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旨、白速,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1收藏

中药:白旨、白速,有什么功效。,第1张

白芷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e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此外陕西和东北亦产。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片,生用。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祛风解表散寒之力较温和,而以止痛、通鼻窍见长,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2.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证。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配伍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御药院方》);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石膏、荆芥穗等药,如风热散(《仙拈集》)。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如神仙飞步丹(《袖珍方》)。 3.鼻渊。本品祛风、散寒、燥湿,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故可用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4.带下证。本品辛温香燥,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车前子、黄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痈肿毒。本品辛散温通,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收散结消肿止痛之功,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若脓成难溃者,常与益气补血药同用,共奏托毒排脓之功,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散,其均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2.《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3.《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白芷与杭白芷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白当归素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 2.药理作用: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等成分有降血压作用。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以治疗白癜风及银屑病。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①以茵陈白芷汤(由茵陈、白芷、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组成)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肠炎,偏寒者加干姜、附片,有热者加黄芩、黄连、白头翁,虚者加当归、白术、党参、黄芪、薏苡仁,气滞者加木香、枳实等。1日1服,1个月为1疗程(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20(3):258)。②白芷60g,紫草15g,苦参30g,滑石30g,黄柏30g,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min左右,治疗痔疮有效(白芷紫草煎熏洗治疗痔疮2001,20(6):330)。③白芷30g,浙贝母15g,莪术15g,大青叶10g,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20g,水煎服,治疗卵巢囊肿有效(中医杂志,2000,41(7):393)。④用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醋调成稠膏,外敷治疗跟骨骨刺有效(中医杂志,2000,41(7):394)。此外,白芷还可用治关节积水、带状疱疹、偏瘫、肝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脓性肋软骨炎、浅表性霉菌病、麻痹性肠梗阻、局限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等病。 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脾主运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往往水湿内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本品既长于补气以复脾之健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治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脾虚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品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对脾虚水肿,本品可与茯苓、桂枝等药同用。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与健脾燥湿之品同用。 2.气虚自汗。本品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千金方》单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与黄芪、防风等补益脾肺、祛风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脾虚胎动不安。本品还能益气安胎。治疗脾虚胎儿失养者,本品可补气健脾,促进水谷运以养胎,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补气健脾燥湿,宜与人参、茯苓、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妊娠水肿,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利水消肿,亦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鉴别用药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均具有健脾与燥湿两种主要功效。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宜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宜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分别还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古籍摘要 《本草通玄》:“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除,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苍术酮、苍术醇、苍术醚、杜松脑、苍术内脂等,并含有果糖、菊糖、白术多糖,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A类成份等。 2.药理作用: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肠管兴奋时呈抑制作用,而肠管抑制时则呈兴奋作用;有防治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能明显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细胞作用;还能保肝、利胆、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肿瘤。白术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术30~60g,迁延性肝炎用白术30g,原发性肝癌用白术60~100g,脾虚湿阻者用焦白术,阴虚津亏者用生白术,并随证配伍,收到了较好疗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2:25);以白术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盖,加热至沸后减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时,倾出药液;重煎一次,合并煎液,早晚两次分服,1日1剂,连服2~3剂,治疗慢性腰痛受寒湿或劳累加重者243例,疗效满意(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51)。本品还有用于耳源性眩晕、急性肠炎、白细胞减少症、便秘等疾病的报道。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胞肓穴的定位 8 胞肓穴的取法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胞肓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胞肓 1 拼音

bāo huāng

2 英文参考

Bāohuāng BL43 [中国针灸学词典]

bāohuā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5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胞肓 汉语拼音 Baohuang 罗马拼音 Paohaung 美国英译名 Placenta and Organ 各

号 中国 BL53 日本 53 法

国 莫兰特氏 V48 富耶氏 德国 B48 英国 B48 美国 BI53

胞肓为经穴名(Bāohuāng BL43)[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5 穴名解

胞指膀胱,肓即肓膜,此穴与膀胱俞平列,故名胞肓[1]。

胞,同包。《说文》:“胞,儿生裹也。”段注:“胞,谓胞衣。”又膀胱亦谓之胞。张介宾谓:“胞者,子宫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又云:“膀胱之脬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肠外脂膜之肓,古人亦称为膜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故胞肓,亦即胞与胞外之脂膜。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腴。”《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脐下。”注:“即气海穴也。”本穴在第19椎下两旁各3寸,膀胱俞之侧,适当膀胱与脂膜之间,主治膀胱之疾,故名。[2]

6 所属部位

臀部[3]

