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道藏不如正统道藏
两个版本的《道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重新排版印刷的《中华道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文字、排版更清晰易读。同时,收录的道经也更全面,数量更多。
而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则保持了经书的原貌,更接近道经要表达的原意。
《中华道藏》虽然纠正了《正统道藏》的谬误,但是,影印版的《正统道藏》因为保持了原貌,也避免了现代重新排版过程中的失误。6000多万字重新排版校对,没人能保证百分百正确。作为指导修行的经典,哪怕错一个字,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何况,以现代人的古文造诣和道家修为境界,是否有能力判断原版的对错?众多古籍排印本中,有意或无意的弄巧成拙的例子太多了。
因此,最好的选择是两个版本都收藏,对照阅读。在对影印本没有特别的偏爱情况下,可以日常阅读排印本《中华道藏》,遇到重要、关键的经文或语句,再参照影印本《正统道藏》核对,可确保不会因版本谬误受影响。
除佛教外还有道教。
道藏为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很多早期的道教典籍均未能保存在传世道藏中。敦煌遗书中共保存了800多件有关道经的抄本。其中《正统道藏》未收的80多种,有超过半数的敦煌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这批敦煌道教遗书对研究南北朝、隋唐道教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之一,敦煌遗书中有抄本,而且发现11种注疏,其中8种是传世道藏所无的佚书,《老子想尔注》(S6825),元代失传,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抄写于南北朝末,保存了原书上卷的部分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的基本文献。
《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一部大型道书,分为10部170卷,但传世道藏中仅存此书少部分,敦煌道经《太平部卷第二》(S4226)有完整目录,揭示了《太平经》的原貌。
扩展资料
1900年出土的敦煌藏经洞遗书中,经、史、子、集全有,所以它被称为中古图书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为读书和藏书方便,古人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经部包括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即《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其中尤以《史记》到《清史稿》《新元史》为止的二十六史为代表。此外野史、清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书籍,均被列入史部。子部包括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学、农学等。
此外,宗教、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内容均归于子部。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
凤凰网-敦煌遗书中的经典
-敦煌遗书
人民网-敦煌藏经洞里藏了哪些珍品遗书
1、最早的类书——皇览 2、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最早的政书——政典 6、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现存最早着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着——明儒学案 30、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着——史通 43、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着——集古录 46、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现存最早钱币学专着——泉志 49、最早的地理专着——禹贡 50、第一部河道水系专着——水经 51、第一部潮汐学史专着——海潮辑说 52、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着——藏书纪要 65、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着作——棋经 66、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着作——忘忧清乐集 67、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最早的字书——史籀 69、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第一部词典——尔雅 7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最早的韵书——声类 74、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文心雕龙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
道经的修道价值,我想是不用多说的,大家都应该了解了,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说: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他哀叹:涸澈之鱼犹希斗水来全其生命,而人却不知以道全生。学道的一个方便途径就是读道经。《道藏》诸多的道经就是一条条使人离苦得乐的径路。
除此之外,道经还有很多社会价值,由于收书超出道教典籍的范围,却意外地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书。如《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广黄帝本行记》等,皆是早佚的古书,幸赖《正统道藏》加以保存。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从中发现后,遂于嘉庆年间收入其所刻《平津馆丛书》中。清代另一著名学者严可均在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也曾广泛利用《正统道藏》,以辑校逸文、遗书。
2、其次,现存明《正统道藏》上承元《玄都宝藏》和《大金玄都宝藏》,而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万寿道藏》版片的基础上修补而成的(元藏则加了全真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书,所以在版本学和校勘学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清代著名学者惠栋说:“道藏多儒书古本。”最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经》等。清著名学者毕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庄逵吉亦据“道藏”本以校《淮南子》。今《正统道藏》之《山海经》,虽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却出于宋《中兴书目》所录“每卷有赞者”,它不仅保存了一种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图赞》(不全),更是现存《山海经》版本中的孤本。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注》,皆以《正统道藏》本作为重要参考本。
道教经籍之价值,远不止上述两端。除它是宗教特别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资料外,对其他许多学术领域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3、中国哲学。在封建时代,儒家学者一直视儒学为正统,认为只有儒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佛、道二教既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哲学也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亦有相当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 。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来看,佛道哲学与儒家哲学同样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东汉末产生以来,即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同儒家一样,广泛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为了树立和巩固自己长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扬宗教教义,曾对其宗奉的《老子》和《易》进行了大量的诠释,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达到这种宗教目的的各种方术。通过对《老子》《易》的诠释和各种方术特别是内丹术的阐扬,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如在许多道书中,主要是大量关于《老子》《易》的注疏中,有许多哲学“本体论”的阐释,在众多的内丹著述中,有许多“心性论”的阐释。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应该看到,道教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儒、释,它汲取了许多儒、释思想;同样,儒、释两家哲学的发展也有赖于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单就儒家的宋明理学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有赖于对释、道思想的汲取。
众所周知,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在汲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道教内丹学。其后的程、朱各家无不从佛、道汲取思想养料。儒、释、道三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汲取,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两家,而不同时研究三家,就很难对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许多人的共识。
4、养生和医药学。道教徒为求长生不死,一直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如它承袭了古代的行气、导引、按摩等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使之在理论上、具体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长生不死的目的虽不能达到,但对健身延年却颇多成效。许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现存《正统道藏》中的这类著作,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与此同时,为了同样目的,道教又很重视对医学和药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学家,最著名的有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代孙思邈。
