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宫内建筑的名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2收藏

古代皇宫内建筑的名称,第1张

养心殿简介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意思就是涵养天性。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玉壁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故宫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宫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宁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心,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殿,其后即为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乾清门 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的正门。清代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进行。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 在清代,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后来又在这里存放皇帝行使权力的25方宝玺。此外,这里还有铜壶滴漏装置和清代造的自鸣钟。

坤宁宫 在明清,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御花园 出坤宁宫北行就是御花园,它有门与东西六宫相通。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主要建筑钦安殿正处在中轴线上,明时这里供秋季大享及祭祀玄武大帝之用,清代改为寺庙。园之东北部叠石堆秀山,是帝后嫔妃“重阳登高”之处。御花园是一座以建筑为主体的宫廷花园,亭台楼阁结构精巧,山石树木安排有序,奇花异木怪石竞奇争艳,五色石子甬道四通八达,游人都愿在此尽情观赏,拍照留影。

东西六宫 这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在座堂里。玩具陈列馆设在坤宁宫以东的联房叫东板房里。西六宫基本上未动,仍按原来面貌布置。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具体下面这个网站看吧!其实你可以去翻阅《中国古代建筑史》介绍很详细的

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后门,旁门不是主要通道), 又是主人的"门面 ",直接反映主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村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台关系都有规定,应与身份相符。比如大官吏多数居住在胡同的北半部,门楼在主房的东南,采用广亮门或金柱门。一般官吏和 商贾居住在胡同的南半部,门搂在主房的西北,多用如意门.门楼虽小却十分华丽,肖秀美之风.门小院大房屋多.属于那种显贵不漏富的。无论门楼在胡同中的北部或南部, 部足在吉的位置, 因为门楼位置的选择影响纳福避邪,所 是每家每户特别关心的大事。而王府是公产,没有楼,进出都是屋宇。门台、门墩,也叫门枕石; 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台湾民间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的称呼。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突出,头部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作用,并出现了类似鼓状的抱鼓石。 甬道,是门楼和门墩儿、护门铁、门联的整合体 门斗:在建筑物出入口设置的起分隔、挡风、御寒等作用的建筑过渡空间门台:1犹门楼。 2门口的台阶。 门楼:1城门上的楼。古代供了望、射敌用。 2指观阙上的楼。 3大门上边牌楼式的顶。 门墩:1托住门扇转轴的墩子。用木头或石头做成。大户人家的石制门墩常常伸出门外,雕成狮子等各种形状。 门斗:1官学中的仆役。 2门楣的上方详细见: http://dolcncom/data/cns_1/article_31/paper_311/pgen_3119/2006-06/1150282214html

就叫屏风吧。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677htmlwtp=tt

古建筑之名词解释

对大家做古建筑时候应该比较有帮助。呵呵。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1 通则

明间 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 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 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 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 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 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 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 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 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 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 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 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 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 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 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 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 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 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 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 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 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 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 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

三滴水 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类构件 檐柱 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 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下檐柱 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

通柱 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假檐柱 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 里金柱 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

山柱 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

桐柱 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

平台海墁下桐柱 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

擎檐柱 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垂莲柱 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

雷公柱 (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重檐金柱 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

重檐角金柱 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

封廊柱 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

馒头榫 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管脚榫 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升线 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体向内侧倾斜。 方子口 柱子端头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是安装枋子用的卯口。

梁类构件 :

桃尖梁 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接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故名。

顺桃尖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与建筑物面宽一致,故名。

桃尖随梁枋 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结檐柱与金柱的构件。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

顺随梁枋 用于顺梁下面的随梁枋。

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

五架梁 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三架梁 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四架梁 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

顶梁 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

双步梁 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单步梁 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

三步梁 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

七架随梁枋 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五架随梁枋 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

天花梁 用于建筑物进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 踩步金 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之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

承重梁 用于楼房进深方向,承接楼板楞木之梁。

斜双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双步架。 斜三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三步架。 斜五步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五步架。斜五步梁又称递角梁。

递角随梁枋 贴附于递角梁之下,用于拉结内外角柱之构件。 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之梁。 斜抱头梁 用于无斗拱建筑廊子转角,于山面檐面各成45°角的抱头梁。

