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如何运用中药治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0浏览:3收藏

胃炎如何运用中药治疗?,第1张

  中医对急性胃炎的开的处方,急性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呕吐等病证范畴。根据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临床上中医多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对急性胃炎进行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半夏。

  (2)暑湿犯胃型

  主症: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

  治则: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半夏、大腹皮、紫苏、半夏、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生姜、大枣。

  (3)寒邪犯胃型

  主症: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茇、生姜。

  (4)胃热炽盛型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痛处灼热感,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饮食喜冷恶热,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5)肝郁气滞型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时更甚,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醋柴胡、炒白芍、炒枳壳、生甘草、姜半夏、鲜生姜、元胡、炒川楝子。

肝容易气滞,容易生气,容易上火。

脾容易虚,容易被湿困。

胃每天接受各种寒热属性食物,容易受寒热影响,出现寒胃、热胃。

肝郁气滞容易横逆犯脾胃中焦,困脾则出现吸收不好,肝胃不和,则气机升降失调,胃失和降,出现消化不好。

之前我们聊过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的枳术丸;用于脾胃虚弱伴有食积的枳实消痞丸;用于肝气郁结导致气、血、痰、火、食、湿六郁的越鞠丸。

肝郁气滞就会出现胸闷,口苦,心满等表现。

胃中寒凝会出现胃中冷痛,一吃凉的,胃里面就不舒服的表现。

两种情况合在一起,单纯的暖胃或者单纯的疏肝理气都是不够的,要两个一起处理。

良附丸是由高良姜、香附组成的。

这个高良姜和我们平时吃的姜是不一样的,平时吃的叫生姜,晒干后叫干姜,而高良姜植株和生姜长得很像,只是个头比较小,药性也比较烈,散胃中寒气比较厉害。而生姜也是散寒,但比较和胃,而干姜主要是通过补阳气来散寒。个中区别可以细细斟酌一下。

讲越鞠丸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香附是行气止痛的药,是疏肝理气的。

所以高良姜和香附合起来有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有胃寒气滞表现的胃病可以考虑下。

如果明确知道,是情绪导致疾病的,那就理气的香附要多一点。

如果明确知道,是因为胃寒引起的疾病,那温中散寒的高良姜就要多一点。

如果起病原因不太清楚,那就看当下的症状表现。

如果胸闷、苦满比较明显,那说明肝气郁结比较明显,就把香附的量加大一点。

如果一吃凉的就肚子痛得厉害,拉肚子,那就是微寒得比较明显,就把高良姜的量加大一点。

一个疾病很多时候是多因素造成的,就比如之前讲越鞠丸我们就知道了,最早的时候就只是肝气郁滞,然后疾病日久出现气郁、血郁、食郁、火郁、湿郁、痰郁夹杂在一起。

良附丸的适应病人也是,开始可能是肝气郁滞并有胃中寒凝,时间一久,六郁和胃寒夹杂,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病情更加复杂。

我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要进行简单的分解,只要有气滞表现,就可以加上一些香附,有胃寒表现就可以加上一些高良姜,至于还有其他表现,再加上其他的药物。

古代制作良附丸的时候,会用米汤、生姜汁、少许的盐混合香附粉、良姜粉来做药丸子。也有取米汤养胃,生姜汁助良姜散寒的意思。

把文中出现的三个方子链接在下面,感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

越鞠丸:越鞠丸,各种“郁证”的良方;医生说:五味药治六郁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丸,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的良方,医生通过多方对比进行分析

枳术丸: 枳术丸,历代医家加味组方;医生说:方子好用就好,不在药味多少

脉因证治诸说 夫阴阳升降,则荣卫流通;气逆而隔,则留结为痈。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下通,故颈人迎甚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或呕,或唾脓血。观伏梁之病,亦有侠胃脘内痈者,以其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也。(《圣济》)

诸书少论此病,惟孙真人言此(按:《千金》别无其说,盖是误忆),后学以此论乃胃热为邪治之(按:《外科集验方》作治法亦与肠痈颇同),初以疏利为先,以消毒托里退胃热,此为良法。不识病者,误人不浅,可不慎之。(《奇效》)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不咳,知非肺痈而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止呕之剂,以脓之淤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中,在膈之下,则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吐,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射干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后,用太乙膏(宜参《肺痈》)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胎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中作甜,臭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医通》)

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作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源流论》)

胃痈,胃阳遏抑病也。(原此下引《圣济》)若脉洪数,脓已成也,急用排脓之剂。脉迟紧,属瘀血也,急当议下。否则毒气内攻,肠胃并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疡医可不知方脉之理乎。据此则知胃痈之症,端由胃阳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实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饮食积聚,或好饮醇醪,或喜食煎 ,一种热毒之气,累积于中,又或七情之火,郁结日久,复感风寒,使热毒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胃脉沉细,惟为风寒所隔,故人迎紧盛也。若有此二脉,非胃痈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渐,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尊生书》)

