,同时作为解毒的脏器,很多人也比较害怕肝脏中残留有未处理的毒素。
但无论怎么说食动物肝脏还是利大于弊,但前提是要适量食用,至于古籍中所说的马肉、马肝不能食用,有很强的文化传统因素在内,并不能当真。现代人既吃马肉也吃马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马肝能吃,烹饪得当是一款美物,但在古代马肝为何没人敢吃,说来说去,就是古代马太贵重了,谁会舍得把自家坐骑给吃了。
在外国友人看来,中华饮食文化不但独树一帜还包罗万象,曾经有一个段子,一位国外的友人,放言一年吃遍中国,可是花了五年时间,还没走出四川。虽然这个段子无从考证,但侧面上说明中华 美食 的博大精深。
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飞,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哪怕 美食 会有生命危险,一样敢于尝试。
例如有剧毒的河豚,在北宋时,苏东坡嫡居常州,有段时间非常喜欢吃河豚。恰好苏东坡有个粉丝,家里有位厨师烹调河豚的独特之处。一天他邀请“苏东坡”来自家吃饭。
苏东坡一看菜单上有河豚,就欣然答应了,能得到这位妇孺皆知的文学大家光临,他和家人感觉是蓬勃生辉,个个都高兴不已。
特别让厨师烹饪好河豚等苏轼到来,他的家人和厨师也很仰慕苏东坡,在苏东坡吃河豚时,都躲在外面,附耳倾听“苏大学士”的评价。而人们知道苏东坡来他家吃河豚,也纷纷的过来凑热闹,搞得家里里里外外几圈人,虽然人和多,但是人们却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等苏东坡闷头大吃,吃完后只见他双眼紧闭,没有赞美之声,也没有任何的反应,这家人不但有些失望还有些担忧,生怕河豚有什么情况。
突然苏东坡一个饱嗝、放下筷子的苏轼,突然又拿起筷子夹了一大片河豚说,:“值得冒险一试!”刚刚还非常失望的家人,听此无不大悦欢呼。
现代的我们,都非常清楚河豚有非常剧烈的毒性,如果在处理时稍有差池,那么很可能吃河豚的人后果难以设想。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止人们对河豚的热爱。
在中华 美食 的食材中,尾巴有剧毒的蝎子、一些看上去非常渗人的大虫子、还有田里面的蚂蚱,甚至可爱的兔兔,都会让人们趋之若揭。
哪怕是一些国外人不敢吃的品种,例如在让国外头痛不已的小龙虾,都是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而中国的皮蛋等,更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黑暗料理。
可是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什么都吃,什么都敢吃,可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唯独一样动物很少吃,而且压根不敢吃,这就是马肝。
古人为何不敢吃马肝?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马肝,有大毒。”在《饮膳正要》中也有马肝,不可食。
从汉朝到清末,一直以来人们的说法的非常的一致,甚至从来没改变过,就是马肝有毒不能吃。
而且民间也有有谚语:“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从这句俗语中,我们能看到,古人已经尝试过马肉的味道,甚至还认为有些人吃马肉会中毒,解开吃马肉中毒方法却很简单,就是吃杏仁。
连马肉都如此,就别说马的肝脏了,当然以上这些说法靠不靠谱呢?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马肉是否能吃?
按照现代卫生研究表明,其实马肉是可以吃的,而且它无毒。根据现代的一些数据的统计,每年全世界依然有400多万匹马被当做食材,
我们的邻国,中亚的人民就非常喜欢吃马肉。至今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了吃马肉的传统,
他们比较著名的熏马肠、熏马肉因为风味独特,每年都会吸引不少的游客品尝和购买。而在中国的边陲之地,还有许多提供马肉火锅的饭店,马匹较多的内蒙古等地。广西地区,许多人还懂得利用卤水来制作卤马肉。
可见古人对马肉是产生了误解,而且还是一款美味。特别是一些日式料理店,还把马肉和马肝做的刺身作为主打名菜。
曾经品尝过马肉刺身的人,对马肉刺身是赞不绝口,说这比鱼肉刺身都要美味,口感上更脆爽和甘甜,而且其优点是入口既化没有一丝的腥味。
既然马肉能吃,那么马肝能不能吃呢?汉朝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一个,“文成食马肝死耳。”!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马肝是绝对不能吃的,在《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马肝人绝对不能碰的。
不过至今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文成的去世到底是否和吃马肝, 历史 专家对此持有保持态度,近代的科学研究,马肝也是能吃的,但是需要经过妥当的烹饪方法后,方可安全食用。民间总结出,吃马肉和马肝,还不能和大米、猪肉、生姜、苍耳一起吃,因为这样做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马肉和马肝都能吃,为何连螃蟹都敢吃的中国先民,对马肉和马肝颇为忌讳呢?
