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有的门派赐徒弟兵马,这个兵马是天兵还是阴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请教有的门派赐徒弟兵马,这个兵马是天兵还是阴兵,第1张

1何谓「五营」?

2内、外营的形式与构件各有哪些?

3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为何?

民 间认为天界的行政系统和人间是一样的,因此文武众神巡视天、地、人三界之外,也统帅天兵、地兵执行军事及任务。另外还有附属于各庙主神或王爷的神兵。 这些神兵神将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处,每营都有一名元帅负责调度和指挥,此称为「五营」。受法师所支配的军队,称为五营将军,他们在超自然世界中的位 阶最低,都是一些枉死的孤魂,称为阴兵,驻扎在五营之中,由中坛元帅李哪吒负责统辖。在澎湖凡有庙宇的村庄,均有安放五营神将的习俗,台湾其他地方也有此 种习俗,但不像澎湖哪样普遍。在当地人的认知中,它的作用就如同军营中的外哨功能。可见五营的功用之一,就是藉著五方神军的力量来镇守「空间」。一般认 为,这些「空间」是具有神圣性或属于全体居民的生活范围,如道坛、法坛、祠堂、庙宇与整个聚落,但也有民宅安置五营的状况。

五营元帅又称「五营元帅」、「五大将军」、「五神将军」。但民间对于五营元帅究竟为谁,有许多不同说法,其组织系统如下:

东营 南营 西营 北营 中营

旗色 青 红 白 黑 黄

将帅 张(基清) 萧(其明) 刘(武秀) 连(忠宫) 李哪吒

温 康 马 赵 李哪吒

康 张 赵 马 李哪吒

辛 池 蒋 洪 李哪吒

罗昆 文良 罗灿 招贤 李哪吒

林 徐 马 庞 石

兵头 胡其铭 蔡坤君 金记宿 王直元 吴德祥

军队(兵马) 9仟9万兵 8仟8万兵 6仟6万兵 5仟5万兵 3仟3万兵

说明:

(1)五营的将帅系统非常复杂,本表仅列举数种,民间大致以张、萧、刘、连、李的组合最多。

(2)增列兵头的案例,有台南县新市乡新和村清保宫与大营村灵昭宫。

(3)以上资料摘录曾光隶,《澎湖的五营:以空间角度来看》,页12;与康豹,《台湾的王爷信仰》,页81。

五营兵马除了镇守村界之外,法师执行仪式的法场也有五营兵马负责把守。所有的法师仪式都是以「召营」(或称招兵)为起始,以「犒军」(或称赏兵)与「放 营」(或称放兵)为结束。这两个开启与结束法场的仪式,是所有的法师仪式中共同的部分,而且都是由法师亲自执行的。五营神军依其守护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内营」与「外营」两种。就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学者多数认为内营即是祀奉于宫庙中的「五营首」、「五营旗」或「三十六官将头」,为隶属于主神的近卫 军,外营为设于聚落外围与宫庙附近的厌胜物,为主神派遣的聚落防卫军。但就曾光隶在澎湖地区的研究认为,「内营」是驻扎在庙宇、祠堂或民宅的内、外,其通 常仅以书有五营将领的竹符与纸符作为象徵物;「外营」则是驻扎在村庄的四周,具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其具体象徵物为聚落外围的厌胜物。

在形式上,内营的象徵物,多为竹符与纸符两种,其上以墨汁书写「敕令□方□元帅安镇」或「敕令□方□□大神君」之类的符文。其上符文所书之内容,分别象徵 不同的内营神军。而外营形式则不一,甚至同一座庙宇外营形式也有差异,黄文博认为大体分为六种:「一为露天式,二为圈围式,三为土丘式,四为砖龛式,五为 小祠式,六为宝塔式」。各地五营形式多有其演变的历程,演变的目的与考量因素,以实用性和美观居多。而各地五营形式间异同的原因,除了与当地法师或乩童的 传承有关之外,尚与彼此间相互模仿,甚至邀请相同的匠师来制作营头等因素有关。

各地五营构件甚多,然均具有数量不等的竹符,从五营仪式行为与各地营头形式演变历程来看,五营的主要构件应该是竹符。今天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差异现象,应为民间文化结构过程不断的演绎、诠释后的结果。就其类别有下列数种:

1竹符:内、外营均有。以高约两尺的竹节剖开而成,其上以朱笔书写营称、将领和兵马数,或仅画上符文;符头上包有金纸、红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仅外营。为削尖之长形木牌,多立于木架上,其上书有营称、将领与兵马数。

