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肚弥勒佛对联大全_描写弥勒佛的对联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关于大肚弥勒佛对联大全_描写弥勒佛的对联有哪些,第1张

  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关于大肚弥勒佛的 对联 是怎样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弥勒佛对联,希望对你有用!

  弥勒佛对联(一)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开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淌下来看上去,垂流趣在仰观,高瀑似含禅意

 装进去倒出来,废物并非无用,布袋也有佛心。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坐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弥勒佛对联(二)

 湖南武冈山胜力寺联: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湖南武冈山三岭庵联:

 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四川乐山凌云寺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弥勒佛简介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现代学者从语言学分析起步展开联想,认为弥勒可能与在中亚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罗(Mitra)神有关,有人还进一步认为他们(Maitreya)与弥赛亚(Messiah)的音义相似。

1 关于大肚弥勒佛对联大全

2 弥勒佛励志对联大全

3 初中语文知识对联精选

4 关于捧腹大笑的造句

帮忙点个采纳,谢谢!

弥勒市位于红河州北部,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象他的名字一样,弥勒市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弥勒佛像,而佛像所在的锦屏山风景区是滇东南最为著名的佛教胜地。此外,白龙洞、湖泉生态园等都各具特色,值得流连。尤其是湖泉生态园,园区之大可以用“一座公园半座城”来形容。

最令弥勒为世人所知的莫过于“云南红”。弥勒是高原葡萄之乡,闻名遐迩的云南红就是出自这里。品葡萄酒、观葡萄园,还可以枕着万亩葡萄园入睡,怎不会醉倒在这葡萄之乡。

弥勒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更是彝族阿细支系的聚居地,民俗风情浓郁,节日众多。每年8月是传统的祭火节(阿细跳月节),场面热闹非凡,不可错过。

  答:佛教没有“红道”和“白道”之分。这是古代的一些不法之人对佛教的篡改和利用。现在不是弥勒佛主道。狭义来说,弥勒菩萨还未成佛呢。

  你母亲所信仰的确实是邪道,或者说不是正道,而不是真正的佛教。她所信的是古代一种以佛教为主,参合其他信仰内容的宗教形式。其经文为《弥勒尊经》,我家原来有,当时我还小,不了解真正的佛法,曾误把它当做是真正的佛经,但随着后来思维的发育和学习的深入,知道了那时一部伪经,于是我把它送到寺庙烧去了。

  再谈谈历史原因。弥勒信仰在以前是和弥陀信仰一样流行的,而且比弥陀信仰流行的要早,但后来逐渐式微,以致无传。其主要原因,是一部分人对弥勒下生思想的曲解。由于对弥勒下生思想的曲解,而被一班不肖者加以利用,从纯宗教的信仰,沾染了政治色彩,而导致其式微。在古代,一般对现实政治不满的人,假借此说,以讹传讹,制造许多政治暴动,古籍中的记载有许多,这里就不细说了。

  按照《佛说弥勒上生经》和《佛说弥勒菩萨下生经》等佛教真经(真正佛陀所说的经典)所说,弥勒菩萨还有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相当于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兜率陀天四千岁),方才下生成佛,那时人寿八万四千岁。经文中写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是翻译的问题,此中“亿”为千万,也就是把“一千万”翻译成“一亿”,古印度也有把“十万”和“百万”称作“亿”的,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不然自己都乱了。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前,这段时间由谁来主要教化众生呢?就是地藏菩萨。注意是“主要”,也就是不光有地藏菩萨一位来教化,但主要是他。《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记载,释迦牟尼佛将教化众生的重任交给了地藏菩萨。另一位与南阎浮提(先简单理解成地球就可以了)众生极为有缘的大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合称为“娑婆三圣”。娑婆世界,先简单理解成银河系就可以了。此外还有“华严三圣”的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等等许多大菩萨。何止弥勒菩萨一位,而且弥勒菩萨还未成佛,还不是此世界佛教教主。

  至于什么“燃灯上古佛是紫阳劫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红阳劫的教主,弥勒佛是白阳劫的教主”这类话,明显是假借“竖三世佛”的信仰并加以编造而形成的。

  其实“竖三世佛”应该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三位紧挨着成佛的佛陀,燃灯佛距离释迦牟尼佛一大阿僧胝劫,其间有佛许多,而释迦佛与弥勒佛是紧挨着的,所以这种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是“竖三世佛”的称法是不准确的。(说了几句题外话。)

  如何分辨是真经还是伪经,是正道还是邪道?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凡是经文中带有“老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瑶池金母(王母娘娘)”等等道教或中国传统人物的,基本都有问题。而凡是不符合佛教真经中所写内容的“道”,则基本都是“邪道”(不好的,恶的)或“外道”(不同于邪道,无贬义)。其中我所知道的关于弥勒菩萨的另一部伪经是《弥勒礼佛忏悔文》,但其祸害远没有《弥勒尊敬》大。如果你家有伪经,应马上送到寺庙焚毁,没有寺庙,也要在自家佛堂前焚毁,忏悔往昔过失,请佛菩萨加披。