顺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宽方向之梁。多用于无斗拱建筑,相当于无斗拱建筑的顺桃尖梁。

趴梁 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

下今顺趴梁 承接下金檩的顺趴梁。

上今顺趴梁 承接上金檩的顺趴梁。 斜承重 用于楼房转角处,与山面、檐面成45°角的承重梁。

麻叶抱头梁 梁头做成麻叶头形状的抱头梁。垂花门的主梁亦称麻叶抱头梁。

抹角梁 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转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

井口趴梁 平面呈井字形的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

假梁头 外端做成梁头状,至于假檐柱柱头之外。

四角花梁头 至于角柱柱头,沿角平分线放置的梁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

角梁 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

老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称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

仔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翘飞椽。 由戗 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

下花架由戗 用于下步金的由戗。

上花架由戗 用于上步金的由戗。 脊由戗 用于脊部的由戗。

里掖角角梁 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用于两翼檐椽。

里掖角老角梁 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 里掖角仔角梁 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

帽儿梁 承接天花支条与天花板的构件,其两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当于顶棚中的大龙骨。帽儿梁通常用圆木制作,梁断面呈半圆形。

枋类构件 :

额枋 用于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拉结构件。

大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

小额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

平板枋 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

檐枋 无斗拱小式建筑檐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

老檐枋 金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

下金枋 位于下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

上金枋 位于上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 脊枋 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 两山下金枋 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两山上金枋 位于建筑物面上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 七架随梁枋 附在七架梁之下,用于拉结前后金柱之枋。 顺随梁枋 用于顺挑尖梁下面,用来拉结山面檐柱与金柱的枋子,用于歇山、庑殿等建筑。 穿插枋 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 斜穿插枋 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 递角随梁枋 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 间枋 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承椽枋 用于重檐金柱或通柱间,承接木楼板的枋子。 踩步金枋 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结山面金柱柱头之枋,见于歇山式建筑。 天花枋 用于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天花的枋子。 合头枋 用于两步梁(或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檐柱的作用。 斜合头枋 用于斜两步梁(或斜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内外角柱的作用。 合头穿插枋 两端均不出透榫的穿插枋。 麻叶穿插枋 出榫部分做成麻叶头饰的穿插枋,多用于垂花门等装饰性强的建筑 。 箍头檐枋 端头做成箍头榫的檐枋,见于多角亭或转角建筑。 燕尾枋 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 挑檐枋 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2口,厚1斗口,是斗拱附属构件。 井口枋 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 正心枋 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 里外拽枋 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 机枋 连接斗拱的内外拽枋又称机枋。 后尾压抖枋 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 围脊枋 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层屋面围脊内侧的木枋,常与围脊板等构件共用,有附着、固定、遮挡围脊的作用。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5 桁檩类构件 挑檐桁 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檩。 正心桁 带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 下金桁 与正心桁相邻的桁檩。 上金檩 与脊桁相邻的桁檩。 中金檩 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桁檩。 脊桁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桁檩。 扶脊木 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 檐檩 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檩木,见于无斗拱建筑。 脊檩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檩木。 金檩 位于檐檩和脊檩之间的檩木均称金檩,金檩又因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檩、中金檩、上金檩。 金盘 截面成圆形的构件,与其他构件水平相叠时,为求稳定,在圆构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称金盘。