中国古人忌讳吃马肉和马肝,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马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和六畜中的牛,羊,鸡,猪,狗不同,在民间马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的古人类就开始懂得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马因为性情温和,身强体壮,特别擅长奔跑,因此逐渐被委以重任。
特别是古代没有较为发达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能够长途奔袭的马,是古人最依赖的交通工具。劳动人民不但劳动生产要用马,运输要用马,上阵打仗也需要用马,因此马在 社会 的地位非常的高。
古代中原地区,因为地形山多地少,不适合养马,因此马需要经过贸易才能获得,汉初时期,经历了秦末乱世后,汉朝能用的马非常少,刘邦想找同样颜色四匹马都找不到。
这种情况,到了后来汉朝的逐渐强大起来才解决,而到了宋朝时期,也为丢失了燕云十六州这个马场,导致宋朝一直在机动能力上弱于辽国的契丹和西夏。
想想在马匹如此珍贵的年代,马是重要的资产,既然有那么多肉类可以选择,为何要把自家的宝贵的资产和坐骑给吃了。
第二:马有灵性在和人的长期合作中,产生的感情,也很难让人对它们下手。
由于古代的马作用太过着重要,同时马非常有灵性,只要马和人建立了感情,或者认了主人,那么马就是成为主人忠心的好伙伴,特别是马有一定的智慧。因此古人有时候把马视为一生中最好的伙伴,很多时候把马看的比妻子都要重要。
特别是一些名马,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乌骓马,照夜狮子马,李世民的昭明六骏等等,主人待它们如亲人一般,而且马在一些重要的时候,还能够救人,例如俗语的老马识途等等。
第三:古代养马的成本太高,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人们对马的豢养非常重视,民间俗语有,牛吃草,马吃谷的说法,特别马无夜草不肥 。
一匹马的好坏,要看马是否膘肥体壮,因此养马的成本要比养猪、羊甚至牛要高。从繁殖角度看,猪和羊的繁殖速度和数量比马多,而且它们的肉质更为鲜美,因此马更可口。由于养马的成本过高,导致人们也不会把马作为食物。
当然以上都是以古代老百姓角度去分析,但是也有人会有疑问,那么古代的土豪为何也不烹饪马肝和马肉来吃呢?
虽然古代的土豪可以拥有很多马,对于马肉和马肝并不缺乏,不过依然很多土豪都不喜欢吃马肉。因为相对其他的肉类相比,马肉在烹饪上要复杂很多, 本来动物的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有些人吃了马肝的确会引起身体不适,古代这种不适都会认为是吃马肝造成的。马肝还有以下几个不适合使用的缺点
一、数量不足,由于古代马的产地不在中原,因此马获得较为困难,如此的情况下,马肝这种食材就非常少见,有人太少也就没人去烹饪了。
二、易变质,大部分的内脏其实很容易变质,而且在古代没有冰箱,马肝容易在变质后产生各种的毒素,古代一直认为马肝有毒,现代科学证明,主要是因为马肝容易变质了,导致食用后的食物中毒。
三,烹饪难度高,马肝需要懂行的才能烹饪的好吃,如果不懂得烹饪,马肝会有一股浓烈的肝腥味,而且口感不佳,感觉在吃很多碎渣,也因为很多人不懂烹饪,感觉不好吃,干脆就不吃了。
小结:马肝能不能吃,其实是能吃的,但是由于古代马太贵重了,而且人于马长期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因此古人是非常忌讳吃马的,另外因为马肉和马肝在烹饪上具有一定的要求,马在豢养的投入和口味上,比猪羊牛都要大,特别是马肝在蕴藏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变质,因此古人才会认为马肝不能吃。