7 胞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胞肓穴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4]。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胞肓穴位于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第二骶后孔相平处[5]。一说在第二骶椎棘突下,除骶椎旁开3寸处(《针灸资生经》)。

胞肓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胞肓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8 胞肓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胞肓穴位于骶区,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第2骶椎下,旁开3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胞肓穴[7]。

9 胞肓穴穴位解剖

胞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翼骨膜。有臀上动、静脉。分布著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纤维组织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轮廓。臀肌筋膜发达,它发出纤维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所以该层筋膜和肌肉结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离。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肌[1]。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上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上神经、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并有臀上动、静脉通过[5]。

10 胞肓穴的功效与作用

胞肓穴有通肠腑、调二阴、利腰膝等作用[1]。

胞肓穴具有补肾强腰,通利二便的功效。

胞肓穴有疏调下焦之功,主治癃闭下重,不得下便。针之有利膀胱、通小便之效,治腰脊痛、大小便闭、阴肿、小腹坚等症[2]。

胞肓穴与膀胱、二肠、子宫、精室俱有关连,可治相关之症[2]。

11 胞肓穴主治病证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阴肿,便秘,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胞肓穴主治前阴、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坚满、小便淋沥、大便秘结、肠鸣、腹胀等[1]。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痛,腹胀,腰脊痛,大小便不利等[5]。

胞肓穴主治肠鸣、腹胀、腰痛、小便不利、阴肿[8]。

胞肓穴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阴肿,小便不利;腰脊痛[6]。

现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疗尿潴留、睾丸炎、肠炎、坐骨神经痛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

3 其它: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可灸[8]。

直刺08~12寸[6][8],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小腹及臀部放散[6]。

一般直刺10~15寸[1][5]。

注意:胞肓穴深部正当臀上动、静脉处,故针刺时应避开[6]。

122 灸法

可灸[1][6]。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3 胞肓穴的配伍

胞肓配命门,殷门,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脊疼痛。

胞肓配阴陵泉、中极、膀胱俞,治癃闭[6]。

胞肓配命门、肾俞,治腰脊疼痛[6]。

胞肓配天枢、大横、足三里,治腹胀、便秘[6]。

14 特效

用中指揉按胞肓穴1~3分钟,可改善腰膝寒冷[7]。

腰脊强痛时可从上向下刮拭胞肓穴[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满坚。

《针灸大成》: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坚急,肠鸣,淋沥,不得大小便,癃闭下肿。

《备急千金要方》:秩边胞肓主癃闭下重,不得小便。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关于阴阳易 41 症状 42 分类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易的穴位 2 治疗阴易的方剂 3 治疗阴易的中成药 4 阴易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阴易 1 拼音

yīn yì

2 英文参考

yin exchang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female tran iss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阴易(yin exchange[1])为病证名[2]。是指健康男人与伤寒或温病初愈的女人 而得病[1]。即阴阳易之女传于男者[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身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痛不欲举,眼中生花。”

4 关于阴阳易

阴阳易(yin yang exchange[1])为病证名[3]。是指健康人与伤寒或温病恢复期的病人 ,出现以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为常见症的疾病[1]。即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3]。

41 症状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

《医学心悟·伤寒兼症》:“男子病新瘥,与女子接,其病遂遗于女,女子病新瘥,与男子接,其病遂遗于男,名曰阴阳易。”

42 分类

有阴易、阳易之分[3]。

5

山豆根与苦参不一样的,这是两种不同的中草药。

山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其苦,寒;有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常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中医药古籍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2《本草图经》云:“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 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疼不凋,八月采根用。”又曰:“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

3《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4《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5《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 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中医药古籍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2]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41 命门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命门穴的定位 46 命门穴的取法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命门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4132 镇痛作用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4135 用于针麻 4136 治疗腰痛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4138 治疗 减少症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51 志室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所属部位 55 志室穴的定位 56 志室穴的取法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5102 灸法 511 志室穴的配伍 512 文献摘要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精宫 1 拼音

jīng gōng

2 英文参考

Zhìshì BL52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ìngmén GV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精宫为经穴别名:1命门(穴);2志室。[1]

4 命门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命门(穴)[1]。见《医学原始》。

穴位 命门 汉语拼音 Mingmen 罗马拼音 Mingmen 美国英译名 Gate of Life 各

号 中国 GV4 日本 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4 富耶氏 IVG4 德国 LG4 英国 Gv4 美国 Go4

命门为经穴名(Mìngmén GV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累属、精官[3]。属督脉[2]。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41 命门穴的别名