清式建筑规定金盘宽度为构件直径的3/10。 平水 清式木构建筑中,将桁檩底面的水平位置称为平水,它是计算各檩高差,确定各步举高的基准点。搭交檩 以90°120°135°或其他角度扣搭相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6 板类构件 檐垫板 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脊垫板 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金垫板 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 老檐垫板 即下金垫板。 棋枋板 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 楼板 楼房中的楼面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厚2~3寸。 博缝板 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檩、燕尾枋端头以及边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 象眼板 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滴珠板 用于平座边沿四周,遮挡斗拱、沿边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风挡雨、保护斗拱大木等建筑。 走马板 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 圆垫板 平面呈弧形的垫板,专用于圆亭或其他圆形建筑。 山花板 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 由额垫板 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7 其它附属构件 替木 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 沿边木 沿楼房平座(平台)边缘安装,用来固定滴珠板或挂落板的木枋,见于楼阁建筑。 楞木 承接楼板的木枋,见于楼房。 枕头木 转角建筑中,衬垫翼角椽的三角形垫木。 榻脚木 歇山建筑山面,用以承接草架柱及山花板的木构件。 草架柱子 立于踏脚木之上,用以支顶梢檩的木柱,见于歇山建筑山面。 穿 联系草架柱的水平构件。草架柱与穿构件的纵横木架有辅助固定山花板作用。 脊桩 安装在扶脊木上,用以固定正脊的木桩。 雀替 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雀替是替木的一种, 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机枋条子 衬垫罗锅椽下脚的木条,用于双脊檩建筑,其宽按椽径(或按檩金盘尺寸),厚按1/3椽径,长按面宽。 抱鼓石上壶瓶牙子 安装于包鼓石与独立柱之间,外形似壶瓶形状,用以辅助稳固独立柱的构件。见于 独立柱垂花门或木质影壁等建筑物或构筑物。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8 木装修部分 槛框 古建筑门窗外圈大框的总称,其中水平构件为槛,垂直构件为框。 下槛 贴地面安装之槛。 上槛 贴枋下皮安装之槛。 中槛 位于上、下槛之间的槛。 抱框 紧贴柱子安装之框。 门框 位于两抱框之间,用于安装门扇之框。 腰框 用于街门一类防卫性大门门框与抱框之间的短框。 余塞板 用于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 连楹 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 门枕 附着于下槛,用于承接大门门轴的石构件或木构件。 门簪 安装在大门中槛或上槛正面,用于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功能类似簪子,故名。 大门上走马板 安装在大门中槛与上槛之间的大面积隔板。 横栓 用以栓固大门的水平构件。 立栓 用以栓固隔扇门的垂直构件。 实榻门 用厚木板制作的大门,多用于皇家建筑。 攒边大门 以门边、抹头为边框,木板为门心组成的大门。 隔扇门 下半部为木板,上半部为棂条,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门。宋代称格子门。 隔扇边抹 隔扇门外框的总称,其立框为边梃,横框为抹头。 转轴 附着在隔扇边梃里侧,专门用以开启隔扇门的木轴。 榻板 用于槛墙上面的窗台板。 风槛 位于榻板上面的窗下槛,多用于槛窗。 槛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风槛承接,水平开启。 支摘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为矩形,每间四扇,上可支起,下可摘下。 直棂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 替桩 即上槛。 裙板 隔窗下部大面积的隔板。 绦环板 隔扇中部(或下部、上部)相邻两中抹头(或相邻两下抹头,或两上抹头)之间的小面积隔板。 边梃 隔扇两侧的大边。 抹头 与隔扇边梃构成外框的水平构件。 隔扇心 隔扇上部漏空的部分,由仔边和棂条花格组成。 横陂 位于中槛和上槛之间的横窗,通常不开启。 帘架 贴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挂帘子的框架,常见有用于民居的和用于宫殿坛庙建筑的两种。 帘架招子 固定帘架的铁件,常用于在宫殿坛庙建筑的帘架上。 荷叶墩 用以固定帘架边框下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形状,多用于民居建筑。 荷叶栓子 用于固定帘架边框上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花形,多用于民居建筑。 单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立柱的构件。 连二楹 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隔扇轴的构件。 天花 古代室内的顶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和木顶隔等多种。 井口天花 由井字形方格和木板组成的天花,是天花的最高型制,多用于宫殿建筑。 海墁天花 在平顶上画出井口和天花板图案的天花,多见于宫殿建筑。 木顶隔 骨架做成豆腐块窗格形式,固定于天花位置,表层糊纸的天花。是一种讲究的天花做法,常用于寝宫类居住建筑。 帽儿梁 井口天花骨干构件,沿面宽方向搭置于两侧的天花梁上,相当于现代建筑顶棚内的大龙骨。因其不露明,外形多不加修饰,断面呈半圆形,故名。 支条 组成天花井口的木条,分为通支条,连二支条和单支条。 通支条 附着于帽儿梁下面的通长支条,有时与帽儿梁由一木做成。 连二支条 长度为两倍井口的支条,用于通支条之间。 单支条 长度为一井天花的支条,用于连二支条之间。 贴梁 贴附在天花梁或天花枋侧面的支条。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9 斗拱部分 斗拱总述 斗拱 由斗形、拱形、悬挑承重构件组成的特殊构造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栿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斗口 斗拱最下层构件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为斗口。在已经模数化的中国古建筑中,斗口是带斗拱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基本模数,依据这个模数,可以确定出各部位构件的尺寸、比例。