3三十六官将:其形式多是「人首枪身」,上身为木材雕刻制成的头部,脸部表情各异,其余部分为铜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制的木架上,并置放在庙宇的神龛或中案上。

4纸像:为外营的具象构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纸像之外,亦有纸马、纸旗、或纸制凉伞;此类构件多出现在小祠式外营内。

5五营令旗:通常五营令旗被放置在宫庙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观念插放。五营令旗均为三角形,旗面上有些会绣图案与文字,有些则不具图文。

6五营首:造型与三十六官将相似,也是「人首枪身」,面部颜色皆为金色,分别代表张、萧、刘、连、李五位将领。

7壶、碗、烘炉、冬菜瓮与瓷烧:仅外营有。居民将日常用品作为外营的构件,通常都是做为祭煞用的。

另外还有剪刀、尺、镜符与五方安镇符,红瓦,辖营令牌与黄旗等数种。

就五营与聚落领域的关系,曾光隶认为五营营头所分布的位置与营头「镇符」仪式所经历的路线,其所形构而成的领域空间,是有别于传统社会中其他如聚落内依附 血缘,籍贯而形成的地域、甲头庙或其他共神信仰圈,以及跨聚落的共神信仰圈等不同之领域形式。五营领域的独特性,除了其涵盖范围以聚落为单位,也包含它对 居民的影响,如某些生命仪俗、屋宅的坐落位置、居民对聚落空间方位的认知方式等。早期人民尚鬼,聚落内屋宅的座落位置,均以营头界定之领域范围为限。随著 时代的改变新建民宅已经超出旧领域范围,因此藉由改变镇符路线、增加总营或小营、迁移营头等重新诠释五营信仰的方式,来满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

戊己杏黄旗是上古人皇所设之旗,是《封神演义》里仅次于天地玄黄玲珑塔的防御第二法宝。。 为阐教教主元始天尊之宝物,旗长两丈有余,旗色玄黄。鸿钧老祖于分宝岩分宝时,将此旗赐予元始天尊。此宝威力无穷,以此护体:诸邪避退、万法不侵。现代小说中出现的五方旗的作用:戊己杏黄旗:金莲万朵、无物可破、诸邪避退、万法不侵。青莲宝色旗:舍利毫光、宁心静气、诸邪避退、万法不侵。离地焰光旗:混乱阴阳、颠倒五行、诸邪避退、万法不侵。素色云界旗:奇象氤氲、天地皆明、诸邪避退、万法不侵

你应该想清楚,你怕的并不是鬼。

首先,你曾经也看过不少鬼片,但你没有形成恐惧意识。

其次,你并未见过真正的鬼,而是人扮的,既然没见过,你怕的是虚幻的东西,使你构想的东西,也就是你所怕的加上你的想象。

那现在我们搞清楚,你究竟怕什么。

我已经说过,你未见过鬼而害怕说明你怕的不是鬼,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人!

我这样说你会认为荒唐或者凭借自身感受而否定。不过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你害怕一种类似鬼的事物。他是分别从听,看等几方面进入你的生活。

听:从小人们吓唬小孩“你不听话,鬼来抓你们。”似乎很简单,没什么,但是仔细想想,对于孩子来说,脑中的初步意识就已经形成了:1世界上有“鬼”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鬼。

2。鬼很恐怖,会让人害怕,既然他们都害怕,我也应该会害怕。

从此你把生活中的恐怖全部一点一滴加入到这个形象中,并且渐渐加深了恐惧。

看:你长大一些后,便看到了恐怖片,里面的鬼怪使你恐惧,你心中有了真正鬼怪的形象,并会联想生活而自我不经意构思新的鬼怪。

现在我们进行分析。首先,鬼怪传闻是人们彼此传达,所以你害怕的是人的话。其次,你所看到的恐怖片都是人所构思的,所以你怕的东西也是人们创造的。

分析一下影片,鬼怪大多以人的形式出现,例如骷髅,僵尸都是人类死后留下的。鬼怪成精也是成了人身兽面的居多。所以,你怕的就是人类本身。你死后也会变成骷髅,每什么可怕,说清楚些,这些不过是人们的骨骼,对我们很有用处,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以上分析你怕的是人。

可是你为什么会害怕人呢?