马和人都是有感情的,试想一下谁会舍得吃掉自家重要资产,拉风的座驾和相伴多年的老伙计呢?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其实这话说得并不准确,
我们最早吃螃蟹的祖先可能不是人,而是猴子(古猿)。 螃蟹生活在水陆交错的地域,与灵长类高度重合;杂食或肉食的食性,让它体内累积着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节肢动物的蛋白结构简单,即便生吃也容易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个体较小,无毒,自卫能力弱,相较于大型哺乳动物、爬行类和鱼类来说,也容易捕获得多。
所以,在莽荒时代,灵长类已经是螃蟹的天敌。其他生物无从下嘴的坚壳,在灵长类面前,却可以轻易用石块、火这类工具搞定。即便到今天,东南亚的雨林里,依然生活着大量以螃蟹为主食的食蟹猕猴。 从这个角度理解,螃蟹是地球对人类的馈赠,是最适宜送上餐桌认真对待的食物。
全世界的人类都爱吃蟹,几乎没有例外。
墨西哥湾沿岸的美国、墨西哥、古巴人用芥末酱淋石蟹钳,甜嫩可口;东南亚的泰国、马来、新加坡用辣椒、咖喱烹制青蟹或旭蟹,滋味丰厚;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北欧、阿拉斯加、智利、澳新等地喜欢就地取材,冰镇帝王蟹腿,充满嚼劲;北美洲西岸的加拿大、美国盛产珍宝蟹,水煮后膏肥脂满;西欧地区吃的是面包蟹,蟹如其名,像面包一样厚实的蟹肉,咬起来过瘾;日本松叶蟹其实就是雪蟹的一种,通常是一半刺身一半煮日式高汤,极其鲜美……
当然,吃蟹这种事,在美食大国中国是不会落下的。
在全球已知的4000多种螃蟹里,中国出产的占到近五分之一。
而且,聪明的中国人,在烹饪螃蟹方面,演化出了最丰富、最多元的技法。
No:1
壹
撇开良渚文化、崧泽文化等史前遗址中发现的螃蟹壳不论。中国最早对于吃蟹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周礼·庖人》中,描述周天子饮食篇目中的“青州之蟹胥”。
青州,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胥,就是螃蟹锤碎后的肉酱。
按照《周礼》成书于汉代来分析,最晚在2000年前,螃蟹已经成了贵族餐桌上的精制食品。
到了《齐民要术》成书的魏晋时代,螃蟹已经有了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种烹饪形式。一种用糖腌渍保存螃蟹的方法更是被重点介绍。这种糖蟹,在后来数百年中,引领了中国人吃蟹的主流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也是青州人。可见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南北朝的五百多年中,山东半岛一直是蟹的主要产地。在那里,海蟹无疑是主流,而非淡水蟹。
但这种情况,已经在南方悄悄发生变化。
与贾思勰同时代的南方人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晋朝名士弼柞饮酒吃蟹的诗句“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鳌,拍腹酒穿中,便足俩一生”。
这种持螯饮酒,微醺快意的状态,很快成了当朝文人名士们的模仿对象。由此开始,螃蟹从简单的食物,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态度的诠释者,在后来的1800多年中,几乎所有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都一致将吃螃蟹,当作雅致的风尚。
古人吃蟹的“蟹八件”