清代建筑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从1寸至6寸(1营造寸=32厘米)以半寸为级数增减,如一等材,斗拱斗口为6寸(合肥市192厘米),二等材,斗拱斗口为55寸(合176厘米),三等材,斗拱斗口这5寸(合16厘米)……八等材,斗拱口为25寸(合8厘米)……十一等材,斗拱斗口为一寸(合32厘米)。 斗拱出踩 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拱枋相承。因此清式斗拱出踩数,可直接从斗拱侧面有几列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 计心造 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按斗拱出踩 数量设置横拱,几踩斗拱即有几列横拱的作法,称为计心造。 偷心造 斗拱构造形成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 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柱头科斗拱 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明清时期的柱头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平身科斗拱 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 角科斗拱 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构造比较复杂。 单昂三踩斗拱 明清出踩斗拱中挑出最小的斗拱。其进深方向构件,在大斗之上为昂(昂上为耍头),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一踩,共三踩,故称单昂三踩。 重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为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二踩 ,共出五踩 。 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以上进深构件分别为翘、昂,从正心向内外两侧各出二踩,共出五踩 。 单翘重昂七踩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依次为头翘、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三踩,共七踩。 重翘重昂里挑金斗拱 明清斗拱种类之一,以正心为界,从外侧看似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内侧耍头以上挑杆通达金步,属溜金斗拱的一种。 三滴水品字科斗拱 用于三滴水(即三重檐)楼房平座下面的斗拱。进深方向构件不做昂,只做翘,其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 内里品字科斗拱 用于室内的品字科斗拱,常与平身科斗拱的内侧交圈使用,其头饰与平身科斗拱内侧相同,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 隔架科斗拱 置于梁与随梁之间,起承接上下梁架作用的斗拱。主要由荷叶墩、大斗、拱子和雀替等部分构成,具有承接梁架,传导荷载的作用和装饰作用。 一斗三升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两只三才升和一个麻叶云构成的斗拱。与一斗三升斗拱作用相同,但有更强的装饰性。 斗拱分件 大斗 位于斗拱最下层的斗形构件,是斗拱的主要承重构件。 翘 垂直于面宽方向置于大斗刻口内,两端均向上卷杀的弓形构件。明清斗拱中的翘有单翘与重翘之分。宋代称为华拱。 正心瓜拱 位于檐柱轴线位置,与头翘十字相交的构件。正心瓜拱为足材拱,有传导荷载的作用。宋称泥道拱。 昂 垂直于面宽方向放置于大斗口内或翘之上,外端向斜下方伸出的构件。 二昂 两层昂相叠时,上面一层为二昂。 正心万拱 平等叠置于正心瓜拱之上,作用与正心瓜拱相同的构件。 蚂蚱头 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昂之上,外端似蚂蚱头形状的构件,宋代称之为耍头。 撑头木 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蚂蚱头之上的构件,其外端头不露明作榫交于挑檐枋。 桁碗 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 单才瓜拱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其长同正心瓜拱,高14斗口,非承重构件。 单才万拱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位于单才瓜拱之上,为非承重构件。 厢拱 位于出踩斗拱内外端横拱,其长度介于瓜拱与万拱之间,其上分别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 十八斗 置于翘、昂或耍头等构件之上,与单才瓜拱、厢拱十字相交的斗形构件,因其宽为18斗口(即18分)而得名。 三才升 置于单才拱端头,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斗形构件。 槽升 置于正心瓜拱、万拱端头,与垫拱板相交的斗形构件,其外侧刻有拱板槽,故名槽升。 柱头科大斗 柱头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是头拱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 桶子十八斗 用于柱头科斗拱的十八斗,其宽度比上层构件宽08斗口,外形似筒状。 桃尖梁头 叠置于柱头科斗拱之上,端头似桃形之梁。 角科大斗 角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 斜头翘 用于角科斗拱的翘 ,其安置方向与山面檐面各成45°角。 搭交正头翘后带正心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翘 ,另一端为正心瓜拱。 搭角正二翘后带正心万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二翘,另一端为正心万拱。 搭交正昂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正心枋。 搭交正蚂蚱头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蚂蚱头,另一端为正心枋。 搭交正撑头木后带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撑头木,另一端为正心枋。 搭交闹头翘后带单才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瓜拱。 搭交闹二翘后带单才万拱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万拱。 搭交闹昂后带拽枋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拽枋。(角科斗拱中凡在外拽部位的构件都称为“闹”,除了以上数种外,还有搭交闹蚂蚱头后带拽枋等)。 里连头合角单才瓜拱 用于角科斗拱里拽部位的构件,因其与相邻平身科斗拱对应构件连做在一起故称“里连头”。除此之外,还有“里连头合角单才万拱”、“里连头合角厢拱”等。 斜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昂,位于与山檐两面各成45°角的位置,故称斜昂,斜昂有斜头昂、斜二昂等。 由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构件 ,位于斜昂之上,与相邻蚂蚱头处在同等标高位置,是角科斗拱45°方向最上层的昂。 宝瓶 置于由昂外端斗盘之上,承托角梁的瓶形构件