进一步分析,你生活的地方或者新闻媒体上你曾见过残酷的一面,见到任的狡猾,凶险,残忍,和暴力等等。你怕鬼,因为你知道所谓鬼会杀人,有恐怖的面孔。而带血露肉的面孔正是人们被残酷虐待后的尸体的外表。你知道鬼杀人,但人也杀人,若离奇一些,你便认为是鬼,你便对鬼产生恐惧。其实这都是人们之间战争,血腥的不良结果。

说了很多,你的问题出在以下几方面:

1误导,从小受大人误导有鬼存在,长大被**误导鬼的形象恐怖。

2生活,生活中你曾经历恐惧,印象中你留下了恐惧的方式。

3心理,你心中明白没有鬼存在,但是每当晚上一个人,面临黑暗你都十分害怕,胡思乱想,形成恐惧,是心里没有依靠。所以,心理方面,建议你读金刚经。读过你自然会好受的多,听我的每天一回,以回一篇,读熟则背,以后害怕是脱口而出,自然可以消褪恐惧。

金刚经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看到我的恢复,或许你会有所领悟,其实我是个孩子。别让孩子的领悟都搞过你,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吧。还有问题就+348014129我会帮你。

你若相信,我送你<金刚经>,经书可以辟邪增福,你不信可以去看金刚经灵感录绝对有笑,她还会给你好运气

  卷539_1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卷539_2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卷539_3 「寄罗劭兴」李商隐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

  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卷539_4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卷539_5 「崔处士」李商隐

  真人塞其内,夫子入于机。未肯投竿起,惟欢负米归。

  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读遍先贤传,如君事者稀。

  卷539_6 「自喜」李商隐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卷539_7 「题僧壁」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大去便应欺粟颗,

  小来兼可隐针锋。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卷539_8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卷539_9 「异俗二首(时从事岭南)」李商隐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卷539_10 「归墅」李商隐

  行李逾南极,旬时到旧乡。楚芝应遍紫,邓橘未全黄。

  渠浊村舂急,旗高社酒香。故山归梦喜,先入读书堂。

  卷539_11 「商於」李商隐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

  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卷539_12 「和孙朴韦蟾孔雀咏」李商隐

  此去三梁远,今来万里携。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

  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

  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轻于赵皇后,贵极楚悬黎。

  都护矜罗幕,佳人炫绣袿屏风临烛扣,捍拨倚香脐。

  旧思牵云叶,新愁待雪泥。爱堪通梦寐,画得不端倪。

  地锦排苍雁,帘钉镂白犀。曙霞星斗外,凉月露盘西。

  妒好休夸舞,经寒且少啼。红楼三十级,稳稳上丹梯。

  卷539_13 「人欲」李商隐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卷539_14 「华山题王母祠」李商隐

  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卷539_15 「华清宫(天宝六载,改骊山温泉宫曰华清宫)」李商隐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卷539_16 「楚泽」李商隐

  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集鸟翻渔艇,残虹拂马鞍。

  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

  卷539_17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卷539_18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李商隐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卷539_19 「潭州」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

  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卷539_20 「赠刘司户(蕡)」李商隐

  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卷539_21 「哭刘司户二首」李商隐

  离居星岁易,失望死生分。酒瓮凝馀桂,书签冷旧芸。

  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

  湓浦应分派,荆江有会源。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卷539_22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卷539_23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卷539_24 「北齐二首」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卷539_25 「街西池馆」李商隐

  白阁他年别,朱门此夜过。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

  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

  卷539_26 「南朝」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

  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卷539_27 「复京」李商隐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1、渔舟唱晚(古筝左手按音有特色的曲子中的代表)

2、高山流水(音色如行云流水般通畅,是展现古筝中刮奏手法的杰出乐曲)

3、浏阳河(琶音手法的代表作)

4、战台风(古筝中各种手法的完美结合)

5、汉江韵(旋律优美,是展现田园特色的古筝曲中不可多得的作品,是著名古筝教育家王中山先生的代表作)

6、彝族舞曲(欢快而手法多样,是有琵琶曲改编而来,是最著名的古筝改编曲)

7、西域随想曲(现代古筝作品中的杰出作品,手法多样,节奏鲜明,有明显的西域特色)

以上曲子是按演奏难度从简至难排列的,这些曲子都能在百度网上找到,如果想学,可以下一下视频)我给你推荐一套古筝教学盘《怎样演奏古筝名曲》主讲人是林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在电视剧《天下粮仓》有一幕讲述了阴兵借粮的场景,阴曹地府的士兵将粮食给拿走了,然后留下了满地的冥钱。这个故事听着很是离奇,其实和乾隆年间的一件事情有关,并不是真正的灵异事件,而是当时长官为了某些目的故意传出来的说法罢了。