  古代和近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发愿并往生到了弥勒净土(兜率陀天内院),如在汉地,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道安法师、唐朝三藏法师玄奘大师、玄奘法师的第一高徒有“百部论主”之称的窥基法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近代民国时期的虚云大师和太虚大师;在藏地,有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创者为古印度人的阿底峡尊者、有“第二佛陀”之称的以文殊菩萨为主要化身的宗喀巴大师,以及许多修藏传佛教密法的高僧大德。你可以慢慢的帮助你母亲转向这样的真正的信仰上来,让她学习那些大师们,而不是听信左道旁门。

  至于如何纠正你母亲的错误,还需要你下耐心,慢慢来。领他到寺庙,请真正懂佛法的法师来开导他,或者多找高僧大德有关这方面的开示和文章给她读,抑或

  能在网上与高僧通信或提问,就在网上请求高僧的开示,如净空法师的网站等等,只要用心,就能有结果。至于你母亲说“寺庙成为旅游景点,不是正道。”这是不对的,寺庙确实成旅游景点了,但说它不是正道就不对了,这是造了极重的口业!在末法时期,这是佛教接引众生的方便,现代科技发达,如果不这样,认识佛教的人会更少。这样虽不能帮助人们短期解脱,但却可以远作菩提之因,将来一定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也就会迟早成佛。

  以上为鄙人个人之观点,具体内容还请你善自思维和抉择。

是一个英俊苗条的,印度婆罗门出身的...

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没有八大弥勒,只有八大菩萨。《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弥勒菩萨也就是弥勒佛,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释尊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世尊 ,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佛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为姓,一说名阿夷多。弥勒菩萨为佛弟子,先佛灭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宫,在那里讲经说法,由于释迦牟尼佛预记他在兜率天寿命终尽时将下生人间,继之为佛,因此他又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即下一辈子即可替补成佛的菩萨。由于他将来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称为弥勒佛。 弥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经》里就已经出现了。在《阿含经》中,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的寿命达到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才出嫁。弥勒佛父名修梵摩,为大臣,母名梵摩越,为公主,可见其出身高贵。弥勒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又设三会度脱众生,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 弥勒形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有某一历史人物为原型,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信仰对象空却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弥勒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东汉至两晋所译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摩诃般若经》、《维摩经》等都有弥勒信仰的内容,其他如西晋竺法护译的《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等也都有类似的内容。而集中表述弥勒信仰内容的则有竺法护译的《弥勒下生经》、鸠摩罗什译的《弥勒成佛经》、沮渠京声译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三部,号称“弥勒三部经”。 弥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经表达了上生信仰。弥勒菩萨本来为释迦牟尼佛弟子,颇受佛器重,但他享寿不高,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在弥勒去世之前,佛便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当上生到兜率天宫。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艳羡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无诸欲乐,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此处又称为弥勒净土。世人只要持戒修禅、积累功德,或称念弥勒名字,死后即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不入轮回,还可以常听弥勒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上生信仰主要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也是近期可以到达的目标(死后即可往生),但此处只是解脱的中间环节或中转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下生信仰见于《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则是五十六亿年,他命终之后,便下生人间成佛。弥勒下生之后,人民不仅生活幸福,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于生活在黑暗的世间的人民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尽管佛经明文规定要等五十六亿年后弥勒才会下生,但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老百姓却急盼弥勒早日来临,因而下生信仰很快便取代了早期流行的上生信仰,成为弥勒信仰的主流。 弥勒信仰在中国经历了世俗化与民族化的过程。最初的弥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现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经典,没有多少创新之处,其信奉者也主要是信仰坚定、文化层次较高的高僧大德。由于此时的弥勒尚为菩萨,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弥勒净土的信仰。表现在造像上,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其造型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其后也出现了弥勒佛的形象,中国的大佛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宁须弥山圆光寺大佛等。早期的弥勒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好等制作,可以说是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弥勒信仰也不例外。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逐渐流行,对弥勒形象的改造也在悄悄运作。由于人民渴望弥勒早日下生,因而这种宗教热情往往为人利用,不少人打着“弥勒佛出世”的旗号鼓动起事,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又有别有用心者迷惑群众、乘机叛乱,或者借此敛财骗色等不法行为。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一些作乱者多假托弥勒下生,以白衣长发的形象出现,这表明“白衣长发”成了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弥勒新形象,可以称之为“白衣弥勒”。 白衣弥勒意味着弥勒形象的本土化和世俗化。白衣弥勒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经典的依据,但作为弥勒的一种标准形象在印度并没有出现过。白衣不仅仅包含着尚白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在家信徒即居士的身份,从其留有长发更足以表明这一特征。白衣居士也可以作为弥勒佛的化身,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傅大士开始的。 傅大士,名傅弘,或名傅翕,梁代著名居士。他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又经常显弄神异,道俗归心,连梁武帝都受了他的迷惑,一时影响极大。但他又借口为天下人赎罪,让众多的弟子代他烧身,且道冠儒履,不僧不俗,显得不伦不类。 白衣长发的弥勒形象是否受到了傅大士的影响不得而知。但不论是故作神秘的傅大士还是托名作乱的邪盗,都不再是印度高高在上的金身弥勒的庄严形象了,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有欲的俗人,而且都是现世的中国人,这表明弥勒形象已经走向本土化、世俗化、民间化了。 白衣弥勒虽然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产物,但形象怪异、行为乖戾,既不符合正统佛教的要求,也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在民间也只能是秘密流传,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并未虽然一时也有影响,毕竟不能成为普遍接受的弥勒形象。晚唐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起来,成为长期流传和普遍欢迎的中国弥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县人(今宁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他是一个下层游方僧人,由于经常被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十分肥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作为一个游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贴近民间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形象和蔼可亲,虽然不象金身弥勒那样庄严肃穆,却增加了一种亲和力。他虽然显现神通,却又只是暗示于人,更不以此为己谋利,直到临终,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这又与傅大士公开宣称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并以此惊动朝野、大获名利形成鲜明的对照,亦与那些以此迷惑群众、煽动叛乱的白衣长发的假弥勒完全不同。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有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一偈语反映了当时游方僧人的生活,青目一句用了稽康用青白眼对待知己与俗人的典故,表明他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他还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以契此为原型,后人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大肚弥勒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0年6月,契此故里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并在契此灭度的岳林寺召开了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和教界高僧呼吁将弥勒佛的道场岳林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弘扬弥勒文化,发扬弥勒精神,将之推向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雕刻是文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玩儿家手里多多少少都应该有那么个把雕件儿,小至橄榄核,大点的手把件儿,甚至雕刻的摆件儿。山水、神兽、人物等等