一、以故宫为例,原因: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二、房子名称:

1、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2、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长门宫

  长门宫原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以长公主情夫董偃的名义献给汉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祭祀时休息的地方。后来刘嫖的女儿陈皇后被废,迁居长门宫。皇后陈阿娇不甘心被废,千金买赋,得司马相如所做《长门赋》,使长门之名千古流传。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长门宫原本是馆陶的产业,馆陶以董偃的名义送给刘彻,刘彻除大赏董偃外,之后对董偃还另眼相看。董偃之人大家应该知道,本难登大雅之堂,却因此逐渐被武帝喜欢,且“爰叔说董偃劝馆陶公主献之”就这句足以看出馆陶的不舍,无论其言真假,可以看出长门宫当时的风景,可见刘彻对长门宫的喜爱。长门宫之前称园后改宫,可见苑囿和宫殿共有,其风景绝不逊上林苑,也算当时长安一绝,说它是金屋不过份吧。其风景及它所处位置,是说明刘彻不可以不踏入长门宫的理由之一。

  陈后阿娇在长门宫忧郁而死,文人常用"长门"为题,创作诗篇,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陆游的《长门怨》,以及一首名叫《长门殇》的七律,作者已无法考证。

  长门殇

  昔年金屋藏娇女,今日冷宫无人怜。

  僵卧锦榻暗垂泪,独临菱花饰朱颜。

  冬去花开无心赏,秋来叶落殇黯然。

  自是长门无欢笑,两情相悦不复还。

  长门怨

  陆游

  寒风号有声, 寒日惨无晖,

  空房不敢恨, 但怀岁暮悲。

  今年选后宫, 连娟千蛾眉;

  早知获谴速, 悔不承恩迟。

  声当彻九天, 泪当达九泉,

  死犹复见思, 生当长弃捐。

  ———————————————————————————————————

  未央宫

  中国西汉皇家宫殿。今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墙。汉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

  长安是中国汉朝的都城,它是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北墙依渭水而建,南墙也依宫墙变化。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其中长乐宫和未央宫最为著名。

  据记载,四面建宫门各一,唯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今日发现的建筑遗迹,有位于中央的前殿,前殿基坛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50米,最高处15米,的所在。据勘测,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其基坛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第二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北,第三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西北,均为建于夯土台上的组群建筑,各有门殿多重。据出土遗物推断,前者为后妃居住的后宫,后者属宫廷的官署。较为特殊的是,二号宫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条,其墙立壁柱,墙面则涂草泥抹白灰,地面铺以条砖。

  据史料记载,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是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未央宫前殿,现在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汉长安宫殿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在汉高祖刘邦之后,王莽政权、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以此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枢纽,直至隋末被毁。而西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在这里:张骞从这里出发开辟丝绸之路;美女王昭君在这里自愿行出塞,和亲匈奴;赵飞燕曾居住于此。

  ————————————————————————————————

  大明宫

  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中规模最大又十分豪华壮丽的宫殿群。它虎踞于城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在其上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那么,它为何要建在高高的龙首原头,又为何要以“大明”二宇为宫名呢