值得一提的是,刘义庆是江苏镇江人;而《世说新语》描述的,也主要是是东晋与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吴郡、扬州地区发生的文人轶事。
这些地方,正是中国淡水湖蟹,也就是大闸蟹的核心产区。
可以说,千年来文人士大夫的口味与喜好,造就了大闸蟹在中国螃蟹群落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No:2
贰
隋唐开始,北方糖蟹和糟蟹的精致料理方式开始南下,与南方的湖蟹开始结合,生长出新的美味。 《隋书》里记载了隋炀帝驾幸江都,当地人向他呈送了糖蟹的故事。炀帝每次食用糖蟹之前,都要让侍从把蟹壳仔细擦干净,贴上金缕龙凤花云,美其名曰“缕金龙凤蟹”,可见皇帝对它的喜爱。
这里的糖蟹与《齐民要术》里的糖蟹已经有显著差异:
用新鲜、完整的活螃蟹,吐净泥沙。
把糖浆煮过,放凉,把活蟹放入糖浆中一夜。
在干净的瓮中加入适量的醪糟和盐,取出糖浆里的螃蟹放入瓮中,用软泥封住瓮口。
事实上,廉价的砂糖制作技术,是唐玄宗年间,由印度或阿拉伯传入中国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主要吃的糖是麦芽糖与蜂蜜,成本高企。
所以《齐民要术》里的糖渍蟹,制作材料其实极其昂贵。 但隋炀帝吃的这种糖蟹,耗糖量就要低得多,且因为盐与醪糟的参与,口味也没有那么甜腻,想来应该是咸甜并重,还带着酒香。
酒、姜掩盖了淡水蟹本来的腥味,突出了食物本身的清爽,很明显,这已经有现代醉蟹、姜醋汁蘸蒸蟹的风范了。
随着制糖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到了唐中叶,蟹已经不是贵族的专享,越来越多地进入平民阶层的生活。诗仙李白则常光顾长安的胡姬酒肆,吃腻了西域风味的牛羊肉,就要吃螃蟹。他说:“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吮蟹肉饮美酒,自然是快事一桩。不过从节令看,长安天气,只有夏季才需要“摇扇”,夏日所食之蟹,无论是江浙地区冒着酷暑送到长安,还是前一年窖藏的糖蟹,都
显示了当时糖蟹的普及率与防腐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No:3 叁
宋元之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文化一再达到了新高度。湖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出现了大量咏蟹的诗词。
苏轼说:“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自嘲自己用诗来换螃蟹吃。 黄庭坚说:“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吃蟹吃到怀疑人生,为啥总吃不厌。
陆游说:“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吃蟹吃到老年性白内障都痊愈了。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镶金”“脂膏”“嫩玉”这类形容蟹黄、蟹膏、蟹肉的语句,甚至成了宋以后文人诗词小品里的高频词。
明末清初的李渔,把吃湖蟹上升到了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崇拜,他说蟹是他的命,每年湖蟹上市之前他就要准备好买蟹的钱,并称之为“买命钱”。而
蟹的烹饪,不能煮、不能煎、不能加佐料、不能加配菜,只能蒸了自剥自吃。
在文人们前赴后继的不懈炒作下,到了清代,湖蟹的价格已经突破天际。
《红楼梦》里,一方面不厌其烦描述公子和**们蒸蟹、持螯、饮酒、对诗的场景,另一方面又写了刘姥姥目睹大观园里一顿湖蟹宴的花费“抵得上穷人家吃穿用度一整年”。