属累(《针灸甲乙经》),精宫(《循经考穴编》)。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

43 穴名解

命即生命,门即门户,肾为生命之源,穴在两肾之间,相当于肾气出入之门户,故名命门[2]。

命,指生命,重要之意。《说文》:“命,使也。”在此为生之极。门,为出入之处,指其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人身命门之处不一。以及此则以《难经·第三十六难》,谓两肾之间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是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处,称为命门。《黄庭中景经》李注:“命门,一名玉都,下丹田也。精气出入,神之所居,当脐后是也。”命门为道教名词,指下丹田。下丹田位居人体中心,范围包括神阙、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玉历经》说:下丹田是人命的根本,精神之所藏,五气之元,在脐下三寸。《道·黄庭篇》认为命门为性命之门,在脐下一寸三分,为下丹田。道教丹书多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呼吸之门、五脏六腑之本、人初生结胎之所,故称为命门。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横通肾脏之门户。[4]

44 所属部位

腰椎[5]

45 命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6]。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3]。

命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命门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46 命门穴的取法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命门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当第二腰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卧取穴[2]。

俯卧位,先取后正中线与髂嵴平齐处,再向上摸2个棘突,于上方的凹陷处取穴[7]。

47 命门穴穴位解剖

命门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8]。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48 命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命门穴有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2]。

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两肾之间,有“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之说,故有补肾壮阳之效,主治各种肾虚所致妇科及男性病[9]。

肾主水,司二便,主骨生髓,又督脉贯行于脊中,故命门穴可治疗二阴病、腰腿病和水肿[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命门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命门穴具有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的作用[9]。

命门穴用灸法善治虚寒性疾病[9]。

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固精壮阳、通利腰脊之要穴,主治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泄泻,完谷不化,带下[4]。

问足少阴经行下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背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传导,随足少阳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出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径自上行。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4]

49 命门穴主治病证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腰脊强痛,手足逆冷,久泻,痔血,小儿发痫,下肢萎痹,虚损腰痛,寒热疟,胃下垂,肾功能低下等。

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2]。

命门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胎屡堕,遗精,阳痿,早泄;小便不利,遗尿,尿频,泄泻,便血,痔疮,脱肛;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癫痫,瘛疭;腰痛,脊强反折,下肢痿痹;小儿惊厥,恶寒,汗不出,疟疾,水肿,疝气[7]。

命门穴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10]。

命门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痔血,脱肛,小儿发痫瘈疭,下肢萎痹等[3]。

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3]。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臀及下肢放散[7]。

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7]。

4102 灸法

可灸[2][7][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作为强壮保健穴,常用温灸法或瘢痕灸法[7]。

411 命门穴的配伍

命门穴配肾俞,有调补肾气的作用。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2]。

命门穴配灸百会、关元、三阴交、中髎治遗尿[2]。

命门穴配膀胱俞、肾俞、水道治肾炎[2]。

命门穴配大椎、膈俞、曲池、足三里治缺铁性贫血[2]。

命门配天枢、气海、关元,有温肾健脾的作用,主治肾泄、五更泄。

命门配百会、关元,治遗尿、尿频[7]。

命门配肾俞 、气海、然谷,有补益肾气,固涩精关的作用,主治阳痿,早泄,滑精。

命门配灸肾俞、气海、然谷、关元、上髎、次髎,治阳痿、遗精[7]。

命门配肾俞,治老者便多[7]。

命门配肾俞、环跳、委中,治腰背痛[7]。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疭(《备急千金要方》作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瘛疚,里急,腰腹相引痛。

《针灸大成》: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寒热痃疟,腰脊相引,骨蒸,五脏热,小儿发痫,张口摇头,身反折角弓。

《类经图翼》:一云平脐、用线牵而取之……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413 研究进展 4131 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有实验证明,艾灸家兔“命门”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艾灸“命门”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针刺命门对男子性功能障碍、 缺乏有一定疗效,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力,如以艾炷灸大鼠或豚鼠的“大椎”、“命门”,可使动物对二硝基酚致死性发热的耐受性提高、发热减轻、存活率提高。艾灸“阳虚”动物模型命门,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和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 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的作用;有报道以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为指标,针刺命门和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效应相等。[7]

艾灸命门对羟基脲所致动物“阳虚”有增加体重,减少死亡率,提高耐冻能力,提高肝脾组织DNA合成率的作用。促进细胞的DNA复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另用氢化可的松给小鼠肌注,其中一部分小鼠同时灸命门,经灸命门者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所增高。