阴兵借粮历史真相

乾隆元年,清河知县的长官李忠为了救民,私自打开了官粮。然后他的手下给他支了个招,那就是“阴兵借粮”。

假用迷信来“借走”官仓里的粮食,掩盖它私发官粮的行为。但是被米河和高斌所识破,高斌想要从轻处理,但是米河一定要严惩李忠。

最后李忠和他的手下在河畔被斩首,百姓们感激他的恩德,于是在路上撒纸钱为他送行。所以阴兵借粮其实是人为弄出来的,但阴兵借道似乎是真有其事。

阴兵借道种类

这两种都是古代小说《搜神记》和《聊斋志异》中记录的鬼怪故事,并不是真实,第一种阴兵借道是指古代或者近代的军代败亡后,因其怨气不散再加上当时的天时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往往这种阴兵都很团结而他们的思维都停留在了当时打战的那个时间段,(请那些无知的人不要用有限的三维视线角度看,显微镜发明前,你说有细菌,人家说你是疯子)他们都认为自己还没有死还要继续战斗维护自己的那份军人荣誉。这些阴兵往往出现在一些偏远无人的极阴之地,所以看到过的人很少。据说以前云南的一个偏僻地方就曾经有人见过,当时还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这些消息都被封锁了。据当时看到过的人回忆:那应该是一支抗日的国军部队的阴魂。

第二种阴兵借道往往是出现在大灾难死了很多人之后,这种阴兵是指地府来拘魂的鬼差鬼将。许多大灾难发生之后会死很多人,往往这些地方许多冤魂聚集一处舍不得离开。这时地府便会派出地府利器:“鬼差军”来拘魂了。其实从古到今,一些地方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之后都有机会见到传说中的阴兵借道的。

阴兵借道来自于军人口中。其实鬼道作为六道之一也会发生战争,在行兵途中遇见了我们阳间的军人,因为阳间的军人都为男人,且血气方刚,阳气非常重。而鬼道有情都十分忌讳阳气,类似我们忌讳阴气,可能挡到了他们行军的道路,所以鬼兵军队中的能者用神通让鬼兵之中的一部分显形了而已,借此通过,多半是鬼王做的,小意思而已。所以军方首脑也只是命令战士靠向阳一边行进,传说关羽死后因业,堕入鬼道,也成一王,四处征战。阴兵借道看似诡异,实则不奇。

阴兵借道事件

云南的惊马槽也很有名,惊马槽在“彩色沙林”的尽头,有一处高高的山梁,故名为“大战马坡”;在大战马坡的半山腰,又有一个古地名为“小战马坡”,坡上兀出一石,上面有“下马石”三个字,当地山民说:“怪异现象就在前面,自古人到这里就要下马。”

再往前走,又有一石刻着“惊马石”三字,在它的右边有一处黝黑的山崖,下面是一道阴森森的山沟,当地人称为“惊马槽”。“过阴兵”的怪叫声、惨叫声就是从这沟里发出的。有着天地之灵气的马到了“惊马石”就会惊起来,即使用鞭抽打它也不肯从这惊马槽里过了。

阴兵借粮历史真相大家应该都清楚了,但是阴兵这种事情完全没有证据可言,大多数为认为捏造,基本为假。

多尔衮的军队有何特点为什么被敌人称“阴兵”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 

来源于网络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

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清入关后,多尔衮以统军入关,定鼎中原之首功,开始了长达7年的摄政生涯,一路走来,逐渐位高权重,势焰莫当。

来源于网络

顺治元年(1644)十月,当世祖福临于太和门(时称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同时也是为了实地勘察地形,为其于喀喇城(今承德市郊)营建避暑之城。

行猎时,多尔衮因素患“风疾”(即今之心脑血管病),不幸坠马跌伤了膝盖,由于医治不得要领,竟于十二月初九日客死喀喇城,年仅39岁。多尔衮生前虽然有很多的功劳,但是他一直在满族贵族明争暗斗的中心,这样就导致了他的敌人比较多,并且他也遭到了顺治皇帝的忌恨。他去世后仅两个月的时候顺治帝刚好亲政了两个月,他当时下了诏书,给多尔衮下了14个大罪。不仅把他的官爵削去了,还把他的家产全部没收,这些惩罚已经是很严苛的了,顺治还不解恨,对多尔衮掘墓鞭尸。 

来源于网络

掘墓鞭尸的意思是在人死了之后挖开他的坟墓,鞭打他的尸体,它用来形容凶恶或者仇恨很深,在古代,这是一种古老的、严厉的惩罚。

当时对于多尔衮被鞭尸一事有一个外国传教士记载了过程。在他的记录之下,还原了多尔衮当时的遭遇:当时多尔衮的尸体被挖了出来,被一些人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还被砍掉了脑袋,暴尸示众。

望采纳(你要是有兴趣可以了解下阴兵和历史上借阴兵的传说大多是形容某个军队很厉害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