相比于今天湖蟹的价格,其实清中叶更加离谱。看得出曹雪芹内心的矛盾:倾羡啖蟹之风雅,又厌恶标榜湖蟹之恶习。
No:4
肆
由文人士子自导自演培养起来的价格高启、取材单一,吃法单一的吃蟹恶习,也总归有终结的时候。 同样在清中叶,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已经出现了盐水煮蟹、螃蟹羹、炒蟹粉、南瓜肉拌蟹
,
乃至剥壳加鸡蛋的蒸蟹
这些五花八门的吃法。
更可贵的是,《随园食单》出现了专门谈海鲜的篇目,虽然其中没有出现海蟹,但这已经
颠覆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文人对水产“一湖二河三溪四海五塘”的排序,也打破了封关禁海数百年来,中国人对大海认识的陌生。
这固然与18世纪食物保鲜技术的突飞猛进、乾隆朝交通运输基建的完善,使得海产品走入更多中国人餐桌有关,但也与西方列强逐渐叩开中国大门有关。
从此之后,中国东部海域的梭子蟹、东南海域的青蟹、台湾海峡与西太平洋的花蟹(远海梭子蟹),在千年后重归中国饮食的主流舞台。顺带着,
保留在浙南、闽东和潮汕等少数古代交通不发达地区的,诸如生腌蟹、鲟饭之类的饶有古意的吃法,也得以重登大雅之堂。
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一个民族重新拥有海一样胸怀的必然。
No:5
伍
另一个具有隐喻色彩的细节是,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让海蟹重归中国人餐桌的同时,
制霸中国饮食谱系千年以上的湖蟹,也悄悄爬上了长江上的某艘战列舰。
它们躲藏在逼仄暗无天日的船舱底部,悄悄地,没有护照地,踏上了奔赴欧洲的漫漫长路。 此后一百年中,中国大闸蟹经历了选种、繁育、水系泛滥的杂交后,已经不复原来的面貌。但人们很惊讶地发现,湖蟹在德国突然以入侵生物的姿态泛滥成灾。
这些中国大闸蟹的远房表亲们,有着青背、金毛、白肚的外观,依然保存着明清古籍上对优质湖蟹的描述。
虽然滋味未必胜过阳澄湖,但无可挑剔的颜值,还是吸引了华人们的青睐。
德国人原本是不吃淡水生物的,没有天敌的湖蟹大多直接拍死了做肥料,或者放进粉碎机作为鸭饲料。但在目睹了华侨们的吃相之后,也动起了脑筋,甚至有白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来丢进烤箱焗——反正蟹壳是硬的不能吃,也不怕火力过头了烤焦。 由此可见,
人类在吃蟹这件事上,总有类似的天赋。
蟹肉、蟹黄、蟹膏给人带来的愉悦,是其他任何食物都无法比拟的。
来看看面对各式各样的螃蟹时,中国各地人都是怎样料理的。
辽宁盘锦:蟹饭同炊
| 生在东北的江南大闸蟹 |
因为缺少文献记录,今天已经没人能说清盘锦的河蟹起源于何时。这种与江南大闸蟹同根同种的螃蟹,植根于黑土地的历史,也许最早能追溯到东北农业大开发时期。 19世纪中叶之后,清政府积弱,逐步放弃了对东北地区的边禁。朝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并开始种植水稻。盘锦作为距离鸭绿江最近的沼泽地区,成了最早被开发的水田。
这几乎重演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进入长江三角洲,把大沼泽开发成水田的历史。 巧的是,盘锦又毗邻渤海,大辽河经由这片地区流入大海。这与长三角地区有着相当类似的适应洄游生物生长的环境。
也许,盘锦的第一只湖蟹是以太湖流域入侵物种身份进入的,但当地人却给予了足够的宽容,甚至还在水田里有意识地豢养。
蟹为水稻捕捉虫害、疏松土质,并以排泄物提供有机肥;
而水稻也给蟹提供丰富的饵料,这种共生,让盘锦早在日据时期,就成了关外的江南。
到了六十年代,辽宁人以
“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
