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宋元时期兽医的发展有哪些成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秦汉至宋元时期兽医的发展有哪些成就?,第1张

秦汉至宋元,时间跨度漫长,科技进步巨大,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兽医行业在此期间有了极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我国兽医兽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兽医学知识不断总结和学术体系形成及发展的时期。秦汉时“牛医”的出现和《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兽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业有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兽医技术和学术以补充、阐释为主的发展阶段,同时开兽医院之先河。

秦汉时期,民间不仅有专治马病的马医,当时还出现了因耕牛的发展而出现专职的“牛医”。秦代已制定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在汉代改名《厩律》。

《辞典》:莎草出处《别录》拼音名SuōCǎo别名莎随(《大戴礼记》),侯莎(《尔雅》),地毛(《广雅》),山莎(《纂文》),回头青(《清异录》),香头草(《广州植物志》),野韭菜,猪荸荠、隔夜抽、地韭姜(《浙江中药手册,),地沟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三棱、米珠子、绍缩草(《江苏植药志》),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广西中药志》),吊马棕(《湖南药物志》),土香草(《泉州本草》)。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茎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茎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状物。茎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窄线形,短于秆,宽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5;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辐射枝3~10: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小穗3~10,线形,长1~3厘米,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雄蕊3,药线形;花柱长,柱头3。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花果期5~11月。本植物的根茎(香附)亦供药用,另详专条。生境分布生于田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风。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痈肿。①《履巉巖木草》:"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②《纲目》:"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附方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木草》)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摘录《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莎草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44:54 共68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大学基础课程有:《普通动物学》、《畜牧学概论》、《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及免疫》、《家畜环境卫生学》、《动学物营养与饲料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家畜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家畜内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中兽医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小动物疾病学》对于实践更有用的课程:《家畜内科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中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整体观念:

是中兽医关于宇宙、生命和疾病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中兽医在诊

治疾病时,强调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及其与环境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所以,整体观念是指导诊

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核心思想。

基本内容 :

中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统一体。

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动物体以气、血、精、津液等为基本物质,以五脏为中心,配合

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连接,把脏腑、骨骼、肌肉、筋腱、皮毛以及五官九窍等全部联系起

来,形成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体内的气、血、津液通行于经络,流通于全身各部,

体现各自的生理功能,达到协调一致,呈现为阴阳的动态平衡, 显示健康无病。机体一旦遭到

病邪的侵扰,正不胜邪,阴阳失调,即发生疾病。由于经络的通达作用,局部病变可以影响脏

腑,以至全身;脏腑的病变也可反映于局部。

意义:

中医学和中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当时的哲学思想对医学和兽医学中的一些

问题加以阐述。如《黄帝内经》、《元亨疗马集》等古籍中,都吸取了《易经》的哲学思想,

并以精气学说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方法论为主要内容,来探索生命的奥秘,解释有机体的生

理、病理现象,进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朴素的唯

物论辩证法思想。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