他们在医药学上的成就,是同时代医学家中之佼佼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或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世人,或者以医学巨著留存后世。这些著作现虽大半失传,但留存在《正统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包含有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的内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国医药学史不朽之作。唐以后,卓有成就的道教医学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著名清微派道士赵宜真之《仙传外科秘方》,以及清代著名龙门派道士刘一明之《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是各代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医学的成就和发展,虽然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但它从宗教要求出发,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如他们强调济世度人,因此十分重视医德,医生对病人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不分贫富贵贱,怨亲善友,一律以“大慈恻隐之心”“一心赴救之”。从普救众生的观点出发,又十分重视对下层群众和妇女儿童疾病的研究,注意医方的大众化和药物的就地取材与廉价。
5、中国古化学。道教徒为了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继承古代炼丹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他们以为通过矿石药物(或加草木药)的冶炼,可以炼成“仙丹”,用以服食,即可长生不死。故许多道士以毕生精力从事药物的选择、配制、烧炼,经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过多少次试验,研究过多少种药物的性质,炼就多少种矿石化合物。这种炼丹活动虽为宗教目的所驱动,但实际是在不自觉地从事化学实验。“仙丹”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炼成,但却观察到了许多矿石药物的化学变化,认识了许多矿石药物的性质,为中国古化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一般化学史家都称道教炼丹术为中国古化学的先驱,《正统道藏》所载大量外丹黄白术著作是中国古化学史的重要资料。中国三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就是道士在炼丹中首先发明的,时间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其根据见之于《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伏火矾法》。中国冶金史上最早的水法炼铜,也是道教外丹书首先记录下来的,时间在唐肃宗乾元元年至宝应年间(758~762),上书卷四之《丹房镜源》也记载其事。至于道士在炼丹中制造出具有实际疗效的内服和外用丹药,扩大了医药来源,更是不在少数。
6、此外,《正统道藏》所收的大量内丹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史料,也是研究气功学、人体科学的直接资料。
7、《正统道藏》中还有若干地理、文学、音乐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如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记邱处机西觐元太祖途中的地理、民情,就是研究当时中亚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收入《正统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动的记录,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如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将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定的贡献。
《道藏》的主要内容
道教经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很多。
1、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通玄真经》(即《文子》)、《冲虚真经》(即《列子》)、《洞灵真经》(即《亢仓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
2、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诰》《道教义枢》《玄珠录》《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
3、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4、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5、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药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
6、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
7、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8、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
9、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正宗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
10、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
以上仅是道教经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书的主体。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书,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
11、儒书大抵指扬雄《太玄经》、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鲍云龙《天原发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学著作,如《易因上下经(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经(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数钩隐图》《易象图说》内、外篇等;
12、医书大抵指《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八十一难经》《图经衍义本草》等;
13、 阴阳卜筮书大抵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玄妙白猿真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遁甲缘身经》《六壬明鉴符阴经》《卜大象星历经》等;14、诸子百家书大抵指除《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外,所收之《墨子》《鬻 子》《鹖(hé)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子华子》《素履子》《无能子》《刘子》等;
15、此外,还收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等。
道藏收书之杂,曾为儒家和佛教徒所诟病,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说道经杂而多端。
道藏的出格收书,并非全无理由。
1、如上举《易经》,虽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即为儒家之专书,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祖述《易》是道教的传统,从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为方术修炼,特别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起,直到后世外丹、内丹各派无不祖述《易》。因此许多道教学者皆视《易》研究与《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且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学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宋代儒学。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齐等,在《易》学上的成就也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学著作的同时,兼收一些儒家《易》学书,似乎不无道理。
2、又如医书,道教从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重视医药学的研究,一方面借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济世利人。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道藏在收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兼收《黄帝内经》和《图经衍义本草》等,似也不无道理;何况黄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师,收托名黄帝的医书,在道教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如此,但是道藏收书过滥,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其中不少书都与道教无关或关系极少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说是道家虚心能容,如果说不足的话,可能是在宣传上突出道教本来教义特点不够。大家怎么认为?
三洞四辅分类法《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zuǎn)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说在东晋时已经萌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
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 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
但是按三洞分类法,并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的出现。“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
太平部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朝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十二类分类法,大约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其时已有《三十六部尊经目》的出现,就是证明。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组织众经,标志着道教经书已被集结成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大量传播。《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反映了隋代前后道经作“藏”的情况:“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 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
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 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音《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别,若次安之。”
同书还记载了经函、经帙等规制。帙是盛装经书的丝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长卷经书则分在几个帙中,短卷经书则数部为一帙。若干帙合为一函。此外,从敦煌遗书中,可看到唐代的写经格式,先写经名,空一行书写经文,经文毕,再空行复写经名,每一行为十七字。现存《正统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本文2023-08-20 07:34: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