来形容盘锦的富足。 和南方大闸蟹一样,盘锦河蟹最好的吃法也是清蒸水煮。北方人不擅烹饪水产,唯有盘锦河蟹,清蒸后蘸姜醋汁,可得真味。南方人来盘锦,当地人以这种吃法待客,足以让对方恍若归家。
也许是参考了北方人吃饺子“原汤化原食”的传统。盘锦当地常常蟹饭同锅而烹,下屉煮饭,上屉蒸蟹,到蟹飘香的时候,饭也熟了。与蟹共生的米,当地人称蟹田米,认为有饭里有蟹味。其实它的香气滋味,多半吸收了同锅的蟹味而来。
天津:紫蟹火锅
| 小螃蟹里的大味道 |
紫蟹其实是大闸蟹的一个亚种,大者如银元,小者如铜钱。
按照以大为美的南方湖蟹的审美标准,这种迷你型选手其实是上不来台面的。 但北方原本乏蟹,特别是冬令时节,蟹黄最丰厚的时候,透过薄薄的蟹盖,呈现出一层紫色,风味和意境都卓尔不群,自然被人奉为上品,不惜大费周章,破冰掏捕。 上档次的天津馆子里,冬季都会售卖“七星紫蟹”,其实就是下垫鸡蛋羹蒸熟的紫蟹,并把蟹排成七星连珠的样子。虽然蛋羹会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蒸紫蟹时渗出的汁水也会让蛋羹变得更鲜甜,但总的来说,这并不算是创新或独特的滋味。
更讲究一点的,会把紫蟹剁小块,蒸熟后淋上酸甜鲜美的芡汁,这是天津冬令最上得台面的好菜:酸沙紫蟹。 但要论最过瘾的吃法,莫过于普通津沽人家都会做的紫蟹涮什锦火锅。天津人将什锦火锅称作“锅子”。锅子是清汤底的,其中豆腐白菜、海参鲍鱼,丰俭由人,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选料。但被誉为天津冬令四珍的四样东西是不能少的——银鱼、紫蟹、铁雀、韭黄。
铁雀是一种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候鸟,比麻雀大,比鸽子小,雀头和雀脯肉一般拿来软溜,剩下的架子丢在什锦锅里吊鲜汤。紫蟹整个丢到锅里去煮,蟹身小、易入味,只要几分钟就熟了。汤汁渗入蟹肉,软嫩无比。 吃完蟹后还能喝汤,
紫蟹什锦锅的汤有奇妙的鲜甜味,不输广式打边炉
山东莱州:葱油大蟹
| 当鲁菜手艺遇上大海至味 |
莱州人把梭子蟹称为“大蟹”,但凡去过当地饕餮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大”字名不虚传。
较大的昼夜温差、黄河入海带来的大量营养物质,以及渤海湾天然冷水渔场的环境,都为梭子蟹生长带来极其优越的环境。
在莱州的海鲜市场里,最大的梭子蟹重达一斤半,这是连云港的黄海梭子蟹、舟山的东海梭子蟹都无法望其项背的体型。
面对梭子蟹,胶东大厨也展现除了粗犷豪放的烹饪手艺。葱油淋,是最对得起莱州大蟹的做法。不用切,不用拆,整只大蟹蒸熟;再另起一口锅,把油熬到冒烟;最后拆开蟹盖,铺上葱姜,趁热淋上热油。 呲啦一声,充满了鲁菜风味的葱油大蟹,就是对秋天最好的奖赏。
四川成都:香辣蟹
| 螃蟹来到内陆后的待遇 |
对于爱吃辣的中国中西部地区来说,香辣蟹并非四川独有,湖南、江西、贵州都有此物出没。而且越来越有席卷餐饮江湖的气势。 在口味清淡的东南沿海地区人看来,用香辣处理滋味轻灵鲜美的蟹,总会觉得暴殄天物。但从食物发展的宏大历史观来看,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审美,或许才代表了未来口味发展的趋势。而众多的香辣蟹中,又以川菜的做法最为考究经典。
川式香辣蟹的选材不拘一格,但有一点,以蟹肉厚实者为妙。湖蟹个头小,蟹肉单薄,用来香辣炒,往往是调料充分渗入肉中,已尝不出蟹味,且吃不过瘾。 最好是个头硕大的面包蟹,用热油炮到断生后捞起斩件,再下辣椒粉、辣椒片和蒜蓉炒,最后撒一把芹菜碎。这样的香辣蟹油香四溢,镬气逼人。再来一瓶冰啤酒,就是川中夏夜最好的风景。
安徽黄山:徽州醉蟹
| 江南醉蟹的鼻祖 |
江浙地区素有秋风起做醉蟹的传统,
扬州的中庄醉蟹以微甜胜场;
上海的醉蟹加了酱油,咸鲜滋味浓郁;
苏州会拿六月黄做醉蟹,这大概是每年可以吃到的最早的醉蟹,且苏式醉蟹很多是鲜醉,即做即吃,蟹肉蛋白质还未凝固,和醉虾一样呈半透明的胶状,味道绵长;
