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中药材历史
1四川省内江市种植了哪些药材
植被、动物: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度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
从用途上看,内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为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威远县,最小的是市中区;经济林树种丰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薪炭林是内江市农村重要的生活资料,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他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连木、柏木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区、资中等地名胜古迹风景区。
2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以前中药随着文字的出现,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
商代金文已有“药”字。《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西周的《诗经》及《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晋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载草药一词。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金元时期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
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明朝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 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 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
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
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
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
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
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 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
3四川川南片区有什么道地中药材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
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其中植物药4600余种,动物药320多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中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著名地道药材和主产药材30余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不仅是中国出口较早且量大的品种,而且在中国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芎都江堰市(菊花心川芎)、郫县、彭州市、崇州市川贝母阿坝州、甘孜州;以卷叶贝母、暗紫贝母为主附子、川乌江油市;以南瓜叶附子为主流品种黄连洪雅县、峨眉山市、大邑县(味连)麦冬绵阳市、三台县(绵阳麦冬、川麦冬)天麻平武县大量栽培,野生资源广布冬虫夏草康定县、马尔康县红花简阳市、平昌县(川红花)干姜四川岷江流域多栽培、犍为县、沐川县主产川牛膝天全县(天全牛膝)、洪雅县金银花南江县、沐川县(川银花)丹参中江县(中江丹参)、平武县(川丹参)补骨脂西昌市、金堂县郁金(川郁金)双流县、犍为县、崇州市(多栽种绿丝郁金、黄丝郁金)姜黄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莪术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天冬内江市、古蔺县白芍中江县(中江白芍)、渠县白芷遂宁市(川白芷)黄柏荥经县、峨眉山市、洪雅县、通江县(川黄柏)厚朴都江堰市、峨眉山市、古蔺县、三台县(川朴)杜仲四川各地均有栽培半夏南充市、西充县主产,川东北地区多野生金钱草四川多野生资源(四川大金钱草)泽泻彭山县、都江堰市(川泽泻)麝香都江堰市、马尔康县(人工养殖,活体取麝)熊胆都江堰市主产(人工养殖,活体引流)辛夷北川县主产,四川各地有栽培乌梅大邑县、达州市多栽培川续断主产凉山州羌活甘孜州、阿坝州银耳通江县(通江银耳)川明参苍溪县、金堂县、巴中市柴胡剑阁县(竹叶柴胡多野生,习称“剑柴”;北柴胡多栽培)桔梗梓潼县(川桔梗)花椒汉源县(川椒、红椒)、茂汶县大黄四川北部、西部多栽培党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菊花苍溪县、仪陇县、中江县龙胆凉山州野生资源丰富川木香四川西部(阿坝州)枇杷叶四川各地栽培佛手犍为县、沐川县(川佛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厚朴花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厚朴花的性味归经 10 厚朴花的功效与主治 11 厚朴花的用法用量 12 厚朴花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 122 来源 123 性状 124 鉴别 125 检查 1251 水分 1252 总灰分 126 含量测定 1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64 测定法 127 性味与归经 128 功能与主治 129 用法与用量 1210 贮藏 1211 出处 13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厚朴花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厚朴花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厚朴花 1 拼音
hòu pò huā
2 英文参考flos magnoliae officinalis [朗道汉英字典]
magnoliae officinalis flo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ower of official magnol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agnoliae officinalis,flo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fficinal magnolia immature flow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os Magnoliae Officinal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fficinal magnolia flow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厚朴花为中药名,见《饮片新参》。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的干燥花蕾[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Flos Magnoliae Officinal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officinal magnolia flow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厚朴花的别名川朴花、调羹花[2]。
7 来源厚朴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 的干燥花蕾[1]。
厚朴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Cheng的花蕾[2]。
8 产地厚朴花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等地[2]。
9 厚朴花的性味归经厚朴花味微苦,性温[2]。
10 厚朴花的功效与主治厚朴花具有理气宽中,芳香化浊的功效,治胸脘痞闷,胃痛,食欲不振[2]。
11 厚朴花的用法用量煎服:15~45g[2]。
12 厚朴花的药典标准 121 品名厚朴花
Houpohua
MAGNOLIAE OFFICMALIS FLOS
122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胁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 Rehdet Wils的干燥花蕾。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摘,稍蒸后,晒干或低温干燥。
123 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4~7cm,基部直径15~25cm。红棕色至棕褐色。花被多为12片,肉质,外层的呈长方倒卵形,内层的呈匙形。雄蕊多数,花药条形,淡黄棕色,花丝宽而短。心皮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圆锥形的花托上。花梗长05~2cm,密被灰**绒毛,偶无毛。质脆,易破碎。气香,味淡。