还有寿星老儿:福、禄、寿三星之一,《西游记》写寿星“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这位也是过去的年画经常见,慈眉善目的面相可亲。因为有长寿的寓意,所以除了核雕以外,用作手把件儿和摆件儿的雕刻特别多

一念之间:对这个形象不了解,只是觉得很有寓意。接触文玩之前都不知道,感觉这一念之间并不能算一个人物,只能算一个形象,但是很特别,也足够霸气。每个人心中的善恶纠结,只在一念之间。个人觉得把一念之间雕好,手上得见功夫,衔接的不好就不那么顺眼。

关公:三国,桃园三结义中的二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勇武双全,小时候在评书里就听过他的形象,红脸、长髯,称美髯公,手中青龙偃月刀,听着就那么霸气。后来门神也有关二爷,还被称为武财神,香港黑社会和警察局都有供关二爷,区别在黑社会供的是红袍,而警察局供的是绿袍,细心的部落朋友可以去看看哦。橄榄核、摆件儿较多。感觉这边儿洗浴中心、发廊也常供关二爷,不知道二爷会啥感受,还有拜二爷求财的,好伤悲。

钟馗: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据古籍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今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现存终南钟馗故里庙),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三古之一,较早的古代,《易·系辞》、《礼记·礼运》中称伏羲时代为上古,亦有称上古为夏以前的时代。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时期

包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涿鹿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来自《淮南子》,)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龙伯钓鳖,哪咤闹海,八仙过海,百鸟朝凤,天狗食日,

牛郎织女(不确定),宝莲灯(不确定)。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

在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相传尧的末年,洪水泛滥,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而一事无成,而被尧处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继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导的方法,广修沟渠,终于根治了水患,从此成了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称为『大禹』。

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政治:

传说伏羲氏时官都以龙为名,称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后来的神农氏以火名其官,黄帝以云名其官。这些情况说明,一直到黄帝时,其政权组织都极为简陋,实际上是部落头领议事会。传说,帝颛顼时设五行之官,以及负责祭天的南正之官和负责治民的北正之官,这才有了政权组织的雏形。帝尧时,传说已有三公六卿百执事的中朝官制,分管各方诸侯的四岳,以及州、师、都、邑、里、朋、邻的各级地方组织划分和州牧、侯伯的地方长官。帝舜时,有司空、司徒、士、共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中朝职官。显然,尧、舜时职官体制的传说,有许多后人附加的内容。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尧、舜当时已经有相对成形的职官体制。

参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c2a805146edb6f1aff001fa5htm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