  李渊和李世民初建唐朝时,长安城内只有太极宫这一处皇宫。而这太极宫也不是唐朝新建的,而是隋朝旧有的。李渊做了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就想着另辟新的豪华富丽宫殿,以尽享人间安乐,但由于李世民和众贤臣的劝谏,只得作罢。后来,秦王李世民做了皇帝,是为唐太宗,他尊李渊为太上皇,在宫中安度晚年。这李渊是个庸碌而又贪于享乐之人。他不满足于太极宫里享乐,嫌太极宫地势低,秋日潮湿,夏日闷热,更嫌太极宫里宫室狭小、陈旧,因此,整日里闷闷不乐。深深后悔当日在皇帝位位上时,没有当机立断地起造一,两处显赫华美的宫殿。太宗见父亲不乐,在省问晨昏之时,也曾问过父亲有何不适和要求,但李渊闭口不说。日理万机的唐太宗处理国事还忙不过来呢,便没有再深究此事。不久,李渊终于忧郁成疾,太宗这才急了,但问父亲,李渊仍是不开口,他只好去问母亲窦太后,窦太后是个明理之人,她虽说出了李渊的“心病”所在,但又劝儿子不要动用府库之资另起宫室,让儿子一心一意地处理朝政大事,把劝谕和调理李渊的事留给自己。但这回太宗不敢掉以轻心了,他降旨动用自己的私蓄在城北龙首原头的高阜上,为父亲建造一座临时避暑的夏宫,起名曰“永安宫”,盼望父亲住进去后,能够龙体康复,永享安乐。

  谁知,刚刚破土动工不久,李渊就已病亡。太宗想:既然父亲未能住上,就造给母亲住吧,于是,永安宫得以继续建造下去。

  这天,工匠们正在挖大殿的地基,突然地下放出了耀眼的金光,工匠们不敢再挖,便去禀报了太宗。太宗亲临工地,命工匠们继续挖下去,挖着,挖着,忽见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原来是挖出了一面巨大的古铜宝镜1这面宝镜高五尺九寸,宽四尺,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四周花纹古朴,尘埃不沾。太宗看后,认不出是何代的宝物,便谦逊地向随行的房玄龄、魏征等群臣请教。魏征示意房玄龄先讲,房玄龄让魏征先说,太宗见自己的两位股肱之臣在打哑谜,便点将道: “请魏爱卿先讲讲吧,房爱卿随后补充,如何”

  魏征捋捋胡须,当仁不让地说起来。

  原来,这面宝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象十分清晰,毫纤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娥彩女,但见“胆张心动者”,全部作为有异心者而斩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如麻,但却留下了奸臣赵高等指鹿为马,专权误国。使显赫一时,匈奴也为之丧胆的强秦,顷刻而亡。汉高祖刘邦初占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阿房宫等所有宫室,金银财宝,子女玉帛、钟鼎狗马一律不要,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再就是这面镇国之宝——秦镜。由于有了这面宝镜,因此汉祚得以延续数百年!汉末,群雄争霸,秦镜不知流落何处谁知数百年后的今日竟在龙首原上再次出世!

  说到这里,魏征向太宗深深一拜,贺喜道:“今日秦镜出世,预示着大唐江山万古长青,此乃陛下齐天洪福所致,臣特贺之!”

  太宗听后,推开两个内侍抬着的秦镜,说:“朕要此镜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

  听到这里,魏征的脸红了,老成的房玄龄却不解地问道: “陛下的明镜何在,指予微臣一睹为快”

  太宗手抚着魏征之肩,说: “魏爱卿者,朕之明镜也!房爱卿,你说是不是了哈啥哈!”

  房玄龄拍手也笑道: “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贺之!哈哈哈!”