124 鉴别(1)本品粉末红棕色。花被表皮细胞多角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密集的疣状突起,有的具细条状纹理。石细胞众多,呈不规则分枝状,壁厚7~13μm,孔沟明显,胞腔大。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7~85μm,壁稍厚,内含黄棕色物。花粉粒椭圆形,长径48~68μm,短径37~48μm,具一远极沟,表面有细网状雕纹。非腺毛1~3细胞,长820~2300μm,壁极厚,有的表面具螺状角质纹理,单细胞者先端长尖,基部稍膨大,多细胞者基部细胞较短或明显膨大,壁薄。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8ml,密塞,振摇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1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5:2: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25 检查 1251 水分不得过100%(附录ⅨH第三法)。
1252 总灰分不得过70%(附录ⅨK)。
12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2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乙腈水(50:2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理论板数按厚朴酚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厚朴酚对照品、和厚朴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厚朴酚60μg,和厚朴酚40ug的溶液,即得。
1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放置30分钟,取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2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127 性味与归经苦,微温。归脾、胃经。
128 功能与主治芳香化湿,理气宽中。用于脾胃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
129 用法与用量3~9g。
1210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211 出处四川凉山并没有厚朴树规模种植基地。
厚朴,是木兰科、木兰属植物。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厚,褐色,不开裂;小枝粗壮,淡**或灰**,幼时有绢毛;顶芽大,狭卵状圆锥形,无毛。叶大,近革质,7至9片聚生于枝端,长圆状倒卵形,长22至45厘米,宽10至24厘米,先端具短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全缘而微波状,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灰色柔毛,有白粉;叶柄粗壮,长25至4厘米,托叶痕长为叶柄的2/3。
花白色,径10至15厘米,芳香;花梗粗短,被长柔毛,离花被片下1厘米处具包片脱落痕,花被片9至17,厚肉质,外轮3片淡绿色,长圆状倒卵形,长8至10厘米,宽4至5厘米,盛开时常向外反卷,内两轮白色,倒卵状匙形,长8至85厘米,宽3至45厘米,基部具爪,最内轮7至85厘米,花盛开时中内轮直立;雄蕊约72枚,长2至3厘米,花药长12至15厘米,内向开裂,花丝长4至12毫米,红色;雌蕊群椭圆状卵圆形,长25至3厘米。聚合果长圆状卵圆形,长9至15厘米;蓇葖具长3至4毫米的喙;种子三角状倒卵形,长约1厘米。花期5至6月,果期8至10月。
产地生境
产于我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商城、新县)、湖北西部、湖南西南部、四川(中部、东部)、贵州东北部;广西北部、江西庐山及浙江有栽培。生于海拔300至1500米的山地林间。喜光,幼龄期需荫蔽,喜凉爽、湿润、多云雾、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环境,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较好,根系发达,生长快,萌生力强。
主要价值
药用: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中药,有化湿导滞、行气平喘、化食消痰、驱风镇痛之效;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
经济:子可榨油,含油量35%,出油率25%,可制肥皂。木材供建筑、板料、家具、雕刻、乐器、细木工等用。
观赏:叶大荫浓,花大美丽,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 21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32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36 厚朴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37 各家论述 3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厚朴麻黄汤 1 拼音
hòu pǔ má huáng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21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
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22 处方厚朴9克 麻黄12克 石膏9克 杏仁10克 半夏10克 干姜6克 细辛6克 小麦30克 五味子6克
23 功能主治治咳而脉浮者。
24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煎取700毫升,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25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3 《金匮》卷上 31 方名
厚朴麻黄汤
32 厚朴麻黄汤的别名厚朴石膏汤
33 组成厚朴5两,麻黄4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2两,细辛2两,小麦1升,五味子半升。
34 主治咳而脉浮。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35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斗2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36 厚朴麻黄汤的临床应用咳嗽:朱某,病患咳嗽,恶寒头疼,胸满气急,口燥烦渴、尿短色黄,脉浮而小弱。以《金匮》厚朴麻黄汤服药三剂,喘满得平,外邪解,烦渴止。再二剂,诸恙如失。
37 各家论述1《医门法津》: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
2《沈注金匮要略》: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半、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热,小麦以调脾胃也。
3《古方选注》: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38 附注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古籍中的厚朴麻黄汤 《医宗金鉴》:[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以去烦躁,兼能解肌出汗也。@@@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注咳,谓咳而不
《医宗金鉴》:[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泽漆汤方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欬而脉浮,邪居肺气,以厚朴麻黄汤,俾从表解。欬而脉沉,邪入于荣,将成肺痈,以
《医宗金鉴》:[卷二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不浮矣。集注王肯堂曰: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三十七卷]喘急短气阳表证同见,是为表喘,无汗者麻黄汤,兼烦躁者大青龙汤,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阳明里证同见,是为
《医宗金鉴》:[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疟疾治法厚朴的产地加工方式为发汗。
中药发汗就是一种产地初加工的炮制方法,通过发汗可以将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提高。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
产地加工时,需堆积“发汗”的药材有杜仲、茯苓、续断、厚朴、玄参,其中杜仲为皮类药材,堆积“发汗” 至内皮呈紫褐色。
以“发汗”炮制的厚朴为例,研究发现“发汗”炮制能提高厚朴挥发油量,炮制1周后厚朴挥发油量提高近1倍。采用《中国药典》中浸出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厚朴经“发汗”炮制处理后,浸出物量提升23%。
中药发汗的炮制方法
第一,“水汗”炮制法。就是将药物放在容器中进行蒸煮,药物表面颜色变深时取出,堆放在阴凉潮湿处,盖上青草,发汗。
第二:“火汗”炮制法。将药材用小火烤至半干,对堆放在一起,发汗至内部变色再烘干。
第三,反复发汗。将药物直接堆放在一起进行发汗,然后再摊开晾干,再进行堆积发汗,反复进行。
本文2023-08-20 08:02: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5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