4132 镇痛作用

针刺动物“命门”也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可使动物对电击或钳夹肢体的痛反应受到明显抑制。针刺命门对坐骨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7]

4133 增强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针刺大白鼠“大椎”“命门”,可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2]。

4134 显著提高肢体痛阈

电针家兔或猫的“命门”“脊中”部位,可使肢体痛阈显著提高,后肢较前肢为好[2]。

4135 用于针麻

以腰俞、命门、次髎穴组针麻行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镇痛效果满意[2]。

4136 治疗腰痛

取命门,针刺得气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

4137 治疗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配关元,针刺得气后加灸2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4138 治疗 减少症

配肾俞、关元、中极,先针刺,出针后隔姜灸3壮。

5 志室穴的别名·精宫

精宫为经穴别名,即志室[1]。见《医学入门》。

穴位 志室 汉语拼音 Zhishi 罗马拼音 Chihshih 美国英译名 Room of Determination 各

号 中国 BL52 日本 52 法

国 莫兰特氏 V47 富耶氏 V47 德国 B47 英国 B47 美国 BI52

志室为经穴名(Zhìshì 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11]。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51 志室的别名

精宫(《医学入门》),神关(《针经摘英集》),志舍(《神灸经纶》),志堂(《医学入门》),精舍[4]。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53 穴名解

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肾藏志,志指肾,此穴与肾俞并列,如肾气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11]。

志,指肾之精气。室,人物所居之处,亦充实之意。志室者,必须肾气充实,意志方能发挥。志者,意之所存(《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意有所存谓之志”),心之所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藏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释名·释宫室》)。志虽藏于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载:“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精,精舍志”。)实成于心(《毛诗序》:“在心为志”),乃水之精、火之候(《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必须水火相济,神志乃成。此穴与肾俞平,肾属水,水之精为志,肾藏志,故以为名。[4]

54 所属部位

腰部[12]

55 志室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志室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6][13]。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3]。

志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肌肉)

志室穴在腰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6 志室穴的取法

俯卧位,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志室穴位于腰区,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卧取穴[1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2个棘突,旁开3寸处取穴[14]。

57 志室穴穴位解剖

志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腰三角位于志室穴稍外侧,由背阔肌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和髂嵴后部之间围成,其底为腹内斜肌。该三角为腹壁薄弱区,易发生腰疝。

5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竖脊肌→腰方肌[1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1、第2腰背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通过[13]。

58 志室穴的功效与作用

志室穴具有益肾固精,清热利湿,强壮腰膝的功效。

志室穴有补肾益精、利溲导湿的作用[11]。

肾藏志,志室穴在肾俞之旁,为肾气之所处,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志室穴可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和男性病[16]。

志室位居于腰部,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其循行背腰部,腰为肾之府,故可治疗经脉病[16]。

志室穴有滋补肾阴、清利下焦湿热作用,主治遗精、记忆力减退等,针灸本穴有壮肾添髓之效[4]。

59 志室穴主治病证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阴痛,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肾盂肾炎,阴囊湿疹,前列腺炎,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膀胱炎,尿道炎,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肾绞痛,消化不良等。

志室穴主治腰、肾及前 的疾患:如腰脊强痛、小便淋漓、阴中肿痛、遗精阳痿、食不消、小腹痛、霍乱吐泻、水肿、大便难等[11]。

志室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强痛[14]。

志室穴主治遗精、阳痿、阴痛、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15]。

志室穴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阴中疼痛,头昏目眩,耳鸣耳聋,月经不调,以及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13]。

现代又多用志室穴治疗肾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腰部扭挫伤、下肢瘫痪等[11]。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前列腺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2.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3.其它:阴囊湿疹,肾绞痛,消化不良。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14]。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5~10寸[11]。

直刺05~1寸[13][15]。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臀部放散;可灸[14]。

注意:志室穴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肾脏[14]。

5102 灸法

可灸[11][14][15]。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511 志室穴的配伍

志室配肾俞、关元,有补肾益精,壮阳固涩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

志室配命门、委中,有强壮腰膝,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腰膝疼痛。

志室配肾俞、心俞、三阴交,治失眠[14]。

志室配肾俞、命门,治腰痛[14]。

志室配关元、肾俞、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治遗精、阳痿[14]。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食不消,肓门主之。

《针灸大成》:主阴肿,阴痛,背痛,腰脊强直,俯仰不得,饮食不消,腹强直,梦遗失精,淋沥,吐逆,两胁急痛,霍乱。

513 志室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志室能改变尿液成分和尿量,也可调节肾功能[1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