胃痈亦生腹内,痛在心下脐上。其有红肿见于胸下者,此躯廓之伏梁痈,非胃痈也。肠痈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间,以此为异云云。凡内痈脓未成,皆宜从清导之。已成脓者,必溃脓。胃痈之脓,有呕退场门者,有下溃于肛者。(《医级》)

治验 江应宿治上舍汪中宇,患喉肿不进饮食,腹中不饥,但日饮清茶数盏,召余视之。诊得气口紧数,此胃痈也。脓已成,宜引下行。投以凉膈散,稍稍利一、二度,次早吐脓血,再服射干汤一剂,即知饿索饮食,六剂全愈。(《类案》)

石顽治谈仲安,体肥善饮,初夏患壮热呕逆,胸膈左畔隐痛,手不可拊,便溺涩数,舌上胎滑,食后痛,呕稠痰,渐见血水,脉来涩涩不调。与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稠腻颇多。先是疡医作肺痈治不效,予曰:肺痈必咳嗽,吐腥秽痰。此但呕不嗽,洵为胃病无疑。下后四、五日,复呕如前,再以小剂调之,三下而势甫平,复以保元苓橘平调,二十日而痊。先时有李姓者患此,专以清热豁痰解毒为务,直至膈畔溃腐,脓水淋漓,缠绵匝月而毙。良因见机不早,直至败坏,悔无及矣。(《医通》)

治方 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圣济》)(按:即五香连翘汤。)

治胃腑实热,留结为痈,阳气不得下,胃脉沉细者,犀角汤方。

犀角(镑) 栀子仁 赤芍药 赤茯苓(去黑皮) 黄芩(去黑心) 射干(去毛) 大黄(锉炒各一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蜜一匙搅匀,再煎一两沸,食后温服。(同上)

治荣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黑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 白术(各一两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三沸,温服不拘时候,日二服。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疗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效果,那么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中医养胃经典药方?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

通过针灸的方式对经络进行疏通、调治来治疗胃病,外用穴位敷贴,中药封包,脐炙,穴位注射,耳穴按压,推拿按摩等,采用中药治疗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需要经过四诊合参,经过认真的辩证,辩明寒热虚实,然后在用相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是对中脘穴、足三里穴等进行艾灸、针刺等方式,调节胃痛、胃胀、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胃病的相关症状,中药多选择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消食化积作用的药物,穴位敷贴可以用保和丸做成膏来敷贴,推拿按摩常用的手法有捏脊。

中医养胃经典药方

1、白术:白术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等症,为常用的中药材。市场上有用菊三七的根冒充白术,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2、山药:吃山药可健脾益胃、助消化,对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有帮助。选山药也有讲究,一般应选外观完整、平直、粗细均匀、无异常斑点、没有腐烂的山药。

3、黄精:黄精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也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服用,如果是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的人群,可以将黄精与党参、白术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如果是伴有口干食少、饮食无味、舌红无苔等胃阴虚的人群,则可以将黄精与石斛、麦冬、山药等调配药膳食用。

4、莲子:莲子的药性平和,味道稍微有点甘甜,中医认为它能补脾胃之气,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另外还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莲子食用前需要去心。

5、大枣:许多中医药书籍中都有关于红枣保健作用的记载: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心悸乏力、气血不足、倦怠无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保健营养品。红枣炒黑后泡茶喝,可治疗胃寒、胃痛。

中医养胃吃什么食物最好

1、高粱:高粱中含有大量的尼克酸,这种物质处于游离型,所以更加容易被我们的身体所吸收,能够很好的保健脾胃,所以具有很好的健脾和胃以及温中消积的作用,因此脾胃弱的人群可以适量的多吃一些高粱。可以用哪个高粱熬粥喝。

2、猴头菇:猴头菇味甘、性平,入脾、胃、心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虚、抗癌、益肾精的功效。对食欲不振、腹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眩晕等病症,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老年人、体质虚弱的病人食用猴头菇,还有滋补强身作用。

3、鲫鱼:我们都知道当身体不还的时候就买点鲫鱼回来吃,那是因为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

中医如何养胃

采取中医的方式进行养胃,首先需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暴饮暴食,保证三餐的规律性,也不要吃对胃有损伤的药物或者食物,不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比如辣椒、芥末等,也不要抽烟、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脾胃虚寒的情况,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进行调理,不建议随意进行治疗,避免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不要饥一顿饱一顿饮食有规律。而且要多吃一些温和性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或者是各种汤类,这样不至于让胃部的负担加重。