  魏征的脸被说得更红了,俯身辞谢道: “微臣何能,敢与秦镜比高下!陛下过奖了!……”

  太宗正色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

  众皆欢呼。大明宫遂得名。

  从此,大明宫之名便传遍天下了。

  大明宫峻工后,太宗果然以秦镜为其镇宫之宝,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明”宫。长安士庶都说: “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厂亮若白昼。”但太宗却始终没有搬到大明宫里去住,他一直在太极宫中,依仗着明镜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创造着“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后来,太宗的儿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这是个既懦弱无能,又喜享乐的帝王。他把朝政让给皇后武则天去处理,自己躲在深宫里玩乐。他借口太极宫地势低洼、潮湿,使自己得了风痹之疾,下诏重建扩修龙首原头的大明宫。钱从哪儿来呢他舍不得掏自己的腰包,决定从百姓和群臣身上盘剥,以筹集重建大明宫的巨款。他下诏征收陕西、山西等十五个州万民百姓的赋税,并且扣去在京全体文武百官一个月的薪俸,用来重建大明宫。他征集全国能工巧匠和数万民侠工役,日夜施工,不知鞭死和累死了多少民侠工匠,终于在一,两年的紧迫期限内,重建扩修起一座周长十五里、拥有二十一座门,二十四座殿、大量亭台楼阁和一个名叫“蓬莱池”的人工湖泊的豪华而庞大的宫殿群。他嫌“大明”二字对自己有讽谏之意,便改大明宫为“蓬莱宫”。随之便搬进去住了下来。他搬进46蓬莱宫”后,如同鱼儿得水,整日价在蓬莱池中游乐,在蓬莱岛上礼佛,正事压根儿不管。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面秦镜,便到藏镜楼中去验看,看能不能拿来照照宫女取取乐,谁知,寻遍了整个藏镜楼,以至整个蓬莱宫,哪里还有秦镜的踪影!他气极了,把看守此镜的太监抓来严刑拷问。那太监叩头如捣蒜地回禀说,打从皇爷御口改大明宫为蓬莱宫的那日起,秦镜便不翼而飞了!高宗听后,惊恐地瞪圆了双眼。不久,便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

  虽然,高宗李治御口金言,改大明宫为蓬莱宫,但他以后的唐帝王却仍称大明宫为大明宫,千百年来,长安,乃至天下,无人不知大明宫,但“蓬莱宫”之名却极少有人知晓。

  ——————————————————————————————————

  馆娃宫

  据《吴越春秋》载:“阖闾城西,有山号砚石,上有馆娃宫。”砚石山便是如今灵岩山的别称。

  由来:

  公元前494年,越王因战败赴吴作人质,同时进贡大量珍贵财富和美女取悦夫差。夫差宠爱越王进贡来的美女西施,特地为她兴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大型离宫。宫内“铜勾玉槛,饰以珠玉”,楼阁玲珑,金碧辉煌。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园林。至今,馆娃宫遣迹众多,引人探访追思。相传现在的灵岩山寺大殿,即是建在馆娃宫殿堂旧址上。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去:“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诗词:

  关于馆娃宫,历代文人们留下了无数佳句,例举如下:

  馆娃宫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 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

  赋得馆娃宫送王山人游江东

  年代:唐 作者:卢纶

  苍苍枫树林,草合废宫深。

  越水风浪起,吴王歌管沈。

  燕归巢已尽,鹤语冢难寻。

  旅泊彼何夜,希君抽玉琴。

  和袭美馆娃宫怀古五绝(三千虽衣水犀珠)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三千虽衣水犀珠,半夜夫差国暗屠。

  犹有八人皆二八,独教西子占亡吴。

  一宫花渚漾涟漪,俀堕鸦鬟出茧眉。

  可料座中歌舞袖,便将残节拂降旗。

  几多云榭倚青冥,越焰烧来一片平。

  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

  江色分明练绕台,战帆遥隔绮疏开。

  波神自厌荒*主,勾践楼船稳帖来。

  宝袜香綦碎晓尘,乱兵谁惜似花人?

  伯劳应是精灵使,犹向残阳泣暮春。

  馆娃宫人生

  近代 秦灏

  轻曼的绸缎,

  在青玉铺就的回廊里,

  流转起舞。

  那些金玉清脆的回响,

  裂帛的呻吟声中

  我的夫君终于去了。

  春雨初歇,夕阳斜照;

  灵隐寺内,游人如织。

  这里的人,

  永远都在说着,

  同一个关于媚妇的故事,

  一阵轻风,吹过门匾。

  依稀看见,是馆娃宫,

  三个熟悉的大字。

  补充“娃”的说明,增加一个出处。

  娃:吴人对美女的称呼。

  出处:李白《西施》诗:“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