杭州醉蟹酒香突出,且会加入干桂花,让蟹肉带着桂花香,这是两种季节限定最好的组合。
但大多数江浙人不知道的是,江浙醉湖蟹的风尚,最早也许来自长江、钱塘江和太湖上游的徽州。
明清时代交通不便,但徽州人仍前仆后继地涌入江浙地区经商卖物、科举做官。
为了保证带来家乡食物的途中不变质,徽州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防腐手段。
臭鳜鱼、毛豆腐,包括醉蟹,都来自那个时期。
徽州当然不比江浙,有大量现成的大闸蟹。但清澈的水质,也养肥了河溪里的小毛蟹。洗刷干净,用白酒、姜蒜、盐腌了,再密封好,可以保存两个月以上不变质。开封后蟹钳充盈了酒香,是很好的佐酒吃食。
醉蟹传到江浙后,
讲究生活品质的江南文人们,嫌白酒味道太重,改用更温和的黄酒,并按照本地口味,加入了糖、陈皮和花椒,让醉蟹的滋味更加丰富。
久而久之,醉蟹本来仿佛的作用也被削弱无视了,加入酒,或许只是为了获得浓郁的酒香,杀灭细菌,以及还原唐宋之前生腌洗手蟹的风雅情致。
江苏苏州:六月黄炒年糕
| 没有大闸蟹的日子如何解馋 |
六月黄其实就是没成熟的大闸蟹。 本来要九月捕捞的蟹,早在六七月还没长成时就售卖。看起来浪费,但其实,有人计算,假使一亩塘中只能养出1000只大闸蟹。但若能提早规划养殖部分“六月黄”,就可放下2000只蟹苗,此时蟹体幼小、消耗的水体营养等也不多,完全可以和谐共处,正常生长,等到了夏天长成“六月黄”,捞起一部分卖出,剩下的就可获得更多空间生长直到成年。
虽然没有大闸蟹那种紧实致密的蟹膏,但六月黄体内充裕的蟹黄,已经初露制霸江湖的气概。 显然,
这种精明的算计,最有可能出自江浙人的头脑;
最适宜湖蟹生长的江浙地区,更是为六月黄的诞生孕育了良好的温床。
而苏州,作为太湖蟹的故乡,阳澄湖的所在地,自然也是六月黄最重要的产区。 在苏州人眼里,六月黄并不像大闸蟹那样需要认真对待。不是清蒸、水煮这些原汁原味的做法,对不起大闸蟹昂贵的价格。但六月黄的意义却在于是提早三个月满足口腹之欲,以及将一些舍不得对大闸蟹下手的烹饪手法,应用于它。
这些做法,包括但不限于麻辣、椒盐、酱爆、面拖炸。但最具苏州本地特色的,还是六月黄炒年糕。 苏州的糕团是江南糕点的代表,而苏州年糕更是以软糯中不失爽口而闻名。将苏州年糕与斩块的六月黄同炒,下葱白、姜片、生抽、白糖。
年糕焦香,六月黄鲜肥。
后来,不少饭馆学习六月黄炒年糕的组合,囿于六月黄的季节限制,改用四季皆可得的梭子蟹。传得多了,几乎家家会做,却忘记了这道菜原本的模样。
浙江杭州:蟹酿橙
| 古籍里复活的千年滋味 |
蟹酿橙其实并不是杭州菜。 三十多年前,它还是一道只存在于古籍里的传说菜。这本古籍,就是记录南宋城市风物的《武林旧事》。
而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当仁不让成为让蟹酿橙复活的城市。到今天,在杭州能做出最正宗的古法蟹酿橙的,也只有两家饭馆。
这种用湖蟹的蟹黄、蟹膏、蟹肉,与橙肉橙汁一起炒,最后再填回橙里蒸的菜,酸甜俱备。从湖蟹发展的大历史来看,
它前承唐以前的糖蟹,后启元以后的清蒸蟹蘸醋汁;
又是宋代南北文化大融合时,北方水果与南方水产的结合品。
所以,蟹酿橙是当仁不让的,国家螃蟹地理中承前启后,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一位。
如今坐在杭州西湖边上的高级饭馆里吃蟹酿橙,依然是一件充满雅趣的事。行家说,蟹酿橙的味道有四层,第一口吃掉橙内浓稠鲜香的蟹肉,酸甜中带着咸鲜,这是第一层口感; 拿起橙子盖,将橙盖上的果肉挤出汁,你会发现橙子内部的食物味道开始逐渐变清雅,这是第二层口感; 吃完后不要急着喝汤,用手揉捏蒸软的橙子壳,剩余果肉会部分脱离,果汁则将从果肉中滴落汤中,酸甜口感混合橙子壳内饱含蟹肉香味的汤汁,一口喝掉会催生第三层口感; 最后放下橙子,反复摩擦双手,会闻到指尖全是橙子的香味,这是第四层“闻香”。
福建福州:螃蜞酥、八宝鲟饭
| 一座城里的山海盛宴 |
有人用山海盛宴来形容福州菜,陆上和海中的食材,在这里有着最好的碰撞。 这话用在螃蟹上,尤其准确,