中医认为,饮食过饥过饱,或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忧思恼怒,致气滞血瘀,均可引起胃痛。

因胃痛的病因和性质不同,中医多将它办证后分别予以治疗。

一、胃寒痛:

多由於受凉或吃了生冷食物引起,痛时腹胀、怕冷、想呕、口不渴,热敷上腹部后,疼痛一般多可减轻。治胃寒气痛,可用良附丸(中成药),每次六克,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威灵仙(先焙乾,研成粉末),每次五克,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二、胃点痛:

病人多平日喜喝酒,爱吃辛辣食物,故胃痛时,上腹部多有灼热感觉,且常口渴。可用隔山消(摩箩科植物,又名牛皮消),用前先焙乾,研成细末,每次三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也可用黄连三克,法夏五克,川楝十克,瓜篓皮十五克,元胡三克,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胃气痛:

胃部常感气胀,饱满不适,多有打呃、放屁,每於呃气或排气后,胃痛即可减轻或停止。可用枳壳六克,苏叶五克,香附十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四、血瘀痛:

多因瘀血停滞而产生胃痛,痛多有一定的时间,固定的部位,痛如针刺,如有胃出血,则多可出现黑色大便(有的如猪肝色,有的黑如柏油),有的还有呕血症状。一般用五灵脂六克,生蒲黄五克,共研细末,开水送服。如有胃出血时,可选用白菜根三十克,藕节五个,煎水,再加入韭菜汁少许兑服。但对胃出血病人,应及早送医院治疗,大量胃出血病人,更不可延误。

1、揉内关

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2、点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

  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慢性胃炎属于人体消化系统的一种疾病,对于这种类型的疾病,很多病人都情愿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毕竟中医不像西医的副作用那么大,而且比较温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医辨证慢性胃炎且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辨证慢性胃炎及治疗方法

 (1)寒痛:胃痛暴作,感寒则剧,得热则缓,畏寒喜热饮,不渴,苔白腻,脉紧。治宜散寒止痛。用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或用胃痛定。

 (2)胃脘灼痛:泛恶口苦,口渴饮冷,便秘,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和中。用生姜得心片,口服。或用胃痛片(吉林方)、胃痛宁。

 (3)气滞痛: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舒肝丸、和胃平肝丸、舒肝丸,或用沉香舒郁丸。

 (4)火郁痛:胃痛日久,痛势急迫,有烧灼感,口苦而干,心烦易怒,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用丹栀逍遥丸,并配以左金丸,或用戊已丸、越鞠保和丸。

 (5)虚寒痛:胃痛隐隐,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暖喜按,泛吐清水,舌淡,脉细软。治宜温脾健胃。用小健中合剂、参桂理中丸、益气六君丸,或用黄芪建中丸。

 (6)血瘀痛: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脘痛彻背,舌质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用元胡止痛片。

慢性胃炎的特点

 共同点:

 1、起病缓慢,多有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往往是无规律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

 2、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及嗳气。

 3、可出现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舌炎、指甲脆弱及贫血等,多为缺铁性贫血。

 4、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有轻微压痛,皮肤粘膜苍白,光滑舌,少苔等。

 不同点:

 1、浅表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有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或时有恶心、呕吐、反酸或疼痛等。

 2、萎缩性胃炎:

 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此外尚有消瘦、贫血及腹泻等。

 3、肥厚性胃炎:

 上腹部痛类似溃疡病,亦可因进食或服碱性药物而疼痛暂时缓解,常有消化不良,有些患者可并发胃出血。

慢性胃炎的保健注意事项

 晚饭后半小时,可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散步时,整个内脏器官都处于微微地颤动状态,再配合有节奏的呼吸,可使腹部肌肉有规律地前后收缩,横膈肌上下运动,可以对胃肠起到按摩作用。

 站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右手手掌在腹部上下左右按摩,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按摩2~3分钟,以空腹时按摩效果最好。在按摩过程中,应有揉的动作,酸痛感强,止痛效果好,不可因为害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此法对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较好。慢性胃病发作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坐位,五指并拢,用右手手掌从右胸直搓至左大腿沟,后用左手手掌从左上胸直搓至右大腿沟;按摩100次左右为宜。

 坐位;右手握拳(拇指在外);用拇指的指关节敲击同侧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叩击一百次,再换另一只手操作;或者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待有酸麻胀感后持续3~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仰卧,以两手拇指侧面放在右侧的腹直肌上;食指和中指相对,捏提起腹直肌;由上到下慢慢进行,随捏随提,进行1分钟;换左侧。

  猜你喜欢:

1 慢性胃炎吃什么可以养胃护胃

2 常见的胃病种类有哪些治疗方法是什么

3 胃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4 目前检查胃病的方法

5 女人有哪些严重的胃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