也许福州是唯一能把淡水蟹和海蟹都做成本地特色的城市。
螃蜞是一种生活在闽江冲击平原的小型的淡水蟹,或许与天津紫蟹是近亲。福州有人用盐和虾油生腌螃蜞吃,黑色的蟹膏极鲜。但最普及的,还是螃蜞酥和螃蜞酱。
做法其实不难,螃蜞剁碎后,用白酒醉腌后,再和福州特产的红糟一起入油锅焙炒到香脆。最后加酱油、糖、五香粉拌匀就是螃蜞酥。 这是福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小菜,佐粥尤其好。
爽脆咸鲜的口感,与白粥的绵绸相得益彰,比腐乳酱菜好得多。
而螃蜞酱则不用炒,直接把腌好的螃蜞和红糟拌在一起,磨成酱就行。这是福州菜最重要的调味料,不管炒菜、还是点蘸,都有不输于酱油的重要价值。 如果说螃蜞酥和螃蜞酱,是福州人把小型的淡水蟹做出了花样。那么八宝鲟饭,就是福州人料理海蟹的至味。
鲟是福州人对青蟹的俗称。这种壳坚肉厚的大家伙,在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踪迹,尤以浙江的台州三门、温州洞头,福建的福州连江等地为佳。但多数青蟹都被拿来清蒸,作为酒宴中的上品大菜。
福州人在青蟹上的想象力突破天际,甚至有人拿青蟹与桂圆一起煲汤,作为老幼妇儿的补品,民间俗语说:“红鲟桂圆汤,营养胜人参”。
但最福州人对青蟹最成功的演绎还是八宝鲟饭。 虽然与八宝饭仅一字之差,但八宝鲟饭的口味却与前者完全不同。做法并不复杂,只是费工夫,要用猪肚、鸭肉、火腿、虾米、花生、鸭肫、香菇、冬笋八种荤素食材,与糯米一起蒸。再覆切块的青蟹于饭上,继续蒸透。 最后浇上薄芡明油,蟹壳红亮,八宝饭颜色丰富、滋味多层,青蟹的鲜汁融入饭里,
只这一道大菜,就几乎构成了从前福州人逢年过节的所有向往。
广东潮汕:生腌蟹
| “毒药”的威力 |
如果说江浙的醉蟹,是复原唐宋风情的高仿古董,那么潮汕的生腌蟹,就是真正的中国饮食活化石。 因为古代交通闭塞,东南沿海的很多地区都保留了生吃梭子蟹的传统。比如宁波的呛蟹、温州的江蟹生,但最精工细作的,还是潮汕的生腌蟹。因
为很多人吃了一次还想再吃,有“毒药”之名。
潮汕的生腌蟹,除了必要的白酒、酱油、姜片之外,还另加了蒜头、辣椒、香油、糖、陈皮和芫荽。腌渍时间虽然不长,但海蟹生活的咸水环境,与人体的淡水环境有差异,这就使得生吃的安全性高于江浙醉蟹。 潮汕人爱吃白糜(白粥),佐粥小菜被称为“杂咸”,而包括血蚶、虾蛄、梭子蟹、牡蛎、薄壳在内的各种生腌海鲜,是杂咸中最上档次的品类。
生腌的口感奇妙,半凝固状态的蛋白质吸入嘴,鲜嫩软滑,自动滑入喉咙,又咸又鲜的蟹膏刺激着味蕾,让人即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海风。 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
广东广州:清蒸黄油蟹
| 富到流油的天然炒蟹粉 |
黄油蟹其实也是青蟹。 它并不是青蟹亚种,而是
某些青蟹仔,因为肥过了头,膏油积聚过多,无法完成重壳、脱壳的过程,少了一轮的发育的变异种。
只有在珠三角极其适合青蟹生长的海域,才有较高几率出现这种青蟹界的“儿童肥胖症”患者。 神奇的是,这种变异蟹居然能存活下来,到了6-8月的产卵季节,它们爬上海滩,在猛烈的阳光照射下,它体内的蟹膏就分解成金**的油质,然后渗透至体内各个部分,整只蟹便充满黄油,蟹身呈现橙**,甚至在蟹壳上都会有点点“油珠”,故称为黄油蟹。
所以有人说:
六月黄是发育不良,黄油蟹是病入膏肓。
早几十年前,黄油蟹大多被人当成病蟹、杂蟹来看待,不配单独料理,可能会被食客投诉“膏散、漏油”,只能剔出来用做炒蟹或煲粥。 但九十年代后,以蔡澜为代表的香港老饕们开始撰文盛赞黄油蟹的美味,价格一再走高。再加上“富到流油”的好彩头,击中了港粤地区无数人心底的梦想。到今天,
当年的病蟹,已经变成与“发菜”一样的象征图腾
本文2023-08-20 07:15: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